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上传人:干*** 文档编号:155196984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6.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苏州中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21 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 组成局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 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 “ 文盲 ;无视信息技术,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 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开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开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 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 设信息技术课程。回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历程, 起点是 1982 年,教育部 决定在五

2、所大学的附属中学高中进展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到 1982年底共有 19 所中学开展了计算机教育活动。 1983年我国召开第一 次全国计算机教育试验工作会议,教育部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 刚,规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课程目标。1984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高瞻 远瞩的话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教育开展的最高指令。自此二十多 年来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迅速开展,国家层面关于计算机课程的相关政策 陆续出台。 1984 年颁发了 ?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 ?。 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 BASIC 程序设计语言。 1987 年公 布的 ?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

3、修课教学纲要 ?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 导,适当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局部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 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996 年 12 月,国家教委颁发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开展纲要 ?,并在北京师范 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 18 所学校进展实验。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计 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历,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 创造了条件。 1997 年国家教委颁发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 稿?自 1998 年 9 月起在全国实行。 1999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发表,其中

4、规定“在高 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 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1999年 11月 26日,国家教育部根底教育司发出 ?关于征求对 关于加快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立的指导意见 (草案 )修改意见的通知 ?,明确了 由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意向。2000年 10 月 25 日至 27 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里程 碑。会议决定 :从 2001年起用 5-10 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 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 实现根底教育的跨越式开展。 会后还印发了 ?关于在中

5、小学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的通知 ?、?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和?关于印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的通知 ?等三个文件。此次会议的 召开,特别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发布,标志着我 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式诞生。 同年 11 月 14日教育部颁发了 ?中小 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在该纲要中将原有的“计算机课 改为“信息技术课并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 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这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 “计 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嬗变的重要标志。2001年 6 月,教育部公布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6、试行 ?,其中 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 息技术教育。 在 2001年下半年开场启动的高中课程标准制定中, 明确将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进展课程标准制定。有关专家学者在对世 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进展了大量的比照研究之后,从中找出了值得借 鉴的经历。在此根底之上, 2003 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新课程标准, ?普 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局部 ?,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根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 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 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

7、意识,内化信 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开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 民。由此可见,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 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 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 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 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是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 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施条件不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的开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开展速 度很快,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显著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另一 个

8、层面上的不平衡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近几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正确地分析存在的问题,针 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信息技术课 的教学方法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1、目前学校教学现状的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我校现有微机教室三个,硬件条件如下:微机教室 12:学生 机CPU CY600内存128M硬盘10G 。微机教室3学生机CPUCY1.0G 内存 128M 硬盘 20G。学生现状分析学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由于以前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和学生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程度、根

9、本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造成学生的起点相差的非常悬殊 为了充分表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出发点。开学初我们任课教师都要对高 一的新生进展一次摸底调查。以下是对2021级高一新生进展的调查结对电脑的使用情况社会从未接触24%21%学校55%从表中我们注意到在新生 中有55%的学生所在学校已经 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有24% 的学生虽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 信息技术课,但通过家庭、网 吧等其他途径也接触过电脑, 只有21%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电脑。在日常生活中你用电脑做过什么事情除上课而 外没用过56%29%在接触过电脑的学生中有15%勺学生

10、用它来查过资料,29% 的学生主要用它玩游戏、聊天、 听音乐、打字。有56%勺学生只 在学校信息技术课上使用过电 脑,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具 体学习了那些内容呢?我们做 了进一步的调查。情况如下: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情况软件 媒体制作统计说明,虽然有些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效果并不好,形同 虚设在跟学生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校一学期信息技术课只上了几 节课,还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没有被耽误但课堂很少见到教师的影子,负责,学生大局部时间都在扫雷、玩纸牌。只有很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比拟 但也只是教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对开设信息技术课必要性的认识学生认为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在高一的新生中,有大局部 的

11、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 的重要性,认为会对自己今后的学 习工作有帮助,但也有一局部学生 认为可上可不上,还有极少数的学 生认为没必要上信息技术课。无所谓那么,在学生心里理想的信息 技术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通过统 计我们了解到,只有23%勺学生认 为应该学习,具体的说应学习计算 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20%勺学生认 为教师讲点,剩余时间放松听音乐、 玩游戏,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 术课就应玩。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意识的薄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主 要是因为大局部学生来自农村,接触社会的面比拟窄,看不到在迅 速开展的

12、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什么样 的变化,感受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气息。再加上由于信息技术不是 中考和高考科目,各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使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分 工、奖金等方面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而信息技术课又没有合理的评 价机制,上与不上,教与不教一个样,一系列因素导致信息技术课 不是被占用,就是教师带着情绪看班,学生随便玩。所以,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放松自由的课,即使有大局部学生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潜意识里对这门课的认识还是很浅薄,认识不到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 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只是局限于眼前的快乐玩 玩游戏、聊聊天

13、。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使他们 感受信息社会学习信息的重要性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解 决的问题之一。*信息技术根底知识、根本技能的缺乏。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 要工具,而认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根本使用方法是学好信息技术的 根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不同,虽然有 些学校在初中以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计 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知 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总体上衡量还是有所欠缺。再加上还有一局部学 生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就还必须从最根本的计算机的根本知识和根本操作学起。又由于学

14、生起点相差的非常悬殊,因此,如果再像传统学科一样,把同一个年级 的同学按照同一个层次来进展讲授新课,会造成一局部学生跟不上,而 另一局部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而消磨时间。对于教师来说,由 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要想照顾全班的所有的同学来说,存在着相当多的 困难。* 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不能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 利用所学的知识做过作品,表达过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汲取信息最快捷 的网络利用上,大局部学生上网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游戏、聊天、听音 乐,只有 15%的学生利用网络进展资料的获取。据调查目前我旗的中小 学还没有接入

15、因特网的微机教室,大局部的学生没有上过网。所以,学 生上网的途径主要通过家里电脑和网吧,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网络不 但没有成为拓宽他们知识面的工具,反而成为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荒 废学业的“刽子手。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了。总体说来,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技能都处于较低层次 , 信息素 养普遍较低,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都有需要引导和提升。由于学生整体 存在以上这些缺乏和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我们教学的形式、进度 和内容很难把握并适合全部学生。再加上现有的机房环境和设备状况, 要想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不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 技能性于一体的根底性课程,其

16、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 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 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 70%。 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原有根 底、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 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解决。教材的现状分析:*课程整合的意识薄弱。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中规定: 普通高中 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 开展为根本目标,着力开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 用为根底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 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

17、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 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同能力的开展,为学生 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开展奠定根底。可见,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 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唯一的学习对象来 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那么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 现行的教材很难看到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只是本身知识的在现, 而?标准? 中在课程的性质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 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 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谢励工具。*对学生道德、 情感、价

18、值观教育的缺乏。 在?标准 ?中有关课程的根 本理念局部的第一条就是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这 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 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心理安康教 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对如何负责任 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提到的不多, 对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的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也没有涉及。*评价手段的不完善。 如何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困扰每 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根底教育的最 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

19、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展,虽然最近两年我们采用了上 机考试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只能对一小局部内容进展考核,而且实施起 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因此现行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一般仍用纸 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 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不能充分表达学生的个性和协作精神,也不 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由于目前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非常 大。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 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 差异,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

20、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 挑战。2、解决的对策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教育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依然围绕 着会考和高考在转,教师和学生的大局部精力都放在几门必考科目上, 而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必修课,根本不会引起重视。所以,只要社会以考 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这一制度不变,那么,在具有选拔功能的重 要考试中参加信息技术这门课,肯定会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培养起对这门 课的兴趣。但这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到达的。在外部条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从内部条件出发去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生的现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学生对待信息 技术

21、课的态度和信息知识、 技能水平间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要想彻底改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所以,我们只有从校本课程入手, 开发符合我校开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也 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这就引发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实验。3、研究的依据校本课程的相关政策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 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课程决策权开场逐步下放。 1996 年公布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方案 (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 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校本课程。 1999年 6 月出台的 ?关

22、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 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造、内容,建立新的根底教育课程体系,试 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 年 6 月教育部公布的 ?根底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提出新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些都说明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 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 4 月公布的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是我们进展课 题研究的主要依据。在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义务 教

23、育的根底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在 ?信息技术标准解读 ? 中对信息素养从技术学视野、心理学视野、社会学视野、文化学视野几 个方面进展了界定,确定出了信息处理是根底,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 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饱 满的整体。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 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 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开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 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 “适应时代开展、顺应国 际潮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了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 代的合格公民。

24、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营造良好 的信息环境,为他们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照顾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 落伍;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为各地实施留下弹性空间。强调问题解决, 倡 导创新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严密结合起来。鼓励积极 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的课 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表达如下三 个特点: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2、符合学生身心开展需求的课程内容;3、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开展与个性开展的课程构造形式。 这些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新课标中根据地区环境差异、经济条

25、件造成的软硬件配置的差异、 教师信息素养以及学生间存在的各种差异,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多样化 的价值取向,并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地方化、信息教育课程设 计创造性、信息教育课程学习选择性三种具体解决的方法。 明确指出 “针 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开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 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这为 我们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4、课题研究的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局部地方还处在课程开设的初级阶 段,目前,国内还没有比拟成熟的教学经历值得借鉴,在教材、教法、 评价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虽然

26、国 家已经公布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实施条件不一,就信息技术教育而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 了严重的不平衡性。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开展速度很快,出现 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显著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对目前正在实施的教材、教 法就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应该在充分调查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后,正确地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地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 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方 法和途径。本课题通过开展有效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了贫困地 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把像我校这些

27、地处贫困 地区的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根底, 这就是我们进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三、目前我国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2000 年 10 月 25 日至 27 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决定 :从 2001年起用 5-10 年的时间, 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此次会议的召开, 特别是 ?中小学信息 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 式诞生。 2003 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 准信息技术局部 ?,这意味着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课将真正地“有 法可依。信息技

28、术课程的实施方式: 独立设置“信息技术科目, 并强调“整 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局部,必修模块 “信息技术根底局部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和 信息技术与社会等四个主题组成。选修模块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局 部由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根本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和算法与问题解决 例举等三个主题组成; “多媒体技术应用局部由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 活、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和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三个主题组成; “网络技术应用局部由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根底和网站设计与评价 等三个主题组成;“数据管理技术局部由数据管理根本

29、知识、 数据库的 建立、使用与维护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等三个主题组成。 “人工智能初步 由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等三个主 题组成。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开展极不平衡,但总体处 在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渡阶段。有关专家预测五年之后至 少高中阶段能够实现从信息技术教育向信息教育的过渡。根据我国的特 殊性情况,信息教育今后的开展方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 )在国家课程根底上,信息化兴旺地区尽快开发适合本省 (区、 市)、地区 (市 )的、较高水准的信息教育课程标准 (指导纲要 ),特别是信 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等 ;(二)在下

30、一期课程改革中至少在初中设置相对独立的信息教育课 程,即便是作为技术教育的一局部。而高中阶段那么探讨设置“信息 学科的可能性 ;(三)整齐划一的信息教育课程不适合我国中小学实际,取而代之 的应该是课程的本地化、多样化,率先实现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 级管理。但是欠兴旺地区建议尽快开设独立课程 ;(四)学校信息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应尽快从研究阶 段走向应用阶段。可以有效利用的信息资源的质乏已经成为当前限制学 校信息教育开展的一个瓶颈 :(五 )从提高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化社 会形成到达高度重视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通过以上国内外信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我们得出结论

31、如下:20 世纪世界主要国家的信息教育开展历程,都是从计算机教育、信 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所以,可以说,信息教育的起源在于计算 机教育,经历了信息技术教育之后,最终将要走向信息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是“独立设置和“整合并存。开展方向是 “整合应用。课程的最终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当今信息社 会的需要。从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看,计算机操作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学习是 根底,在此根底之上所进展的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应用是今后学习的方向。 四、 ?高中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根底教育课程的重 要组成局部,它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

32、是具有为学科学习 方式的改变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特征的根底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是以学 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应用和 探究,掌握信息科技的根本概念、根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 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开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 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 任感。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既承当着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技术 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当着通过课程的学习开展批判 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更重 要的是它将承当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开展提 供必要

33、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而就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上看要 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应 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我校的大局部学生对信息技 术课抱有不正确的学习态度,由于受高考和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 们生活在比拟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体会不到信息社会的迅猛开展,感 受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气息,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 习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而只停留在消遣、娱乐的水平上。如何在学校 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让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决定这门 课能否上好的关

34、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采用了情景 设置的方式,用现实学习、 生活中的小例子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 以独特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燃起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受信息化的 气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学习内容确实定,从对学生进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 学生在信息技术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的状况下,还存 在“多起点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从“零起点补起,也 不能刻意强调“整合。通过对国内外信息教育的比照研究,我们清楚 认识到“整合是信息教育的开展方向,但前提必须是掌握了一定的信 息技术根底知识和计算机的根本操作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就无法运用信息技术

35、去学习其他的课程,更谈不上有效的“整合。所 以,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是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 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材作为“独立学科的内容与目标明确、具体、 独立。但依据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目的最终要用所 学技术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 法与过程,学习技术与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内容形态与目标对立统一 在“培养信息素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既要有自 成体系的模块式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所学信息技术整合应 用到各个学科中去的方法与过程,只有这种带有多学科综合实践的设计 理念,才能使我校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趋向整合应

36、用思想的独立学科模式。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高一阶段主要以Windows、网络根本操作和Word 软件的实际应用为主要内容,并穿插信息意识和道德教育。在此根底之 上,高二年级以如何使用各种软件来设计解决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主 要内容。我们针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 课程原有的根底之上重新进展了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正确方案, 使教学效果到达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 问题。第二,教

37、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 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 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展创造性的决策, 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 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 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 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 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以下是我们采用袁良萍教师的教学设计模板进展的高一年级?信息技术根底 ?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表修 必 rL 高级 年一 高题教科书名 书者 著 编社

38、版 出别 版高编 自参考书册 高甲育 会教 字机 肯算员 息委 信学 学教 小育 中教依据标准掌 呢当信应生 lw 厶冃匚 OP法学,息素级 、任B息年 釦本活责上任2 幻根生的底养00 D的常当根培1 ?流日承用中1 隹、父决皿应验段 林与解员术体学 wa#,会息亲 S 柑、合社信花。 加理展确在生TT ?管开明调学SS M工想响要、,: 魚加思影中活准 il、流的学生标 普职知会皱与术 :获术社。习技 准的技对观学育 标息息术值常教 程BB&价日生 课握的息的的学教学目标阐述MrnMf积肛 管适 通 。成安 匕匕 匕匕 乍 呂 疋 、 厶冃 厶冃 P 丄, ,合, 、 加力 题 展欲地 、

39、能 问 开知任 取 的 的 O、 求 责 获肌术 决理想的负 术转技 解管思术 , 技畝息 术和流技ro规 息枷信 & 储亠交息池法 信仞习 息存、信饶律 用M学 信、点对加法 利规主 和集观持側与 解M自 息采表保闸德 了就成 信息发和财道 征测r畑lr 梢了砒蚪!效B、与 与!, 需有现涵汀关 念Ms具 现展呈内参相 概W工 发进式化权动 的W术 中术方文灯活 代7支 习 支可 旳衣急 息 学规側具含M任仁 息你信匕、弦信工皿蕴皿与以 信骞用即活如的的助术则守M 及丸使煜生丸宜当血技哝遵丸 去息剎地oi:常旨适适息北并出 11皿与从帧烁1刖理蛇 町理m能M皆能狛能能辭体咖能團 知1表么息过

40、1题22&情1主么安1教学对象分析泪对度席息息识开 协利 輕地程灯信气知零 时上 血观的少,代从从殳计所甘不 曲 客面川里时但要ffi对有 4谈 坳拟全I会的,切孝,是爪更 思比、社会累一必班还就 够刻匕息社积乎卞导昼归。 能深、和信息的几川辅衡跖想 K,达、匚的信定生铮外上O思 呈 面到MO展到 学 姑校体 代的 过方有刨开不了部討过总好己 tl识役ri速受有局少加能扌自 割SS5的追感识一有参如丸过 型我识m在,知付 H必作 钏达 创自认川到化机还S虽机操。!握表 I理。的不变算, 算和场*J, O 仍 Q 堆看郁忖W乙旗姙汕仙IT 0 皿但SM缺sn知酱做 久工 牛作、抄什缺柜 匕匕傢矢

41、旻匕匕的幣 ” 集。好比来的是Kt于从切仆识到 地瀕M面带能还本由但一知遇 面久意亠司的作拔量艮生,乎K,的中 方观持我北会工本衡木学累儿剜学活 *7在定自只社、根上 口小些积生科所生 匕匕。稳的,触习、体B一的学0用、 細假!I智!接学O鎗曲诒定部加利习 忌阶比理如,的知能 艮还 局七匕有学 机中能成朋村们底技了一样没决 汕优力我汕来会技和 汕技知。汕问络 广性能自彳生相息能。彳息机缺彳际网 判察待么学技信技场33信算欠4:实用学 科 知 识 和 能 力 构 造 框 架 或 概 念 图 能合理地鉴别和 评价信息,并根 据特定的情境, 恰当地选择获取 信息的方法,合 法地取得信息。对计算机有初

42、步 的认识,能够正 确地开机关机, 熟练掌握Windows的根本 操作。能够启动、 使用Windows常用附属程序。能够选择获取信 息的最正确途 径,会使用适当 的工具下载网上 信息并进展保 存,并具备对自 己的文件进展操 作管理的能力。简单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四单元具有用 Word 软件对文本 进展加工处 理的能力,并 能选择适宜 的工具把自 己的思想恰 当地表达出 来。信息技术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三课做信息时代合格公民具有良好的 信息平安和 信息保护意 识,具备合 理、安康地 使用计算机 和网络等信 息技术的能 力。早节知识点学习目标层次教学计建议划认知技能情感顺编内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噢践

43、 用练练初学思兴热重难学序号忆解习会会考趣爱占八、占时八、1什么是信息V1-12信息及其特征V3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VV1什么是信息技术V1-2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开展趋势V3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VV1计算机的分类与组成V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V3操作系统简介V2-14正确的开机关机V5鼠标的根本操作V6窗口的根本构造及根本操作V7初识键盘V8健盘指法VV9中英文输入VV1画图VV2-22写字板V3计算器V1整理桌面的图标V2-32设置桌面背景V3设置屏幕保护程序V4设置Windows98的任务栏VV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V3-12搜索引擎的使用V3网络文件的保存和下载VV3-21文件和文件夹V2文件

44、和文件夹的命名规那么V3管理文件和文件夹VV4-11Word的启动与退出V2文字的录入和字体的简单设置VV3文件的保存V4-21文章的分栏和块操作V2文章的段落、字体的效果设置V4-31文章中插入图片背景、艺术字V2文章中插入文本框并对文体框进展 设置VV4-41文早中绘制表格V2表格中数字的简单统计V4-51小报制作具体操作步骤V2小报制作考前须知V5-11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V2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V5-21计算机病毒V5-31信息时代合格公民所具有的行为准 那么V早 节 顺知识点学习目标层次教学计建议M认知技能情导感编内容记理简练初学思兴热重难学序号忆解用习会会考趣爱占八、占时八、H -41

45、什么是信息V1-12信息及其特征V3信息处卜理的一般过程VV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对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活 动 的 建 议知识单元活动主题学习模式策略资源情境4. 5制作电子小 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 式,首先,确疋主题,小 组成员进展分工并填写 设计方案和成员分工情 况,作品完成后在班级以 小组形式进展讲评,由全 班学生评出优秀作品。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 供一些优秀的电子小报 作品供参考,其次,在 学生制作过程中要帮助 学生搜集整理所需资 料,并为学生提供帮助。五、课程评价校本课程评价是针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课程规划、课程设置、课 程实施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进展的课程管理活动。它以

46、学校的培养目 标、可利用资源和学生的开展需求为基准,就其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 性进展客观的估量、论证、评定的价值判断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校本 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使其更好的效劳于学生、使学生的开展更加符 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校本课程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结,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 个重要环节,前一轮评价结论将作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也直接关系着校本课程的长远质量。课程评价应当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 过程的始终。我们不仅要评价校本课程的最终结果,还要评价校本课程 的开发过程。因此,校本课程评价中不仅仅包含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的评价,更 多的是一种形成性的、开展性的课程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制订 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或者通过评价结果修改已经制订 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通过形成性评价检验校本课程实施的状况;通 过总结性评价来分析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情况。评价发现校本课程实施 中的缺乏之处,判断实施结果是否到达预期的课程目标,评价结果主要 是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完善提供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