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5626497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8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 录1、前言2、区域地质及厂址稳定性评价2.1 区域地形地貌2.2 区域地层2.3 区域构造2.4 近场区构造2.5 厂址稳定性评价3、厂址岩土工程条件3.1 地形地貌3.2 地层岩性3.3岩土特征分析及场地地基评价3.4 工程抗震评价3.5水文地质条件3.6两方案岩土工程条件对比4、取排水构筑物 4.1取水构筑物4.2排水口4.3循环水管5、贮灰场及筑坝材料5.1贮灰场5.2筑坝材料6、结论与建议1、前言(略)2、区域地质及厂址稳定性2.1区域地形地貌区域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高丘陵和谷地,总体地势上,漳平以南地区略高于漳平以北地区。区内一般山峰高程多在5001500m,三尖山海拔1415

2、.4m,为本区最高峰,其次是笔架山(1374m)、大仑山(1364m)和仁佳山(1086m)等。中部为九龙江呈北西西向转为近南北斜贯全区,曲流宽谷与急流峡谷相间,峡谷河床及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多呈现“V”字型谷,山坡陡峻,为中等切割构造侵蚀山地。区内水系发育,大体呈树枝状分布,主要河流有九龙江,新桥溪、双洋河和雁石溪在西园汇合入九龙江,沿河有一些宽谷和冲洪积山间盆地。2.2区域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迭三迭系(统称为前侏罗系)、侏罗系、第三系白垩系、第四系及侵入岩。现简述如下:(1)二迭三迭系:区内分布广泛,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或灰黑色粉砂岩、硅质粉砂岩、泥质砂岩、泥岩、石

3、英砂砾岩及煤层等。(2)侏罗系:区内分布广泛,为继承性陆相山间盆地的碎屑沉积和沉积火山喷发岩系组成。侏罗系下统、中统系山间盆地含煤碎屑物沉积,侏罗系上统为陆相沉积火山岩系组成。主要由灰色粉砂岩、石英砂岩、泥岩、砂砾岩和陆相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等组成。(3)第三系白垩系: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下白垩统为一套红色粉砂岩、砂砾岩组成,上第三系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砂砾岩、含砾砂岩组成。(4)第四系:第四系主要是冲洪积堆积和残坡积堆积,冲洪积堆积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漫滩、九龙江两岸堆积阶地上,为砂质粘土及砂砾石。残坡积堆积分布于坡地和山包,为粘土、壤土夹碎块石等。此外在陡崖峭壁下分布有崩塌堆积,多为

4、块石。(5)侵入岩:主要是燕山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岩类等。2.3区域构造2.3.1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厂址区域地处华南地块的武夷戴云隆褶带,东南角跨及台湾海峡沉降带。厂址位于武夷戴云隆褶带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和闽西南拗陷带的交界线附近,根据厂址附近的岩石建造,认为厂址处于闽西南拗陷带一侧(图2.3.1)。 闽西南拗陷带位于福建西南部,政和海丰断裂带以西,自古生代以来,该带发生大规模的拗陷,沉积了巨厚的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地层,并在各构造运动中形成强烈褶皱构造。区域构造总体轴向为北北东向,同时在区内存在南岭纬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以近等间距形式斜穿本区。2.3.2区域新构造运动

5、区域的陆域地区晚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总的活动趋势是在总体抬升基础上间歇性升降活动为特征,海域部分以沉降为特征。 根据新构造运动发育的差异、地貌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断裂活动、岩浆活动、温泉、地震活动等特征,区域可划分为台湾海峡沉降区()、武夷戴云隆升区()(图2.3.2)。厂址位于武夷戴云隆升区。图2.3.1福建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福建省地质志)(1)台湾海峡沉降区()本区介于台湾岛弧与大陆之间,基底为大陆型地壳,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物厚达数千米。区内断块性质的隆起与凹陷较为发育,北部为隆起地块与盆地相间,中部为澎湖隆起,南部为盆地。本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最大地震达级。在澎湖列岛见

6、多次玄武岩喷溢。(2)武夷戴云隆升区()本区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除局部的断陷盆地和拗陷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以间歇性上升为总趋势。由东向西又可分五个二级区:工程场地位于闽东沿海断块差异上升区(1)内。该区主要为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展布区,地貌以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区为特征。其东侧以滨海断裂为界,西界为宁德、永泰、南安一线。该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总体呈缓慢的抬升状态。由于长乐诏安断裂带在第四纪早期断块差异性活动,导致该区不同断块在缓慢上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活动,因而,形成了本区的地貌景观具有条带状的展布特征,即在区内从西向东,存在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沿海岛链带有序

7、排列的特点。同时在多组断裂相汇的构造部位,往往发育了第四纪断陷小盆地(如泉州盆地、漳州盆地等)。但该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时期之后断块差异活动现象已明显减弱,形成沿海地区广泛土壤化的红土台地和平原,表明该区地壳趋于稳定。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除某些断陷小盆地具有继承性的微弱活动外,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在缓慢的抬升状态。历史上该区曾发生过多次M级地震,最大为1185年漳州盆地的级地震。工程场地位于中段的差异上升区内。该区北起福州盆地北缘,南致漳州盆地南缘、厦门海沧一线。区内红土台地广泛分布,多由深厚的风化残积层所组成,厚可达数十米,红壤化程度很深,台地多呈微波状起伏,其上广泛发育着浅而宽的拗谷,切割轻微

8、,显示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历过长期间歇停顿,并具有上升缓慢和上升幅度不大的特点。2.3.3 区域主要断裂活动性对工程场地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的滨海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带、以及近东西向漳平莆田断裂带(见图2.3.2)。现将区域主要断裂构造简述如下。2.3.3.1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 (1)滨海断裂带(F1)该带为沿海隆起区与大陆架盆地间的边界断裂。在福建沿海大致沿4050m等深线附近展布。断裂总体走向4050,倾向南东,倾角7080,总长大于350km。根据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料,滨海断裂带是一组北北东北东向倾角较陡的断层组,受北西

9、向断层阻隔,分成几条斜列状排列的次级断层。该断裂带西侧主要为侏罗纪至白垩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变质岩。断裂东侧沉积了厚达30005000m的第三系第四系,沿断裂带有玄武岩喷溢。在平潭海外段,断裂西侧新生代沉积物厚度仅1000-2000m,东侧厚达4000m以上,断裂在新生代以来具有较强活动,第三纪时期断裂的活动性质为正断层,但断裂的最新活动性质为逆断层,断裂倾角近直立,断裂错动了晚渐新世到中新世褶皱变形地层,垂直断距达25m,上覆的第四纪晚更新世地层未见错动。沿该段断裂,近期发生过1992年南日岛东南5.2级地震。在泉州海外段,断裂西侧为平缓坡状的水下岸坡区,普遍存在两级水下阶地。一级阶地水深

10、在10-20m,二级阶地发育在水深35-60m之间。在海底阶地东侧滨海断裂处存在高10m左右的坡坎,滨海断裂东侧为地势平坦的海底深水槽,深60-70m。据地矿部第一海洋物探队(1991)在泉州湾湄州湾海外浅层人工地震反射剖面显示,断层明显错断了晚更新世以前的地层。断层两侧在地貌上反差强烈,表现为水下岸坡转折带。 在金门海外段,西侧为九龙江三角洲,在三角洲前缘存在高2-5m锯齿状起伏的坎坡,断裂东侧为地势平坦的中央深水盆地,表明滨海断裂东、西两侧地貌反差强烈。浅层地震剖面分析结果认为,断裂错断了Q2以前的地层,未见错断上覆地层。由于Q3-Q4地层较浅,且为松散堆积,不能反映断层的形变遗迹,因此难

11、以肯定其是否错断了晚更新和全新世地层,断层的最新活动还得借助于地貌等进行分析。据历史记载(自公元963年至今),沿滨海断裂曾发生过中强地震(M5.0级)15次以上,较大的有1604年泉州海外级大震,以及1600年、1918年发生在广东南澳岛海外7级、7.3级强震,近期小震活动频繁。这些表明滨海断裂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 (2)政和海丰断裂带(F3) 该断裂带位于福建中部,主要沿政和、尤溪、大田、漳平等地分布,向南延至广东大埔、海丰,向北延伸到浙江龙泉等地。断裂总体走向北东20-30度,倾向南东,倾角65-75度。断裂活动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在政和至南平玉山等地多见有基性、超基性岩体侵入

12、,大田以南少见。据对超基性岩的研究认为,这些超基性岩侵入属于加里东运动时期的产物。在燕山运动时期,沿断裂还断续发育小型断陷盆地,堆积了晚白垩早第三纪红色陆相碎屑岩。晚第三纪以来,断裂仍有一定的活动,使闽中断块呈掀斜状态,但第四纪以来,断裂仅限于某些地段活动。地震活动主要在断裂南段的漳平、华安以南至广东的海丰地段,沿断裂有1067年南平东南级、1940年永定东南5.2级、1968年华安5.2级地震等,近期小震也较活跃,常为小震群活动。:台湾海峡沉降区 :武夷戴云隆升区 1:闽东沿海断块差异上升区 2:闽中断块掀斜隆升区 3:闽西断陷上升区 4:武夷断块隆升区 5:赣南大面积上升区31:闽西北大面

13、积上升区 32:闽西南差异上升区F1:滨海断裂带 F2:长乐诏安断裂带 F3:政和海丰断裂带 F4:邵武河源断裂带F5:南平福州断裂带 F6:沙县南日岛断裂带 F7:永安晋江断裂带 F8:九龙江断裂带 F9:上杭永定断裂带 F10:梅县饶平断裂带 F11:清流连江断裂带 F12:漳平莆田断裂带图2.3.2 工程场地区域地震构造图2.3.3.2 北西向断裂带本区域内北西向断裂主要有:南平福州断裂带(F5)、沙县南日岛断裂带(F6)、永安晋江断裂带(F7)、九龙江断裂带(F8)、上杭永安断裂带(F9)等。这些断裂走向北西310-320,倾向南西或北东,倾角70-85。它们近于等间距展布,属于张性或

14、张扭性力学性质,局部地段为压扭性,形成于燕山期,并与北东向断裂相互交切,构成本区醒目的菱形网络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断续延伸约100多公里。断裂明显控制了河流谷地和盆地的发育。在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构成破坏性地震潜在震源区。九龙江断裂带(F8) 该断裂形迹从龙岩东沿漳州西溪、龙海及九龙江槽地至厦门海域、陆域,全长约110公里,走向北西310度,倾向南西,倾角75度以上,厦门以南海域转为近东西向。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显示向北西扭曲重力梯度带。在航磁上见有断续分布的正、负磁性体沿带分布。从大地热流观测反映,沿九龙江断裂有明显的地热异常,热流达80mW/m2,最高在漳州盆地内为180-2

15、30.7mW/m2,温泉众多。 地震地质调查表明,九龙江断裂形迹呈断续分布于燕山期花岗岩或火山岩中。主要由硅化角砾岩、裂隙密集带、破劈理带以及中酸性脉岩、基性玄武岩等组成。地貌上为西溪河谷,两侧第四纪沉积物厚度相差明显,北侧厚度10米,南侧厚度80米。总体形迹呈张扭性力学结构面特征。 对九龙江沿岸出露的断层形迹观察,反映该断裂在早期形成阶段的断层形迹多为断层破碎,产状NW320/NE80,其中角砾岩宽约3-10余米,长60-100米,破碎之后重新又被硅质胶结,因而在地貌上形成凸起的形态。如漳州的马鞍山、颜厝山,以及江东桥附近的断层,经取样鉴定其活动年代为100万年(石英脉)。而在被河流冲涮的槽

16、地内断层带,多属于裂隙密集带或破劈理带。其上覆盖的晚更新世沉积层由河流相冲洪积层和海相淤泥、砂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含贝壳砂质粘土等组成。根据对淤泥层C14年代的测定,表明其沉积年代均在1-2万年(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时期。说明在第四纪晚期九龙江断裂某些地段还有差异升降活动。历史上在漳州盆地曾发生过两次6级地震(1185年级,1445年级),现代弱震活动比较频繁,常见有漳州、华安、龙岩适中及厦门海外小震群活动。这些小震断续呈现一条北西向的条带。 由此可见,九龙江断裂从新构造运动时期以来,还有一定的继承性的活动特点,属于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的北西向地震构造。2.3.3.3 近东西向断裂带近东西向断

17、裂形成地质历史较早,受多期构造运动破坏、干扰、截接,形迹多呈片段不连续分布。断裂走向多为北东8090或北西290270,倾向北西或南西,倾角7080,以压性力学性质为主,后期多转化为压扭性。本区域近东西向断裂形迹主要是清流连江断裂带(F8)、漳平莆田断裂带(F9),为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部的断裂带。其构造形迹由一系列压性或压扭性断层、挤压带、破碎带、片理化带、破劈理带、脉岩等组成。同时,在新构造运动以来,控制山脉和水系发育,见有断层沟、断崖、断层三角面地貌景观,或者导致同级河流阶地呈南低北高的特征。在尤溪、闽清等地有基性超基性岩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以及宁化、明溪等地晚第三纪至早更新世喷发的玄武岩

18、出露。此外,还可见有温泉和小震活动沿近东西向断裂某些地段分布,说明近东西向断裂在第四纪时期于某些地段仍有一定活动性。2.3.4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 破坏性地震的孕育,是与特定的构造条件相联系的。本区域断裂活动自西向东增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与之相吻合。区内7级以上强震主要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滨海断裂带上,在大陆边缘,北西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的第四纪断陷盆地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2.3.5 区域构造评价 (1)厂址处于武夷戴云隆褶带的闽西南拗陷带内,该带内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 (2)厂址位于闽西断陷上升区的闽西南差异上升区内,新构造运动时期,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上升活动为主。(3)对场地影

19、响较大的断裂中北北东北东向的滨海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政和海丰断裂活动年代主要为早第四纪;北西向九龙江断裂在漳州盆地以东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4)厂址位于北东向的政和海丰断裂带展布范围内,沿断裂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近期小震活动沿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但厂址附近小震活动相对微弱。2.4 近场区构造2.4.1断裂构造近场展布的断裂构造主要是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见图2.4.1)。现将区内发育的主要断裂构造及活动性分述如下:2.4.1.1 北东向断裂构造:(1) 梅水坑箭竹坪断裂(F1)北起岭头、梅水坑,向南西至箭竹坪一带,大致呈北东25-40方向展布,长约20-30km,破碎带

20、宽数米至十几米,断面呈舒缓波状,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70,沿断裂有石英脉、花岗斑岩脉侵入,并有叶腊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现象。构造透镜体、糜棱岩等较发育,具明显的挤压特征。在梅水坑南大杞村侏罗系火山岩中,可见多条近平行的断层面,走向北东35-40,倾向北西,倾角75,断层面硅化、蚀变明显,近水平擦痕指示左旋,断裂两侧岩石强烈硅化,上覆残坡积地层层位稳定,表明该断裂为早第四纪断裂。(2) 梅水坑梧村断裂(F2)北自梅水坑,南至梧村,长约20km,大致呈北北东向展布于火山岩中,北端由于受东西向构造影响而向北东东偏转。断面近直立,略向北西倾,两盘地层明显不连续。沿断裂零星可见岩石破碎挤压呈

21、片状,局部见宽达2米的构造透镜体。在梅水坑可见火山岩中发育宽约1m的挤压破碎带,走向北东65,倾向北西,倾角65-70,断面强烈硅化,镜面擦痕发育,指示左旋。沿断裂展布范围,多处温泉出露,表明该断裂为早第四纪断裂。(3) 涌际易坑三重岭断裂(F3)该断裂展布于龙门、溪南、涌磜、三重岭、永福一带,为涌磜和溪断裂带的北段部分,总长约75km,区内长约57 km。主要由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组成,走向北东30-40,倾向南东,倾角80,断裂面舒缓波状,岩石普遍挤压破碎,构造透镜体胶结成岩。断裂在涌磜、三重岭附近表现北西盘为三叠系溪口组地层,该地层逆冲至南东盘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之上。在三重岭南外洋村北面,

22、该断裂走向北东40,倾向南东,倾角80,断面硅化、蚀变强烈,擦痕明显,左旋,为前第四纪断裂。F1:梅水坑箭竹坪断裂 F2:梅水坑梧村断裂 F3:涌磜易坑三重岭断裂 F4:漳平梅林断裂带 F5:白沙黄田断裂 F6:秋竹坪岩下断裂 F7:吉长坑黄坂北断裂 F8:南洋断裂 F9:钱坂湖林断裂 F10:苏坂漳平岭头断裂图2.4.1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4)漳平梅林断裂带(F4)该断裂带由西园明山象山断裂和漳平-拱桥明山断裂两条组成。钱坂明山象山断裂北自新桥、钱坂经西园、明山,向西南断续延伸至象山、适中等地,长达50公里以上。断裂呈舒缓波状,大致走向北东30,宽数米至数百米。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8090。

23、沿断裂硅化、叶腊石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较普遍,并有石英脉贯入。断裂带中岩石挤压破碎,具片理化、糜棱岩化等,表明断裂为压扭性特征。在上南墩北,断裂表现为多条挤压片理化带,单条宽1米,断面擦痕清晰,为近水平走滑断层,沿断层发育基性岩脉。断层上覆的上更新统坡积层稳定。适中北盂头附近断层擦痕清晰,断面上发育已固化的断层泥薄膜。在卓宅挤压带宽1-2m,挤压片理化明显,为早第四纪断裂,断裂带西面有小震分布。 漳平-拱桥明山断裂北起新桥的西埔,经漳平、拱桥向西南至明山、象山附近,区内断续延伸10km以上。断裂走向北东25-55,倾向南东,倾角75-80。断裂发育于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中,断裂附近

24、岩石硅化破碎明显,岩层产状凌乱,沿断裂构造角砾岩及构造透镜体发育。中甲附近岩石挤压破碎,可见宽度达30米,断面发育断层物质,蚀变固化;在漳平西基泰中坊南附近,见挤压断面铁锰质蚀变,断层两侧挤压局部形成小揉皱,为前第四纪断裂。(5) 白沙黄田断裂(F5):自白沙北罗山,经热水、黄田、达陆家地附近,区内长约20多公里,被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切面三段。断裂总体走向北东30-45,倾向南东,倾角6070。挤压破碎带宽约1-3米不等,沿断裂岩石破碎、硅化,并发育有构造角砾岩,显示为压扭性特征,断裂中南段为前第四纪断裂。断裂北段在白沙热水西附近,可见在白垩系-第三系石英砂砾岩中发育挤压断面,NE20/SE7

25、5,断面上发育近水平擦痕,右旋,断层泥半固结,厚1-2cm,并切过NW295/SW80-85断层,为早第四纪断裂。(6) 秋竹坪岩下断裂(F6)断裂北起秋竹坪,经岩下、黄庆、林头至桃仔坑附近,总长约30公里,走向北东30,局部转为北东40-45,倾向北西,倾角5070,断面舒缓波状,控制泥盆系、石炭系与二叠系地层界线。沿断层岩石硅化强烈,构造角砾岩发育,并已固结。在雁石新林北,在片岩、页岩中可见NE30/SE75的挤压破碎带,宽约1-2米,在断层延伸处,覆盖在断层上的,为坡积灰黄色含砾粘土二级阶地及灰黑色含漂砾的洪积扇一级阶地、二级阶地面均等高、平整,说明该断裂为前第四纪断裂,第四纪以来未有活

26、动。2.4.2.2 北西向断裂:(1) 吉长坑黄坂北断裂(F7)该断裂自白沙吉长坑至漳平黄坂北面方向展布,长10多公里,走向北西295-31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60。断裂发育于泥盆系和下第三系至上白垩红盆中,形成破碎带和构造角砾岩,宽约2-3米,已硅化胶结。在白沙热水西可见295-300/SW80-85挤压断面,断面发育近水平擦痕,右旋。在白沙北上土楼山西采石场,可见石英变质岩中发育310/NE75-85构造角砾岩带,宽3米,断面蚀变强烈,断层两侧岩层产状不一。属前第四纪断裂。 (2) 南洋断裂(F8)断裂北起石村,经南洋至卓宅,断续延伸约10多公里,走向北西330,倾向北东,倾角80,大

27、部分发育于白垩统-下第三系粉砂岩中,在南洋及卓宅村可见断面普遍硅化蚀变,镜面擦痕清晰,擦痕倾伏角60,右旋,为前第四纪断裂。 (3) 钱坂湖林断裂(F9)断裂北起钱坂的石古山,往南东经泉福口、梅水坑至湖林一带,断续延伸约35km,北西走向300-330,近直立。主要发育于上侏罗统灰白色流纹质凝灰熔岩、凝灰岩中,单条长约2-12km,为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表现为挤压破碎,断层糜棱岩化、片理化、硅化、叶腊石化,断面擦痕近水平,左旋特征,为前第四纪断裂。2.4.2.3 东西向断裂:苏坂漳平岭头断裂(F10) 断裂展布于苏坂、漳平、岭头一带,为漳平莆田近东西向构造带的西段组成部分,断裂走向近东西,多

28、数倾向北,倾角大于65,由多条长约410公里的挤压带及冲断层组成。断面多呈舒缓波状,具压性特征,擦痕发育,可见构造角砾岩,多已硅质胶结,局部片理化明显,在漳平西九龙江边,可见近东西向的挤压破碎带宽1-2m,断裂两侧地层产状不一,次级褶皱发育,挤压透镜体明显(见照片2.4.1),形成陡崖。在泉福口侏罗纪火山岩中,发育北西280,倾向北东,倾角65舒缓波状挤压断面,蚀变明显,为前第四纪断裂。照片2.4.1 东西向断裂断面擦痕(漳平西九龙江边,镜头朝东)2.4.3 近场地震活动性特征为了解近场(半径25公里范围)地震活动情况,我们查阅了自公元963年以来该地区有关地震方面的记载,近场范围内未有破坏性

29、地震。根据福建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价结果,目前可监测到近场ML1.5级地震不遗漏。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福建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有限,M2.5级地震有遗漏。因此,本次小震资料选取M2.5级的地震,根据全国小震目录,自1971年以来至2003年12月,近场区内发生ML2.5级地震共26次,其中2.5-2.9级地震18次,3.0-3.9级地震8次(见表4-1)。从空间分布看,这些地震大多集中在近场区钱坂、拱桥以西和梅水坑以东一带,其它地区只有零星分布,主要沿北东向樟平梅林断裂带和白沙黄田断裂中间分布,场地附近没有地震活动。表2.4.1 近场区现代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序号发震时间纬 度经 度震级(ML)

30、11972-03-082518117182.521972-12-092518117122.631974-05-222506117363.141977-03-312524117362.551977-03-312524117362.961977-04-282530117243.171979-09-052506117273.481979-10-242524117242.791979-10-272521117212.5101979-11-022524117242.5111979-11-022527117243.3121980-09-272524117182.9131985-07-22252411724

31、2.6141985-07-232524117242.5151989-01-312507117273.4162003-01-152516117122.8172003-02-152514117362.5182003-02-182514117352.6192003-02-272514117353.0202003-03-062514117352.7212003-03-182514117353.6222003-05-082514117362.9232003-06-142514117352.5242003-07-032514117153.5252003-07-112514117352.5262003-09

32、-292514117162.52.4.4 近场区地震构造综合评价(1)近场发育的主要断裂构造以北东向断裂规模最大,其次尚有北西向和东西向断裂。区内主要有以下断裂:梅水坑箭竹坪断裂(F1)、梅水坑梧村断裂(F2)、涌磜易坑三重岭断裂(F3)、漳平梅林断裂带(F4)、白沙黄田断裂(F5)、秋竹坪岩下断裂(F6)、吉长坑黄坂断裂(F7)、南洋断裂(F8)、钱坂湖林断裂(F9)、苏坂漳平岭头断裂(F10),这些断裂活动年代均为早第四纪或前第四纪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未有活动,其中距厂址较近的为东西向苏坂漳平岭头断裂,指向厂址南边,场地内未发现断层。(2)近场小震主要沿北北东向北东向的漳平梅林断裂带(F4)

33、、白沙黄田断裂(F5)中间分布,地震活动相对较弱。2.5 厂址稳定性评价 区域构造上位于闽西断陷上升区的闽西南差异上升区内,新构造运动时期,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上升活动为主,区域内主要断裂活动年代均为早第四纪或前第四纪断裂,全新世以来未有活动,为非全新活动断裂。近场发育的主要断裂构造以北东向断裂规模最大,其次尚有北西向和东西向断裂,其中距厂址较近的为东西向苏坂漳平岭头断裂(F10),指向厂址南边,为前第四纪断裂,场地内未发现断层。厂址所在区域虽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但厂址区域无大震中分布(图2.5.1),无大断裂经过,总体上属区域稳定区,适宜建厂。图2.5.1 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公元9632003.12, M)3 厂址岩土工程条件3.1 地形地貌3.2 地层岩性3.3 岩土特征分析及场地地基评价3.4工程抗震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