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

上传人:shi****01 文档编号:156656348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创新科学思维在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为这种发展和成就而欣喜的同时,人们普遍地感到了一种困惑与迷惘,一种物质的繁荣与喧嚣背后掩饰不住的思想的空虚和贫乏。尽管我们引进了大量西方建筑的理论、思想,借鉴了许多新潮的风格、流派:现代的、传统的、后现代的、新理性的、新乡土的、新古典的、寻根的、解构的然而,等到潮退时,却发现我们似乎更加的迷失,有些问题还变得更加突出、尖锐。因此,如何整合和重建那些分散而不成体系的思想,以一种异常清醒的头脑和深邃的目光,去探究和洞视各种建筑现象后面潜藏的价值与意义,去伪存真,去蔽还原,

2、以求得对建筑设计学的一些不变因素的真切而正确的认识,乃当今建筑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1. 缘起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建筑进入一个新阶段,各种建筑思潮此起彼伏,建筑理论空前活跃。虽然出发点各不相同,但其发展方向总的来说围绕着哲学和科学的两大转向来进行:即人文主义转向和新科学主义转向。人文精神,在最普遍的意义上,是指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理解和把握。当代哲学家们为了阐发人的自由本性,一般都反对主客二分,主张“天人合一”;反对旧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主张唯一的现实世界;反对道德原则,主张非道德意识。这三者也是西方当代哲学不同于近代哲学的主要特征1

3、1(1参见张世英,中西方关于自由问题的哲学思考,江海哲学,1994年第2期,P72P75)。人文主义建筑观以当代人文主义哲学为执导,重视想象、隐喻、内心体验、无意识探索和解释学等,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成了建筑理论家、建筑师乃至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在数字化时代,伴随着非线性科学与人工生命技术的发展,建筑师们开始运用各种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成果来谈论建筑:信息、反馈、系统、耗散。新科学主义建筑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和非线性的,以牛顿科学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简单还原以及强调主体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主客二分的方法论违背了自然界的本质特征。当代建筑设

4、计应该以新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世界的复杂性和内在联系性,以达到与自然界的本质(复杂性)相符合。一方面是非线性科学,另一方面是人本主义新哲学,貌似两个既不相同的领域,都对当今建筑界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内在的联系吗?假使有的话,那么其内在的联系又如何呢?人文主义设计方法与科学设计方法怎样在认识论上达到一个统一呢?这些问题,一直都伴随着笔者的思考,最后成为这篇论文的出发点。在这个问题上,更加深入的问题也随之而出,如“人建筑自然的关系”、“现代性的追问”、“时间、空间、事件”、新科学方法等等,都成为作者在这篇论文中思考的方向。2. 过程思辩与方法“建筑是什么?建筑艺术是什么

5、?什么样的建筑是好的建筑?这些都是建筑的一些基本问题。也许正因为它们太平常、太简单,才很少为人们所重视,更很少被认真思考。但实际上,这又是真正具有深层意义的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建筑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建筑的存在是人类为生存而对空间环境所作的营建行为以及过程的成果。建筑中即包含着客体的存在,也包含着主体在此中的情感,它不是与人对立的纯粹的实体世界,而是我们生命活动中鲜活的感性认知,是人的现实生活、衣食住行,也是人的想象、激情、盼望、回忆与爱怜。所以,建筑的本体必然是“人化”的主体,“人与建筑的关系”即“主体”“客体”的关系成为我们认识建筑的起点。因此,我们的研究才不是把建筑作为单纯物质的客体对象,

6、而是从关系论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建筑的基本问题,将建筑同人的生活活动过程与生命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并始终以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作为自己的目标指向,“天人合一”将成为建筑的终极本体。科学和哲学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时代科学与时代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新哲学观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当今新自然观发展的基础上。要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就得对传统科学思维进行反思,所幸的是,现当代科学的发展从关系论的角度,对“天人合一”哲学观提供了科学上的支持。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自然科学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标志,非线性思维已然成为科学思维的时代特征。它在瓦解着旧科学体系的概念根基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关系论的新视角,去对人与自然

7、的关系作出更深刻的哲学思辩,去构筑新自然观的框架。“今天,在一个世界性概念中,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确实是走到一起来了。”12非线性科学思维是当今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的思维基础,为人类真正走上“高级的天人合一”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在我国当前的建筑学领域里,人文主义设计方法仍然处于一种相当的困境,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现实现象。我们在强调“人的自由”的同时,却依然在方法上强调形而上学、还原、确定性等理性原则,其结果就是导致了真实自然的“缺场”,“自由”的人化环境使我们失去了更多的自由。同样的,后现代哲学方法如结构主义、解释学、现象学、解构主义虽然破解了还原论、确定性的束缚,但他们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探讨

8、上,没有去探讨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其孜孜以求的仅仅是“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因此,他们越是研究这些东西,就越远离科学。脱离了历史具体的人类物质生产的规定性,去追求个体的生存、发展,就会忽视使用、制造工具这个人类实践和生存的基础,进而忽视和否定历史的客观规律,走向唯意志论和主观唯心主义。正因为如此,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中许多派别,尽管在一些问题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跃上了新的高度,却往往又在整体上陷入了矛盾和悖论。非线性科学思维的设计学以系统论、混沌学、模糊数学等一些新科学结论作为依据,因而有其合理之处。如果说以实证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建筑形式语言作为一种叙事力量的兴起过分倚重客观性的“物质

9、与功能”,那么今后的形式语言必然要考虑事件、过程、人文和整体性的价值取向。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声。这种科学与人文并重、物质与精神同在的设计方法,是从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其要素之间自我组织、自我发生的内在联系与秩序,既要忠实于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同时也要忠实于其统一的价值,因此它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协调的发展,是走向“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本篇论文正是作者试图以此为方法寻找当代建筑原则的整个过程。3. 意义对任何一方面的研究与学习,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这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10、应该没有资格称之为研究,只能是凭空的想象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力图赋予题目的价值与意义如下:3.1.从新科学角度对现有建筑理论研究的补充。作者试图将非线性科学的某些规律,如自组织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等,移植应用在建筑学科之内,使自然科学的规律与理论实现其在建筑学科的价值。自然科学的许多理论不仅仅对于解释生命现象、物理现象等有根本性的意义,而且通过其理论在其他学科都有着借鉴的意义,例如我们的建筑学科对这些自然科学理论合理的借用与推演,对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许多现象能够提出很好的解释与论证,并且在我们面临当代建筑的何去何从等重大问题会更多了一个审视的角度,针对建筑本身的发展规律、未来建筑的发展

11、方向或许能够找到一个答案。3.2.从学科交融角度对建筑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当今建筑设计“人本主义”建筑观在方法上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探讨上没有去探讨客观世界的规律,而其孜孜以求的仅仅是“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因此,他们越是研究这些东西,就越远离科学。脱离了历史具体的人类物质生产的规定性,去追求个体的生存、发展,就会忽视使用、制造工具这个人类实践和生存的基础,进而忽视和否定历史的客观规律,走向唯意志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在建筑历史上注定只能昙花一现,不能长久的活跃下去。科学始终是为人类来服务的。然而,当今建筑界以打着“新科学”的旗号断章取意地理解复杂建筑、数字建筑,在建筑的形式上大下功夫,建筑形式越来越复杂,但内容却越来越简单,最终使建筑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脱离了建筑为人类服务的基本准则,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建筑是多因素影响的系统体系,如何科学的整合各个影响因子是建筑设计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作者坚持主张建筑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天人合一”的终极本体论认识,在方法上则是科学与人文多学科之间的交融。具体到本论文中,作者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一直试图以学科间的相互借鉴,即人文反思与科学建构为方法开辟观察建筑的一个新的立足点。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