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语文高考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练)讲练教学

上传人:lil****n07 文档编号:156704304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7.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版语文高考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练)讲练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江版语文高考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练)讲练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江版语文高考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练)讲练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浙江版语文高考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练)讲练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版语文高考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练)讲练教学(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探考情 悟真题【考情探究】考纲要求五年考情出处常考题型考点年份理解分析评价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2019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论语孟子填空题简答题2018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论语2017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2.一说“吾与女,弗

2、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论语2016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自选模块,材料选自墨子节用2015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自选模块,材料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预测热度分析解读1.从2017年起,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

3、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或一段后人对其进行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2.本题一般设两道主观题,近三年分值为6分。第一小题难度稍低,往往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设2分;第二小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设4分。3.复习时,应在掌握选读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对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多有涉猎,还要加强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解题。【真题探秘】(2019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

4、材料,回答问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 能”是的说法。(2分)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体现了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夫子”是主语,“道”可解释为“说,谈论”,故“夫子自道”的意思是“老师(先生)在说(谈论)自己”。“夫子自道也”体现了子贡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无能”体现了孔子一贯的谦虚品格。(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

5、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答案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发展辩证思维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仁者心忧天下的传统文化。分析孔孟说法不同的原因时,要理解材料的意思。“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仁者爱人”“仁者安仁”等,故“仁者不忧”并非“仁者没有忧虑”,而是仁者有高尚的情操,能坦然面对苦难。“尧以不得舜为己忧”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

6、的继承人而忧虑,尧的忧虑是家国之忧怎样才能找到让天下大治的继承者。综上,我们要辩证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孔孟说法虽不同,但二者并不冲突。核心考点: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和孟子的阅读理解。审题关键:根据教材选读了解孔子这一人物;读懂第一则材料中“我无能”的意思。解题方法:读懂材料,“我无能”指的是孔子自己做不到的意思;了解孔子“不忧”“不惑”“不惧”的意思。易错警示:材料本身易懂,但要联系说话者所处的情境理解;语言表达要规范。命题规律:从浙江卷近几年的出题情况看,第一小题均包含对材料和课内所学内容的理解;命题的形式一般为填空或简答,难度不高;从分值设定来看,都是2分。能力要求:能读懂阅读材料;

7、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核心考点: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分析理解。审题关键:读懂第一则材料中“君子”一词的意思,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题目中有“简述”二字,分析清楚,不用展开论说。解题方法: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理清对“仁者”的解说内容;其次,注意材料中仁者与尧、舜帝王身份的不同,强调了不同的角度。易错警示:容易弄错材料中关键词的意思,导致理解错误;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命题规律:浙江卷分析类题目与课内所学关系紧密,重点在对相关语句的理解上;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是考查热点;分值一般为4分。能力要求:能读懂阅读材料;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内容。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学说(主张)有

8、三个方面,我都没有能力达到:仁德的人不为苦难忧虑,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老师这是在说自己啊!”(论语宪问)尧把没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作忧虑,舜把没有得到大禹、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作忧虑。(孟子滕文公上)【考点集训】1.(2019杭州质量调研,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2分)(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4分)答案(1)言过其行,言行不一。(2)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

9、其行,是正确的。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注重实际行动是对的,不要过分花言巧语,但适当地把话说得漂亮一点也不为过。(意思符合即可)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修养的人认为说得好听做得不够是羞耻的。”(论语宪问)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说话讲究谨慎,而行动追求敏捷。”(论语里仁)2.(2019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1)

10、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2分)(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答案(1)周代的礼仪制度不学礼,无以立(2)主旨: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分析:诗书礼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周代的(礼仪制度)。”材料二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成就于学乐。”3

11、.(2019绍兴月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论语阳货)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孟子尽心下)(1)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2分)(2)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4分)答案(1)“德之贼”即乡原,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或: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于流俗、合于污世的人。)(2)“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

12、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朱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参考译文孔子说:“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人。”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诚信;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朱红色。”【方法集训】1.(2019台州中学统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1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从第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2分)(2)结合第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4分)答案(1)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2)有若主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

14、”)。参考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论语子路)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论语颜渊)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抽一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论语颜渊)2.(

15、2019湖、丽、衢三地市教学质检,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1)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季路的“志”。(2分)(2)简要分析孔子与颜渊、季路“志”的异同。(4分)答案(1)季路追求重义轻财,有福同享;颜渊追求谦虚低调,愿做默默无闻的人。(2)孔子安仁,主张对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爱,各得其所,使人民安居乐业。子路侧重物质分享,求仁。颜渊侧重个人修养,不违仁。三人都怀抱仁心,践行仁道。参考译文颜渊、

16、季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裘,同我的朋友共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悔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年轻人,使他们怀念我。”(论语公冶长)3.(2019诸暨适应性考试,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

17、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荀子大略)(1)上述前两则材料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交友观。(每空限四字作答)(2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交友观”的具体要求。(4分)答案(1)诚实守信适中(度)交往(和而不同)(2)有标准地选择朋友。交往要看他是否博学多才,更要看他的品行,要正直诚信(友直、友谅)。交往要遵从适中的原则。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又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要谨慎地选择朋友。荀子认为交友关系到德行,劝告人们要慎重择友;要以“仁”

18、为标准,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论语季氏)子贡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孔子说:“对朋友忠言相告,好好劝导,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论语颜渊)君主不可以不小心地选取臣子,百姓不可以不小心地选择朋友。朋友,是为了互相友好的。奉行的大道不同,用什么来互相友好呢?把柴草均匀地铺好而点上火,火就向干燥的地方燃烧;在平地上倒上水,水就向潮湿的地方流去。同类是相互依从的,是如此明显,根据朋友来观察人,有什么怀

19、疑?选择朋友,与人为善,不能不小心,这是道德的根基。(荀子大略)【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1.(2018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答案(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

20、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论语泰伯)2.(2017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2)一说

21、“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答案(1)德行言语(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参考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强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话,不如他。”(论语公冶长)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

22、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了!”(论语述而)3.(2016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1)去无用之费(2)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

23、担。参考译文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4.(2015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

24、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1)浩然之气(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

25、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教师用书专用(510)5.(2014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

26、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6.(2013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27、“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参考译文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贫困但乐于追求道,富贵而又喜欢礼(的人)。”

28、(论语学而)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论语宪问)颜回一箪食物一瓢冷水,也不改变他快乐的态度;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跟穿着贵重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到羞耻。这些都是不因不好的食物衣服感觉到耻辱的人。(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7.(2012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答案(1)贵人贱马。人、马并

29、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参考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8.(2011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

30、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可以免除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论语)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内

31、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能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韩非子)9.(2010浙江,24,4分)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参考译文“一般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

32、致结为朋党,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10.(2009浙江,24,4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参考

33、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表达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提示给他某一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出其他几个方面,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了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依然生长,天说过什么话了吗?”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34、里仁)注处:处在、居处。造次:仓促之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答案“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参考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通过仁道去得到它,那么就不接受它。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通过仁道去

35、抛掉它,那么就不离开它。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2.(2018北京,13,5分)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注斯:就。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答案三次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不

36、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

37、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3.(2015福建,8,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要点)“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

38、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4.(2015北京,15,6分)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

39、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

40、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

41、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参考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教师用书专用(5)5.(2014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非其义也

42、,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注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参考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享有真正的幸福。(论语里仁)凡是有不合于义的、违背于道的,即使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会送给人家,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孟子万章上)【三年模拟】A组20182020年

43、模拟基础题组每题建议用时8分钟1.(2020届名校协作体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材料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材料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注可:适用。耒: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1)“郁郁乎文哉”中的“文”的意思是。出自材料三的成语是。(2分)(2)根据上述材料,请对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作简要评析。(4分)

44、答案(1)完美守株待兔(2)孔子主张沿用周代的礼乐制度,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捍卫者,有其保守的一面。而韩非子反对用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的社会,主张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采取适当的治理理论和方法,他反对传承,否定了历史的作用,也有其不足之处。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那么丰富多彩,真是完美啊!我依从周代的制度。”(论语八佾)材料二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姑且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论语述而)材料三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效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

45、,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现在还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也就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韩非子五蠹)2.(2020届之江教育评价二联,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2分)(2)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答案(1)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2)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

46、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论语卫灵公)孔子说:“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论语卫灵公)3.(2020届温州九月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注;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注赖:通“懒”。(1)上述

47、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习”相当于孟子所说的“”。(2分)(2)孔子、孟子对青少年品性教育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案(1)所以陷溺其心者(2)相同点:孔子与孟子都认为环境对青少年品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点:孔子强调青少年成长以家庭人伦为出发点,使家庭人伦关系和睦,而后推己及人,逐渐成长为博学博爱的君子仁人,体现了修身过程中由内而外的个体自主力量。孟子侧重阐述外部环境对青少年品性产生的深刻影响,强调由外而内的塑造力量。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论语阳货)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

48、,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有贤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剩余的时间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论语学而)孟子说:“丰年,年轻人多半懒惰;荒年,年轻人多半强暴,不是天生的资质这样不同,是环境使他们心情变坏。”(孟子告子上)4.(2019金华十校模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

49、货)(3)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1)根据前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的重视。(2分)(2)结合材料,说说子贡与皇侃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有什么用意。(4分)答案(1)学诗或诗教(答诗经给1分)(2) 子贡引用诗句,用以比喻人有了好的品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皇侃引用诗句,用以表明大家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学问,可以增进彼此情谊,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每点2分)参考译文(1)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象牙、玉石之类的东西切

50、开以后还需要雕刻、磨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我们可以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你能推知未知了。”(论语学而)(2)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去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论语阳货)(3)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的句子,做到这一点,就是懂得了交朋友的规律了,就可以与朋友和睦相处了。(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5.(2019宁波期末,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

51、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3)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人间世)(1)子夏、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2)庄子认为如何是“孝”?庄子和孔子论“孝”,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答案(1)子夏:侧重在日常行为中,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孟懿子:侧重于礼仪,在父母面前一定要遵守礼节。(3

52、) 庄子认为,事亲要“不择地而安”,使父母舒适,就是至孝。两者都认为要敬爱父母。庄子认为敬爱父母是出于天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孔子认为这是“仁”和“礼”的要求。参考译文(1)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有酒有食物,让给年长的人享用,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论语为政)(2)孟懿子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对待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他们。”(

53、论语为政)(3)天地间有两条大戒律:第一条大戒,知道天命子女爱父母,这是人的天命,无法从心中解除在天地之间无处可逃,这是说的大戒律。因此,那些侍奉自己的父母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均可以使亲人感觉安定,这是孝顺的最高境界。(庄子人间世)6.(2018绍兴适应性考试,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

54、,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1)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2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4分)答案(1)苏秦认为人生世态,一个人富贵,那么亲戚畏惧,而贫穷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2)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苏秦的富贵观: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以富贵为重。参考译文(1)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论语述而)(2)(苏秦)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他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

55、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高位的人呢?”经过一年,苏秦钻研有得,说:“这回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苏秦说:“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战国策秦策)B组20182020年模拟提升题组每题建议用时8分钟1.(2020届“9+1”高中联盟期中,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

56、待贾者也。”(论语子罕)(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体现了孔子的心情。(2分)(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4分)答案(1)把美玉藏在匣子里急迫(渴望)(2)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入仕有其原则: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论语子罕)材料二孔子说:“年轻的后辈是值得敬畏的!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

57、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值得敬畏了!”(论语子罕)材料三子贡问道:“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正是在等待买主呢。”(论语子罕)2.(2020届嘉兴一中期中,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论语集注)注约:贫困。(1)

58、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手法。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2分)(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的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4分)答案(1)比喻颜渊(2)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因为具有“仁德”的人“安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参考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论语雍也)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

59、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仁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论语里仁)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仁者安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爱山。(朱熹论语集注)3.(2020届十校联盟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1)“不得其死”的意思是。孔子对羿和奡的评论,反映了他的思想。(2分)(2)孔子赞赏南宫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观点,却批评樊迟“学稼”“学圃”的请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