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学 重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6786848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浮游动物学 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浮游动物学 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浮游动物学 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浮游动物学 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游动物学 重点(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原生动物门细胞器官(cell organ, organelle)单细胞动物内特化形成的用来完成特殊生命活动的结构。不同的细胞器(特化),相当于高等动物器官。如:鞭毛、纤毛、伪足:运动胞器 胞口、胞肛:摄食、消化 眼点:感觉胞器运动方式1、没有固定的运动类器官: 伪足(pseudopodium)2、具有固定的运动类器官 鞭毛(flagellum)、纤毛(cilium)肉足纲伪足 体表形成临时性细胞突起用于运动叫伪足。n 主要根据伪足类型分两大类n 根足亚纲 Rhizopoda 伪足多种多样,伪足中无轴丝 (叶状:变形虫, 丝状:鳞壳虫; 根状:表壳虫,有孔虫)n 辐足亚纲 Actinopoda

2、细胞体呈球状,伪足针状,中有放射状排列轴丝(微管)支持伪足,称轴状伪足 (太阳虫目,放射虫目),适漂浮。根足亚纲有孔虫目海产,种类多,具石灰质的外壳(骨骼),又可分许多小室,除了一个大的开口外,壳上有许多小孔,故名。伪足从壳口和小孔中伸出后又胶粘成网状称根状伪足。是一类古老动物,化石种极多,在地层中演变快,不同地质年代地层有不同的有孔虫。与放射虫壳覆盖大洋海底35%,作为指示生物对辨断地层找矿找石油有意义。“不懂有孔虫,就找不到石油”,n 抱球虫属n 塔式螺旋,房室圆形至卵形。壳壁多孔性、辐射结构。壳口在终室内缘,开向脐部,有些种类自脐部向壳缘延伸。辐足亚纲 放射虫 Radiolaria细胞质

3、明显地分为内外质两层,内外层之间有中间囊隔开,中央囊骨质,囊上有一个或多个小孔,使内外质能互相交换。伪足具轴丝,辐射状排列于身体的周围。外壳硅质,壳面常有雕刻花纹。全部海产。多为浮游生活种类,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大洋区,有许多种类具有发光能力。虫体死亡后沉积海底,形成放射虫软泥(Radiolarian ooze)。常见种类有等棘虫属Acanthometra:骨针等长,同形(有时2-4根稍长)。中央囊呈球形或多角形。肌丝常为16条,也可达32-40条。如透明等棘虫 A. Pellucida, 骨针20根,为大洋暖水种。水母虫属Medusetta : 中央囊有1个孔眼,壳为单轴,两侧对称,呈卵形或钟罩

4、形。具梳齿状口针4根,常大小相同。口针外侧常具有较长或较短的侧针。口针中空,内有横隔小室。 纤毛纲纤毛纲的常见种类要求记忆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分布和数量总计约1万1千种。全部水生,绝大多数海产并以暖海为主。仅水螅纲少数生活在淡水,无寄生种类。个别共生,如海葵寄居蟹分类依据水螅或水母两世代发达程度以及水母和水螅型构造上的特点分为三纲:水螅纲 Hydrozoa 钵水母纲 Scyphozoa 珊瑚纲 Anthozoa 体制 symmetry 身体基本排列(对称)形式。 辐射对称概念:通过身体主轴可有若干个切面将身体等分为两部分,即身体各部结构围绕着中轴呈放射状排列。如水螅。 为一种低

5、等对称形式,是对固着和漂浮生活方式的适应,环境只有上下之分,四周没有差别。刺胞动物生活史有两种基本形态,结构相同,但生活方式不同。水螅型 polyp营固着生活,柱状,有触手,运动为翻斤斗或直接位移,基盘分泌气泡浮起。水母型 medusa伞状,内、外伞,中央垂管,口,适浮游生活,中胶层厚,随波逐流,浮游生物。有性生殖同体或异体,由间细胞形成性细胞。精子排入水,体外受精 海产种类发育中出现自由生活幼虫期称浮浪幼虫planula,具2个胚层,体外有纤毛可游泳。世代交替 Alternation generations水螅型和水母型同时存在一个种生活史中,发育中水螅型(无性世代)以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有

6、性世代)又以有性生殖水螅型个体。两种生殖(世代)交替出现,称世代交替。水螅纲:主要特征:1.绝大部分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既有水螅型又有水母型,但都为小型个体。2水螅个体结构简单,消化腔简单不分支。水母型为具有缘膜的小型水母。3.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4.有淡水种和海生种刺胞动物门(Cnidaria)水螅纲(Hydrozoa)僧帽水母属(Physalia钵水母纲Scyphozoa代表动物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n 圆盘状,伞形外伞和内伞,触手,n 伞部边缘有缺刻(8),触手囊(感觉器),口,口腕n 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而且水母型的构造比水螅水母复杂。没有缘膜

7、,生殖:n 生殖腺由胃囊壁产生(四个),雌雄异体.有世代交替现象,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n 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n 有性生殖在春夏,无性生殖在冬季.生活史:雌雄异体有世代交替(成体)受精卵囊胚浮浪幼虫固着螅状幼体(无性分裂)钵口幼体横裂体碟状体水母体栉水母纲:n 栉水母过去曾列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无刺胞亚门,或作为栉水母纲。现在一般把它另列为一门。也有人把它与腔肠动物门并列,都称为辐射动物。 n 两辐对称,没有刺胞,没有世代交替,以栉板为运动器官,只有一个位于身体后端的感觉器。栉水母体表具有8行纵行的栉板(combplate),每一栉板是由一列基部相连的纤

8、毛所组成。栉板下面有肌纤维使栉板运动,栉板为运动器。 栉毛板:一般具有8条纵裂的栉毛带,每条栉毛带上有若干栉毛板,每块栉板由许多长而粗的纤毛细胞愈合而成的。主要功能是运动。 触手:触手纲的水母在身体两侧有2根细长和能伸缩的触手。触手无刺细胞,具有侧枝,在侧枝上有许多粘胞,。在反口面有一集中的感觉器官(sense organ),结构较复杂。在平衡囊内,由4条平衡纤毛束支持一个钙质的平衡石(statolith),在平衡纤毛束基部有纤毛沟(ciliated furrow)和8行纵行的栉板相连。栉水母的感觉器官是司平衡的器官。胚胎发育中,可认为已开始出现不发达的中胚层细胞,由它发展成肌纤维。 由以上看

9、出,栉水母类在进化上为特殊的一群,与腔肠动物接近,但较腔肠动物略为高等。有的学者认为爬行栉水母可能进化为扁形动物,但一般认为栉水母类在进化上是一盲端支流,与高等动物没有直接关系。 珊瑚纲:本纲特征 1只有水螅型,无世代交替现象 2出现发达的口道和复杂消化循环腔,内胚层突起形成隔膜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3生殖腺发达,来源于内胚层 4全部海产,多分布在热带海洋 5多数种类有由外胚层分泌形成石灰质、角质骨骼。形态各异的作装饰的珊瑚即为本纲动物外骨骼。轮虫o 小型的多细胞动物,体长通常只有100-200um。o 构造复杂,具消化、生殖、神经等系统。头前方具圆形轮盘,它的不断运动,使虫体得以运动和摄食。

10、o 绝大多数广布于湖泊、池塘、河流和水库等各类水体中,为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水质的适应性强,无论在清澈的高山湖泊还是污染的沟浜浊水中,都有它们的一些种类生存。轮虫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通常是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几乎所有鱼类的幼体阶段都吞食轮虫,是鱼苗最适口的活饵料。海水的褶皱壁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已进行大量的人工培养,广泛用作为海水鱼等人工鱼苗的活饵料。生活史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口和肛门。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雌体:存活10天左右。孤雌(单性)生殖: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2n

11、)有(两)性生殖:混交雌体,需精卵(n),休眠卵(冬卵)记忆轮虫的生殖方式及生活史几种主要代表性轮虫,特征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俗称水溞或红虫,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它们大多生活在淡水水体,仅少数为海洋生活。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淡水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优质铒料。可调节控制轮虫、原生动物、藻类等的发生和发展。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身体一般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头部 头部具一个大复眼。第一触角小,为单肢型,交配时起执握器作用;第二触角发达为双肢型,位于头部两侧,由原肢生出外肢和内肢.枝角类动物刚毛式表示第二触角内外肢的节数和刚毛数。溞属

12、的刚毛式为0-0-1-3/1-1-3,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另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二触角为主要有用器官理解刚毛式躯干部 头部具一个大复眼。第一触角小,为单肢型,交配时起执握器作用常见枝角类枝角类每脱一次皮(壳)便为一龄,前后两次脱壳之间的时期称为龄期(Duration of instar)。枝角类的龄数随种类和温度而异。幼龄一般为4-5个。成龄在12-18个之间。温度愈高,龄期愈短,蜕皮频率愈快。枝角类的寿命和温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温度高寿命短,温度低寿命长。 浮游甲壳动物节肢动物每一体节几乎都有一对附肢;具有

13、节肢(arthropodium):它与身体相连处有关节,可以活动;附肢的各个肢节也能相对运动,十分灵活; 基本类型有双肢型和单肢型:附肢具有多方面进化,多功能适应的特点,身体的不同部位附肢形态多样化,机能多样性;而且不同的动物,同部位的附肢,形态也不相同,机能多样。 双肢型:原肢及其顶端的内肢和外肢单肢型:原肢和内肢。基节或基节发出的外叶有时十分发达,形成肢鳃(上肢)趋势:双肢单肢(外肢退化)内肢分节附肢的组成内肢一般由 5节构成,包括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螯足的掌节分为掌部和不动指,指节变为可动指。 卤虫 卤虫(Brine Shrimp)也称盐水丰年虫。中国民间也称盐虫子或丰年虾.分

14、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有鳃亚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无甲目,卤虫科,卤虫属(Artemia) 卤虫作为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体略呈长圆筒形,不具头胸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短小,复眼成对,具柄,单眼在额部正前方。第一触角细长,不分节。第二触角雌雄构造不同,雌性很短,基部稍稍扩大,雄性变为执握器官。胸节11节,通常具11对扁平叶足型附肢,具有呼吸和运动功能。腹部分为8或9节,最前两节为生殖节。尾节的端部有两个小叶状分叉,小叶不分节,顶端列生若干刚毛。 n 卤虫具有两种生殖类型: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之间是种间差异,由种的特性决定。n 常见到的多是雌性

15、个体,通常以孤雌生殖的方式来繁殖后代;只有在环境不良时才出现雄性个体,行有性繁殖,产生休眠卵,渡过恶劣的环境;有些种群只行孤雌生殖,终年见不到有雄性个体的出现;然而,在另一些种群,则一遇不良的环境条件,即见大量的雄虫。卤虫的适应力很强。n 不同条件情况下,雌性卤虫能形成两种类型的卵夏卵与冬卵。n 冬卵(休眠卵)具有坚厚外壳的,停止发育进入滞育期,产出后不经过一定刺激不能孵化,等到情况好转又可发育成长。 卤虫的发育 无节幼体甲壳动物的早期幼体。其身体椭圆形,不分节,具3对用于游泳的附肢。随着其进一步发育,体节和其他附肢雏形逐渐出现n 发育:部分种直接发育,有抱卵习惯,海产一些种类,间接发育,可以

16、出现各种形态幼虫期(名称很多)n 规律: 1)第一期均为无节幼体(nauplius)体小,不分节,只有3对附肢也称六肢幼虫Hexapod larva 2)越低等种类幼虫期越少,越高等动物,幼期越多而且高等种类的不同幼期形态和低等类群的成体形态非常近似。浮游动物集约化培养卤虫无节幼体的收集与分离还需要将混入的空壳和末孵化的虫卵分离开来,否则空壳被鱼苗吞食能引起大批此亡。分离方法有多种,主要有趋光分离和比重分离。 (1)利用趋光性分离卤虫无节幼体:此种分离方法可在各种玻璃容器中进行,一般长方形的玻璃水族箱比较经济实用。将水族箱放置在高度为60cm左右的桌上或水泥台上,加过滤海水至水深40cm左右。

17、将从孵化器内收集起来的无节幼体、卵壳和未孵化卵的混合物移到该水族箱内,充气5min。用黑布罩住水族箱,在水族箱的一角开一小孔,并在距该孔10cm处放一只100W灯泡,静置可见无节幼体趋光不断向此处集中。约510min后空壳上浮到水面,未孵化卵下沉到箱底。此时开始虹吸集中到光亮处的无节幼体于一充气的桶内。虹吸时每次只能吸出少量的水,片刻后无节幼体又集中过来再吸一次,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分离结束。在分离过程如发现卤虫有缺氧现象,应立即停止分离,待冲气增氧后再继续分离。 (2)淡水比重分离法:此法是利用无节幼体、卵壳、未孵化卵的比重差异来将它们分离开来。将三者的混合物倒入盛有淡水的盆内,将盆倾斜静置

18、3min。末孵化卵因比重大而沉降到盆底,无节幼虫因淡水麻醉出现暂时休克也下沉,并靠近底部,空卵壳比重最轻浮在水面。用虹吸法将无节幼体吸入网袋内,滤去淡水。不论哪种方法都不能一次分离出很纯的无节幼体,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分离。用去壳卵孵化的无节外虫不必进行分离便可投喂鱼苗。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卤虫卵进行去壳处理由于卤虫无节幼体与末孵化的卵、卵壳难以分离,投喂时就不可避免地将大量卵壳和未孵化的卵一起吧到育苗池中,这些卵壳和未孵化的卵一方面会因腐烂或带有细菌而引起水 体污染或导致病害,另一方面某些养殖动物会因吞食卵壳和末孵化的卵而引起肠梗塞甚至死亡。这个问题可用虫卵去壳来解决,即用化学除去虫卵的咖啡色外

19、壳而不影响胚胎的活力。卤虫卵的质量评价卤虫卵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卤虫卵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 1. 孵化质量 包括以下四个指标: (1)孵化率(孵化百分率或百分比):指每一百粒虫卵所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只数。优质虫卵的孵化率可达90以上。孵化率不能表示出杂质及空壳含量。 (2)孵化效率:每克虫卵所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只数。虫卵的最高孵化效率可达30万只g。这个数值能表示出虫卵的孵出情况和杂质含量。但还不能表示出无节幼体的大小和重量。 (3)孵化量:每克虫卵所能孵化出的无节幼体总干重(mg)。虫卵的最高孵化量可达600 mg干重g干虫卵。孵化量最能表示出虫卵的质量,是最可靠的一种卤虫卵

20、评价方法。 (4)孵化速度:这个数值是表示卤虫卵孵化快慢和孵化同步性的。在25时,天然虫卵得到的最佳孵化速度是15 h开始出现无节幼体,而后的5 h内有90的无节幼体孵出。根据孵化速度可以计算出何时进行初孵幼体的收集,以便得到含有高能量的无节幼体。 端足类 甲壳纲、软甲亚纲、正虾部、端足目的虫戎亚目。 两侧扁平、分节明显、没有背甲的甲壳动物。 分布广、在热带和亚热带数量多、种类多,是鱼类重要的饵料。身体侧扁,可分为头、胸、腹部三部分。头部由头节和第一胸节愈合而成,形态变化很大,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有的种类,头部前端伸长成额角。胸部7节组成,各具腹肢一对;胸节分节明显,没有背甲覆盖;腹部6节,分为

21、前腹部和后腹部或尾部;前腹部由3节组成,各具1对游泳肢;腹节具侧片,第三侧片后缘的形态是鉴定种类的依据;后腹部3节,各具一对附肢,称尾足;尾节很小,位于腹部末端背面,形态分类上有意义。n 胸肢和腹肢有明显的分化现象;l 第一触角,双肢型,3节柄部和2条触鞭构成。雌性短小,雄性细长l 第二触角:单肢型,柄部5节,和1条多节的鞭,没有外肢。l 大颚:几丁质板和颚须构成,几丁质板的咀嚼缘具门齿、动颚片盒臼齿。l 大颚的前后方为上、下唇。l 小颚:2对,第一小颚稍发达,内外2叶;第2小颚简单。大颚的组成与各自部分的定义n 胸肢:8对,单肢形,分化为下列3种附肢。 颚足:第一对胸肢,退化、无颚须,基节与

22、身体愈合。 腮足:2对,大多呈假螯状,为捕食器官。雄性较为发达,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胸足:又称步足,5对,单肢型。基节小,底节较发达。基底座长腕掌指。通常后3对胸足较长,且向前弯曲,以利跳跃。形态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常见种类的记忆桡足类海洋浮游桡足类是小型(14 mm,最大可达到13 mm),低等的甲壳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一般营浮游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n 鱼类和其它动物良好的天然饵料。n 某些捕食性种类,有时侵袭鱼卵和鱼苗,会对鱼类繁殖造成一定的危害。n 桡足类中的剑水蚤和哲水蚤又是某些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n 很多桡足类营寄生生活,易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或肌肉

23、中,引起鱼类的疾病。n 桡足类动物活动迅速和世代周期相对较长,故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身体分节明显,由1617节组成,由于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身体略呈卵圆形,头胸部较宽,称前体部,腹部较窄,称后体部。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这两个之间有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区别不同目桡足类的依据: 哲水蚤目:第五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剑水蚤和猛水蚤:第四和第五胸节之间; 怪水蚤目:第三和第四胸节之间。头部的前端称前额,腹面有刺状或线状突起,称额角;前额背面常用一个单眼或1对晶体;第一触角发达,为单肢型,是运动和执握的器官。第二触角短而粗状,双肢型,亦为游泳器官。

24、胸节35节,各节均具附肢1对;又称游泳足,其中前4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5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最末胸节的后侧角的形状,在哲水蚤目随种类而异,是分类依据;腹部不具附肢,一般35节,雄性比雌性多1节。第一腹节称生殖节,具生殖孔,雌性生殖突起是分类的依据;最末节称肛节或尾节,末端有1对尾叉,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形状也是分类的依据。附肢:桡足类有11对附肢n 第一触角单支型、细长、分节;雄性常特化成执握肢:哲水蚤目,左或右;猛水蚤目和剑水蚤目,左右触角均为;哲水蚤:2325节剑水蚤: 617节猛水蚤: 59节n 第二触角双肢型,位于第一触角后方;2节基肢,2节内肢和57节外肢;内外肢结构及长度比是分类

25、依据;哲水蚤和猛水蚤:双肢型;剑水蚤:外肢退化呈单肢型,基肢2节,内肢24节。n 大颚位于上唇下面;双肢型,基肢2节,面向口的一断呈锯齿状,称咀嚼缘:腹齿、中央齿、背齿和1根刚毛;底节及分肢的内外肢合称大颚须,与几丁质办成直角。具刚毛。n 第一小颚 很小的一对附肢; 位于口的下方; 分4节,1.)基前节,具有锯齿状的刺毛和刺;2.)基节,带长刚毛的外突起,称第一外小叶;3.)第一底节,内侧突起称第二内小叶;4.)第二底节,内侧1突起,称第三内小叶; 滤食性种类有较多刚毛;捕食性种类刚毛退化。n 第二小颚 位于第一小颚后方; 头节最后1对附肢; 单肢型,基肢2节,内侧突起,称为小叶,5个;内肢短

26、小,不超过5节,具羽状刚毛。n 颚足 这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 基肢2节,各具刚毛; 内肢5节,各具长刚毛; 肉食性种类特别发达,具强刺,或爪状; 滤食性种类具有较多羽状刚毛; 有些种类退化n 胸足(26胸肢) 共5对,为游泳器官,第一至第四胸足双肢型,结构基本相似;一般没有雌雄差别; 基肢2节,内外肢各分3节; 内肢较小,外肢外缘常有短刺,称外缘刺,常有刚毛。n 第五胸足 常有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哲水蚤目有显著雌雄区别; 雌性双肢型、单肢型或消失; 雄性比雌性更为发达,基本上包括双肢型和单肢型两种。桡足类雌雄异体,一般为两性生殖。其性别从外形上很容易区别,雄性个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对触角

27、变成执握肢,此外,雄性一般瘦小,腹部节数较多。有的类群(如哲水蚤),雄性个体第五对胸足左右不对称,因而与雌性个体有明显的区别。雄性个体把精荚粘在雌体的纳精孔,然后进行受精。产卵方式有3种:1.自由产卵于海水中,大多数哲水蚤;2.带卵囊,由输卵管分泌物形成卵囊,悬挂于雌体腹面;3.粘性卵,卵粘附于胸足上(拟哲水蚤)卵通常受精后立即开始胚胎发育,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一般为2-5天。当环境不利时发育延缓,如草绿刺剑水蚤的胚胎发育可延长至15天。桡足类的幼体从卵孵出后,尚需经过相当复杂的发育过程,一般要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个桡足幼体期方才发育为成体。 1. 无节幼体 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

28、节,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即第一、二触角,大颚,身体末端有一对尾触毛。2. 桡足幼体 经第15桡足幼体阶段后发育为成体。第一桡足幼体体节6节,每期增加1个体节,最后完成10个活动体节(第5桡足幼体)。 最后蜕皮一次,11节,变成成体桡足类生活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水域中,在海洋、湖泊、水库、池塘、稻田沼泽等都有分布。此外,在井水、泉水、岩洞等地下水中,甚至苔藓植物丛等有时也有它们的踪迹。 一般来说,哲水蚤营浮游生活,通常分布于湖泊的敞水带、河口等处。猛水蚤营底栖生活,它们栖息于敞水带以外的各类水域中,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如湖泊的沿岸带、沼泽等处。剑水蚤介于上述两大类之间,栖息环境也多种多样

29、。 桡足类包括7个目: 哲水蚤目(Calanoida) 剑水蚤目(Cyclopoida) 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背卵囊水蚤目(Notodelphyoida) 鱼虱目(Caligoida) 鲺目(Arguloida)哲水蚤目n 形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明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显著宽大,包括头部(常和第1胸节愈合)和45个胸节。第4胸节与第5胸节紧密相连,第5胸节和第1腹节之间有一活动关节。最末胸节的后侧角有时向两侧或向后方伸展。腹部狭小,有雌雄区别。雌性腹部分4节,有时第1和第2腹节相互愈合,故仅有23节。雄性腹部分5节。两性腹部第1

30、节皆为生殖节,但雌性生殖节较大,腹面有生殖突起,并有1对生殖孔;雄性只有1个生殖孔,位于生殖节的左侧。n 第1触角细长,也有雌雄区别:雌性的左右触角对称;雄性的左触角或右触角在异哲水蚤改变为执握触角。第2触角呈双枝型。口器由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和颚足组成。胸足5对,第14对呈双肢型,为游泳肢。雌性第5对胸足的形态与前4对不同,有的退化或全缺;雄性第5对胸足不对称,常改变为交接器,每个尾叉通常具有5根尾刚毛(有时减少为34根);在尾叉背部的内末角还有1根背刚毛。常有2个眼点,或全无。卵直接产入水中,或产于1或2个卵囊内,附着于生殖节的腹面或两侧。生活习性:大多营浮游生活,少数营底栖生活。各主

31、要代表种类剑水蚤目头胸部较腹部显著地宽,卵圆形,头与第一胸节愈合。雌体腹部第12节愈合成生殖节。尾叉刚毛4根,一般居中2根较长。第一触角雄性对称,与雌性异形,呈执握状;第二触角两性均单肢,或具退化的外肢。第14胸足构造相似,第五胸足退化,很小,各胸足两性的构造几乎完全相同。雄性一般具第六胸足。生殖孔和卵囊成对。无心脏。第4,5胸节为可动关节。猛水蚤目体一般较细长。头胸部并不显著宽于腹部。尾叉末端有2根发达的刚毛。额部突出显著。第1触角一般不超过9一10节,左右皆变为执握器。第1胸足与其它附肢常异形,内肢呈执握状。第5胸足退化,通常分为l一2节,两性异形。多数种类带有1个卵囊,位于腹面,少数2个

32、,位于两侧。大多数在水中营底栖生活,常生活于底层或水草丛中,营浮游生活的种类较少。 大多数在海水中营底栖生活,一部分种类分布于淡水或半咸水中,常生活于底层;或水草丛中,营浮游生活的种类较少。代表种类有小星猛水蚤属(Microsetella)、美丽猛水蚤属(Nitocra)及角猛水蚤属(Cletocamptus)。 磷虾类n 甲壳纲、软甲亚纲、真虾部、磷虾目n 体长1020 mmn 具有指状足鳃和发光器n 胸肢双肢型,完全相似,没有分化为颚足n 重要饵料和直接的捕捞对象n 具有明显的集群习性,少数为深海产外,全部为浮游生活。身体分区、分节(头胸部,腹部)头胸部:6个头节和8个胸节,完全被头胸甲包

33、被,具有一对具眼柄的大复眼。头胸甲向前突起为额角,n 共有19对附肢n 第一触角n 第二触角n 胸足:8对,不分化为颚足,双肢型,基部基节上具鳃(足鳃);外肢短、扁,内肢细长,分5节。一般最后12对胸足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但足鳃特别发达。外肢边缘有羽状刚毛,强游泳能力n 腹足:共5对,双肢型。基肢强大,内外肢呈片状,边缘具羽状毛;内肢内侧具内附肢。雄性,第一二腹足内肢变为交接器。鳃:指状足鳃,胸足基节外侧生出的枝状物。第一胸足的指状足鳃简单,最末3对分支很多。除深海磷虾属外,有510个发光器。一般在眼柄上面,第2及第7胸足基部各1个,第14腹节腹甲中央各1个。发光器由发光细胞、反射器和晶体组成

34、,都有神经相连,眼柄上的结构不同。磷虾发射蓝色冷光。 深海磷虾科眼不发达,雄性第一、二腹足没有交接器,但在第一腹足的基部具有16个刺。无发光器。有8对发达的附肢。磷虾科n 雄性第一腹足内肢改变为交接器;有发光器,位于眼柄、胸足基部和腹足腹面;具足鳃。七,八胸肢,尤其是第八胸肢有不同程度退化。腹肢发达,包括10个属。樱虾类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游泳亚目、樱虾科。樱虾科与对虾同属一个亚目,枝鳃亚目n 头胸部和腹部,被头胸甲包被;n 一般,头胸部侧扁,在莹虾,头部从上唇前端向前延伸成圆柱形顶部,额角短小;在毛虾,背甲具眼后刺及肝刺。胸肢8对,前3对分化生颚足,后5对为步足。前3对步足成螯状。雌性

35、生殖孔开口于第三步足底节,雄性生殖孔开口于第五步足底节。n 腹部分7节,6对腹肢,用作游泳,在莹虾,最末两节具有明显的雌雄区别。n 2科3属。樱虾亚科莹虾亚科糠 虾 类n 甲壳纲、软甲亚纲;n 背甲没有包被整个头胸部;n 胸足具有发达的外肢,腹足退化;n 有些种类的尾足内肢基部内有平衡囊;n 大多营底栖生活;n 重要的捕捞对象和鱼类的饵料基础;体长3180 mm,通常深海种类个体较大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5节愈合而成的头节和8个胸节组成,最末12个胸节暴露在背甲外面。尾节为身体的最末部分,不分节,重要分类依据。糠虾的甲背一般薄而软,稍有石灰质化,背甲仅与头节和前3个胸节愈合。而且覆盖背部

36、侧面,背甲后端有一向前的凹陷,因此,至少最后1-2胸节露在背甲外面。第一触角 双肢型,由3节的柄及2条触鞭构成。第二触角,也是双肢型,柄部也分3节,但有些种类常愈合。大颚 由几丁质板和颚须组成。小颚 第一小颚 :位于口的后方,被第二小颚 所覆盖,较小分3节,第一第三节内侧为具有刺毛的小叶。第二小颚 :双肢型,由3节、具内小叶的柄部和发达的内外肢构成。胸肢 8对,分为颚足和胸足,均为双肢型。n 第一胸肢为颚足:基肢2节,从基节上生出的片状上肢,深入鳃腔,其颤动与呼吸作用有关。n 第二胸肢为第二颚足或称鳃足:其形态介于第一颚足与胸足之间,为双肢型,基肢分3节,内、外肢均发达。n 第三至第八胸肢为胸

37、足或称步足:一般短而粗。外肢有刚毛,为主要游泳器官,与真虾类以腹肢游泳有区别腹肢 又称游泳肢,其典型构造为,前5腹节各有一对,由2节的基肢和多节、具毛的两分肢组成;腹肢在雌性以及糠虾亚目退化。n 尾肢 1对,呈双肢型,内外肢均发达,与尾节组成尾扇。雌性胸肢基部内侧有2、3对或7对(Lophoyastridae、Eucopiidae、Petalophthalmidae)抱卵板(复卵片),构成育卵囊(育室)。 分类 疣背糠虾亚目 第一胸肢分化为第一颚足,较粗大,外肢不甚发达,有时消失;第二只第七胸肢基节均有分支状的鳃;但第八胸肢上的鳃退化。雌性有7对抱卵片。腹肢在雌、雄体内均发达。尾足内肢无平衡囊

38、。 糠虾亚目背甲较小,最末一节或1节以上胸节露在背甲外面。第二胸肢呈半螯状;胸肢没有鳃。抱卵片2-3对,个别7对。雌性腹肢退化;雄性的较发达,其中有一对常变为副交接器。被囊动物尾索动物亚门1、幼体自由生活,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尾部 有脊索, 因此得名“尾索动物”2、幼体、成体都具咽鳃裂3、身体外面有被囊包被着,又称“被囊动物”幼体:似蝌蚪,具三大特征,经几小时后变态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有尾纲 Copelata 一类小型、透明的浮游被囊动物。由于发育不经过变态,成体还保留着幼虫的尾部和形态(除生殖系

39、统以外)。因此,也称为幼形纲(Larvncea)。具有由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胶质构成的“住屋,(house)”。有些种类,如住囊虫和有尾虫(Appendicularia),被包于住屋之内;而在褶海鞘(Fritillaria)虫体则附于住屋下面。住屋一般3 h更换一次。海鞘纲1、特征:有被囊,单体或群体 成体固着生活 幼体有尾自由生活,有逆行变态 种类繁多,约有1250种,包括单体和群体2种类型,附着于水下物体或营水底固定生活。单体型种类的最大体长可达200余mm,群体的全长可超过0.5m以上。群体型种类的许多个体都以柄相连,并被包围在一个共同的被囊内,但分别以各自的入水孔进水,有共同的排水口,如

40、群体海鞘(Diplosoma)幼体经过几小时的自由生活后,就用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在其它物体上,开始其变态。在变态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逐渐萎缩,并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及感觉器官也退化而残存为一个神经节。与此相反,咽部却大为扩张,鳃裂数急剧增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替代。附着突起背面因生长迅速,把口孔的位置推移到另一端(背部),于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180的角度。最后,由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营固着生活的柄海鞘 海樽纲 (Thaliacea) 海樽纲是一类具有永久性的透明胶质囊的浮游被囊动物。它

41、们主要分布在热带海表层,常可作为暖流的指示生物。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有性生殖的胚胎发育要经过有尾幼虫的阶段,此时尾部具有脊索;无性生殖靠芽茎繁殖。 n 是一类具有永久性透明胶质囊的浮游被囊动物。n 体透明,呈酒桶形,外面有硬化的、薄的被囊。前端入水孔,围口叶12枚;后端为泄殖孔,10枚围泄殖孔叶n 肌肉:被囊里面,8条环状的肌带。第一和最末一条为鳃和围鳃的括约肌。近圆柱形、透明、具永久性的透明胶质囊,囊的下面具肌带,囊壁厚度、形状及肌带宽度、数目和排列方式均随种类而异,是坚定种类的重要依据。磷海樽目营群体浮游生活,圆筒形,有1长柱形空腔,仅一段开口,长度几厘米至2米以上。每个个体排列在群体

42、的胶质壁上,每个个体有1个宽大、几占身体全部的鳃囊,具有很多鳃裂。鳃孔向外开口,而向内为泄殖腔,在鳃囊的两侧具有发光器官。能发出强烈的光,故又称火体虫全肌目体呈酒桶形,两端开口,一端为入水口,导入较大的鳃腔,另一端为出水口。环状肌带完全包被较薄的囊壁。间接发育。要经过蝌蚪幼虫期,有世代交替。海樽科:89条环状肌带完全包被;鳃腔占身体的前半部分或更大部分;通常仅鳃囊后部有鳃孔。消化道位于身体腹面的围鳃腔,排列随属而异。半肌目身体梭型,其长轴为前后端。囊壁较厚,没有被肌带完全包被。直接发育。纽鳃樽科:鳃腔和围鳃腔连成一个腔,位于身体前端。消化道位于身体腹面。世代交替:复体和单体(无性)。梭形纽鳃樽

43、 单体8条肌带,13肌带在背面接触,前端圆形,后端近方形,芽茎位于消化管前面,复体菱形,前后2个圆锥突起,4,5体肌在侧面接触,为最常见背囊动物萨利纽鳃樽 消化道弯曲,身体后部具明显突起。囊壁厚而硬,单体复体都具5条肌带毛颚动物毛颚动物(Chaetognatha)是海洋动物中结构特殊,分类位置尚待确定的一个类群。这类动物身体较透明、细长似箭、左右对称、有侧鳍、尾鳍和体腔。故称为箭虫;它们的身体前端具有颚刺,所以,又称为毛颚动物。在胚胎发育上,毛颚动物属于后口动物(deutostoma)。 毛颚动物在全部生活在海洋中,除极少数种类以外,都是营浮游生活的。虽然种类不多,但由于它们的分布广,数量大,

44、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头部:毛颚动物的肌肉是发达的,尤其是头部的肌肉更为复杂,也特别发达。这是因为肌肉参与并支配着头部的各种器官。在躯干和尾部,肌肉较为简单,主要有基膜下的体壁肌肉,有纵肌层,包括4个厚的纵肌带,即2个背侧纵肌带和 2个腹侧纵肌带。头部两侧有412根颚刺,几丁质,钩状。头部前端两侧有2列小齿2躯干部:这是介于前(头躯)、后(躯尾)横隔膜之间的狭长部分,在颈部和躯干部两侧常有泡状组织,称为领。这是表皮的增厚部分,由大型泡状细胞组成。在躯干部和尾部两侧有12对侧鳍。鳍内有微细的鳍条。毛颚动物的鳍由于不具肌纤维而没有游泳功能,只有平衡身体的作用,以适应浮游生活。 3尾部

45、: 自后横隔膜以后的身体未端部分,称为尾部。尾部常被中隔膜分为左右两半。在尾部末端有一个三角形尾鳍,尾鳍也具有鳍条。食性 毛颚类是贪婪、凶猛的肉食性动物,是海洋食物网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捕食小型甲壳动物(尤其是桡足类,它占肥胖箭虫饵料94.8)、仔、幼鱼和其它毛颚动物等,有时也捕食被囊类和水螅水母类。毛颚类,特别是身体透明的种类,大多是伏击捕食者,也即饵料动物通过其觉察范围之前,它是保持平静的。当明显地检测到搅动,便急速地向前冲击,头巾缩回,借助头部肌肉的收缩,把颚刺展开,并用列齿抓住饵料动物。这时,颚刺关闭,围住饵料动物。这些捕食动作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一般,毛颚类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捕食较

46、为强烈。毛颚动物为雌雄同体。卵巢一对,位于躯干部后段两侧的体腔内,在卵巢外侧有输卵管通往躯干和尾部交界处侧面的雌生殖孔。精巢也是一对,不明显,位于尾部前段两侧的体腔内。成熟的精子通过输精管进入贮精囊,待贮精囊破裂时排出体外。一般性成熟的个体,在尾部两侧有不同形状的突起,称为贮精囊。贮精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甲型:贮精囊呈球形或椭圆形。当充满精子时,侧面破裂,排出体外,如肥胖箭虫、六鳍箭虫Sagitta hexaptera等。(2)乙型:贮精囊前半部膨大,后半部狭长。当充满精子时,前半部侧面破裂,如强壮箭虫、粗壮箭虫Srabusta等。(3)丙型:贮精囊呈长椭圆形。当充满精子时,全部或

47、前半部侧面破裂,如百陶箭虫等。(4)丁型:贮精囊前部有厚的泡状组织,有的种类在前侧面有齿状突起,如银颚箭虫等 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外部形态n 头部:背壳亚目头部不明显;裸体亚目,头部发达,位于身体前端,具有1对或2对触角;眼睛极退化或完全消失n 足部:有后足叶及侧叶组成。侧足1对变为浮游器官,称为鳍。有的鳍上有触手叶,色斑,也有的边缘无色;后足叶大多单个。背壳亚目,足部位于身体前端,而裸体亚目的足位于头部下方。n 外套膜:一般外套膜能覆盖内脏团的背缘;外套膜与内脏块之间的空隙,称外套腔,肛门及排泄孔开口于外套腔中;裸体亚目的种类没有外套膜和外套腔。n 贝壳:贝壳亚目具有1个左旋的或伸直的石灰质外

48、壳,有些种类具透明的软骨质的内壳。壳的形态是坚定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被壳翼足目 Thecosomatan 有石灰质壳或软骨的厚皮,贝壳螺层不多;有厣。足的前侧部分成为翼状副足(前鳍),用来浮游。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也有少数种类出现在两极海域。主要栖息于海洋表面至深约200米处,仅少数种类生活在更深的水层中。过去作为一个亚目(被壳亚目Thecosomata)和裸体翼足目Gymnosomata同属翼足目Pteropoda,共同特征是腹足背部发育成一对发达的呈翼状的鳍,故名“翼足”,现已独立成目。如龟螺Cavolinia、笔帽螺Creseis、长角螺Clio、螔螺Limacina 等。裸体翼足目

49、(翼足目)Gymnosomata n 成体无外套膜和贝壳。足的两侧演化为鳍状,为浮游器官。如皮鳃Pneumoderma、海若螺Clione等。浮游翼足类种类生态类型的划分在古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等学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异足类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n 身体透明,足有变异分化;n 头部较发达,位于身体前端,具有触角和眼;n 足:一般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足和中足愈合而成鳍足,有吸盘;后足向后延伸成尾状,称尾鳍;n 游泳时,腹面向上;n 有的种类具有厣;n 一般外套膜覆盖内脏团,膜上具有栉状鳃;n 贝壳薄而透明,右旋。明螺科,身体能缩入壳中;龙骨螺科,不能缩入壳内;翼管螺科没有贝壳。浮游幼虫多孔动物:过程:受精卵经卵裂形成囊胚,动物极小细胞向腔内生出鞭毛,植物极大细胞中间裂出一开口,后动物极小细胞从开口处倒翻到表面。此过程称翻转。此时的胚胎称为两囊幼虫amphiblastula。 两囊幼虫离开母体后,具鞭毛的动物极小细胞一端内陷,形成内(胃)层,而植物极大细胞包在外面形成外(皮)层。这种现象称为胚层逆转 inversion腔肠动物:浮浪幼体,蝶形幼体软体动物:担轮幼虫, 面盘幼虫甲壳动物:无节幼体(六肢幼体), 桡足幼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