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哲学生活]总复习提纲2(1)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55747679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1[哲学生活]总复习提纲2(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1[哲学生活]总复习提纲2(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1[哲学生活]总复习提纲2(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2011[哲学生活]总复习提纲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哲学生活]总复习提纲2(1)(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总复习考点说明第一单元: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 P7-9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P 7A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特点不同: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具有朴素、零散的特点;哲学是自觉形成的、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特点。c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却不是人人都知。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又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P 8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

3、其他学科的关系 P 8-9A区别:a、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b、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P 16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4、。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在精神上的反映。B、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A、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B、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C、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哲学的作用是什么?P17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A、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

5、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C、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2)哲学的基本问题 P10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 12含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三种

6、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P 12它认为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P 12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

7、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P 11-12a、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b、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P 12-13含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两种基本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

8、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 18-20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三个统一):P20-2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

9、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P21-23毛泽东思想:A、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结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B、精髓:实事求是C、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A、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

10、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B、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C、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

11、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总体结构:第四课、第五课是辨证唯物论;第六课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P 2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12、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P28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0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因此,人们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必须以尊重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哲学的运

13、动概念P 3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和物质的关系P 31【原理内容】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P 32A、二者的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主要

14、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B、二者的性质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C、二者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物质运动的规律P 33-34规律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

15、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4)物质决定意识 P 35-37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6、5)意识的能动作用 P 38-39意识能动性的特点: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动物的操作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能动性的表现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7、。(6)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 41A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B原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18、事求是是我们做好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C怎样做: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C、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d、我们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7)实践P 42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9、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20、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 44-4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A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B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

21、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9)真理P 47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22、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条件性。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具体性。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概念: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10)认识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P 48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

23、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A、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B、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B、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C、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

24、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唯物辩证法P 5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 54-57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P 54【原理内容】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

25、是相互联系的。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P 55【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A、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P 56【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

26、要求】A、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重视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又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B、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P 57-59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密不可分。A区别: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b、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

27、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联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a、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b、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c、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A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B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系统优化方法A概念:整

28、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B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求】 a、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b、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c、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d、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P 60-66发展的概念P 63A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

29、观点看问题。B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P 64【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A、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的?)P 64a、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c、在

30、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B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 P 65 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方法论要求】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发展

31、的量变与质变状态P 65-66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原理内容】A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事物的发展就是经过不断地“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要求】A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要果断

32、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加快发展。D反对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P 67-72矛盾的含义: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A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33、相互对立的属性。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B矛盾的特殊性【

34、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

35、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P 72-7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内容】A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

36、矛盾。B辨证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做到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内容】A含义: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辨证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法论要求】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住事物的方向。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方法论

37、上的要求: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

38、史的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7)辨证的否定观 P 75-77 辨证否定【原理内容】A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B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实质:是“扬弃”。即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方法论要求】A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B 我们既要

39、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基本特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P 76-8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原理内容】A、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B、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C、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求】A、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B、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C

40、、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D、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的社会作用A创新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否定观点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B社会作用: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d、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四单元复习: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

41、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基本结构是:第十一课是历史观,第十二课是价值观、人生观。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P 87-88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先于社会

42、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P 8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内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A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43、,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 89-90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 9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44、建筑之间矛盾的相互作用。C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已经是非对抗性的矛盾。B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实现的。C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 93人民群众的概念:A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B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

45、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主体部分都是劳动群众。C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A群众观点及其要求: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6、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B群众路线及其地位: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C、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践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6)人生价值 P 96-106价值和价值观 A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B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生价值

47、:a、人的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b、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c、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

48、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C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认为社会的每个成员在为社会、为集体创造价值的同时,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是指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a、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b、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社会历史性含义: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

49、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社会历史性意义: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阶级性:a、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b、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D价值冲突及其评价标

50、准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P 102-106价值的实现方式A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C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

51、精神;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B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C、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人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