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5661398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ppt(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理新课程教学与测试,一、新课改是大众教育,新课改的全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目的: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动因 (1)减负 (2)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3)大众终身教育,2 .新课改主要有六大“变化”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

2、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贴近现实生活,(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教育部长袁贵仁: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除外在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教材和教师两个方面,取决于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师的先进性。,3.地理新课程湘教版特点 (1

3、)必修地理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由 “宇宙中的地球”到人类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引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着人类活动,最后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全书的总结。整个教材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和人地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融合,(2)必修地理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等,最后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必修地理以区

4、域为载体,阐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在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同时,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时代气息浓厚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了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 必修三册教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4)突出专题地理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 选用的内容又常是紧扣实际,大多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地理理论时

5、联系实际等,如,教材中插入了大量 “阅读材料” 还将森林破坏、酸雨、荒漠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这一点在必修地理中尤为突出,二、教育测试的基本质量标准 1.基本质量要求 政治思想方面;科学性方面;教育测量学方面 具体要求(10项),1. 适用性 题型应该与教育测量的目标相适应,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一致 2 . 相关性 要求考生展示的行为应该与策略目标要求的行为一致 3明确性 要求考生展示的行为应该明确,不致于产生歧义。答案和评分参考准确、明了 4语言的准确性 表述准确、精练 5适当性 难度相当,与考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6答案的正确性 对答案没有异

6、义 7科学性 没有科学错误和无关线索 8公平性 没有民族、地域、学校、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偏见 9独立性 每一道试题与其他试题无内容重复,相互间不构成因果、承接等相关联系 10取样的适当性 每个测量目标的内容领域对应的试题数应该适当,整卷试题的取样分布合理,2.基本任务 表现出要观察的行为测量设计的行为目标 将学生在试题的表现,即得分,与学生在我们观察的行为上的表现程度相联系,即要按照测量的行为目标赋分、评分 保证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的分布与设计的分布一致 保证测量知识与设计的要求一致 难度以及难度分布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内容上:考试向能力迁移 评价:价值取向 原则:渐变过渡,新基准,引

7、导减负 渐变过渡:三年不变,难度稳定,结构稳定,内容稳定 新基准:顺应新课程标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减负:在考试大纲和教学指导意见基础上作减法 反映课标要求测量目标认知要求,课标是指导教学的,对考生来说有个继承和发展,3. 评价: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效度用于解释和使用的有效程度。如测量目标在题型的分配:认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在题型上有单选、简答、分析、论述,各有不同权重 信度指考试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评卷过程中误差值的控制上。一般题目越多,信度越高,难度适中的试题其信度较好 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其是试卷的核心。考生说,今年试卷难与否。09年0.54;10年0.55

8、。试题的难度与近三年试卷的平均值保持相对稳定。试卷难度适中,具有一定梯度 区分度试题的鉴别能力。 2009年0.40;2010年0.37,三、测量能力要求与行为目标 1.测量能力要求 地理的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 2.测量行为目标 考试说明中不要求的内容,应有个清醒的认识,避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如: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学说、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内容、人文发展指数、我国主要湿地的名称、我国GIS发展概况等等 一些新的内容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

9、路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能够体现地理学科时代性的内容,3.测量的结构和形式(以20092010年为例) 结构:选择题和综合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例相当 试题排序:先易后难、自然与人文交替、不同能力考查交替 选修模块难度比较等值 测量目标和分值见下表,2012年试卷的结构与特点,考查内容,各地反映题型结构较为稳定,考点分布比较合理,整体难度适中,稳中有变,较好地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的特点,较好地落实了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近两年地理试卷内容与结构比较见下表,从知识点分布来看

10、,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A(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两个模块内容都有所涉及。试卷比较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自然条件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从知识点覆盖面角度分析,涉及到的知识点约有15个,比去年增加1个,考查内容有所增多,题型分析,题型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选择题为11道 地理试题基本上是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即“中心问题”的命题形式。“中心问题”的命题模式往往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考查不同的知识内容,命题特点,1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板块运动、农作物分布和农业地域类型、地球运动、航天基地建设、湿地成因、生态问题的

11、负面影响、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都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关注的内容 试卷中有较大比例的基础性试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好地测评考生的学习水平。 如选择题第1、2题组,考查欧洲重要的地理界线 选择题第3、4题组,考查西亚气候成因及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选择题第5、6题组,考查世界四个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选择题第7、8题组,考查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以及工业选址等。这些都属于基础性试题,应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强调成因分析,较好的体现学科特点。今年从试题的设问上看,出现最多的关键字是“原因或是成因”,其它题干基本也是隐含了成因分析 淡化简单的识记性内容(不是不要识记性内容,而

12、是在识记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更多地从地理的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区域或地理要素特征差异性的地理学科思维思想,达到解题的目的。这对地理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学的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指向性,2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热点和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题37题呈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站在地理学科发展前沿角度来解决现实问题 当然这种探究和论证必须建立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水平这个层面上 第2小题,题干中说明生存支持系统影响的因素较多,其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就中学的知识能力水平考查,本小题仅要求从农业角度加以分析 同理

13、,第4小题,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本小题仅要求考生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 这样设计,既不超纲,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此种命题反映学生的学习潜质,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和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3考查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强调对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重视对创新和学习能力的考核 试题减少了文字阅读量,适当增加了图表,更加注重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判断和辨析。凸显学科张力 试题全部从地图或地理图表切入,涉及到世界区域地图、气候特征统计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坐标图和表格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或运用地理图表、数据来把握地理事物的

14、特征、规律或关系,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或阐述,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试题的情景设计较为新颖,设问比较合理 选择题第9、10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其应用 实际上GIS数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图形数据(图形的方式),另一种是属性数据(数据表)。对地理信息系统中各项信息的判断,即考生的逻辑思维首先必须理解其判断方法。如地形判断河流流向、坡向、坡度等。河流的流向须符合图中表2、表3的河道位置,及由高处陡坡(上游)向低处缓坡(下游)的特征 第10题考生还必须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图的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数据的生成、叠加、管理、分析描述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以点线面为基础,分析规律,来确定

15、自然灾害的形成地区。确定自然灾害的发生区域,4.关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等时代主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编制试题,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考查考生关注现实社会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意识及能力 考查了热点区域(欧洲、西亚、南美洲北部)、热点主题(城市)、热点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充分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试题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选择题7、8题,水库、玻璃温室大棚、污水处理厂的选择。体现课改精神,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贯穿高中地理教学,两道综合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地理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如第36题涉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16、、温室效应、城市布局等环境和生态问题 37题涉及中国人地关系、产业结构、东西差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问题设置由浅入深,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强调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考查及对地理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掌握 这两题以基本知识点为中心,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考查对区域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认识及逻辑的思维过程,强调学以致用,突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由此检测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理解和把握。由于考生答题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会存在偏差,可能影响得分,四、趋势分析,1地理新课程考试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内容 (1) 分科的内容和形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17、。不少省份最后一题政、史、地综合题取消 ( 2) 评价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选拔性的考试 (3) 注重对能力的考察,但难度保持稳定 “变”的内容 (1) 更注重对“探究能力”的考察 (2)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不易考查,应体现在试题内涵上,不贴标签),实际上其与能力考查密切相关 (3)自选模块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什么是探究能力?探究具有继承和质疑两个方面。继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质疑是怀疑和发现问题 这里要搞清几个问题:符合高中生认识水平的探究能力应是什么样?地理学科的探究能力?它与地理4个能力的关系是什么? 其实现形式新对象、新素材 探究能力=已有知识+新的信息=产出新的知识(认识),探究

18、与其说是能力,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方法更妥,它与4个能力并不矛盾,应包含在4个能力中。如我省2010年37题,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考查内容来看,趋向于考查主干知识 2从试题的信息载体看,注重图形语言的考查 3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地理思维能力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 4地方性材料和热点问题有所体现 绿色经济、低碳、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三江源、长江三峡、衡水湖湿地、乌梁海湿地生态保护建设 热点区域:海南国际旅岛游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南向国际大通道建设,5区域地理要求的变化 (1)不同尺度(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2)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指的是区域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五、主干知识的梳理,1自然地理注重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1)注重地理事物的成因 (2)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人文地理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 (1)抓住核心知识 (2)拓展知识的联系 (3)热点问题分析 3区域地理注重比较与综合,六、答题技巧科学与规范,1.审题要仔细 2.表述要规范 3.辩证看问题,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