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155727017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作业2论述类文本阅读(2)新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

2、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

3、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

4、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中国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材料二:当代

5、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

6、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

7、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

8、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

9、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字的字体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D.“字以载道”“字为道本”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内涵。解析: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性格”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分析,原文只是说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

10、征。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C.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D.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解析:D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错误。结合“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于文无据。B项,“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

11、中饱受压抑”错误。结合“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分析可知,“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于文无据。C项,“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错误。结合“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分析可知,原文是“试图达到”。3.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D.在书法创作中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和启发。解析:A“行书和草书

12、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错误。结合“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分析可知,原文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具体比较。4.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材料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分条提炼、归纳各段落论述重点,注意题干关键词“主要特点”。答案:当代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艺术性更显纯粹。多元化的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书法品评标准呈现“多元化”的表征。“展厅式

13、”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5.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答案: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

14、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积累、改进、成熟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作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

15、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一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袪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

16、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

17、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即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材料二: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

18、的。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

19、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作者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腘”,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材料三:据统计,目前

20、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作者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

21、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6.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针灸”相关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B.早在旧石器时代,“砭石”

22、就初步具有了“针”的形状。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D.九针理论就是指针具的细分和应用。解析:CA项,据文中“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可知,本文中没有提到中医的分类,只是说针灸是中医的发展源流,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起源。B项,“砭石就初步具有了针的形状”表述错误。原文中“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说明砭石是针具的前身。D项,“九针理论就是指针具的细分和应用”表述不完全。原文中“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

23、与升华”,说明其不仅包括细分和应用,还包括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和升华。7.根据材料二,下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B.药物治疗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C.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针本身并不具有治疗作用。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解析:C“并不具有治疗作用”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中语句“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

24、功能”“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说明针灸具有治疗作用。8.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针灸发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针灸,身体中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B.将来中医用针灸治病仍可基本沿用古人的治病原理。C.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D.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解析:BA项,“身体中相当多的疾病是可以治好”于原文中没有依据。C项,偷换概念,原文中的表述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D项,标准和规则缺

25、失导致的结果是从事针灸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与针灸走出国门没有关系。9.请联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归纳整合。从治病原理和优势、人文价值、实际贡献等方面作答。答案:治病原理和优势: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人文价值: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实际贡献:中医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