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niu****ong 文档编号:156187452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5.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11101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 学 时:116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一、编写说明1、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

2、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2、 地位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3、 总体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

3、科学研究的能力。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5、 修订的依据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1、教学目的:总论详细阐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栽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了解“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了解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2、 教学内容: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及分类

4、及我国种植业分区一、作物的概念二、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三、作物分类四、我国种植业分区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栽培研究法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三、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第四节 作物群体及其结构一、作物群体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第五节 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一、作物的产量及产量的形成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三、作物的产量潜力第六节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一、作物产品的品质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3、 本章的基本要求:明确本章各节内

5、容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和我国的种植业分区及作物栽培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群体发展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认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作物的产量潜力、障碍产量的品质提高的因素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4、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了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群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因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2)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5、 自学指导:参考文书:郑培尧 杨

6、守仁 作物栽培学概论 沈秀英 董钻 作物栽培学总论 于立河 李金峰等 粮食作物栽培学第二章 小麦栽培1、 教学目的: 通过对春小麦植物解剖学、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生理学基础的重点讲解为学生掌握春小麦现代化栽培技术铺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主要栽培组件的精要讲解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2、 教学内容: 绪论 一、起源二、进化三、小麦的分布情况四、栽培区划第一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一生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三、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四、小麦的根系五、分蘖与成穗六、小麦的茎七、小麦的叶八、结实器官的形成九、开花与结实第二节 小麦的品种与利用一、春小麦生产

7、的气候生态条件二、黑龙江省小麦生态类型种类三、小麦生态类型与光温反应型的关系第三节 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一、合理轮作是小麦高产前提二、提高整地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三、 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四、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的保证第四节 小麦品质一、小麦籽粒品质及提高品质的意义二、 栽培技术与小麦品质3、 本章的基本要求:要学生掌握春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于小麦的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有所掌握,为以后学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生理学基础较好的掌握,只有对生长的原理精通的掌握才可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栽培组件的设计和生长的人工调控;最后介绍小麦高产优质高

8、效栽培技术的各个组件以及生长生产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调控手段。4、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重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第二,小麦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和栽培的生理学基础;第三,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组件。5、 自学指导:自学参考书:1 星川清等. 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 余松烈. 山东小麦.农业出版社,19903 王缨、戚昌瀚. 作物栽培学通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4 杨守仁、郑丕尧. 作物栽培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 山东农业大学主编. 作物栽陪学(北方本,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6 王树安等. 作物栽

9、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第三章 水稻栽培第一节 绪论(概述)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概况;水稻植株体形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水稻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水稻在我国及我省的发展前景。2、教学内容:一、 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1、 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位置;2、 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3、 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4、 稻田养殖等对人们生活改善很重要;二、 种稻条件与水稻的生产潜力1、 水分条件2、 温度条件3、 水稻的生产潜力三、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一)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二) 中国水稻生产概况 1、种稻历史

10、悠久2、 种植区域辽阔3、 品种繁多4、 经验丰富(三)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2、种稻条件 3、水稻的生产潜力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划分情况及其区域特点第二节 栽培稻的分类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栽培稻的类型划分及划分标准。2、教学内容:一、 栽培稻的祖先与起源地1、 栽培稻在植物学分类上的地位;2、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区别及起源地;3、 普通栽培稻的祖先与起源地,普通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关系;二、 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与划分依据1、 籼稻与粳稻;2、 早、中、晚稻群;3、 水稻

11、、陆稻、深水稻、浮水稻;4、 粘稻、糯稻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关系; 2、栽培稻(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与划分依据;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栽培稻的各类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节 水稻的生长发育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2、教学内容:一、水稻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水稻生育期2、水稻生育时期二、水稻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三、 水稻生长发育类型;四、 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补充内容)3、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稻的生育期概念;2、 水稻三性及其应用;3、 水稻三种生长发育类型的区别与联系;4、 水稻生长发育特点;4

12、、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划分方式第四节 稻的器官建成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器官建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期为栽培技术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2、教学内容:一、 种子萌动和幼苗生长;1、 种子萌动的过程和条件;2、 幼苗生长的特点和条件;二、 叶的生长;1、 叶的形态结构;2、 叶的生长发育规律;3、 叶的功能;4、 叶片长、宽、寿命与叶态;5、 叶生长与发育的条件;三、 分蘖的生长;1、 何为分蘖;2、 分蘖生长发育规律;3、 田间群体茎数动态;4、 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5、 分蘖发生的条件;四、 根的生长;1、 根的

13、种类;2、 根的发生规律;3、 影响根系生长与发育的条件;4、 黑根及其防治;五、 茎的生长;1、 茎的结构;2、 茎的分化发生规律;3、 茎的生长与倒伏;六、 穗的生长;1、 穗的结构;2、 穗分化发育规律;3、 外部形态鉴定;4、 幼穗分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七、 抽穗、开花、灌浆、结实;1、 水稻抽穗、开花;2、 水稻灌浆、结实;3、 水稻成熟过程;4、 灌浆结实与环境条件;5、 水稻空秕率的形成与防治;3、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稻幼苗生长的特点;2、 水稻叶的功能及叶的生长发育规律;3、 分蘖发生规律、田间群体茎数动态及有效分蘖的判断;4、 黑根及其防治;5、 茎的发生规律与倒伏;

14、6、 幼穗分化的外部形态鉴定;7、 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因素;8、 导致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及预防;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第五节 水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水稻产量类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技术体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2、教学内容:一、 水稻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二、 水稻的产量构成与产量构成因素;三、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3、教学重点与难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产量形成第六节 水稻的施肥与灌溉技术1、教学目的:使

15、学生掌握水稻的吸肥规律及水分需求规律,为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2、教学内容:一、 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二、 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技术3、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稻需肥规律;2、 水稻需水规律;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的施肥技术与灌溉技术;第七节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生产力分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体系的创建找到切入点。2、教学内容:一、苗床制作,建设规范化秧田; 二、种子处理与准备;三、秧田管理;四、移栽技术;五、本田管理(水、肥、植保技术)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苗床管理;2、水稻本田管理;4、

16、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水稻栽培技术第四章 玉米栽培1、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掌握玉米科学施肥方法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2、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 述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三、玉米的分布与区划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一、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二、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三、玉米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一、根系二、茎三、叶四、花五、种子第四节 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一、雄穗的分化过程二、雌穗的分化过程第五节 玉米的类型一、根据籽粒的形体和结构划分二、根据生

17、育期划分三、根据株高、籽粒颜色、用途划分第六节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一、玉米丰产的土壤条件二、深耕、改土的作用与方法三、玉米整地技术第七节 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一、玉米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二、玉米一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规律 三、施肥量的确定四、施肥技术第八节 灌溉与排水一、玉米对水分的需求二、玉米的灌溉 三、玉米的排水第九节 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一、密度的确定二、合理密植的生育指标三、合理密植的幅度四、合理密度的计算五、合理密度与种植方式第十节 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一、玉米的播种 二、田间管理三、收获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生产措施。 4、教学重点与

18、难点: 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的栽培措施。难点是各项栽培措施的生理依据。5、自学指导: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参考书: 于振文 主编 作物栽培学各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3年4月 胡昌浩 主编 玉米栽培生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1995年5月 赵可夫 编 玉米生理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 1982年2月第五章 大豆栽培第五章 大豆栽培1、教学目的:了解大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大豆的起源。掌握大豆形态解剖特征,大豆个体发育与产量形成机理。了解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大豆高产栽培技术。2、教学内容

19、: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第三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第四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第六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第七节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第八节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豆产量形成形成机理,辨证对待不同形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掌握适用与不同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4、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大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环境条件对大豆生产影响。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大豆高产关键技术。5、自学指导: 1 王树安等. 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

20、出版社,1999。2任德华等,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3张瑞忠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董钻,大豆产量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三、教学时数的分配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章 节授课内容理论课周数理论课时数实验课时数总课时数第一章栽培学总论420321第一节作物的起源及分类及我国种植业分区4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2第三节作物生长发育2第四节作物群体及其结构第五节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4第六节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4实验一作物冦层分析3第二章小麦栽培420424第一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22第二节小麦的品种与利用2第三节几项主要高

21、产栽培技术措施4第四节小麦品质22第三章水稻栽培422224第一节绪论(概论)3第二节栽培稻的分类2第三节稻的生长发育2第四节稻的器官建成92第五节水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1第六节水稻的需水与需肥规律1第七节旱育稀植栽培技术3第四章玉米栽培420424第一节概述2第二节玉米的生长和发育2第三节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6第四节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0.5第五节玉米的类型0.5第六节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1第七节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2第八节灌溉与排水2第九节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2第十节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2第三章大豆栽培420424第一节概述2第二节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4第三节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4

22、第四节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第五节大豆产量限制因素2第六节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3第七节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2第八节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1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序号实 验 内 容实 验 目 的学时周次01禾谷类作物形态观察认识禾谷类作物的共同形态特征,了解及掌握一、二禾谷类作物的划分特点。202水稻幼苗秧苗素质考察了解水稻幼苗生长发育中应注意的形态指标与壮苗标准203小麦204小麦205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识别和生产效能分析熟悉玉米各部分的形态特征;了解玉米主要亚种的果穗和籽粒的特征;熟悉并掌握分析玉米籽粒产量的方法。206作物种子脂肪含量的测定了解植物种子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进一步明确

23、不同类型作物种子脂肪含量的差异。207大豆春播出苗质量的调查了解大豆春播技术以及质量检验方法4实习内容与安排序号实 习 名 称实 习 内 容实践教学目的学时周次01旱田作物播种技术整地、施肥、种子准备,生育期的确定,播种方法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技术要点2002水稻育苗前准备水稻苗床规范化制作与水稻育苗前种子处理了解水稻育苗前需做的准备工作,为育壮苗打基础403水稻育苗期间管理育苗期间的几个关键时期的掌握与管理措施掌握育苗的几个关键时期,并抓住各期的管理重点,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育壮苗目的404水稻分蘖期水肥管理水稻分蘖期生长发育规律应用及水肥管理措施将理论上的分蘖生长规律应用于实践,与田间管理措施

24、等具体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205水稻长穗期田间管理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与外部形态的联系及田间管理措施掌握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了解其田间鉴定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实施栽培措施206水稻结实期田间管理水稻灌浆成熟过程生长发育规律及田间管理措施了解此期间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此期的田间管理内容207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水稻理论产量与实测产量的估算及各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方法初步掌握水稻理论测产与实测产的要求与内容,了解水稻产量形成过程与水稻生长发育各时期关系608主要农作物的形态识别及田间管理作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了解并掌握作物 的特征及与栽培管理的关系2009中耕作物的田间

25、管理定苗、除草、中耕及水肥管理掌握不同作物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环节2010作物生育过程调查叶龄、叶龄指数调查、植株形态调查、生育时期调查通过对各个指标的调查,评价栽培技术措施和品种特性2011作物产量测定与产品品质测定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田间测产、考种评价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作用。20四、主要参考书目:1.粮食作物栽培学 于立河、李金峰、郑桂萍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2.作物栽培学各论 北方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3.作物栽培学 北方本 王树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五、主要编写人员:总 论:李金峰小麦栽培:于立河,郭 伟水稻栽培:钱永德玉米栽培:杨克军大豆栽培:张玉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