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本知识》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5571083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PPT 页数:177 大小:6.0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学基本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7页
《国学基本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7页
《国学基本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7页
资源描述:

《《国学基本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本知识》PPT课件.ppt(17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 学 常 识,国学名称的起源 第一章 小学 第二章 校雠学 第三章 经学 第四章 诸子 第五章 史学,引子,所谓的”韩国最新的研究成果” 孔子为韩国后裔 姚明有韩国血统 佛祖有韩国血统 对以上”学术”成果,一个儒者会怎么看? 儒家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何为”国学”?此学术名词为什么出现?,经学之亡,1906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废除科考(后果) 自隋朝设立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此消亡。 维系儒家价值体系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就此消亡。 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经学,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1912年1月19日,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 1912年5月,第二道令

2、: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7月,蔡又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 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国语统一筹备会议,推动国语运动,配合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强大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改文言文为白话文 1920年,教育部接受胡适:学校国文课本改为语体文(后果) 不读十三经,看不懂古文,国学复兴,2004年7月,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 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 2005年11月,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学员为40多老板、行长、政府官员 2006年8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宣布开办“精英国学班” 2006年10月,清华大学

3、开办“中华文化精髓与现代企业谋略高级研修(上海)班 2005年,苏州菊斋私塾开馆,挂孔子像 2006年,武汉出现首家蒙童学馆,湖南平江、江西南昌、江苏徐州、重庆等地出现许多现代私塾。 2006年7月,上海出现全日制私塾-孟母堂 2008年8月8日,京奥开幕式三千弟子诵论语,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故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力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国家之存亡。,国学名称的起源,国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 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章氏持此论) 即“中国学术”之省称,一般指清中晚叶以前中国

4、所固有的各类学术系统总称,及其后中国及世界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以文、史、哲为主)的学术,以别于“西学”。,国学名称的起源,2.别称 中学 国粹 国故 国故学 旧学 汉学,国学名称的起源,3.国学名词的产生 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义和团运动后,士人研究西学之风日盛,各种翻译、哲学、伦理、政治等有异于旧有学说者,为”新学“ 年,梁氏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到“国粹” 年,梁氏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以保护国粹为主义。 年月章太炎在日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成立国学振起社 年,刘师培、邓实、章太炎等人创办国粹学报 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师入驻讲学 4国学的内容 中国

5、固有学术内容: 义理哲学 考据史学 词章文学 经世应用科学 作为一门研究学术,其研究成果,国学名称的起源,4.国学的分科 四部 经 史 子 集 四门 义理(经、子、玄、佛、哲) 考据(考证学、小学、校雠学) 词章(诗、古文及赋、词、曲等,后世的小说) 经世(政治、经济、社会、兵、工、商、医等),国学名称的起源,5.国学派别 按学术思想分 按研究类别 经学,国学名称的起源,学术思想派别: 道、儒、法、墨、名、阴阳、纵横、农、兵、杂等 研究派别: 考据、义理、词章 经学方面: 古文派、今文派,藏书之灾,1) 秦始皇焚书,只留秦纪者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 西汉末年,赤眉入京以火烧书 3) 东汉

6、末年,董卓挟献帝迁都,书籍损失很多,后李、郭又闹而烧之 4) 西晋末年,五胡之乱,刘聪入京心火烧书 5) 五胡乱华时,书籍随人南下,梁武帝末年,侯景进京,秘书省被烧,梁元帝打败侯景,集文殿及民间书籍七万本,运往江陵。周兵南下,元帝以书围身,一火而烬。 6) 隋文、炀帝皆好书,炀帝南游时,挟书前往,宇文化及广陵兵起,损失不少。 7) 安史之乱,书又被毁 8) 唐僖宗年间,黄巢之乱 9) 宋钦宗时,金人入侵,书再被损 10)元兵南下,书又被损,附录材料,国学之本体(章太炎): 经史非神话 经典诸子非宗教 历史非小说传奇 治国学之方法: 辨书籍之真伪 通小学:通音韵音韵学、明训诂尔雅、辨形体说文 明

7、地理 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辨文学应用,附录材料,蒙学常见书目: 千家诗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五字鉴 幼学琼林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龙文鞭影 增广贤文 唐诗三百首,附录材料国学大家,国学大家:康有为、梁启超、辜鸿铭、章太炎、蔡元培、胡适、王国维、鲁迅、陈寅恪、顾颉刚、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 五十人版国学大家: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严复、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钱玄同、吴梅、罗振玉、蔡元培、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陈寅恪、范文澜、陈垣、郭沫若、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

8、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梁漱溟、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钱锺书、梁启超、康有为。 无知者无畏版“我心目中的十大国学大师”(国学网、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等联合举办):王国维、钱锺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清华四大家: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教授中的教授),国学大师之康有为 年月日,生于南海县,自幼遍投名师,通读先秦诸子典籍,少有霸气,志在创立新教。学理三年后,入深山,常产生幻觉,自以为圣人,为天下苍生而哭。 年,游学香港,佩西人治国有法度,于是开始阅读西方著作,返家后,以新眼光研究“公羊”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自比孔子,字长素(长于素王),弟

9、子称呼他为教主、南海圣人,他称弟子陈千秋为超回、梁启超为轶赐、麦孟华为驾孟、韩文举为乘参 弟子:梁启超、徐悲鸿、刘海粟、萧娴等 “抢”梁启超的进士、孙中山要见我,先得拜我为师、文字游戏 梁启超的评价、陈独秀的评价、费正清的评价 纪录片中华文明五千年一、二集,第一章 小学,研读古籍的阶梯 古书中的许多文字,现在已不通用 所代表的古代语言,已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古书多为辗转手抄或翻印,错误颠倒脱漏,在所难免 戴东原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别称:语文、文字学、语言学 小学:研究古代语文之学,自汉以降,称为小学。其意有演变:汉以后,小学

10、成为考究文字的源流的大学问。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代以前,用小学来代表一种课程六书,教儿童识字的课程。文字学者,为古代孩童启蒙之学,故称为小学。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小学一类的书有:仓颉、凡将、别字、急就 清代修四库全书,将小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种,文 字 学,文:郑樵:独体为文(日月) 字:郑樵:合体为字 (江河),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字学:研究形体、读音、词义的来源、结构、变迁的系统知识,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知识。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者八岁

11、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汉代以前,用小学来代表一种课程六书,教儿童识字的课程。文字学者,为古代孩童启蒙之学,故称为小学。,文字学的内容: 字形:即狭义的文字学 字音:声韵学 字义:训诂学,汉书六艺,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一二三刃本中末 )。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山水门手足目米 )。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婆娑园圃闻问 )。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苗炙绞祭 )。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颠顶、稿秆、谋谟)。一意几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来能剪 )。一字几意,文字的演变,古文 籀文(大篆) 小篆 隶

12、书(秦篆、汉篆) 草书(章草 ) 楷书(八分书) 飞白 (真书)楷书 行书,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甲骨文,金文,大篆:,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传说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隶书,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到了西汉,隶书完

13、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用笔向右下斜 )更加明显。 东汉 隶书曹全碑,东汉 隶书 张迁碑,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唐代 张旭 唐 怀素 千字文,训诂学,训:许慎说文解字云:“训,说教也。”段玉裁注曰:“说教者

14、,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许慎说文解字云:“诂,训故也。” 段玉裁注曰:“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诂学: 对古代语言、方言、难词等作出条理性解释的系统知识 训诂学起因 通古今 兼四方 释疑义,训诂学所需知识,文字学 声韵学 训诂的方法 形训:于形得义:见字之形,得字之义,如,日、本、武等 凡某之属皆从某,如说文木部收四百一十九字,皆木之属。 凡物之盛者,多三合其文,如说文云:“磊,众石儿。” 声训:声音关系之假借。如,不亦说乎?“说”为“悦”之假借,同以“竞”为声母。 义训 本字为训:如,易序卦:“蒙者,蒙也” 异字为训: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郑笺云:“硕,大也。”

15、相反为训:论语云:“予有乱臣十人。”乱臣即治臣。 两字为互训:尔雅释宫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以今制释古制:左传僖公二十八注:“大夫,治狱官也。” 以雅言释方言:扬雄方言云:“期侈,离也。”郭璞注云:“齐陈曰斯侈。”,声韵学,研究发音为声、收音为韵的原理,以及声之分类、韵之分部方面的学问,进而探讨古今、地方发音之不同,进行统一的解释的系统知识。 声韵学研究的分期: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近代音、现代音 重要工具:古韵研究最为重要为工具书为广韵,清代有:顾炎武音学五书、江永古韵标准、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戴震声类表孔广森诗言类、黄季刚音略等。,第二章 校雠学,包括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

16、等。 版本学 :用来研究各种书籍的写本、刊本、稿本、批校本的传抄源流和雕版源流,优劣对比,以及纸墨、款式、字体、印记、装潢等等的学术。 善本 :清藏书家所指出书目,多以明世宗嘉靖为界。宋元刻本,多为善本。明神宗万历以后,亦见严格。至于明代,应当看是否经过精校。 标准:足、精、旧 版本源流:,版本之辨别,版式:版框、版心、鱼尾、象鼻、口、界行 字体:宋版字体,瘦者学欧柳、肥者学颜体 墨:宋刻书,墨色香谈 纸张:宋刻书纸张坚而密,元版则松而粗。,版本之功用,刊刻:刻书,必须选择最佳、最正确之版本。 校雠:刘向校书,即取许多版本互校。有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某书 典藏:典藏书籍,必分

17、抄本、刻本。刻本又辨宋刻、元刻、明刻、清刻,以免善劣杂置。,目录学,定义:依照群书之类别、性质、编定其次序,并标明其名称、作者、册数、出版时间、地点,以便读者之需要,此一学术称为目录学 目录之源流 : 西汉成帝时,使谒者收集天下书籍,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成,刘向即“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称为别录。向卒,哀帝复使其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卒父业,歆总群书而奏其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魏秘书郎郑默整理书籍,作中经(宫中藏书目录) 西晋武帝秘书监荀勖与张华整理宫廷之书,又得汲郡古文竹书,编中

18、经新簿(分类为:甲、乙、丙、丁) 唐魏徽、长孙无忌编隋书经籍志,史称“经史子集”四部。 清乾隆三十七年编四库全书,四分法日臻完备 十进制分类法 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宋)李昉等奉敕撰。 太平御览系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等14人编纂,至八年完成,原名太平类编,旋因赵光义欲每天阅读此部书,故易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卅郡、居处、封建等55部,部下分目。每个子目下之资料,系辑录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类书,此些类书今仅艺文类聚尚存。后人可利用太平御览所引经史,以订正今本之谬误。故存古订伪为御览之最大功用。,册府元龟,

19、(明)李嗣京等重订 为宋代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历时八年完成。所谓册府,即古代帝王藏书册之府,元龟即龟鉴之义,故册府元龟系从历代帝王藏书册之府中,撷取精义,分门别类,使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之嘉言懿行,可供君臣治国行事之典范,故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后赐名册府元龟。此书取材严谨,仅及经传子史,不录野史、小说、杂书、家传。此书优点为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尤其所引正史多为北宋以前古本,可以校补现存史书之不足与缺乏。但此书编纂人手众多,故亦出现徵引资料错误、遗漏或互相矛盾之处,且所引书籍未注出处,不便寻检原文,是为其缺点。,文苑英华,宋太宗时李昉 、宋白、徐铉等编 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 、宋白、徐铉等编

20、。 1000卷。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 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目更繁琐。此书选录有滥、缺之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曾指出它所收的唐赋“陈陈相因”,但所辑文献相当丰富。宋初文集的印本很少,此书所收唐人作品,有的全卷收入,有的原集后来失传,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资料。 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 校订后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同时,还收入彭叔夏的 文苑英华辨证10

21、卷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体例未协,选择不精,遂命儒臣重加厘定,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共计1000卷。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其次是考证校勘较为精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 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命大学士解缙等人要编修一部巨著,以传后世。并且他亲自制定了气势宏伟

22、的编纂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义之言,不一书,毋浩繁”。 大学士解缙带领100多人,夜以继日,一年后完成,明成祖赐书名为文献大成。 明成祖朱棣并不满意,认为内容太过单薄,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包罗天下的书籍。,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学高儒约三千人重新编修。允许编纂者们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中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历时六年,在明朝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书终于编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满意,特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光是目录就长达60卷,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

23、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命运,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成书以后一直只供皇帝一人翻阅,其他人在没有皇帝的授权前,是无权翻阅的 。 嘉靖皇帝是一个性格偏执的人,荒诞自大昏庸,然而他却视永乐大典为至宝,甚至在他的书几上经常摆放几册永乐大典。 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决定:重新抄录一部永乐大典,以防不测。,命 运,历时六年,公

24、元1567年4月,副本抄录完毕。重录的永乐大典的格式、装帧与原本一般无二。正本珍藏在文渊阁,副本珍藏在皇史宬内 。 明末文渊阁焚于战火,永乐大典正本从此下落不明 清朝乾隆年间,为编修四库全书,朝廷要用永乐大典作参考,而此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永乐大典竟然缺失了2400多卷,共计1000多册。,命 运,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入京,洗劫了藏于清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有相当部分被劫运到了英国,后藏于大英图书馆。 清朝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已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永乐大典再次遭遇劫难。八国联军用质地厚实的永乐大典代替砖块,修筑防御工事 。占北京后对永乐大典肆

25、意抢掠,作为战利品;由于永乐大典质地坚硬,甚至用它来垫马槽,或作为“上马石”。 八国联军退,清政府收拾残局,清理出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剩下60多册。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

26、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收藏之首。,贡 献,规模之大、无与伦比 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 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

27、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四 库 全 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

28、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底本来源,内府藏书 清廷官修书 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

29、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四库全书 不足之处,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 不收

30、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 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 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 “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命运,文源阁(圆明园)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 文宗、文匯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 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佔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後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於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澜阁。文

31、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復。残缺的文澜阁本藏於浙江省图书馆。 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 文溯阁(沈阳故宫)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 避暑山庄文津阁本於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

32、、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

33、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四库藏址,文渊阁本 、皇宫(台湾故宫博物院) 文津阁本 、避暑山庄 北京图书馆 文源阁本、圆明园 (无) 文溯阁本 、

34、沈阳故宫(甘肃图书馆) 文澜阁本 、杭州孤山圣因寺 (浙江省图书馆 ) 文汇阁本、扬州天宁寺 (无) 文宗阁本、镇江金山寺(无),第三章 经学概说,概说 经的定义 经的形成与发展 经学兴起 经学研究内容 经常发展,经的定义,经:织从丝也许慎说文解字;经者编丝属之称章太炎国故论衡。编竹简木牍的绳子谓之经。 清章学诚认为,在古代并非尊称,到了后儒,因尊崇圣人,不敢冒犯,始以经为尊。 毛诗:横从其亩是也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 班固艺文志把六经作为六艺,用意是六经为古代官书,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非儒家所能私有。 班固白虎通:经,常也,

35、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张华博物志:圣人制作为经 定义:“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一般指儒家典籍,即儒学十三经。,经的出现与发展,从祝与巫到学术 藏史整理、保存与传习(教之国子),学在官府 礼坏乐崩,礼失求之于野(周礼之不古,史官世家地位的变化) 春秋末期,孔子政治实践失败后,返鲁整理上古三代流传文献,形成了六经(书、诗、礼、乐、易、春秋) 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乐、作为易的一部分,据鲁史创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传于弟子,自此,儒生以六经为课本学习儒家思想,至春秋末期,六经被公认为宝典。,经之变迁,四经:诗、书、礼、乐管子戒篇。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扬雄

36、法言、汉书武帝纪:武帝设五经博士。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之石碑,树之太学。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丘治六经庄子天运 七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九经:易、诗、书、三礼、三传唐玄宗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璀奏定以九经取士 十经: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南朝宋设国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经。 十二经: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后),石刻十二经于太学。 十三经: 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时刻十三经注疏,易外层神秘,是占卜之书,内蕴至弘至深哲理 诗 “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

37、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书上古历史文件汇编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 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 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论述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十三经内容极为宽博,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它典籍所无法比拟的,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皆依从儒家经典。,经学兴起,汉书倪宽传:(宽)见上,语经

38、学,上悦之。 经学: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研究经籍中义理之学术称经学。 战国时代,发扬孔学者为孟子与荀子。孟子是传道之儒,尊德性,倡“性善”开儒家人性论的先河,开后世的“宋学”一派;荀子是传经之儒,对西汉经学影响至大,发展出后世的“汉学”一派。 先秦时代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经学思想体系,更没在政治思想、官学上取得的绝对统治地位。 秦设博士官,图书及学术集中于咸阳,秦亡后,项羽焚咸阳,先秦典籍消失,六经仅存易 文、景时期,展开大量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年长秦博士及其他儒生,口述默诵遭焚经典,或秦时隐藏的典籍重新使出,使之传世。 文字、传述方式、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学派,后世统称为“今

39、文经” 古文经的出现:景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宅,得古经;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大批古籍(周官);汉宣帝河间女子献尚书 武帝设五经博士,汉代儒生们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经学正式诞生,经学的内容,经学研究的工作,在于对不可更动的经书文本加以注疏 注:对经书文字的意义加以解释 疏:有些注太简单,或年代久远,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为疏 解、考证、集解、正义等,都是对经书的一字一句详加研究,以期阐发经之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经书的内容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及正当性的来源,但难以理解又充满争议,研究经书成为汉代以来最为重要为学术活动 武帝对经学的奖励推行,通晓经书的人获取礼遇,东汉时:“

40、遗子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 政权法统、文化价值圣统、学术诠释道统,第三章 经学发展,先秦前经学时代 两汉经学 魏晋南北朝经学 隋唐经学 宋学 明经学 清代经学 民国以后经学,第三章 经学派别,两汉经学 武帝立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与其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五经博士共七家。 东汉光武帝时,十四家博士 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有齐、鲁、韩,礼有大小戴,春秋有严、颜二家后汉书儒林列传 今文经:微言大义地阐明孔子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学,认为春秋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主流为“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为大一统提供完整的理论体系公羊大师 公孙弘:公羊学理论运

41、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 今文经的发展趋势 谶纬泛滥、经学神化: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朝堂提倡 继承较多原始儒学色彩,理论内在地包含对现实的批判,为朝政不喜 西汉中其民间兴起古文经,西汉中后期在民间发现的古书 文字篇章差异、经书的解释、治学方法都不同 今:孔子为“为汉制法”的素王;古: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述而不作、信面好古的先师 今: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其政治思想所托,微言大义;古:六经为上古三代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 今:重微言大义;古: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今:关注的重点在于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古:关注的重心在于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 古兴与今衰 西汉后

42、期设春秋谷梁传博士 王莽时,刘歆力推古文经学,新朝时立为博士 东汉时古文虽没有被告立为博士,但是民间影响日盛 今文经发展日趋繁琐+师法、家法束缚+与谶纬纠缠过多,影响朝堂稳定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马融、卢植、贾逵等,弟子众多,今文经学: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东汉初年白虎观会议白虎通 东汉末年,古文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合古今而自成一家,古今文经学之争终结,谶纬 董生对策,魏晋南北朝经学,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的变化 天人感应与灾异说 东汉谶纬之说的风行 今文经学神学化 曹魏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儒家的经术对于读书人登上仕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西晋以后,家世出身成为仕进的唯一依据 汉代

43、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在政治上变得无意义“西晋末年,今文经著作几乎全部散失,只有古文著作还有所保存。 ”,魏晋名士风流,社会长期动乱,悲观厌世思想大盛(文人、士大夫) 名士风流 讲究出身门第 夸耀容貌仪止 标榜虚无玄远清谈 糅合老庄的道家虚无思想同儒家的名教 魏晋风流 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是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 精神世界的纯净,无视功名利禄和富贵,内心旷达,形迹放浪 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

44、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玄思风流,玄学,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立言与行事: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

45、郭象等。,玄学分期,正始时期: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道家”说,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竹林时期:阮籍、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其学有“竹林玄学”之称。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强烈反对儒家的名教,驳斥何、王二人之“贵无论”。 元康时期:向秀、郭象、裴頠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生,主张“名教即自然”,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 玄学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因此有清谈误国的说法。,南北朝时期,有南学、北学之分 北朝儒生比较多地保留东汉的学风,注重讲究儒学经

46、义,受老庄思想影响较少,学风也比较朴实 南朝更多地继承了魏晋的学风,用老庄虚无玄远的思想来改造儒家的经义比较突出,因此更注意文辞,学风比较虚浮。,隋唐经学的统一,经学被迫发生改变: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对经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隋唐时期,佛道与经学形成了相互对峙、争雄的局面。 隋唐国家的统一,根除:经学多门、师法各异、章句繁杂的状况 选举制度方面:唐朝确立了自愿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的科举取士做法。 科举制度中,考试经书已是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读书人能有统一的经书课本 唐朝政府在各地广泛设置学校,发展儒学,而且大量征用天下儒士做学官。 唐初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宋代经学:理学,对相权威的批

47、判 唐代:应付科举考试而学经,墨守正义的定论,不敢有所突破 重振儒学 :柳宗元清算儒学中的神学迷信思想,以天人不相预观点批判儒学中的天人感应论;韩愈继承孔孟道统,贬斥佛、道来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由于韩愈的提倡,孟子的地位大为提高,开始成为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人 宋代:反对、怀疑前贤:司马光 、欧阳修 、陆游等形成强大的疑古思潮 宋代理学推翻了汉唐经学的旧权威,树立了新的权威。,程朱理学,宋代理学重儒家经典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历宋元明清,成为钦定的开科取士经典,其地位超过五经。宋明以后以四书为主体的经学是经学发展的新阶段,成新经学。新经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不越于孔孟而又出入

48、佛老。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 。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基本观点包括: 理一元论:理(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理一分殊: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 “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陆王心学,由张载气学、周邵象数学,到程朱理学,再到陆王心学,构成宋明理学逐步发展

49、演变全过程。陆九渊(象山)、王守仁 (阳明) 程朱理学将理(道德伦理规范)变成了绝对的权威,而人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遭到忽略。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朱陆鹅湖之会 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陆象山之学,与当时流行的,由朱子所弘扬并加以提倡的伊洛之学,有很大不同,由学者吕祖谦出面,邀陆象山与朱子相会于江西铅山县城东南的鹅湖,欲使两家学术会归于一。史称“鹅湖之会”。但讨论的结果不仅未能达

50、到会归的目的,反而使两派的学术分歧更加明显。朱子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邀陆象山做学术演讲。象山以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直指学者之痼,致使闻者无不汗颜。朱陆在学术争论中所表现出的相互尊重、包容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堪为今日的中国学界效法。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古人将“立德、立言、立功”视为可彪炳史册的“三不朽”事业,王阳明则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将这三者合于一身的儒家人物。从立德上看,阳明同那些真诚的道学家一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道德家,虽命运多舛,但终不移其志;从立言上看,阳明为“破心中贼”,而综合和发展了朱陆的学说;从立功上看,阳明由科举登第而进入仕途,他通晓兵法,善于用兵,屡平

51、少数民族起义和王室的叛乱,建立起他所谓的“破山中贼”的功绩。,清代经学,理学末流空谈心性,不切实际,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空谈,提倡通经致用。” 清代经学出现复古趋势,大力批判宋学。 学术自身发展由盛而出新 明国家颠覆,遗民逸老,抱故国之感,气力无所放泄 宋明理学在明、清时代,已经成为僵化、虚伪的教条 宋学是注重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发,在治学方法上以思辩为主,清人认为其空疏 汉学是注重对文本与字句的考证,在治学方法上以考证为主,辜鸿铭,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

52、拉丁、希腊、马来亚等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主张东方文明救世、宣扬中华文明、保皇守旧,第三章 经学易,易之源 卜术,龟、牛,兆象一百二十体,每体有十条“颂”辞 蓍草,八卦,易取其简易之意 (筮短龟长) 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 六十四卦的产生(由下至上排列) 颂辞收集整理,产生易书(古代巫官也是史官,是知识权威) 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筮官的占筮纪录) 易之别篇 周易、连山、归藏

53、易之发展 巫术的大发展,阴阳五行,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哲学的起源,儒道等对其进行解释,作传(系辞),儒生“善易不占”,第三章 经学易,八卦,八卦,乾代表天, 坤代表地, 坎代表水, 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 艮代表山, 巽代表风, 兑代表沼泽。,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易如何演变成儒家经典,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 孔子不讲:怪、力、乱、神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教书诗春秋,未传易 战国末,阴阳学说、道家学说盛行,儒家受

54、其影响,始研究起易,对卦、爻作了种种解释,借卦辞、爻辞以发挥自己的哲学主张,此种解释流传下来,是为易传,托孔子所作。 成为儒家经典 善易不占,易传,彖辞:断定一卦的寓意 象辞:推演卦、爻的象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 系辞:宇宙、人生、卦、爻 说卦:推演卦象 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 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异同 战国、汉代所作,易传,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

55、,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第三章 经学易,周易,中国文化源头之一。汉史家司马迁把她列为“群经之首”。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作者何人,成于何时,迄今仍无定论。汉书 . 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56、”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传以解经。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包括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易传是儒家学者系统解释易经的著作,共七种十篇,称为十翼,言其为易经之羽翼。 周易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事的得失可以转化;提出了某些劝诫人的行为准则。周易首先是一部哲学典籍。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次易本卜筮之书,易本为卜筮而作。孔子作易传,赋予了其哲学的解释。 周易是儒、道等学派的经典,历代主流易学是“观其德义”,以修身进德,而非筮法算命,“善易者不占”。全面准确研习周易经传及其

57、易学,着重于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把握其阴阳哲学的核心内容,根本是了解和谐的永恒价值。,第三章 经学书,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

58、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第三章 经学诗,汉代传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东汉以后,毛诗盛行。现今诗经的版本就是毛诗。,儒家的礼,儒家讲礼,亦为治国,如同仁、忠 荀子:礼之三本(天地君亲师) 天地:生命的本源 君师:政教的本源 祖先:家族的本源 儒家称道的礼 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试图以礼包罗万象,认礼为治乱的根本,推崇礼治主义 论语: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亦,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59、有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三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通称 周礼原名周官,汉列入儒家经典(并入礼经)。儒家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一部宏大的官制体系。“周”非“西周”之周,为“周天之官”意。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思想。周礼属古文经。 仪礼,本名礼。春秋战国时一部分当时实施的礼制的汇编。孔子传授六经,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其中的礼经都是指仪礼。汉代礼各篇标题前均无“仪”字。东晋元帝时置仪礼博士,始有仪礼之名。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采用仪礼之名,仪礼正式为经。

60、礼经包括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内容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宗教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 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战国至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为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者礼论之作。戴圣之叔戴德编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载有曲礼、檀弓、王制、中庸、大学等内容,大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唐正式列入九经。,儒家的礼治主义,初人无礼,为满足私欲,没有界限、分际,互相争斗,社会大乱,君师定礼:贵贱长幼分序,各安天命,教人节制、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故,礼为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为信仰,天子为代表。故天子祭天,子孙祭祖先。地生万物为事实,天子诸候祭社稷,祭山川。祖先繁衍后代,生生不

61、息,后人“报本返始”。儒家教人感恩怀德,努力报答(如三年之丧),礼为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也要秩序和规矩。婚姻、宴会、饮食也有礼,以示敬意和诚心,不能随意马虎。人际关系方面:按尊卑等级各守本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人人能做到,天下大治。 礼是王道的一部分。王道通乎人情。但后人攻击其伪,“礼教是吃人的” 礼乐相合,乐附属于礼,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刑、政,春秋,春秋:古代记事史的通称 古代朝廷大事,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故记事之事多用春秋为名,各国有自己的春秋。传下来的只有鲁春秋,春秋成了专有名词。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获麟,哀其道亡而作春秋 隐公元年到哀公

62、十四年,二百四十二年,纪事按年月日,称为编年史,为我国现存第一部。 鲁国纪元,所记却是各国之事。所记齐桓、晋文之事最多,故后世称“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 史官记事目的有二:纪实、劝惩,但多不易为后世所察,孔子授弟子春秋,以史为镜,多所劝惩。 弟子分散四方,将所记再传播,是为三传。三传注重春秋大义,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春秋大义有二: 明辨是非、分善恶、倡德义、以史为镜 表霸业、尊周室、提倡大一统 解释春秋时,讲究“书法”:笔则笔,削则削 三传之中,左传以叙事为主,公羊、公梁以解经为主,第三章 经学春秋三传,“左氏”、“公羊”、“谷梁”,称“三传”。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解

63、释春秋的古文经传。汉书 . 艺文志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太史左丘明撰,共三十卷。所记载事件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左传以文史见长,记事详实,多用事实解释春秋经文。左传记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史学、文学、美学的价值尤其显赫。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战国时公羊高撰。所记史事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的春秋“大义”。为研究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战国时谷梁赤撰。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记事虽不及左传详实,但持论较公羊传为平正。,第三章 经学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尔”

64、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与班固所说的20篇不同。,第四章先秦诸子,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

65、家”则指这些学派。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主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子”之意义 : 西周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则“子”为爵称。 春秋时,僖公、文公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古时尊称男子为“子”,到春秋末,“子”为师长之尊称,战国时,同列、弟子称“子”,各派学术著作也称为“子”,如孟子、庄子。 “子”,先秦师长、学者。 子学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周公制作之礼乐已告崩坏,社会秩序日渐混乱,师长、学者为求匡时

66、救世,纷纷阐发其学术、思想,于是百子争鸣,是为诸子之学。子学就是研究先秦诸子之学术思想。,道家,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代表人物:老子、关尹子、列御寇、杨朱、庄周 代表作品:老子(道德经)、列子、庄子 主要思想: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 政治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尚道尚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老子与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