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6933744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宋代中央的官僚机构设置,以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的l20多年间,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职差遣制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l90多年间,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前后,中央官僚机构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一、中枢机构(一)中书如下唐初,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理众事。宋初承唐中后期及五代之制,在宫城内

2、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集体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题榜止日中书,故常简称为中书,印文行敕则日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其职权,宋史职官志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长编卷四一四、元奉占三年九月庚申。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二四。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六。两朝国史志则说: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其实,北宋前期的宰相并非事无不统,当时军政归枢密使,财政归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长官。宋史职官志大概是就整个宋代而言,对于北宋前期,两朝国史志的说法是比较确切的。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充

3、任,通常设2员,分日知印,有时设一员或3员。如北宋初就有三相,即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三相罢后,则赵普独任宰相,时间长达近十年之久。宰相还各兼馆、殿学士之职:如置两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置三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次相兼监修国史,简称史馆相;第三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集贤相。如仁宗至和二年(1055),文彦博和刘沆、富弼三人同时为相时,由文彦博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刘沆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兼监修国史,富弼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事权,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于政事堂共同商议处理

4、国政大事。据长编卷五载产乾德二年(964)正月戊子,被留用的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求退,同时罢相,遂以枢密使赵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独任宰相。四月乙丑,太祖想给赵普设置副职,但不知用什么名称合适,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道:下丞相一等者何官?陶谷回答说: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于是,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为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副贰,与宰相共议大政,参决庶务。其实,唐朝加参知机务、参知政事赴政事堂议政者,乃是宰相之职,并非下宰相一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之后,也就成为宋朝之制了。北宋前期参知政事亦无常员,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通常也设2员,如首

5、任参知政事,就是两人。有时也设一员或3员以至4员。中书门下的直属机构有五房,即孔目房和吏房、户部、兵礼房、刑房。五房各置堂后官3员。太宗淳化四年(993),改为每房各设堂后官一员,另设都提点五房公事一员,其待遇同枢密院副承旨。中书门下的各房办公处所,总称曰制敕院。堂后官俗称堂吏,是朝廷高级吏员,最初从在京各司选用吏人充任。至开宝六年(973),太祖为革除堂后官擅中书之权,多为奸赃的弊病,决定改用士人。太宗以后,又改为选人或京朝官充任。神宗熙宁三年(1070),新设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简称都检正官)一员,每房各设检正公事(f9称逐房检正官)2员,皆以朝官充任。检正中书五房公事的官位在都提点五房公事

6、之上,各房检正公事的官位在各房提点(堂后官)之上。都检正官和逐房检正官待遇同三司判官。如以京官或者选人充任,即称习学公事。元丰元年(1078)后,精简为4员:户房2员,兼管兵礼房;孔目房和吏房一员;刑房一员。唐朝后期,常以宰相兼任节度使。五代时,节度使多带宰相衔而不问朝廷政事。宋初承袭此制,凡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三省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或同平章事者,皆称之为使相。使相不参预政事,不签署敕书,仅在除授将相等制敕末尾保留其官衔而已。也就是说,使相是授予贵族、高级官员的一种荣誉衔,并非真正的宰相。宋初,晋王赵光义曾以亲王加中书令为使相,嗪王赵光美曾以亲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又如

7、大将曹彬,太宗时曾以枢密使加同平章事为使相。(二)枢密院唐宪宗时始置枢密使,以宦官充任,负责接受臣僚表奏,传达皇帝意旨。五代时始设枢密院,并用士人任枢密使。宋初沿袭此制,仍设枢密院,作为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权力机构,与中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门下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其职权为主管国防机密、兵符、军籍、选差路分都监以上将官及诸班直、内外禁军等事。其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以谏议大夫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副长官为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以起居舍人以上至尚书左右丞等官充任;资历浅者,称为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不常置。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的地位略低于宰相,而与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

8、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通称为执政官。宰相与执政官合称为宰执。枢密院正副长官一般由文臣充任。据统计,太祖至神宗六朝,共有枢密使副207人次,其中文臣153人次,占74,武臣54人次,占26。其目的在于以文制武,防止武将跋扈。如宋初,赵普曾任枢密使;仁宗时,包拯亦曾官至枢密副使。而行伍出身的一代名将狄青因平侬智高之功升任枢密使,则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欧阳修等纷纷上疏反对,以为狄青得军心,于国家不利。最后狄青不得不辞去枢密使之职。北宋前期,枢密院直属机构有承旨司,下设有兵、吏、户、礼四房,分别处理各种事务。承旨司正、副长官为枢密都承旨、副都承旨,各为一至二员,掌传达皇帝旨命,通管枢密

9、院各房的事务。各房设副承旨一至二员,分管各房的事务。都承旨、副都承旨等,初用院吏递迁,后参用士人。(三)三司唐朝中期,陆续出现了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三个执掌财政大权的使职,或以重臣领使,或由宰相兼任。唐昭宗时,曾以宰相崔胤兼领三司使,开始出现三司使一职。五代后唐时,正式设置专职的三司使和副使,掌管中央财政大权。北宋前期,承五代之制,仍设三司,作为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最高权力机构,号称计省,成为仅次于中书门下、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其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予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其副长

10、官为三司副使,以员外郎以上历三路转运及六路发运使充。属官有三司判官、三部使副各一人,三部判官咨3人。三司设盐铁、度支、户部三部。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及关市、河渠、军器之事;度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户部,掌天下户l:3、税赋之籍及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三部分置诸案,宋初有24案,后经改并,存20案。其中,盐铁分7案:一日兵案,掌衙司军将、大将、四排岸司兵卒之名籍及库务月帐,吉凶仪制,官吏宿直,诸州衙吏、胥吏之迁补,本司官吏功过,三部胥吏之名帐,以及有关刑狱、造船、捕盗、亡逃绝户资产、禁钱之事。二日胄案,掌修护河渠、给造军器之名物,及军器作坊、弓弩院、诸务诸季料籍。三日商税案

11、、四日都盐案、五日茶案、六日铁案,各视其案名治事。七日设案,掌旬设、节料、斋钱、餐钱、羊豕、米面、薪炭、陶器等物。度支分8案:一日赏给案,掌诸给赐、赙赠,内外春冬衣,市舶、榷货务及三府公吏。二日钱帛案,掌军中春冬衣、百官俸禄、左藏钱帛,及香药榷易之事。三日粮料案,掌三军粮料、诸州刍粟给受、诸军校口食,及御河漕运、商人飞钱。四日常平案,掌诸州平籴。五日发运案,掌汴河、广济河、蔡河漕运及桥梁、折斛、三税之事。六日骑案,掌诸坊、监、院、务饲养牛羊、马畜及市马等事。七日斛斗案,掌两京仓廪蓄积,计度东京粮料、百官禄粟、厨料。八日百官案,掌京朝幕职官俸料、祠祭礼物、诸州驿料。户部分5案:一日户税案,掌收夏

12、、秋两税。二日上供案,掌诸州上供钱帛。三日修造案,掌京城工作及陶瓦八作、排岸作坊诸库簿帐,勾校诸州营垒、官廨、桥梁、竹木排筏修造之事。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四日曲案,掌榷酤、官曲。五日衣粮案,掌勾校百官、诸军、诸司俸料、春冬衣、禄粟、茶、盐、慊粮等。以上诸案又辖诸局务,如盐铁胄案辖南北作坊物料库、瓷器库、御厨;度支赏给案辖裁造院、西染院、内衣物库、文思院、杂物库;发运案辖排岸司;斛斗案辖百万仓;钱帛案辖左藏库、内香药库、杂买务;百官案辖药密库;粮料案辖三粮料院;户部户税案辖斗秤务;修造案辖竹木务、箔场、都大提点寺务司;衣粮案辖专勾司;曲案辖曲院。三司还有十余个子司。如有勾院,掌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

13、谷百物出纳帐籍,以察其差殊而关防之。又有都磨勘司,掌覆勾三部帐籍,验其出入之数。都主辖支收司,掌官物已支未除之数,候至所受之处,附籍报所由司而对除之。天下上供物至京,即日上奏,收纳完毕,取其钞目以还本州。拘收司,掌支收财利未结绝者,籍其名件而督之。都理欠司,掌理在京及天下所欠负官物之籍,皆立限之促之。都凭由司,掌在京官物支破之事。凡部支官物,皆覆视,无虚谬则印署而还之,支讫,复据数送勾而销破之。开拆司,掌受宣、敕及诸州申牒之籍,发放以付三部,兼掌发放、勾凿、催驱、受事。发放司,掌发放三司诸案帖牒。勾凿司,掌勾校三部公事簿帐。催驱司,掌督京城诸司库务末帐,京畿仓场库务月帐,凭由送勾,及三部支讫内

14、外俸禄之事。受事司,掌受诸处送到诸色名籍,以发付三部。衙司,掌大将、军将的名籍和差遣。从以上可以看出,三司所领事务,囊括了唐代户部、工部、刑部,殿中省,光禄寺、鸿胪寺、司农寺,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等十多个部门的有关职掌。其职权范围之宽广,人员机构之庞大,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格局,分割了唐代以前的事无不统的相权,宰相、枢密使与三司使,三者互不统属这样,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就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三足鼎立的局面。,皆分别奏事,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无疑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但是,在这种体制下,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

15、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三者各为之谋。其结果往往是,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仁宗庆历二年(1042),在宋与西夏交战之时,为消除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秉枢轴,分军、民为二体,别文、武为两途,宣、敕并行,议论难一,事无责任,更相顾望的弊病,遂命宰相兼枢密使,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庆历五年,宋与西夏战事平息,宰相遂罢兼枢密使之职,只是凡军国机要及进退管军将帅,二府共同商议施行。北宋前期三司的设立,也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管理财政经济的职能增大了,因而管理财政经济的机构的规模相应扩大、地位也相应提高了。这是符

16、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四)翰林学士院与舍人院北宋前期,又设翰林学士院与舍人院,分掌皇帝诏令制词的撰拟,成为中枢系统的两个重要机构。当时人称之为两制。翰林学士院及翰林学士称内制,舍人院及知制诰称外制。中书门下除下设有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之外,还下设有舍人院,位于政事堂西南,掌草拟一般官员的任免及其他制词诏令即外制,因用黄麻纸书写,又称黄麻。其官员为知制诰、直舍人院。北宋前期,中书舍人为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以他官召试制词合格后任知制诰,掌草拟外制。以他官临时任长编卷一七九、至和二年四月乙卯。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二二论兵十事。长编卷一七九、至和二年四月乙卯。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论请通中书枢密院事

17、。职者,称为权知制诰;以资历较浅者于舍人院草拟外制,则称直舍人院。知制诰除掌草拟外制之外,也常兼领其他职务,主要有二:一是当学士院翰林学士缺员时,兼草拟内制;二是兼任其他在京职务,如太宗淳化四年(993),知制诰王旦兼知考课院。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于翰林院之南别设学士院,以翰林学士起草内制、参谋顾问,后来又进一步参与中枢决策,成为中枢系统的一个重要机构。宋初承唐制,仍于宫中设学士院,又称翰林学士院。其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又称翰长,以学士久次者为之。正官为翰林学士,一般选拔科举出身、曾充任州县官、起草过外制文书的官员充任。若以他官兼任或以资历较浅者充任,则称直学士院、权直学士院,简称直

18、院、权直院。北宋前期,翰林学士无定员,一般为三、四员,少则一、二员,多则五、六员。翰林学士的职掌主要是起草大诏令。凡文官左右谏议大夫以上、武官观察使以上除授制诰,立皇太子、后妃,封亲王,拜宰相、枢密使、三师、三公、使相、节度使制词,均由皇帝宣召翰林学士典掌,且不经中书门下,称之为内制。因用白麻纸书写,又称白麻。另外,还负责起草赦书、德音、敕榜、国书,以及宫禁所用其他文词,如青词、斋文、祝文、祭文等。两朝国史志云:凡国有大除拜,晚漏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遣内侍召学士赐对,亲谕秘旨。对讫,学士归院,内侍锁院门,禁止出入。夜漏尽,写制进入。迟明,白麻出,闼门使引授中书,中书授舍人宣读。其余除授并御札

19、,天子不御小殿,不宣学士,但用御宝封中书熟状,遣内侍送学士院锁院门而已。至于赦书、德音,则中书遣吏持送本院,而内侍锁院如除授焉。其第二个重要职掌是参谋议,备顾问。或当面陈言,或上疏论奏,议定典章制度,讨论朝政得失,评论荐举人材,探究诗书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八。义理等,对皇帝的决策起顾问作用,即充当皇帝的智囊。另外,翰林学士还受皇帝差遣,临时负责处理某项事务。主要有典掌选举,如太宗雍熙二年(985)正月,即以翰林学士贾黄中权知贡举。还有编修书籍,如太宗以翰林学士李畴、扈蒙等主持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等三部大书。另外,还有充当出使外国的使臣以及参与审理朝廷重大刑狱等。翰林学士掌内制,这样就

20、分割了宰相属官舍人院的知制诰起草制词诏令之权;同时,翰林学士作为经常出入宫中随侍皇帝左右的近臣,参预谋划,议论时政,对皇帝的决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也就分割了宰相的议政之权,对宰相起有牵制作用,因而翰林学士有内相之称。翰林学士除有以内官掣肘外官这一功能外,还有以文臣压制武人,以贴职激励文官的作用,这些也都有利于君权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二、中央行政机构北宋前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一样,主要由使职差遣组成。另外,原来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也还形式不同地存在着,并程度不同地起着某些作用。这样,就使北宋前期的中央行政机构显得颇为纷乱,但细加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

21、三班院北宋前期,尚书吏部不掌官员的选任考课之职,而陆续另设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分掌之。1审官东院宋初,京朝官与幕职官均由中书门下除授,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于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置京朝官差遣院,凡京朝官,除两省、御史台之外,自少卿监以下至将作监主簿以上奉使从政于外受代而归者,并考核劳绩,品量材器,根据官阙,注拟除授适当差遣。淳化三年(992)十月,又宋会要职官六之四六。设磨勘京朝官院,专掌京朝官的考课之事。次年二月,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五月,又废京朝官差遣院,以其职掌并归审官院。熙宁三年(1070)五月,因新置审官西院,而将审官院改名为审官东院,职

22、掌仍旧。设知院事2员,以朝官充任。2审官西院神宗熙宁三年(1070)五月,为削夺枢密院的人事除授权,遂以审官院为审官东院,别置审官西院,差知院事2员,专掌武臣阎门祗候以上至诸司使的磨勘及常程差遣。审官西院的设置虽然遭到了当时枢密院长官文彦博等人的反对,但从机构设置来看,无疑是合理的。它一方面使常调文武官员的选任机构层次分明,整齐划一;另一方面,也使枢密院长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3流内铨流内铨本吏部尚书之职,北宋前期则以他官权判。掌节度判官以下州府判司、诸县令佐拟注、对敷、磨勘功过之事。太宗淳化三年(992)十月,设磨勘幕职州县官院,专掌幕职州县官的考课之事。次年二月,改磨勘幕职州

23、县官院为考课院,主管考校幕职州县官课绩,奏举及历任有殿最者。五月,以判流内铨兼知考课院,后遂并考课院职掌入流内铨。熙宁五年(1072),又将掌管选人文状簿书及授官出给历子的吏部南曹,亦并入流内铨,使流内铨成为总管幕职州县官考课、选任事务的机构。设判流内铨2人,以侍御史知杂事以上官充任。4三班院宋初,以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为三班,隶属于宣徽院。三班多贵族子弟,豪纵徼幸,未立程准,而奉使者多诉劳逸不均。太平兴国六年(981)二月,始设点检三班公事,总其名籍,差定其职任,考其殿最。雍熙四年(987)七月,诏即以内客省使厅置三班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院,以崇仪副使蔚进任知三班院事。两朝国史志云:三班院

24、,勾当院官无常员,文臣以两制以上、武臣诸司使以上充。常置籍以总使臣之名,均其出使厘务,定其任使远近之等级,及考其殿最而上于朝。凡借职以上至供奉,皆隶焉。(二)礼仪院与太常礼院1礼仪院北宋前期,礼部止设判礼部事一人,掌制举及补奏太庙、郊社斋郎等事;凡礼仪之事,悉归于太常礼院;贡举之政,则归贡院。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又置礼仪院,掌裁定行礼所用仪仗法物制度及中书礼房所掌内外书奏。设判礼仪院事一人,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充任;知礼仪院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官充任。仁宗天圣元年(1023)四月,废礼仪院,其职事并归太常礼院。2太常礼院宋初虽设判太常寺事,但仅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司乐之事。另

25、设太常礼院,掌礼乐、郊庙、陵寝等事。有判太常礼院、同知太常礼院事4人。太常礼院名义上隶属于太常寺,而其实专达皇帝。康定元年(1040),罢知太常礼院官,而置判太常寺、同判太常寺官,兼领太常礼院事。嘉褚初年,欧阳修曾知太常礼院,建议续修开宝通礼,后编成太常因革礼l00卷。(三)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1审刑院宋初,以大理寺审判全国申奏的案件,刑部复审大理寺所判死刑案件,然后上报中书门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遂于淳化二年(991)八月,分中书刑房置审刑院,掌管审议大理寺审判和刑部复审的案件。设知审刑院事一至二员,以郎官以上至两省官充任;详议官6员,以京朝官充任。设置审刑院之后,

26、凡狱具上奏者,先由审刑院印讫,以付大理寺、刑部断覆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中覆裁决讫,以付宋会要职官一一之五六。宋会要职官一一之五七。中书。当者,即下之;其未允者,宰相复以闻,始命论决。这样,从法律程序上较为严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2纠察在京刑狱司大中祥符二年(1009)七月,为了统一管理在京的刑狱,特置纠察在京刑狱司,以知制诰周起、侍御史赵湘领之。应御史台、开封府及在京凡有刑禁处,徒以上罪,即时具收禁移报,内未尽理及淹延者,取款词驳奏。若旷于举职,致有枉滥,因事彰露,则重罚之。纠察在京刑狱司设纠察在京刑狱公事一至二人,以朝官充任。如仁宗嘉祜末年,王安石以知制诰兼任纠察在京刑狱公事。(四)宣徽

27、院北宋前期,置宣徽院,掌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享供帐之仪,应内外进奉,悉检视其名物。长官为宣徽南院使、北院使,班位仅次于枢密副使,属武官系列,以宠勋臣;缺则以枢密副使兼领。南院资望较北院颇优,然皆通掌,止用南院印,二使共院而各设厅事。下设四案:一日兵案,二日骑案,主赐群臣新火,及掌诸司使至崇班、内侍供奉官、诸司工匠兵卒之名籍,及三班而下迁补、假故、鞫劾之事。三日仓案,掌春秋及圣节大宴、节度使迎授恩赐、上元张灯、四时祠祭及契丹朝贡、内廷学士赴上,并督其供帐,内外进奉视其名物,教坊伶人岁给衣带,专其奏覆。四日胄案,掌郊祀、御殿、朝谒圣容、赐酪、国忌供帐之事,诸司使副、三班使臣别

28、籍分产,司其条制,颁诸司工匠休假之类。(五)群牧司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置群牧司,掌内外厩牧之事,周知国马之政,而察其登耗焉。即行太仆寺之职。设制置使一长编卷三二、淳化二年八月已卯。长编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七月丁巳。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人,以两省以上官充任;副使一人,以阎门使以上及内侍都知充任;都监2人,以诸司使以上充任l判官2人,以京朝官充任。(六)三省六部二十四司1三省北宋前期,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主要职掌悉归中书门下,三省机构虽然尚存,但并列于宫外,所掌职事十无二三。门下省,掌供御宝,亲祀、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外官及流外官较考,诸司覆奏挟名,年满斋郎转补,覆奏文武官母妻叙封

29、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给事中充任,或以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权领。中书省,掌供郊杷及皇帝册文,幕职州县官较考,斋郎、室长、诸司人年满覆奏,并受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寺观名额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中书舍人充任。凡书诏、封驳、谏诤之事权,皆不在两省而隶于他司。尚书省,掌总领六部,集议定谥、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二十四司吏员迁补等事。设权判尚书都省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一员充任。三省官,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等,皆为阶官,仅用以叙位禄,非有别敕不领本职。2

30、六部二十四司北宋前期,中央行政事务多归三司及审官院、审刑院,六部二十四司同三省一样,虽然机构尚存,但所掌职事甚少。吏部,北宋前期,官员的任免、考课、升迁等事,悉归中书门下及审官东、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吏部仅掌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讣吊祠祭及幕职州县官格式、阙簿,考验选人殿最式状而送流内铨等事。设判部事2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充任。司封掌定谥,司勋无职掌,考功掌幕职州县官、流外较考之事,各置判司事一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户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任,仅掌受天下土贡。度支、金部、仓部皆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礼部,设判部事一至二人,

31、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掌制科举人,补奏太庙郊社斋郎、室长,出纳内外牌印等事,兼领贡院。祠部掌受诸州僧尼道士女冠童行之籍,给剃度受戒文牒;主客、膳部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兵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充任。神宗熙宁八年(1075),始增设同判一人,主簿二人。掌车驾仪仗卤簿、春秋释奠武成王庙及武举之事,岁终以义勇、弓箭手、寨户之数上于朝。职方掌受诸州闰年图及图经,驾部、库部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刑部,设判部事一至二人,以侍御史知杂事以上或朝官充任,掌覆审天下死刑案件,驳正违失,及官员犯罪罢免、经赦叙复、昭雪给牒等事。设详覆官4人,法直官一人,分领其事。都官、比部

32、、司门无所掌,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工部,设判部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任,与屯田、虞部、水部皆无所掌。屯田、虞部、水部亦各设判司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以上六部二十四司,仅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司封、考功、祠部、职方等八司稍有职掌,其余皆为闲司。诸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七)九寺五监1九寺北宋前期,九寺之中除大理寺之外,大都不同程度地成为闲职。(1)太常寺,设判寺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充任;丞一人,以久任、官高的礼官充任;仁宗时增同判寺事一人;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习乐之事,辖大乐局、鼓吹院。(2)宗正寺,设判寺事2人,以宗姓两制以上充任;主簿一人,以京官充任;掌

33、奉宗庙、诸陵荐享之事,司皇族之名籍。(3)光禄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充任;掌供祠祭所用酒、果、薪炭及点馔进胙之事。(4)卫尉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无所职掌。(5)太仆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掌供皇帝五辂、属车,后妃、王公车辂,给大中小祀羊。(6)大理寺,设判寺事一至二人,权少卿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详断官6至8人,以京官充任;检法官或法直官2人,以京官或选人充任;掌断天下奏狱,送审刑院复审完毕,然后一同签署呈报朝廷。(7)鸿胪寺,设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掌祭祀、朝会前资、致仕、蕃客、进奉官、僧道、耆寿陪位,享拜周六庙、三陵,公主以下丧葬差官监护,给其所用卤簿,及

34、文武官去世时赙赠之事。(8)司农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前,设判寺事2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任;主簿一人,以选人充任;掌供籍田九种及诸祀豕及蔬果、明房油,与平粜、利农之事:熙宁三年,将新法由司农寺主管,成为推行新法的主要执行机构。(9)太府寺,设判寺事一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同判寺事一人,以京朝官充任;掌供祠祭所用香币、悦巾、神席等物,造斗秤升尺。诸寺卿、少卿、丞、主簿,皆为寄禄官。2五监北宋前期,五监之中国子监最为繁剧,其他诸监或后置,或职掌甚少。(1)国子监,设判监事2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任;直讲8人,以京官或选人充任。宋初未设太学之前,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掌以经术教授诸生等事;仁

35、宗立太学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教育的总机构。(2)少府监,设判监事一人,以朝官充任;凡进御器玩、后妃服饰、雕文错采工巧之事,分隶文思院、后苑造作所,本监但掌造门戟、神衣、旌节、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及制百官拜表案、褥之事。(3)将作监,设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凡土木工匠之政,京都缮修之事,皆隶三司修造案,本监但掌祠祀供省牲牌、镇石、炷香、盥手、焚版币之事。(4)都水监,原属三司河渠案,仁宗嘉韦占三年(1058)置,设判监事一人,以员外郎以上充任;同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丞2人,主簿一人,皆以京朝官充任。掌内外河渠堤堰之事。尝轮差丞一人出外治河埽之事,置局于澶州,号外都水监丞司。(5

36、)司天监,设监和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如缺监和少监,则置判监事2人,以五官正充任。另设礼生和历生各4员。掌观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编造历书等。元丰改制,罢司天监,设太史局,隶秘书省。除司天监外,诸监、少监、丞、主簿亦皆为寄禄官。三、监察机构(一)御史台宋承唐制,设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唐朝御史台的正、副长官是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宋初,名义上承袭此制,但御史大夫不除正员,只是一种加官,不理御史台事。而设御中丞一人,作为御史台的长官,俗称台长,以左、右谏议大夫以上官充任。设侍御史知杂事一人,作为副长官,以尚书郎中、员外郎以上官充任

37、。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设侍御史一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2人,察院设监察御史6人,以员外郎以下、太常博士以上、曾任通判者充任。官卑而任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者,称为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以三丞(太常、秘书、殿中丞)以上曾任知县者充任。如庆历元年(1043),包拯即以殿中丞任监察御史里行。另设主簿、检法官各一人,以京官充任;设推直官、推勘官若干人,专治内外狱事。御史台的主要职权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自朝廷至州县,由宰相及于令丞簿尉,凡内外百官犯法,如贪赃枉法、玩忽职守、违犯朝仪、交结朋党等,都要加以纠察弹劾。北宋前期,御史台还有言事的职能,包括规谏皇帝和参议朝政。真宗景德三年(

38、1006)三月,曾下诏云:谏官、御史,各令举职言事。天禧元年(1017)二月,御史台别置御史六员,不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即专设言事御史。正如石介所说:君有佚豫失德、悖乱无道、荒政睇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从此开始了台谏合一的过程。此外,御史台还有推勘刑狱的职能。不但经常参预议定刑名,而且可以独立审理大理寺难以判决的重大疑难案件及承诏审理重大刑狱。御史台设有监狱,称为台狱。宋初,中外臣僚公事发露,多送御史台推勘。其案在京者,则由御史中丞和知杂侍御史专切提点。其案在外者,即差推勘官前往推勘。据长编卷三十一载:淳化元年(990)五月,置御史台推勘官二十人,并以京朝官充。若诸州有大狱,则乘

39、传就鞫。(二)谏院宋初沿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遣,作为谏官。太宗端拱元年(988),改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遣为左右正言。其虽名为谏官,但无诏旨赴谏院供职,则不是真正的谏官。真宗天禧元年(1017)二月,诏自今两省置谏官六员,于两省内选择谏院治所,铸造谏院官印,成为一个正式机构。仁宗明道元年(1032)七月,将门下省搬到右掖门西面的新址,以门下省旧址改建成为谏院。史称置谏院自此始。从此,谏院成为一宋史卷一六四职官四。宋会要职官三之五一。个独立的中央机构。谏院的正副长官为知谏院、同知谏院,各一人,下设左、右司谏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一人,即谏官以6人为额。但实际上,北宋前期谏官往往不满员,大多为2-4人。谏院的主要职责是,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即规谏皇帝,纠正朝政阙失。另外,还有弹劾百官之权。真宗天禧元年(1017)诏云:其或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根据这项规定,谏官在规谏人主过失的责任之外,又增加了奏劾臣僚不法的大权。这是宋朝监察制度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从此开始了台、谏合一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