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法分享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5322455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灸法分享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灸法分享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灸法分享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中医灸法分享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灸法分享资料(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灸灸 法法 2灸法的定义灸法的定义v灸,灼烧的意思。灸,灼烧的意思。v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目的的一种方法。v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3灸用材料灸用材料v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v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艾属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有“蕲艾蕲艾”之称。之称。v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

2、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温和,故为施灸佳料。v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4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 v(一)温经散寒(一)温经散寒v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v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 腹痛、泄泻、痢疾等。5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v(二)扶阳固脱(二)扶阳固脱v扁鹊心书扁鹊心书记载: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辨厥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病

3、脉证并治云: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以扶助虚脱之阳气。v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等。6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v(三)消瘀散结(三)消瘀散结v灵枢灵枢刺节真邪刺节真邪记载:记载:“脉中之血,凝而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

4、,气行则血亦行。灸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v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瘰疬、瘿瘤等。7一、灸法的作用一、灸法的作用v(四)防病保健v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

5、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8二、灸法的种类二、灸法的种类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v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v 艾炷灸 v 隔姜灸 v 间接灸 隔蒜灸v 隔盐灸 v 隔药饼灸 v v 温和灸 v 艾灸类 悬起灸 回旋灸v 雀啄灸v 艾条灸 v灸法 太乙神针v 实按灸 雷火神针 v 温针灸 v 温灸器灸v 非艾灸类 灯火灸v 天灸9(一)艾灸(一)艾灸v 1 1艾炷灸(艾炷灸(moxibustionwithmoxaconemoxibustionwithmoxacone)v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

6、施灸部位点燃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而治病的方法。而治病的方法。v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或如苍耳子,或如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子,或如半截橄榄等。v艾炷灸又分直接灸(艾炷灸又分直接灸(direct moxibustiondirect moxibustion)与间接灸(与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indirect moxibustion)两类。)两类。10(1)直接灸 v 瘢痕灸(化脓灸)瘢痕灸(化脓灸)v(scarring moxibustionscarring moxibustion)v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

7、蒜汁,以增强粘附和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v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v在正常情况下,灸后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 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

8、成灸疮,56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v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v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11(1)直接灸v无瘢痕灸(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v(nonnonscarringmoxibustionscarringmoxibustion)v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以使艾炷便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

9、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艾炷燃剩2 25 5或或1 14 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v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12(2)间接灸 v 隔姜灸隔姜灸 v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2-3厘米,厚约厘米,厚约0.20.3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

10、刺数孔,然后将姜片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为度。v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13(2)间接灸v隔蒜灸隔蒜灸v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 020203 3厘米的薄片,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中间

11、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规定的壮数。v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14(2)间接灸v隔盐灸隔盐灸v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v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

12、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15(2)间接灸v 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v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 3厘米,厘米,厚约厚约0 08 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v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13、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16 2艾条灸艾条灸 v(1)悬起灸 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v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温和灸(mild moxibustion)、雀啄灸(birdpecking moxibustion)和回旋灸(circling moxibustion)。17(1)悬起灸v 温和灸温和灸 v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23厘米左右,进行熏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

14、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每处灸1015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伤。18(1)悬起灸v雀啄灸雀啄灸 v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

15、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v回旋灸回旋灸 v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19(2)实按灸)实按灸 v施灸时,将太乙针施灸时,将太乙针/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雷火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 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此反复灸熨710710次为度。次为度。v治疗风寒湿痹

16、、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不遂等均有效。20 3温针灸温针灸 v温针灸(温针灸(moxa needle therapymoxa needle therapy)v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v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操作方法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 2厘米左右,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

17、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214温灸器灸温灸器灸 v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温灸器又名灸疗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灸盒和温灸筒。v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

18、润为度。v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可采用,对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22(二)其他灸法(二)其他灸法 v 1 1灯火灸(灯火灸(burning rush moxibustionburning rush moxibustion)又)又名名“灯草灸灯草灸”、“油捻灸油捻灸”、“十三元宵十三元宵火火”,也称,也称“神灯照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已久的,是民间沿用已久的简便灸法。简便灸法。v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

19、听到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炸之声可重复一次。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炸之声可重复一次。v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痛、痧胀等病证。23(二)其他灸法(二)其他灸法v 2 2天灸(天灸(crude herb moxibustioncrude herb moxibustion)又称)又称药物灸、发泡灸。药物灸、发泡灸。v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

20、,犹如灸疮,故名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故名天灸。天灸。v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用的有白芥子、蒜泥、斑蝥等。24 2天灸天灸v(1 1)白芥子灸)白芥子灸 v 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敷贴后促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使发泡,借以达到治疗目的。v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252天灸天灸v(

21、2 2)蒜泥灸)蒜泥灸 v将大蒜捣烂如泥,取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灸13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v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262天灸天灸v(3 3)斑蝥灸)斑蝥灸 v 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将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燥全虫研末,用醋或甘油、酒精等调和。使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用时先取胶皮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

22、,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治疗一层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泡为度。治疗癣痒等。癣痒等。27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v(一)施灸的先后顺序(一)施灸的先后顺序v千金要方千金要方针灸上针灸上记载:记载:“凡灸当先阳后凡灸当先阳后阴,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先上后下,先少后多”。v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炷是先小

23、而后大。先小而后大。28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二)施灸的补泻方法(二)施灸的补泻方法v 艾灸的补泻,始载于艾灸的补泻,始载于内经内经。灵灵枢枢背腧背腧说: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火灭也。”29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三)施灸的禁忌(三)施灸的禁忌v1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疗。v2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节活动部位,不宜采

24、用瘢痕灸。v3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30三、灸法的注意事项三、灸法的注意事项v(四)灸后的处理(四)灸后的处理v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玉红膏涂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