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586608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654.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ppt(9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汉语常识26上古音简说,中文系,要求:,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复习旧课,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一)古音学(上古音)古音学研究的是上古音。“古音学”的“古”是相对于中古(唐代)而言,研究上古(周秦两汉)的语音系统。 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为主要材料,研究上古韵部系统; 以形声字为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声母系统。,(二)今音学(中古音) 今音学研究的是中古音,“今音”指中古音,“今”指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今音学是以

2、切韵一系的韵书和等韵图为主要材料,研究中古时期的语音系统。,(三)北音学(近古音) 现代学者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近古(元明清)的语音系统。这门学问称北音学。 中原音韵音系是现代的北京语音系统(国语、普通话)的直接来源。 传统音韵学没有“北音学”,由于古人崇古,元明清的学者当时的语音不屑一顾,不研究当代音。,二、 反切 一、反切产生前的注音方法 (一)譬况法 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发音情况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二)读若法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 意思是“读的像音”。术语有:读若、读如、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等。比如: 珣,读若宣

3、。(说文玉部) 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太卜) 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王部),(三)直音法 用同音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这种方法比读若、譬况法准确,是一大进步,但缺点是难避生僻字,如:瑊,音鍼。玏,音勒。(颜师古注汉书)“瑊”人们不认识,但“鍼”字人们依然不认识。,二、反切注音法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见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反切原则 反切是用两个汉

4、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被注音的字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含调)。 夲: 土刀 切。t +dot+ot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gih+ihi 晻:乌感切。 +gn+nn 眷:居倦切。ju+junj+unjun 悲, 府眉切 f+mi f+i bi 见,古甸切 g+din g+in jin,参考资料: 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源、杨子仪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实用音韵学第296页至329页 殷焕先,董绍克编,齐鲁书社1990年 反切概说第211页至268页 林序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三 上古音(古音学) 一、诗经用韵

5、上古音韵部 (一)诗经的韵,诗经的用韵代表着先秦语音的韵母体系,由于时代的发展,到汉魏六朝时,人们读诗就感觉到很多地方不与当时的用韵一致了,如何看待这种不一致,有人认为是诗经的作者临时改变了读音,以求叶音协韵。这就是所谓的“叶韵说”。,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用叶音说。 今天读音不押韵,只能说明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那时就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求: 韵脚的位置; 一章中所用韵数; 韵脚间的距离。 每个方面都各有不同的

6、情况。,A、韵脚在句中的位置,句中韵 句尾韵(常见),B、一章中所用的韵数,一韵到底 换韵,C、韵脚间 的距离,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 (偶句押韵 ) 其他情况,首句入韵 首句不入韵,交韵 抱韵 ,对于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分析,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比如: 关睢(教材P911) A、句尾韵; B、一韵到底; C、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第一、三章 韵例,第二四五 章韵例,A、句中韵; B、一韵到底; C、隔句押韵且首句不入韵,句中韵一般脚落在句末前一个字上,而句末这个字多是虚字,所以叫“虚字脚”。句中虚字相同,每一个字又押韵,就构成了双字韵脚,这双字韵脚又称“富韵”。,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

7、偶句和偶句押韵。 静女第三章(P913):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一、三句脂部 匪女之为美, 二、四句之、职部 美人之贻。,抱韵:四句两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句与第三句押韵。如: 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 克配彼天。 立我丞民, 莫非尔极。,二、三句真部,一、四句职部,分析静女各章的韵例,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第一章: 1、句尾韵; 2、一韵到底。候部0 3、偶句押韵且首句入韵。,第二章: 1、句尾韵 2、换韵 3、句句押韵,第三章: 1、句尾韵 2、换韵 3、交韵

8、,2、归纳韵部 韵部就是指押韵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也就是上古时代的韵部。 古韵是怎样归纳概括的呢?熟悉诗经韵例后,用系联法归纳。,古音学家先把一篇一篇的韵脚字排列出来,先找出局部的、单篇的韵部。比如:关睢第三章的韵例,可以划定“得、服、侧”三个字是同一个韵部的。 然后,再用系联法扩大队伍,把属这个韵部的其它字系联起来。从伐檀第二章的韵例,可判定“福、侧、直、意、特、食”这六个字也是同一韵部字。 由“侧”字“福、直、意、特、食”五个字系联进来了。,(三)上古三十韵部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他

9、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查,得出上古韵十部,其后有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黄侃等九人不断得出新的结论,最后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的,以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先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例,简称为韵例。,但由于对诗经的韵例看法分歧以及由中古音上推上古音的细密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古音学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章炳麟所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国故论衡)。,几个基本术语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三个大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10、。 阴声韵:音韵学术语,一般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不带鼻音或塞音韵尾的,都叫阴声韵。换句语说,凡韵尾是元音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就是阴声韵。 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研究中。凡是韵母带鼻音韵尾的叫阳声韵。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急kap、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上古音三十部分甲、乙、丙三类。 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是由单元音构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韵尾-K,阳声韵收舌根鼻韵尾-ng。(1-6),乙类的阴声韵是由两个元音构成,入声韵收舌头塞音韵尾-t,阳声韵收舌头鼻音韵尾-n。(7-9),丙类无阴

11、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10-11),(四)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对转和旁转。 1、阴阳对转 阴声韵和阳声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对转而相通。也就是说,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收鼻音韵尾的韵与收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可以互相对转而通押。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这一理论戴震首倡,称相互配转,孔广森加以完善,称为阴阳对转。,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件仍然是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发展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落了塞音韵尾。 条件:主

12、要元音必须相同。,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铎部ak),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就是说,只有k同对转,p与m对转,t与n对转。,从形声字的声符与被谐之字的语音关繫也可看出阴阳对转的痕迹,例如:从军得声之字有挥、辉,这是文与微对转。仍从乃声,这是之、蒸对转,播从番声,这是歌、元对转。,因此,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三种韵部的字可以互相

13、对转, 寺(之)特(职)等(蒸) 从寺(之)得声的字,有特、等字,则为之、职、蒸对转之例。这就是戴震所说的相配互转亦即阴、阳、入对转。,懂得了阴、阳、入对转、(旁转、通转)之理为我们阅读古书时辨明通假,解释特殊的押韵现象、方音现象以及探明语源很有用。对上古音三十部的划分,要有所变通,而不能拘泥于三十部的划分。,二、上古音的声母 上古声母的考求是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开始的,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题, (一)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功,2、异文 后

14、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雅,夏也。”“邦,封也”。“法,逼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

15、上古音声母。,(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P1064:暂定上古声母为三十二个. 1、古无轻唇音 古音学家把唇音分为重唇和轻唇两种。所谓重唇,即今之“双唇音”,如普通话的b,p,m;所谓轻唇,即今之唇齿音,如普通话的f,以及一部分w,-v.,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的。,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朝

16、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分盼、扮、贫、盆、颁 愤喷、贲 每侮 亡忙 辅、甫铺、補,*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作封內。” *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

17、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 非(非)悲(幫)分(非)扮(幫) 反(非)版(幫) 甫(非)補(幫)發(非)撥(幫),、古无舌上音 今天普通话中相当大一部分,古人称为舌上音,即知、彻、澄等字母。古人所谓的舌头音。指今天普通话的d 、t。钱大听提出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即古无舌上音,就是说中古的知、彻、澄等字母,在上古与端、透、定分别同音,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钱大听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这一论断。,异文: 竺又作笃 直又作特 枨又作棠 陈又作田 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 形声字:

18、 是:提、缇、醍; 单: 戰、婵、禅 者:都、赌、睹,煮、猪、著、箸 台:胎、苔、怠,治、笞、始 堂t瞠ch 揣ch湍t 带d滞zh 池ch他t 除ch途t 兆zh桃、逃、挑t 轴zh抽ch笛迪d,、娘、日归泥纽。 章炳麟,娘日二纽归泥说,中古有娘、日、泥三纽,上古只有泥纽,中古的娘日二纽是从上古的泥纽中分化出来的。 异文: 女:上古泥母,鱼部。 汝:上古日母,鱼部。,形声字: 弱溺 贰腻 而耐 尔你 若诺 譲孃、釀(浪、粮、朗、郎等从“良”得声,“良”古来母)“孃、釀”简化为娘、酿,第一个如此简化的人,其方言一定分不清n、l。“日本”,东北读“一本”;湖南读“二本”;上海读“十本”,釋名:“

19、入(日),內(泥)也。” 諧聲字: 而(日)耐(泥)若(日)諾(泥) 弱(日)溺(泥) 人(日)年(泥)仁(日)佞(泥) 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三、上古音声调 古人说法: 、古无四声,陈第毛诗古音考:“四声之辨,古人未有。” 、四声一惯,顾炎武音论:古有四声,但可随便通押,实则古无四声。 、古有四声,江有诰持此说:“古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 、古无入声,孔广森主此说。 、古无去声,段王裁主此说 。,四 中古音(今音) 一、韵书简介

20、研究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韵书。 韵书是我国古代一种按韵母编排的字典。韵书的特点是把同韵或同音的字编排在一起,便于写诗填词的人选字押韵。,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魏李登编著的声类,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执笔的切韵,书成于隋代仁寿元年,即601年。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等人奉敕编修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意思是扩大、丰富切韵唐韵。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现在用得最广泛,被称为宋本广韵,广韵基本上继承了切韵的音系和反切。人们根据广韵整理出来的语音系统叫做“切韵音系”,也称“广韵音系”,这就是中古音音系,代表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南宋刘渊于1252年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

21、韵206韵合并为107韵,后来又被人合并为106韵。刘渊刻书地点在山西省平水,故称平水韵,也称“诗韵”。这几部韵书可以成中古音到近古音的过渡。 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中华书局,1980年,二、传统三十六字母 唐末五代的一个和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重唇音 帮滂並明 轻唇音 非敷奉微 舌头音 端透定泥 舌上音 知彻澄娘 齿头音 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 照穿床审禅 牙 音 见溪群疑 喉 音 影晓匣喻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传统三十六字母,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是古

22、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又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三、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十六摄。 归并原则:韵尾必须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通摄 、江摄 、止摄 、遇摄 、蟹摄 、臻摄 、山摄 、效摄,、果摄 10、假摄 11、宕摄 12、梗摄 13、曾摄 14、流摄 15、深摄 16、咸摄,四、中古音声调 广韵206韵按四声分卷,即平、上、去、

23、入四声,汉语有个声调,是南北朝诗人的发现。中古时期汉语有四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不过,其中的平、上、去是调值的高低升降;入声实际上与韵类有关,是指带塞音韵尾的音节。,古人对四声的认识,非常悬妙。 明末和尚真空玉钥匙歌诀 :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明末袁子让字学元元: 大概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 中古四声的调值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中古的诗人为了押韵,把汉语声调分为两类:平声和仄声。与四声的关系是: 平仄 中古四声 平声 平声 上声 仄声 去声 入声 平声又叫舒声,仄声又叫促声。中古诗人写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极严。,五 近古

24、音 近古音是指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它以北方话音系为基础。近古音系是由广韵音系发展而来,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直接源头。 从中古到近古,汉语语音变化十分明显。 研究近古音的主要材料,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9部)。,一、中原音韵简介 中原音韵作者周德清, “工乐府,善音律”,对元代的北曲很熟悉,根据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等戏剧家的用韵情况,不泥古而重时音,基本上如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大都(北京)音。完成了中原音韵,归纳为19个韵部。做到了只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语音面貌。,二、近古音声母 切韵音系声母,发展到近古,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大得有点惊人,估计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切韵音

25、系本身非单一音系,而是兼收古今南北之音的综合型音系,而中原音韵音系则是单一的北京音系;二是从切韵到中原音韵前后达七百多年,这七百多年间,语音变化是渐变的,但这时期的许多韵书,都以存古为宗,一直到中原音韵才开记录时音的风气。这样,使人觉得语音发生了突变。,(一)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中古音有35个声母,近古音只有21个声母。,(二)切韵声母同中原音韵声母的主要差别。 1、浊音清化,全浊:浊音中的塞音 塞擦音 擦音:b d dz z 次浊:浊音中的鼻音 边音 半元音:m n l 普通话无全浊声母。,浊音,2、唇音分化,轻唇音合并。 “古无轻唇音”,大约在唐末,轻唇音产生了,到中原音韵时,从重唇音中分

26、化出轻唇已成定局。,(三)关于尖团音 普通话有舌面音j q x,而中原音韵无。今天的 j q x有两个来源:,中原音韵,普通话,精 清 心 z c s,见 溪 晓 k h,z c s,j q x, k h,开合,齐撮,开合,例 字,尊村僧,精清星(尖音) 经轻兴(团音),根坤昏,声母 z、c、s 跟 i、 或以 i、 开头的韵母相拼,叫尖音;j、q、x 跟 i、 或以 i、 开头的韵母相拼,叫团音” 。即:声母 z、c、s 跟 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叫尖音;声母 j、q、x 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叫团音。普通话不分尖团音。,有的方言分尖团, 精zing-经jing;青cing-轻qing

27、;星sing-兴xing。普通话不分尖团,精经、青轻、星兴都同音。,广东话:剑jian-箭zian,三、近古音韵母 (略) 四、近古音的声调 中古声调四个调类:平上去入; 近古声调也是四个词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从中古到近古调类变化特征: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浊上变去。,例 字,平声,上声,去声,入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天安 一剥削压缩黑鸭,门文 决觉白达德倔,党好 甲法笔乙罚,灭蔑切六,中古四声,普通话声调,六 双声叠韵与反切 双声叠韵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时代,其双声叠韵依据的语音体系是不一样的。例如上古的“缤纷”是一双声兼叠韵的连绵词,但一个是帮母,真部字,一个是滂母、文部

28、的字,但帮、滂为旁纽,真、文可旁转。,一、双声,指两个字声母相同的联绵词。 仿佛 蜘蛛 流离 含糊 忐忑 惆怅 参差 踌躇 坎坷 慷慨 澎湃 荏苒 倜傥 踯躅 犹豫 造次 诽谤 微妙 匍匐 萧洒 萧瑟 憔悴 玄黄,二、迭韵: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的联绵词。 峥嵘中古耕部,今四川话仍为迭韵。另外,还有一种双声兼迭韵的,如: 辗转 匍匐 上面列举的双声迭韵词都是联绵词,不能分开,是单纯词而不是合成词。,符定一的联绵字典专收连绵词 。参差cn c:长短不齐的样子。踟蹰ch ch:走来走去,徘徊不前的样子。栗烈:寒风凛冽貌。觱b发:像大风触物发出的声音。,缤纷:盛多貌。侘傺ch ch:不得志的样子。容与:

29、徘徊不前的样子。憔悴:脸色难看的样子。突梯:圆转的样子。滑稽g :圆转的样子。按今读huj古读gj,史记由储少孙补写的滑稽列传,应读gj列传。犹豫:迟疑不决的样子。,便嬖pin b:亲信的人。按:此为名词性的连绵词。窈窕:身材姣好的样子。虺隤hu tu:病蔫蔫的样子。(“玄黄”亦同,玄黄是两个近义词的结合,是双声关系,都为匣纽字。)窈纠:与窈窕同。懮受:与窈窕同。夭绍:与窈窕同。顑颔kn hn:饿得面黄肌瘦的样子。,须臾:片刻,一会儿。婵媛:有所牵挂的样子。觳觫h s: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以上为形容词性的连绵词。蝃蝀d dng:虹。又作螮蝀。蟋蟀:促织、俗称蛐蛐儿。蒹葭:未长穗的芦苇。伊威:地

30、虱子,生活在屋子中阴暗 潮湿处的一种小爬虫。,崔嵬:高山。芣苢f y:车前草,一名马舃。仓庚:鸟名,即黄莺。蠨蛸xio xio:一种长脚小蜘蛛。薜b荔:蔓生香草。镃基:古代的锄头。 反切:利用汉语音节双声叠韵的原理,用两个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以双声之理取其为声母,反切下字以叠韵之理取其为韵母。,作业: 1举例说明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是从什么角度区分的。2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什么叫作“古无舌上音”?3 为什么不能把“妻妾”、“洒扫”、“涕泗”等看成是连绵词?,给下面的反切注上普通话读音,巨鸠切 无沸切 央居切 仓胡切 呼教切 呼典切 仓甸切 私箭切,古书的读音问题,一、

31、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文言文。 二、古音通假问题 1、何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六书”中有“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

32、“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 比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的一种有齿的武器,故其现代字形的右边还像一个“戈”字。语言里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没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有人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 如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就持这种观点,该著作在“六书”

33、部分和“上古音的运用”部分,都阐述了“通假”与“假借”的不同,他说:“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有人则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做的,这部教材在“古书的读音问题”部分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其文云:“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

34、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三、破读问题,1、何为“破读” 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语言里的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随着语言运用的深化,它的意义或词性等可能要发生变化,原来表达此项意义的词,可能会同时表达与之相关的另一项意义,原来是这种词性的词,可能会产生另一种词性。汉语所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一个词的读音来记录词义或词性的演化,比如“王”字,它本是个名词,读“wng”,表示的是当君王的人,要表示“当君王”

35、这个意思,则改变它的读音,读“wng”。再如:,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乘:破读音为“shng”。 阎典史传:“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 骑:破读音为“j”。 2、破读的规律 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都是读去声。如: 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破读音为“y”。 雨、妻、食、冠、好、(卖)、语、饮、,四、特读问题,1、何为特读 在阅读古籍的某些时候,遇到一些字并不能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八九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这种读特殊读音,就是我们所说的“特读”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因此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叶公好龙(sheye)费氏(feibi),Chong2(姓)种 Ge3葛 Guan4冠 观(同上) Guo1过 Hua4华 Ji3纪 Mo4qi2万俟 nie4乜,Ning4宁 Ou1区 繁po2 朴piao2 仇qiu2 单shan4 任ren2 尉wei4 尉迟yu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