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PPT课件.ppt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15541676 上传时间:2020-08-1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5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科学技术与社会》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社会》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与社会》PPT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和产物,尤其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与社会大系统中别的子系统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一 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相互促进 科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来源,科学实验对科学理论的作用有多种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实验的先导,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两者有时并不平衡并进。 二 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综合 分化:纵向分化:物理学-凝聚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 物理学-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 横向分化:声学、光学、电磁学、热学 纵横交叉分化:,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综合:理论、方法的

2、移植 从控制论到工程控制论、经济控制论; 两门学科相互渗透物理化学; 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环境科学 不同学科共性的整体性知识的概括系统科学 三 科学继承与创新 继承:接受已有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问题和过去的 事实材料。 创新: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扬弃错误理论;全面理论代替错误理论;包容局部理论;促进某种理论体系的完善等。 继承要有重点,创新要有突破口 四 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扩大科学的影响;留下有价值的课题。提倡学术争鸣,更要提倡科学实验。,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一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技术实践:发明、设计、试验、推广应用。 技术规范:技术过程的模式、行为方

3、式、流程、准则、技能等。 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的总结,是技术实践的保证和指南。两者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经常会出现技术规范落后于技术实践的情况。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人们进行特定技术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标,是为这种活动设定的结果只想和要达到的功能要求。 技术手段:是指为实现特定技术目的所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操纵它们的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径等。 技术手段为技术目的服务,技术目的的设定以技术手段为条件。,三 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 技术结构:技术系统中各种单元技术相互联系、相互组合的形式。 技术单元:技术系统中以独立形态存在的技术。 技术功能:技术结构在外部

4、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 技术结构决定技术功能,技术功能取决于技术目的,新的技术目的和功能引起技术结构的变化。,科学发展的模式,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渐进的积累的发展过程,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则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非科学成分就越少。 缺陷: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科学发展的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 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是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

5、科学发展过程中基本环节。 P1TTEEP2 缺陷:否认科学知识的积累,用间断出现的对传统理论的证伪来代替科学发展的全貌;过分强调猜测、想象、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否定观察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认为普遍性规律性不是来自于自然界,而是来自于人的理性。,科学发展的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论模式 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科学发展的模式,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的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

6、由相互联系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所组成。 缺陷: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硬核,反映了认识上的局限性;贬低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不同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转移又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中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形成和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势和特点。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中心转移理论:汤浅光朝把科学成果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大量统计分析,提出科学成果占世界总量四分之一以上即为科学中心,此持续时间即

7、为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科学中心依次为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恩格斯: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 普赖斯:科学指标的倍增周期,科学指数增长率。如物理学家、重大科学发现、化学元素、大学生等数目为20年;科学期刊、科学文摘、化合物、科学学会会员等数目为15年;小行星发现数、行列式、非欧几何、心理学文献数为10年等等。,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文章

8、,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也没有能识别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捏造的“联系”,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这一事件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向科学领域中的渗透,在知识界出现了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持怀疑倾向的相对主义思潮。 不仅如此,使索卡尔这样的在政治上持左派观点的科学家更为不安的是,这种相对主义思潮是以政治上的左派面目出现的。

9、以文艺复兴以来,左翼思潮一直是和科学结盟的,他们共同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索卡尔说过,他写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左派从相对主义思潮中解放出来。,索卡尔是受到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的高级迷信(1994)一书的激励决定写这篇“诈文”的。这本书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名义而出现的科学元勘(Sciencestudies)思潮进行了猛烈抨击。这本书获得了其支持者(其中有很多科学家)的一致喝彩,认为它勇敢地揭露了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皇帝的新装”。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索卡尔为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而感到震惊和不安,于是决定撰写这篇文章。 他计划要在文章中充满科学元勘和文化研究中的

10、最荒唐的错误,如它求助于权威而不是论证的逻辑、证据,胡乱套用科学理论,肆意攻击科学方法等等。也就是要让它“坏”到极点,变成一篇纯粹是胡说或错误的文章;另一方面,又要让文章“好”得不能让杂志的编辑们察觉出作者的真正意图。,为此索卡尔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收集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的“联系”,他收集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章。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一篇几近“完美”地表明后现代哲学的进步已经被后现代科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后现代发展所“证实”的文章就这样完成了。完稿后,索卡尔向他的朋友透露,他准备把文章投给社会文本,这份创刊于1979年的杂志在文化研究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纽约时报称之为“一种善于在文化论战

11、领域中创造一种趋势的杂志”。索卡尔的朋友告诫他:他可能会被这一著名杂志精明的编辑们识破,所以最好另投一家不太出名的杂志。但索卡尔还是坚持己见。,在收到索卡尔的稿件后,安德鲁罗斯代表编辑部向索卡尔表示感谢,称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并准备把此文收集到“科学大战”专刊中。在编辑们看来,此文难得之处在于它出自一个物理学家之手。索卡尔回信表示感激,并称自己感到十分鼓舞。与此同时,索卡尔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曝光的工作。在他的“诈文”发表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的另一篇文章便在大众语言杂志上发表,题目是: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在随后的时间里,“索卡尔事件”被西方各大媒体在头版广

12、泛报道。人们称之为“诈文”、“玩笑”、“一场恶作剧”、“一场骗局”。学术界的大多数人站在了索卡尔一边,认为这也是他们自己反对学术界中蒙昧和虚伪的斗争。 事件一俟发生,就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另一方则是后现代思想家结成的联盟。世界众多著名的媒体参与其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二 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 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三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科学技术与精神需求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 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四 科学技术的政

13、治文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二、 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制约 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作用; 国家职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调控作用; 军事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刺激作用; 三、社会文化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四、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 默顿准则: 公有主义: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普遍主义: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 以科学谋取私利; 独创性:依据独立思考,提出新问题公布新数据,论证新理论,提出新学说;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论,价值:客体对于

14、主体具有的意义及其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 科学技术的价值: 以科学技术为客体,社会人类为主体所构成的价值关系。 认知价值 文化价值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价值,中性论 非中性论,唯科学主义 反科学主义,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 现实主义,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1 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汉斯.尤纳斯的责任伦理 2 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3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 真善美的统一,技 术 伦 理,伦理关系是一种自律性的由道德观念渗透其中的社会关系,包括处理人

15、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守的道德和准则。 伦理与价值的区别:价值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 技术伦理: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规则和应该尽到得到的职责。,高 技 术,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特点:高投入; 前沿性; 高增值; 高效 性; 高风险,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人工授精、体外受精 代理母亲 器官移植 安乐死、脑死亡与呼吸死 克隆人 网络隐私 空间伦理 核伦理,爱因斯坦:

16、“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祸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由来 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概念衍生而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创新概念:建立一种新的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 技术创新有五种表现形

17、式: 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用新的组织方法。,技术创新的本质 技术创新将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含了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结果,是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关键部分。,技术创新的特点 创造性:创新主体的新观念;良好的文化环境 效益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风险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周期性: 集群性: 系统性:,技术创新的过程 三阶段:产生新思想-开发新技术-技术的商业价值和扩散 四阶段:创新决策-创新R&D阶段-创新实施阶段-创新实现阶段 五阶段:产品工艺构想-技术设计-试制

18、与试验-生产和产业化 七环节:设想-筹措资金-技术开发-市场分析-发展计划-投资与投产-销售与获得利润 五路径: 认识潜在市场、发明设计、试验、再设计、生产销售等组成的链式路径,它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路径; 由中心路径中从销售到认识潜在市场的主体反馈路径和每一阶段内部构成的反馈环紧所组成的反馈回路路径; 由中心路径中的各阶段与研发机构所构成的路径; 科学研究推动中心路径各个阶段的实施与实现的路径; 中心路径中各个阶段的实施与实现结果推动科学研究的路径,技术创新的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市场开发的线性模式 市场拉动模式:市场需要-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生产的模式实

19、施与实现 技术与市场互动作用模式: 一体化创新模式:各创新阶段或环节不按时间序列进行,而是同时并行 系统网络创新模式: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非政府机构等所形成的创新网络中进行,三类专利申请量稳速增长,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仍居首位,2005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在连续五年年均增长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高速增长,达到47.6万件,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3万件,较上年增长33.2%;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4万件,较上年增长23.7%;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6.3万件,较上年增长47.4%。,19982005年我国三类专利申请量变化情况,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外,2005年

20、,国内三类专利的申请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3万件,较上年增长了42.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3.8万件,较上年增长了23.8%;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5.2万件,较上年增长了49.2%。发明专利的科技含量高,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核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内在竞争力,从而成为衡量科技产出和进行国际比较的重要指标。2005年国外提出发明专利申请8万件,增长了24.1%,两者均低于国内。自2003年以来,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已连续三年超过国外,这表明我国实施的专利战略的影响不断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已经有了稳定且快速的提高。,国内

21、发明专利申请量与国外相比在多数技术领域占优势,而授权量在各领域的优势不突出,注:A:人类生活需要;B:作业、运输;C:化学、冶金;D:纺织、造纸; 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G:物理;H:电学,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缓慢,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仍是我国专利授权的主体,19982005年国内三种专利授权量分布情况,2005年我国专利授权量达到21.4万件,比上年增长了12.5%。其中,发明专利5.3万件,外观设计专利8.1万件,实用新型专利7.9万件,三种专利占授权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5%、38%和37%。,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与互动 科学技术界

22、的分层主要不是由权利和财产差别形成的,主要是由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结构。社会承认主要通过学术职位承认(有形的)和学术声望(无形的)表现出来。 学术声望的大小通常用知名度来反映,比如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证次数,是否在高声望学术机构工作,是否获得奖励等。 科学技术界的分层,与从经济和权力角度的分层不同。后者是两头大中间小,前者却是金字塔结构。科学界的分层结构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揭示了科学技术内部客观存在的某种不平等性,但是这种不平等性正在为科学家团队合作精神所消解。,科学技术界的互动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活动:学习、交流、合作、竞争、冲突等。 学习:知识的传授、模仿和暗

23、示 交流:正式交流(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非正式交流(个人通信、闲谈等) 合作与竞争:科学研究资源的短缺需要通过竞争来进行有效的配置,合作重要性被人们所认识。 冲突:学术性冲突(学术论战);非学术性冲突(学术越轨),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 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 1560年,那不勒斯自然秘密协会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 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 1724年,俄国圣彼德学会 1743年,美国增进有用知识哲学学会 1831年,英国科学促进会 184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 1872年,法国科学协会,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学术会议;学术期刊 科学技术的教育机

24、构:大学、专科学校,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1978年以前,我国继承了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实行企业科研、院所科研、高校科研、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及话来推动科技项目的开展,带动科学技术的转移。 1970年代末,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这一体制局限性日益显现:科技经济“两张皮”、无知识产权概念;缺少成果有偿转让机制;行政手段管理过多,“大锅饭”现象严重。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之后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1992):落实“面向”和“依靠”方针,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鼓励产学研结合,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立

25、高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阶段(1992-1998):科技体制改革方向调整为:“面向”、“依靠”、“攀高峰”,主要政策走向是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要求,分流科技人才,调整科研结构,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三阶段(1998-):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尚未解决的问题 科研院所的活力依然受到多种方面的约束。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科技预算、执行和监督三个分立的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基础类、公益类院所的科研活动受到冲击。 展 望 加强立法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政府职能:完善科技计划的出台和管理体

26、制;确立政府在公共科技领域的主导作用;确立国家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供给方面的作用;管理国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通过税收、财政和金融手段促进科技发展。 建立起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 给科技发展的社会力量(科技协会、非营利科研机构和民营科研单位)以制度保证。,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战略,1 社会学家的思考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62)中分析了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认为美国1956年服务产业与从业人员数已经超过农业和工业,在GDP和就业结构中展50以上,标志着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

27、转变中,科学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大大增强。,一 知识经济概念的由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三次浪潮”三步曲的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力量的转移中认为,知识、暴力和财富这三种力量在三次文明浪潮的历史过程中,作用大小各不相同。科学、知识和信息在第三次浪潮的转变中已成为主要的力量。 2 经济学家的探索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1962)中提到“知识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概念,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 美国学者波拉特在信息经济概论中进一步把信息经济分为一次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门,深化了信息经济理论。,3 国际组织的研究 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

28、基础的经济(1996)中,对西方学者关于知识经济研究的零散成果做了较全面的概括,把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委员会在知识社会中(1997)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广泛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利用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迈向知识社会。 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主题为“知识促进发展,对如何采集、传播和运用知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了论述。”,二 知识经济的内涵,1 广义上或一般意义上,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一种经济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2 狭义上,现代经济是以知识、技术和智力的投入为主,对经济

29、增长起第一位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当代所特有的)。 3 从概念的外延看,知识经济包括知识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技术工业和高技术农业等部门组成的一种国家知识经济体系。,三 知识经济的社会影响,知识经济对增长方式的影响 高技术工业是新经济的增长极和带头产业 知识和信息技术是增长的主要动力 以低通胀经济增长为特色的新增长方式 2 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 知识经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企业效益方面:将从依赖资本和劳力投入为主转向主要依赖知识技术和智力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结构方面:从以生产为主的橄榄型结构变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 企业制度方面:知识产权、技术入

30、股和无形资产的作用,导致产权制度、分配制度重大变革 企业管理方面:企业知识管理和以次为基础、技术创新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管理将成为崭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四 科教兴国战略及其基本内容,1 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和生态化的趋势; 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思想: 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1、3 科学技术教育经济一体化思想的内容 在认识上,解决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问题; 在实践上,真正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在体制上,通过改革做到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 在机制上,实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产学研共同体,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战略目标: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 框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战略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战略 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 战略步骤: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市场运行机制 企业主体地位 产学研共同体 政府调控职能 中介服务体系 创新投入体系,5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框架,我国RD活动经费的现状和特征,R&D活动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企业已成为R&D活动经费投入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