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

上传人:馨*** 文档编号:156184159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大学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大学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大学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江苏大学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大学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wd.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专业班级:自动化1302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月*日学年学期: 2014年2015年第二学期设计题目: 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设计;信号发生器设计设计同学:* 学号:*同组同学:* 学号:*分工情况:*:选定课题,查阅资料,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设计,信号发生器参数设计及性能调试*:资料查阅,参与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性能调试,信号发生器电路设计及性能调试。一、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设计1设计要求设计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并用适宜软件模拟,。具体要求如下: 放大倍数Au1000; 通频带20Hz20KHz;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RI1M ;输出电阻RO60

2、0 W ; 绘制频响扫描曲线。说明:设计方案和器件根据题目要求自行选择,但要求在通用器件范围内。测试条件:技术指标在输入正弦波信号峰峰值Vpp=10mv 的条件进展测试输入输出电阻通过设计方案保证。【难度系数0.7】2.设计方案方案一、采用分立式元件前置放大级:以单端输入双端输出且带恒流源的的差动放大电路作为第一级,以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作为第二级。优点:双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利用其电路的高度对称性以及局部交流负反响可以很好的将共模干扰信号屏蔽。之后利用单端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将双端浮地输出转化为单端输出。中间级:采用带射极旁路电容的共射放大电路。优点:共射放大电路具有良好的优良的电压

3、放大和电流放大作用。输出级:采用共集组态的射极输出器电路。优点:共集组态的射极输出器具有高输入电阻和低输出电阻,可以很好地降低对前置级电路的负荷,并具有良好的带负载能力。方案二、采用两级运算放大器NE5532组成的放大电路。优点:运算放大器NE5532具有体积小,噪音低,功耗小,一致性好等优点。特别的,运算放大器具有理想的输入输出稳定性,外部电路易调试。输出效果理想,失真度小。考虑到电子课程设计安排时间较短,并且期间有概论论考试。总体时间较为紧迫。而采用分立式元件搭建电路时,各元件对电路影响较大,参数难以确定,电路调试颇为耗时,工作时间要求较长。在前两天采用方案一进展设计时,进度缓慢,难以在规

4、定时间完成任务;因而综合考虑决定采用方案二进展电路设计。3.主体设计关于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设计,现主要分为两大局部。第一局部、上下通滤波电路考虑到音频放大电路需要放大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因而决定在放大电路的前级加上滤波电路,将频率高于20kHz以及低于20Hz的信号滤去。滤波电路选用二阶压控电压源低通滤波电路和二阶压控电压源高通滤波电路。第二局部、放大局部电路采用两级NE5532放大电路。4.电路设计低通滤波电路局部电路图低通滤波10kHz波形低通滤波20kHz波形低通滤波30kHz波形理论计算:根据相关知识:该低通滤波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的平方与R1、R2、C1、C2的乘积成

5、反比。代入数据算得上限截止频率为12.5kHz。之所以调到这个值是因为在将电路组合后能够在20kHz后将增益衰减到1000倍以下。高通滤波电路局部高通滤波10Hz波形高通滤波20Hz波形高通滤波30Hz波形理论计算:经过理论计算,该电路的下限截止频率约为20Hz。放大局部电路放大局部电路运行参数放大局部电路工作原理输入信号由C1左端进入,经C1滤波后一局部经1M 电阻接地,这样可以保证输入电阻为1M 。另一局部接入NE5532进展第一级放大,放大倍数由电阻R3和R4的倍数进展控制,第二级放大同理是由电阻R5和R6的倍数进展控制,其中R3=R4=10k ,R5=R6=1500k ,每一级都可以放

6、大16倍,两级一共可以放大256倍左右,又因为滤波电路每级放大两倍,总共放大倍数到达1024倍,满足放大倍数到达1000倍的要求,两级放大之间的电容C2起到滤波作用,最后一级的输出经滤波电容C3后接600 的电阻最后接地。这样输出电阻可以到达600 。通频带由滤波电路控制在20Hz-20kHz之间,可以满足条件。完整电路完整电路10Hz运行结果完整电路20Hz运行结果完整电路10kHz运行结果完整电路20kHz运行结果完整电路30kHz运行结果二、信号发生器设计1、 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一个能够输出正弦波、三角波和矩形波的信号源电路,电路形式自行选择。输出信号的频率可通过开关进展设定,具体要求如

7、下: 1、输出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0Hz2kHz,频率未定度较高; 2、步进为100Hz,要求输出的是正弦波信号,信号无明显失真; 3、三角波和矩形波占空比连续可调; 4、利用软件示波器测量出其输出频率的上限和下限及其输出电压的范围。 【难度系数0.7】2、 总体方案设计 2.1 555多谐振荡器积分电路 方波 正弦波三角波低通滤波器积分电路555多谐振荡器图1 方波、正弦波、三角波、信号器原理图 2.2 设计思路原理首先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方波,然后由积分电路将方波转化为三角波,最后用低通滤波器将方波转化为正弦波,但这样的输出将造成负载的输出正弦波波形变形,因为负载的变动将拉动

8、波形的崎变。3、各组成局部的工作原理 3.1 方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如以下列图 图2图2 方波发生电路 利用555与外围元件构成多谐振荡器,来产生方波的原理。 用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如图2所示。接通电源后,电容C2被充电,当电容C2上端电压Vc升到2Vcc/3时使555第3脚V0为低电平,同时555内放电三极管T导通,此时电容C2通过R2、R3放电,Vc下降。当Vc下降到Vcc/3时,V0翻转为高电平。电容器C2放电所需的时间为: t=(R2+R3)C2ln2当放电完毕时,T截止,Vcc将通过R1、R2、R3向电容器C2充电,Vc由Vcc/3上升到2Vcc/3所需的时间为: tH=(

9、R1+R2+R3)C2ln2=0.7(R1+R2+R3)C2当Vc上升到2Vcc/3时,电路又翻转为低电平。如此周而复始,于是,在电路的输出端就得到一个周期性的矩形波。其震荡频率为: f=1/tL+tH=1.43/(R1+2R2+2R3)C23.2 方波、三角波图 3 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RC积分电路是一种应用比拟广泛的模拟信号运算电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积分电路作为调节环节。此外,RC积分电路还可以用于延时、定时以及各种波形的产生或变换。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输出的方波经C4耦合输出,如图3所示为RC积分电路,再经R与C积分,构成接近三角波。其 根本原理是电容的充放电原理。3.3

10、三角波正弦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图4 三角波产生正弦波原理图 PS:此采用低通滤波的方法将三角波变换为正弦波。图中所需的元件数值大小由计算得出。4.整体设计电路构思 整体函数发生器的设计电路如下:图5 设计总电路图总电路图的原理:555定时器接成多谐振荡器工作形式,CX为定时电容,C2的充电回路是R1R3R2C2;CX的放电回路是CXR2R3IC的7脚(放电管)。由于R2+R3R1,所以充电时间常数与放电时间常数近似相等,由IC的3脚输出的是近似对称方波。按图所示元件参数,其频率为500Hz左右,调节电位器RP可改变振荡器的频率。方波信号经R4、C4积分网络后,输出三角波。三角波再经R5、C5、

11、R6、C6低通滤波电路,输出近似的正弦波。C7是电源滤波电容。发光二极管LED1用作电源指示灯。5.实际操作过程为达成要求中的步进,故将CX设计成20个电容的串联,以到达步进的目的,实际电路图如下:用Multisim12.0进展电路仿真图6 实际连接线路5.1 输出结果截图方波信号三角波信号正弦波信号5.2汇总波形图7 汇总波形5.3 步进设计设计电路图:图8采用电容串联的形式到达步进的结果图9 起始100Hz图10 步进100Hz.图11 步进至2000Hz三、设计心得体会通过对音频小信号前置放大电路以及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使我对模电,数电的 根本知识的使用更加熟练,同时也增加了我对它们的

12、一些认识,在作业完成过程中通过和同学的交流,也增加了合作的技巧。通过查阅以下资料也学到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增加了学好电子方面课程的信心。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遇到很多问题时,当我看书查资料不能解决时,这是去找同组同学讨论一下,陈雾蒙同学给我的帮助很大,我的收获也很大。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场选定的是“音频信号放大系统设计,后来由于设计难度较大,关于双声道局部始终无法理解,为了保证顺利完成设计,我们选择了改变课题,但在更改课题后的设计也同样遇到很多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根本上到达了:询问同学、查询资料、询问教师、上网搜查等众多方式方法和途径,争取最大限度的到达完美。经过这次的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电子元器件的理解和认识。我发现实际器件与理论知识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一直以为分立式元件是很简单的,但是在搭建电路时发现,各个元件的参数不同,对整个电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谓是,设计简单调试难,说的容易做着难。尤其在一开场的失败设计中,我清楚地认识到元件参数调试的困难度。也发现了集成元件的巨大优势!四、参考文献:1数字电子技术根基/夏路易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2模拟电子技术根基/毕满清主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63 模拟电子技术/成立主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