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终极版.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15541740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71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仲列传》终极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管仲列传》终极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管仲列传》终极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资源描述:

《《管仲列传》终极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列传》终极版.ppt(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导入展示,相桓公一匡天下 交叔牙万古高风,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是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管仲被齐桓公尊称 “仲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成为“春秋第一相”。,整体感知,介绍管鲍两人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政绩。 司马迁的评价。,12段,34段,5段,(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 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 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 焉。鲍叔遂进 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 霸

2、,九合 诸侯,一 匡 天下,管仲之谋也。,(交往),(对待),(不把这种事对外说),(侍奉),(被囚禁),(推荐),(因为),(使会盟),(全,都),(匡正,纠正),(2)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贾 ,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 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 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 小节而耻 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经商),(使困窘),(“见于”,被),(不才),(遇,逢),(为之而死),

3、(以为羞),(以为耻),(做官),合作探究:,1、第二节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 2、面临生死抉择时,管仲为什么择生?司马迁对 此如何看待? 3、很多人认为第二节写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面临生死抉择时,管仲为什么择生? 司马迁对此如何看待?,管仲不耻小节,而耻声名不传于世,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也是司马迁所信奉的观念,所以司马迁很欣赏管仲的选择。,3、很多人认为第二节写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问题探究,(1)内容(多角度); (2)结构(分总); (3)手法(排比、反复);句式整齐,感情浓烈 (4)感情(真挚); 赞扬鲍叔对自己的深知厚谊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3)管仲既任

4、政相 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 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 同好恶。故其称 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 度 则六亲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 原,令顺 民心。”故论卑 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 之;俗之所否,因而去 之。,(担任宰相),(使流通),(百姓,世俗之人),(主张),(遵循),(纲纪),(流往),(主张简单),(给予),(废除),第三段管仲任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而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发展经济,重视法制,道德教化,民本思想,(4)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5、贵 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 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 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 归齐。故曰:“知与 之为取,政之宝也。”,(重视),(趁机),(违背),(使之守信用),(因此),(给予),(5)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 之。岂 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 之至王 ,乃 称霸哉? 语 曰:“将 顺 其美,匡 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 管仲之谓乎?,(轻视,瞧不起),(大概),(勉励),(实行王道),(却),(扶持),(纠正),(大概),(宾语前置的标记),合作探究:,1、司马迁对

6、管仲持什么样的态度? 2、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3、联系司马迁的身世,你认为他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1、司马迁对管仲持什么样的态度?,对其治国才能高度赞扬 对其未能“平天下”的遗憾,一、自身的卓越之才 (1)以民为本(顺民心)的施政思想 (2)因势利导(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的施政才能 二、朋友的知己之情:鲍叔的知贤、荐贤 三、君王的知遇之恩:齐桓公不计前嫌、善于纳谏、 知人善任,2、管仲能取得从政成功,原因有哪些?,3、联系司马迁的身世,你认为他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司马迁详叙鲍叔对管仲的能知能荐,礼赞 真挚的知己之情。(朋友) 对任人唯贤的齐桓公的向往。 (君主)

7、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抒发自己未逢知己、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自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管仲的辅助)而称霸,并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整个天下,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

8、驱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当堂检测,鲍叔不认为我是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4、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5、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 6、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王,乃称霸哉? 7、岂管仲之谓乎?,所以他(管子)主张说:百姓仓库的粮食充足了才会懂得礼节;百姓的衣食丰足了才会知道荣辱的区别。,桓公想违背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却因势利导劝说他让他遵守盟约。,大概是因为周朝已经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反而辅佐他称霸的原因吧?,(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管仲

9、相齐,有功利天下之志;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凡夫俗子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感谢司马迁,挥如椽巨笔,展滴血之魂,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些闪光的名字。,1、两公子争位,齐襄公当政时,政令无常,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为躲避灾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当管仲赶到时,正好碰上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的人马。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公子小白,这一箭实际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佯死,使管仲错误判断形势,延误了公子纠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出兵拒鲁,大败鲁军。杀死公子

10、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2、少姬其人其事,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翻译:桓公与夫人蔡姬乘船游玩。蔡姬熟悉水性,摇晃船只颠簸桓公。桓公害怕,命她停止,她仍不停,下船之后,桓公恼怒,把蔡姬送回娘家,但又不断绝婚姻关系。蔡侯也十分生气,就又把蔡姬另嫁给别人。桓公听说后更加生气,兴兵伐蔡。,3、曹沫之约,(齐)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翻译:(齐国)征伐

11、鲁国,鲁军眼看失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来媾和,桓公允诺,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应。然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后悔,想不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并杀死曹沫。,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翻译: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赐。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还披散着头发,穿着左开衣襟的衣服。(意即“还在蛮人统治下”。) (2)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孔子说:“桓公多次

12、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台阁,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孔子回答:“国君为了两国友好,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预习检查,颍上 鲍叔 匡正 桓公 商贾 不肖 召忽 仓廪,(yng),(bo),(kung),(hun),(g),(xio),(sho),(ln),(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13、。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二)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三)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

14、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翻译,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

15、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四)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控制物价,谨慎地处理财政。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想违背同曹沫的约定,但管仲趁机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

16、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五)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恐怕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吧?俗语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 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孔子对管仲的 评价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翻译: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蒙受

17、他的恩赐。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还披散着头发,穿着左开衣襟的衣服。(意即“还在蛮人统治下”。) (2)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台阁,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孔子回答:“国君为了两国友好,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

18、有谁不知礼呢?”,删去的两段文字 (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鲍叔推荐管仲后,情愿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通常都是著名的大臣。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翻译: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他拥有建筑豪华的台阁和摆放礼器的土台,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3、删掉的两节文字应该分别补在哪里?

19、说说编者为什么要删掉这两节?,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并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为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贤,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重点语句翻译,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5、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6、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

20、也。” 岂管仲之谓乎?,百姓仓库粮食充足了就懂得礼节;百姓衣食丰足了就能分辨荣辱;统治者遵循法度,“六亲”才能够稳固。,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违背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却趁机劝说他使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都归顺齐国。,古语说:“鼓励发扬国君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就能亲密无间。”这句话说的大概就是管仲吧?,如果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请古代名人代言由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的各种情感,从下面所列人物中找出合适的对象:孔子、梁鸿、管仲、关羽、刘邦、李世民、庄子、孟光、鲍叔牙、伍子胥、张飞、魏征、颜回、项羽、伍奢、李建成。,请 和 代言君臣之情

21、;,请 和 代言兄弟之情;,请 和 代言师生之情;,请 和 代言夫妻之情;,请 和 代言朋友之情。,李世民,魏 征,关 羽,张 飞,孔 子,梁 鸿,颜 回,孟 光,管 仲,鲍叔牙,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对联,上联:,下联:,交叔牙万古高风,相桓公一匡天下,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培养探究能力 3、欣赏管仲的人格魅力,管仲简介 管仲: 字仲,名夷吾,谥曰“敬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从政40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被后人尊为一代名相。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更为后

22、人称道。,(一)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二)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

23、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遂进管仲 4、一匡天下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6、吾尝三战三走,实词积累,交往,占便宜,推荐,匡正,纠正,经商,逃跑,名作动,称霸,为动,为而死,使动,使穷困,意动,以为羞(耻),1、齐桓公以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吾幽囚受辱,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被动句,如何评价鲍叔牙?,知贤 荐贤 让贤,大度 无私 高尚,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

24、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世禄:世代享受俸禄。多:推重,赞美。,翻译:鲍叔推荐管仲后,情愿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通常都是著名的大臣。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1、你看了补充材料里“两公子争位 ”的一些史实,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有人说,第二节写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问题探究,(1)手足相残; (2)聪慧狡诈; (3)宽容大度 ,(1)内容(多角度); (2)关键词(反复出现); (3)感情(真挚); (4)结构(分总); (

25、5)句式(排比句); (6)手法(反复、类比等) (7)人生观(相同),两公子争位 齐襄公当政时,政令无常,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为躲避灾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当管仲赶到时,正好碰上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的人马。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公子小白,这一箭实际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佯死,使管仲错误判断了形势,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出兵拒鲁,大败鲁军。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三)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

26、恶。故其称曰:“(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四)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5)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6)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1、与俗同好恶 2、故其称曰 3、上服度则六亲固 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5、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实词积累,世俗,百姓,主张,看法,遵从,遵循,纲常;发扬,提倡,修

27、治,整顿,词类活用,1、管仲既任政相齐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贵轻重,慎权衡 4、南袭蔡 5、桓公实北征山戎 6、管仲因而信之,名作动,担任相国,使动用法,意动,以为重,名作状,向南,名作状,向北,使动,使守信,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朋友知己之情; 君臣知遇之恩。,(五)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7)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特殊句式,实词积累,1、而不勉之至王 2、将顺其美 3、岂管仲

28、之谓乎,词类活用,然孔子小之,岂管仲之谓乎,劝勉,鼓励; 达到,施行,扶持,大概,可能,(1)形作动,轻视; (2)意动,认为器量小,宾语前置,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翻译: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赐。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还披散着头发,穿着左开衣襟的衣服。(意即“还在蛮人统治下”。) (2)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翻译: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

29、:“管氏有三归,焉得俭?”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翻译: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台阁,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孔子回答:“国君为了两国友好,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1)政治主张不同:一个法家,一个儒家。一个讲求利益,主张发展经济;一个讲仁义,要克己复礼。故有“不知礼”“不知俭”之说。 (2)司马迁借孔子之口说出。是一种追求或是对未来的向往。赞扬其过程,可惜其结果。,管仲是诸葛亮的偶像,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之最伟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那为何孔子还

30、“小之”呢?,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并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为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贤,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机会。,重点语句翻译,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5、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6、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

31、谓乎?,百姓仓库粮食充足了就懂得礼节;百姓衣食丰足了就能分辨荣辱;统治者遵循法度,“六亲”才能够稳固。,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违背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却趁机劝说他使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都归顺齐国。,古语说:“鼓励发扬国君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就能亲密无间。”这句话说的大概就是管仲吧?,删去的两段文字 (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鲍叔推荐管仲后,情愿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通常都是著名

32、的大臣。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翻译: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他拥有建筑豪华的台阁和摆放礼器的土台,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1.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

33、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朋友) 2.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自己) 3.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君主),“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两公子争位 齐襄公当政时,政令无常,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为躲避灾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j)国。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当管仲赶到时,正好碰上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的人马。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公子小白,这一箭实际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佯死,使管仲错误判断了形势,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出兵拒鲁,大败鲁军。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