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550901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9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资源描述:

《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ppt(7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科学备考 迎接挑战,2011年广东地理备考思路,广东高考十余年来历经多次改革 “大文大理”模式 “3+X”模式 “3+综合+X”模式 “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 “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1999年以前,广东高考基本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用统一的方案。从1999年开始,广东成为了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者,高考方案开始了高密度的改革。 1999年:3X 1999年,广东省进行“3十X”方案试点,采取语、数、英3门算总分,外加一个“X科”作为录取资格线。 背景和理由:在总结多年经验和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出了在高考科目中设置综合科目的设想,于19

2、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广东成为第一个试点。设置X科,一方面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让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需要自行确定“X”科目,有助于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01年:3综合X 2001年,广东高考增加 背景和理由: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考生学习偏科、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的现象,同时,引导中学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强调学科渗透,强调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各科基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综合X”高考方案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各“X科”考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差别较大,

3、各“X”科的标准分不等值,造成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考生上不了线,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考生反而能上线的偏差;二是“大综合”科目的考试,既没有完全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选拔作用,而学生的备考负担比较重。,2007年:3+文/理基础+X 2007年,开始采用“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考试模式,恢复了文理科的区别,文理科分开划线录取。计分方式从标准分恢复为原始分,开始采用综合素质测评。 背景和理由:此次改革主要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高中从2004年实施新课改,学生2007年刚好参加高考。新方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并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

4、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空间。 2008年,志愿填报从考前填报改为考后知分填报。 背景和理由:广东考前填志愿坚持了很多年,随着社会舆论对于考后知分填报的呼声越来越高,在2007年试行专科部门考后填报的基础上,2008年全面改革了志愿填报方式。,2010年:3文/理综合 2010年,实施3文/理综合模式,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与录取挂钩。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测评共同作为考生学业测评的依据。 背景和理由: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既要有利于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基础知

5、识全面发展,防止高中学生过早“偏科”,又要体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地将选拔考试与水平考试分离,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高考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是因为教育部对新课程省份高考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省高考方案应逐步统一到教育部的要求上来。而取消X科可以实现高考分数的真正公平,避免选考科目不同造成的成绩不均。,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 分值政、史、地各100分(满分300分)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 其中 :地理为111题,分值44分 非选择题:共6题,满分160分 其中:地理为4041题,分值56分,地理:考察范围增1模块 对比X科

6、年代,2010年高考地理的考察范围扩大,从原来的4个模块扩大至5个。 (1)考试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其一,旅游地理被城乡规划取代;其二,环境保护内容有较大调整;其三,城乡规划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不尽相同。,环境保护在2009年考试说明基础上删除的内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类型。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应对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环保措施。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内容和手段。当前全球环境问

7、题的管理和全球合作行动。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有的态度、担负的责任和应采取的行动,城乡规划 在地理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的内容,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010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研读考试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会制定关于高考的考试大纲,用以规

8、范高考的内容与形式。考试说明就是对考试大纲的官方解说。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之后,各命题地区开始有自己对考试大纲的解说。无论是全国题,还是分省题,每年的题目内容与形式都必须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和当年各自地区的考试说明的规定。,高考实行分省命题是教育部多年倡导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文革”中断高考10年后,1977年、1978年实行分省单独命题,1979年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2004年起全面实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的高考模式。,考试说明的

9、内容 . 命题指导思想 . 考试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 考试形式 . 试题难度 .题型示例,1.关于命题指导思想强调命题时要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 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

10、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性的信息解读,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建立联系认识和说明问题分析问题(区域),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

11、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正确描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特征把握本质,并正确阐释科学意义完整的描述和阐释(渗透地理观念),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

12、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对能力要求变化的体会 (1)过去的“记忆、理解、应用”是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比较空泛一般,不能作为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2)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要求反映区分度,区分高考能力的差异,必须有适应选拔功能的较高标准(每项分三个层次);,(3)能力要求的安排是从审题思考组织答案回答问题,符合考生答题思维顺序。,考核重点:主干知识重组、迁移(理解和应用) 备考: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或网络(地理知识

13、和联系)节、章、单元、学科知识结构 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并形成稳定的认识品质,避免片面性辨证性。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1. 关注主干知识,突破重难点。 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后,地理试题的题量由2009年的20道单选题、10道双选题、7道综合题(选修为二选一),压缩到11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题。试题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考试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压缩(选修有较大调整)。这样势必让考试内容更加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因此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一定会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

14、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规律与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问题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进行逐一梳理和重新整合,采取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逐一巩固和提升。,2.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图表的分析、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

15、理试题在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试题可分为以下几类。分析原因类。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分析原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能力和素养。比较差异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描述叙述类。准确描述一个地理事物,要从组,A.关注主干知识,突破重难点。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后,地理试题的题量由2009年的20道单选题、10道双选题、7道综合题(选修

16、为二选一),压缩到11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题。试题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考试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压缩(选修有较大调整)。,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策略,这样势必让考试内容更加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因此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一定会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 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 天气系统图的分析; 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 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规律与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

17、 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对这些问题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进行逐一梳理和重新整合,采取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逐一巩固和提升。,B.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图表的分析、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理试题在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策略,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试题可分为以

18、下几类。分析原因类。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分析原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能力和素养。 比较差异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 描述叙述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 描述叙述类。准确描述一个地理事物,要从组成地理事物的各个要素,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认识,做到认识事物准确,描述事物到位。 环境问题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地理学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能力的培养与

19、提高离不开训练。要精选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重视广东高考特色。历年来,广东高考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地理学科主要表现在:一是图像新颖丰富。2007年广东地理卷共有图表32幅(个),2008年共有各类图表28幅(个),2009年共有各类图表27幅(个),2010年预计在10幅(个)左右。二是重视地理探究。自2005年高考以来,广东地理试题至少会有1道带有明显的探究性。三是关注现实。每年的地理试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区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粮食、生态、资源、能源等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重大灾害等热点事件等。四是在

20、题型上,往往在非选择题中设置不定项选择题。五是素材来源广泛,不带有某一版本教材的痕迹。这些成功的、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可的“亮点”,不会随着考试模式的变化而消失,只会在保持试题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策略,D.关注选修模块的变化。2010年高考,调整最大的就是选修模块。不仅用城乡规划取代了旅游地理,而且在列入考试的内容上,也做出了重大调整(见“考试内容的变化”部分)。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删减了介绍、叙述、了解的一些非主干知识;保留了分析、理解、运用的主干知识;另外,不设置“二选一”形式的选做题,而是将选修和必修融合在一起,强调了选修与必修相关内容的联系。因此,在复习中,

21、我们要合理地处理选修与必修的关系,最好是将列入考试范围的选修内容与相关必修内容合二为一,把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梳理、训练复习,使之融会贯通,而没有必要将其割裂分化。例如选修6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就可以并入必修2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复习之中。同理,必修1的“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必修2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选修4的“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等内容就可以合并为一个整体,进行“城市”专题的复习

22、。更多精彩解读,请参阅试题调研之解读2010广东考试说明。,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策略,(五)新高考复习可能产生的误区及对策,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误区一:大部分精力投入文理科综合 语数英考纲微调,文理科综合大变脸,考纲的变化容易让考生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文理科综合上,而忽略了同为主科的语数英。事实上,语文的基础知识、古文诗词、阅读、作文,数学的解析几何、数列、函数,都将一如既往地成为考试的重点难点热点,总分值一共超过160分。加上文理科综合第一年改革,为平稳过渡,预计试题不会出太偏太难,所以考生必须科学配置各科复习的时间与精力,绝不能忽视语数英。,误区二:文科综合靠背 理科综合靠题海 传

23、统观念认为,文科适合记忆力强的学生,靠背就有高分,理科做题就有效果。这种观念有较大问题。理科综合主要题型为选择题,真正深入研究试题就会发现,理科综合选择题考察大量计算题少、考察定性分析判断多,所以说理科综合靠题海是错误的。,(五)新高考复习可能产生的误区及对策,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误区三:文理科综合要多背诵课本 文理科综合复习应以做真题为主、背诵课本为辅,主要是因为符合命题人出题偏好的知识点必然在过去五年的考试里大量反复地重现,考生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这些常考点上,做到投入和产出高度匹配。考试考做题,而非背书,做题有做题的技巧,比如选择题的迷惑项常见包装方法、大题的答题模版等,考生从

24、这些真题切入,同样能提高投入产出比。,【对策】 1.从单科试卷转变为三科合卷,单科高考分值与考试时间减少,单个题目分值增加,但考查的知识并没有减少,综合卷将成为高考上线最主要的区分学科之一。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稳扎稳打,构建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不让任何一个考点漏网。,2.认真研究全国和部分省市高考综合卷,整理和分析综合卷的常考点、主干知识的结构及规律,尤其要注意这些试卷中的“主题型”试题的特点。建议考生以近三年的山东卷、北京卷、福建卷文理科综合试题、广东X科真题为备考素材。 3.在未来五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应该合理分配时间,以熟悉文综、理综的考法、加强答题规范、训练答题速度和节奏为重点。学

25、生应在寒假前结束学科首轮复习。 4.第一轮:分科考试,传统题型(单选,多选,填空,问答,实验,论述与计算), 共16题,90分钟; 大 考:合卷 需研究:双选题型与多选、单选的异同点,(五)新高考复习可能产生的误区及对策,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对策】,第一阶段(9月初3月中旬): 以知识目标复习为主,能力目标要求为辅,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 第二阶段(3月中旬4月底): 以能力提高为主,知识巩固为辅, 结合专题指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 第三阶段(5月初-高考): 以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为主,综合训练为辅, 引导学生掌握方法,站在更高层次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六)两

26、套“主”与“辅”的应用,1. 教学过程的主与辅应用,辅导过程:“扶弱转差为主,平衡发展为辅”,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2.一模后的要求,四个注重 注重知识的网络化 、注重知识的整合 注重积累(优秀试题、优秀解法) 注重总结(错题总结、命题规律总结、身边高科技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总结) 了解命题过程、分析命题思路 希望考查的知识能力是什么? 命题者设立的陷井在哪里? 得分的重点在哪里? 该题是为哪类考生设置的? 该题怎样做才能得多分? 用好各地二模题,四、对2010年高考备考的思考,(六)两套“主”与“辅”的应用,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除四川、甘肃、西藏、云南四省区较2009年有

27、所提升外,其余省份高考人数皆呈下降趋势。 2008年全国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峰值为1050万人,2009年为1020万人,比上年减少3 .8%,首度出现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010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人数目前统计为946万余人,高考人数再度下滑。,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河南省以2010高考报名人数95.24万人高居第一,山东、广东分别以66万和61.5万的人数位居二、三位。 广东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普及高中教育计划,2008年全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达67万人,2009年达到了71万多,预计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招生数将达75万人,届时才会达到最高峰,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也将在75万左右

28、。规模达到最高峰 因此2011年普通高考考生将相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广东60多万考生中,复读学生占了一成多,约有八九万人。2010年复读学生大约只有5万人。 就业难、复读生减少、学费贵,境外就读,201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61.5万人,国家下达给广东省省属、市属高校的招生计划41.2万人,比2009年增长7.18%,约为66.99%。 2010年广东省高考的录取率预计超过七成。2010年广东首次实施“新高考”,并且首次平行志愿,如果按照以前1111.2的投档比例,就意味着最多有20的出档考生,2010年广东文综高考题地理部分解读,衡量考试的质量通常有四个重要的指标: 效度、信度、难度

29、、区分度。难度。试题的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可用通过率来表示。各个试题的难度以适中为宜。试题太难或太易都不会有好的区分度,其信度也会降低。国外许多研究者以及我国的试验结果证明,只有难度中等的试题才是较好的。除去个别的例外。区分度。试题的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被试者鉴别其能力的程度,可用题目得分与总分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作为区分度指标(对选择题),可用高低分组各占27的被试者的通过率之差来表示(不限题型)。,1.利用作物秸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难度0.89 区分度0.24) A. 改善局地气候 1.58 B. 综合利用资源88.52 C. 防止水土流失5.44 D. 保护农田作物4.44

30、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意,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即利用秸秆等加工成饲料等来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选项B正确。,2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图1),可知,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1.65 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1.67 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56.16 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40.49,【答案】C(难度0.56)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大。 【解题思路】据题图,通过读图判断

31、,很容易判断出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高,选项A错误。甲地降水较乙地丰沛,选项B错误。乙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但年降水量只有350毫米左右,降水量偏少,是高原山地气候,选项C正确。甲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选项D错误。,3.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大约20,主要原因是 (难度0.91 区分度0.29) A. 冰雪融水增加 91.15 B. 冻土面积扩大3.64 C. 青藏高原抬升2.5 D. 湖面蒸发增加2.68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全国气候变暖及其影响。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1999-2008年

32、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月20%,这说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使得青藏高原上的冰雪融水消融量增加,选项A正确。,4.下列盖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难度0.57 区分度0.41) A. 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6.44 B. 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20.98 C. 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56.84 D. 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15.66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有关知识的判断。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北半球的河流右岸更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但是,选择枝A指代不明,选项A错误。河流最深处可能位于河床的中心,也可能位于河床的的右侧(北半球),也可能位于河床的左侧(

33、南半球),答案不确定,选项B错误。河流水面宽度一般是在一年中的洪水期大最大值,选项C正确。如果是在水量丰富地区,河流流量自上游向下游可能逐渐增加,但是,如果是在干燥的沙漠地区的季节性河流,可能越到河流下游,水量越少,选项D错误。,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2),完成56题。,5. 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难度0.98 区分度0.16) A. 西南区0.84 B. 西北区0.44 C. 南方区98.47 D. 北方区0.23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很容易判断出我国人口数量最多、

34、 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南方地区,选项C正确。,6.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难度0.59 区分度0.42) A 北方区和南方区4.58 B.北方区和西南区59.39 C. 西北区和西南区33.22 D. 西北区和南方区2.77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地理特征,以及读图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我国北方地区因纬度位置较高,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的匹配较差;而我国西南地区因地处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的匹配较差,2010年持续半年之久的西南干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选项B

35、正确。,7.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图3示意),其成因是(难度0.13 区分度0.04),A. 侵蚀一搬运作用 13.47 B. 搬运一堆积作用45.45 C. 风化一侵蚀作用1.49 D. 沉积一固结成岩作用39.55 【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及其影响。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河流流水对河床沿线地区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由于三峡水库库区大坝的修建,使得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相比较于未建坝时,其在与其下游河道相比,位置靠上游一些,故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要比建坝前大些,选项A正确。 【拓展延伸】流水搬运物质沉积具

36、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体积大、质量大的先沉积,体积小、质量小的后沉积。,8. 下列关于无霜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难度0.43 区分度0.40) A同一海拔,纬度越高无霜期越长 10.79 B.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无霜期越短 C. 同一山地,阳坡无霜期短于阴坡 25.97 D. 同一地段开阔地无霜期长于低洼地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无霜期的知识及其影响。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在同一海拔地区,纬度越高其无霜期越短,选项A错误。对于同一纬度而言,海拔越低其无霜期越长,选项B错误。同一山地地区,因其阳坡光照强,阴坡背阴,光照条件差,故阳坡的无霜期要长于阴坡的无霜期,选项C错误。同一地

37、段,地势低洼地带,因水汽量相对较多,风力弱,故其霜期长于开阔地带,选项D正确。,9. 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难度0.15 区分度0.18) A. 导致气候变暖4.50 B. 引发草场退化70.62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9.97 D. 增加土壤肥力14.86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联系性及其影响。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意,华北地区的沙尘暴降尘在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加剧该地区草场资源的退化,即沙尘暴在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时,也给降落地的土壤增加了肥力,选项D正确。,读“2005年我国

38、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闻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圈4),完成1011题。,10.可知该市(难度0.86 区分度0.34)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2.15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2.11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9.10 D. 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85.88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及人口迁移问题。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及图中数据,很容易判断出选项D正确。,11. 可推测该市(难度0.71 区分度0.21)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1.28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70.84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23.24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

39、小4.58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及其影响。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城市近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便利、社会秩序良好,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由题图,由于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这说明是郊区城市化现象,选项B正确。,40(26分)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图9)。 材料二: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图10)。 (难度0.59 区分度0.7

40、6),(1)中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北美洲和欧洲。(4分) (2)2010年5月8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经过的甲海域洋流流向为自西往东,经过的乙海域洋流性质为暖流。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7日8时。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为GPS。(10分) (3)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0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 趋势。(4分) (4)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02排放?(8分) 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减少高耗能产

41、品生产和出口;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更新生产设备和工艺,节能降耗;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l.(30分)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l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圈11)。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2)。 (难度0.46 区分度0.73),(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温带草原带。(6分) (2)与1990年相比,200

42、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5分) (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煤炭开采业。(4分) (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12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9分) 三类工业部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理由: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共享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人住人口不足3万

43、,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城市规划超前;配套设施不足;交通不便;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高考命题工作水平稳步提高 (一)加强了研究力度,提升了命题科学水平 (二)保持稳定风格,引导教学和考试减负。 (三)关注整体水平,面向全体考生。 (四)重视基本素质和能力考查,符合全省教学实际。 (五)丰富各科试卷内涵,注重突出选拔功能。 (六)科学综合设计,稳步推进高考调整方案,普通高考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国家和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考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使高考命题工作面临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给高考命题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

44、三)深入稳妥推进高考调整方案,进一步完善配套改革面临新的考验。 (四)干扰破坏招生考试工作的活动猖獗,高考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受到直接威胁。,明年高考命题工作的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省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深入实施命题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作贡献。 (二)进一步落实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三)进一步完善选拔水平考试制度,根据纲要精神,关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命题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与时代感。 (四)深入稳妥推进调整方案,高度重视英语听说考试命题工作和研究工作。 (五)加强命题考试的管理与研究,确保命题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六)及早准备,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命题队伍建设。

45、 (七)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全面了解和掌握2011年考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地 理 科 一、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科试题总体评价较好,因此,2011年高考命题会延续2010年的命题思路和方法,整体框架不变,选修内容基本不变。主要表现在: 1.考核基础,突出重点。 2. 平稳过渡,突出能力考查。 3. 严格控制试题的文字量和书写量。文字量1500字左右,书写量300字左右。 4. 试题图表丰富,形式多样。 5.突出学科内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 6. 选材新颖,突出生活化、时代性。 7. 关注公平、公正,适应所有学生群体,避免出现城市或农村考生答题占便宜的情况。,与会者与命题组共同认可的建议有: 1

46、. 综合题最好延用2010年的问题模式,不要作太大变动。 2. 综合题41题小题建议设(1)-(4)小题,不宜过多。 3. 综合题赋分要有规律,如一空1分,或一空2分,不宜跳跃性,有的1分,有的3分,有的5分,不利于学生组织答案。 4.作为省独立命题,希望能考虑广东的特色。 5. 题目的问题设计更通俗易懂。如选择题7中“沉积物粒径”,第9题中“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等会导致学生理解错误。这两题的难度均在0.2以下。 6. 命题应更科学严谨。如选择题11与所给地图信息没有任何关联。如41题第(5)题,脱离现实,且题干中出现“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豪华”与答案中“基础设施建

47、设不健全,配套设施较差;交通条件较差和环境质量较差”存在矛盾。,命题组提醒: 1关于覆盖率。不少老师认为要增加覆盖率,命题组认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会过多关注覆盖率”。 2.关于试题中的综合题。命题思路往往表现在题目中,要引导学生细看题目。如40题:“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贸易”、“碳排放”为命题指向,题目就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设问,(1)(2)题考查贸易,(3)(4)题考查碳排放。,2004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给我校地理科组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革,持续五年的课程改革中,地理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校本选修课程的深化变革、

48、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得到锤炼提升,教师的发展差异化加大,时间安排,9月17-18日,11月5-6日,12月17-18日,1月25-26日,约2011年3月20日,高三地理教学安排,自然地理,一、地球地图,1地图地图三要素、地图判读(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 2地球基础知识经纬线、经纬度 3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意义,二、宇宙环境,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三、大气环境,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2大气的热力状况 3大气运动 4天气和气候,四、地球上的水,1水循环 2陆地水和水资源 3海洋水,五、陆地环境,1地球的圈层划分 2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 3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 4地表

49、形态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影响,七、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差异性: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1人口的数量变化 2人口的空间变化 3人口容量,人文地理,一、人口,二、城市,城市区位(包括外部形态、内部空间结构和区位) 城市的等级和服务功能 城市化,三、农业,农业区位选择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中国农业,四、工业,1工业区位 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3世界工业类型 4中国工业,五、交通,1交通运输方式及发展 2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选择 3交通运输对人类的影响,六、可持续发展,1人地关系及思想演变 2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区域地理,一

50、、区域空间位置的判断(世界、中国) 二、中国的区域差异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区域生态建设(荒漠化及森林保护等) 五、区域开发(资源开发和河流开发) 六、区域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区域联系(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课时考点1 宇宙中的地球 课时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考点3 地球地图(一) 课时考点4 地球地图(二) 课时考点5 地球的自转(一) 课时考点6 地球的自转(二) 课时考点7 地球的公转(一) 课时考点8 地球的公转(二) 课时考点9 大气的组成和热状况、大气 作用 课时考点10 大气运动(一) 课时考点11 大气运动(二) 课时考点12 大气降水 课时考点

51、13 天气系统(一) 课时考点14 天气系统(二) 课时考点15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海陆热力差异,课时考点16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洋流 课时考点17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地形 课时考点18 影响气候成因的因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课时考点19 水循环和水平衡 课时考点20 海洋水 课时考点21 洋流的分布及成因 课时考点22 河流及湖泊 课时考点23 地下水 课时考点24 水资源及其利用和保护 课时考点25 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考点26 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课时考点27 地壳运动 课时考点28 全球构造理论、地球内能的释放 课时考点29 河流水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考点30 风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课

52、时考点31 冰川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考点32 各种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课时考点33 自然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 课时考点34 自然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二) 课时考点35 自然灾害(一) 课时考点36 自然灾害(二) 课时考点37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及分布 课时考点38 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及迁移 课时考点39 城市区位选择 课时考点40 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差异 课时考点41 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 课时考点42 地域文化对人口及城市的影响 课时考点43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课时考点44 农业区位因素 课时考点45 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时考点46 农业地域类型(二) 课时考点47 农业地

53、域类型(三) 课时考点48 农业地域类型(四) 课时考点49 农业地域类型(五) 课时考点50 工业区位条件 课时考点51 传统工业区(一) 课时考点52 传统工业区(二) 课时考点53 新兴工业区(一) 课时考点54 新兴工业区(二) 课时考点55 全球经济一体化 课时考点56 工业集聚和分散 课时考点57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 课时考点58 交通线路布局区位选择 课时考点59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民族 课时考点60 中国的地形,课时考点61 中国气候 课时考点62 中国河流湖泊 课时考点63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课时考点64 北方地区 课时考点65 南方地区 课时考点6

54、6 西北地区 课时考点67 青藏地区 课时考点68 中国区域地理综合 课时考点69 东亚和日本 课时考点70 东南亚 课时考点71 南亚与印度 课时考点72 中亚 课时考点73 北非和西亚 课时考点74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课时考点75 欧洲西部、德国,课时考点76 欧洲东部、北亚和俄罗斯 课时考点77 北美洲和美国 课时考点78 南美洲与巴西 课时考点79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 课时考点80 两极地区 课时考点81 区域和区域的划分 课时考点82 区域发展和人类活动 课时考点83 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 课时考点84 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 课时考点85 河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6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7 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8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课时考点89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考点90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