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之二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6293074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专题研究之二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研究之二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研究之二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专题研究之二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研究之二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研究之二 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认知 唯物史观是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兼具理论认知和实践运行的双重品格,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在理论认知的层面上,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成为了科学思想中最大的成果,从而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运行的层面上,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成为了唯一科学的社会发展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选择和方案。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观;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又表征和影响着社会历史观。因此,对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必

2、须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审视和认知。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属于实践运行层次的方案和选择,而且是一种具有深厚的科学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发展观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从其内容规定来看,科学发展观将以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中心,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将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内容,将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机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条件。这几个方面的互动就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成为了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这样,科学发展观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而且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

3、科学的高度。同时,科学发展观自身具有高度的自觉的理论思维意识。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只有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哲学意蕴,我们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在总体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与唯物史观一脉相承的,而且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一、从生产力学说到经济建设中心论 1、什么是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只有在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之后,才能科学地回答发展观的这一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

4、了上述问题,将以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中心和发展观的首要规定。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不同的。自然规律是在没有人的参与下发生作用的,而社会规律是在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的参与下发生作用的。这样,如何深入到人民思想意识背后的物质因素中来看待社会发展和社会规律,就成为解决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关键。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人民社会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根源。因此,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的最后避难所。马克思主义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社会发

5、展史的钥匙。在唯物史观看来,“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者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决定论。它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样就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而我们只有把社会关系归

6、结为生产关系的高度,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着是自然历史过程。这里,生产力其实就是人们利用外部事物的客观属性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一种实际能力,它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历史活动的物质前提。2、在理论上,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的是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甚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种的“中轴”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这就是:(1)生产力

7、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有机体中,存在一定的生产力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而产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处在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状态中的;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日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迫切的要求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在一

8、定程度上就会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状态中向前发展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进行的。随着社会发展目的的实现,具体的需要和利益就消失了,但是,生产力作为人类能动性的确证确被保留下来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把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3、在实践上,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中轴”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

9、要抓好经济发展。”(1)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国家发展上去,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国家发展上去,我们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这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考虑发展。因此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3)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国家发展上去,我们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10、。(4)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们国家发展上去我们才能完成党的历史任务,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新的世纪,我们党肩负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重任。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的主题,实现自己的发展,才能圆满地完成上述任务,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同时就是历史辩证法。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由于受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追求数量的增长等同于发展。其实,这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自然,导致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对这种发展观进行了尖锐的科学地批评。我们既需要在调整

11、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过程中来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在调整发展观的过程中来促进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唯物史观也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视野来审视生产力的发展。4、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十分重视发展的辩证特征。除了发展的人文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等特征以外,科学发展观所讲的特征还具有以下的特征:(1)发展的质量性特征。任何事物都有数量和质量双重的规定和特征,发展也是这样。科学发展观强调指出,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这样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把发展与增长区别开来。增长只注重生产力的数量关系,而发展则在重视生产力的数量规定的同时更为关注的是

12、生产力的质量规定。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充分地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发展的效益性特征。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速度和效益同等重要。没有效益约束的速度是盲目的,而没有速度支撑的效益是空洞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所讲的高速度应该具有高效益。而这里的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发展的跨越性特征。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是依一定顺序发

13、展的过程,有自己的历史必然性,但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也可能按照一定的方式跳跃发展。科学发展观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续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自然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4)发展的特殊性特征。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但是,没有超出特殊性的普遍性。这是因为,尽管一般包含着个别的全部的丰富性,但是,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因此,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要研究特殊对象的特殊矛盾、特殊过程的特殊矛盾。(5)发展的具体性特征。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但是,绝

14、没有超脱具体发展的绝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党指出,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要求贯穿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去。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硬道理;但是,如果不能用辩证的视野来审视发展、以辩证的尺度来规范经济建设,那么,这样的硬道理也会成为松软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力量。正是在突出发展主题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将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就是要将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规定。显然,在强调生产

15、力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从总体上突出发展的辩证含义和全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做出的自己的努力。这样,科学发展观在增进我们对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的科学理解的同时,就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二、从群众史观到以人为本 1、为了谁而发展、由谁来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以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为前提和基础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发展的目的、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物质生产的推动下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主体在自己的实践基础上的自觉选择和创造的过程,而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就是社

16、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客观基础。其实,这里的历史主体论的问题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而历史创造者问题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二位一体的。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社会发展史钥匙的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社会历史观的问题的时候,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从而使唯物史观成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一方面,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的人民群众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然社会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过程,那么也必然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实践发展的过程;既然物质生活是制约

17、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决定力量,那么社会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史。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实践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因此,生产力就成为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系统中,人是最积极、最革命、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因此,社会发展史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所谓的历史主体问题其实就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也就是敢于不敢于承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最朴实的真理的问题。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最根本的分野。从量上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

18、;从质上来看,人民群众主要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也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从总体上来看,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向前的进步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群众史观以鲜明地体现了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或者政治性。而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在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2、在理论上,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科学发展观看到了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内在统一性,因而,旗帜鲜明地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19、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将发展作为主题,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把握客观规律首先就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第二,人民群众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运用,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不是由人随心所欲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

20、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理性的一种体现,是利用客观规律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因此,客观规律对人的主体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发挥始终起着支配的决定的作用。在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史的整个过程中,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都起着决定的重要的作用。在由中国人民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的实践过程中,除了上述三大规律的作用之外,我们尤其应该注意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三,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着更加突出的意义。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

21、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全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中,把群众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把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从而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样,我们就自然回答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在总体上,以人为本是群众史观的新的理论表述。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在理论上划清三个界线:一是必须划清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的界线;二是必须划清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界线;三是必须划清以人为本与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界线。这样,我们才能使

22、以人为本获得科学的规定。第一,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的程度上看到了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古代,“人”与“民”是存在着严格界限的。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要求而兴起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不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来审视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成败得失,而是在作为世界观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来检讨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这种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反动。而以人为本是在建设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突出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第二,他们具有不

23、同的思想语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讨论君民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强调的是“民贵”、“君轻”,这里的“民本”是与“君本”相对而言的。西方人本主义是在反对中世纪封建神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神性面前高扬人性,因此,这里的“人本”是相对于“神本”而言的。面对所谓的全球性问题这样的“全人类利益”问题,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而它所讲的人是没有阶级规定性的。而以人为本是在反思传统的发展观的弊端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反对的是见物不见人的传统的机械的发展观,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的人文方向和目的。同时,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与立党为公

24、、执政为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的宗旨。第三,它们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都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的,其实质都是唯心史观。而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生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四,它们具有不同的实践指向。尽管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君权无限膨胀的作用,但是它是在缺乏“民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它是统治人、愚弄人的一种手段,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思想基

25、础。尽管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但是,它不能深入到社会阶级利益对立的深度上来看待异化问题,把异化看作是一个单纯的人性丧失和扭曲的问题,因此,人本主义其实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最终成为了维护异化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在忽视客观规律的作用、漠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事实上成为颠覆社会主义的一种手段。而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自己的内在规定和要求,因此,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标的生动体现。3、在实践上,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社会发展的人文方向和目的,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26、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这同样是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现实中,人的全面发展要依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一系列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这样才能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2)实现人民群

27、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种社会经济关系都是首先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事实上,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和人的利益才可能是一致的。不论怎样,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能否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无产阶级运动同过去一切运动区别的一个根本的标志。可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集中体现。(3)惠及全体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28、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4、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一系列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将群众史观贯穿到我们的全部工作中去。(1)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坚持决策的民主化。发展必须是理性的,必须未雨绸缪,因此,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直接关系到发展的成败。决策的民主化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决策的最高标准,就是要具体落实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2)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保持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只有在中国

29、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实现中国的发展。党要承担起领导中国发展的重任,完成自己的各项历史使命,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党风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地处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问题。(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在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工作中去。人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进行的,这本身是客观规律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要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要综合

30、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4)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要造福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只能自己造福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这同样是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人民

31、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总体上,以人为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总之,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具体的、特殊的人;这就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主要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而“本”就是本位或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

32、最高目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目的。因此,在理论上,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实践上,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的、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因此,以人为本是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的典范。三、从社会辩证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怎样发展?这决不是单纯的、实证的、经验的社会发展理论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辩证规律的深刻的哲学洞悉的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内在

33、统一的,唯物史观同样是社会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唯物史观的社会辩证法,提出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这样,科学发展观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辩证法。唯物史观就是社会辩证法。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发展问题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惯常所讲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问题。由于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的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统一的,因此,在对社会历史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

34、就必须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而作为科学思想最大成果的唯物史观和作为一般的科学的发展学说的唯物辩证法是内在统一的。唯物史观在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特征。人类社会或社会发展的辩证特征包括许多方面,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的系统性。人类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是一个整体。例如,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此构成了生产关系的系统。第二,人类社会的协同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矛盾着的诸多方面既不是完全的吸引,由

35、矛盾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也不是完全的排斥,由矛盾的斗争性占主导地位;而是既吸引又排斥、既同一又斗争的。第三,人类社会的永续性。人类社会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但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自然规律对社会规律的制约。对于“人定胜天”这样单纯的、绝对的、虚妄的主体性的胜利,自然界都对人的社会进行报复。因此,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必须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统一起来,认识和尊重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系统性。2、在理论上,科

36、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的辩证特征的科学认识。(1)全面发展规定了发展内容的系统性。从社会的系统性出发,唯物史观在突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中心地位的同时,要求我们把社会发展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建设,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本领域的发展。根据社会的系统性特征,科学发展观在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时,不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内在的整体过程,而且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2)协调发展规定了发展方式的协同性。从社会的协同性出发,唯物史观在突出非均衡发展、非平衡发

37、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均衡发展、平衡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在均衡和非均衡、平衡和非平衡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发展。从这种辩证矛盾出发,那么,“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这里的综合平衡就是协调发展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思想,要求将之作为发展的机制。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3)可持续发展规定了发展条件的永续性。从社会的永续性出发,唯物史观在强调人类变

38、革自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社会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唯物史观看来,为了实现新的更高级的综合,“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将之作为发展的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了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的理论要求。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趋势和特征。只有科学地认识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39、段的各种矛盾及其新的表现,并根据这种科学认识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有效地保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看来,我们主要应该研究和把握的矛盾有:第一,必须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必须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胜利完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三,必须科学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随着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的结束,以阶级矛盾为主要内容的敌我矛盾虽然依然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绝大多数矛

40、盾已经成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唯物史观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进一步科学研究我国目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的变化趋势,形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分析人民内部有可能极化和对抗的机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社会冲突,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在实践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贯彻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要求。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贯彻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1)贯彻和落实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生产

41、力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全面的社会进步过程。(2)贯彻和落实协调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逐渐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才能达到统筹兼顾的要求,实现协调发展。(3)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党还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统一到了构建社会

42、主义和谐社会中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而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总体上,全面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处于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协同性,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社会系统发展的自然条件。只有把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社会发展才可能是健康而顺利的。这样,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社会辩证法的生动和具体的体现,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辩证特征的科学认识。由上可见,从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发展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也是一个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实践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前者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后者体现了唯物史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和理论品质。因此,我们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大力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树立、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一个坚持、实践和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