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5189337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资源描述: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9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 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

3、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

4、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5、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221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和它同时期而稍晚的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的论述。而后,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的一些重要医学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6、原书的基础上后续的内容都是单独的,分为四卷。公元1844年出版经锄堂临证指南医案时,把种福堂“续选”的四卷附到后面去了,前面是临证指南医案的原书十卷,后面四卷把种福堂本“续选”四卷改名为种福堂公选良方四卷,其中“卷一”就是叶天士的这篇文章,经锄堂本把它分为33条。 “叶论”的早期版本,除了“华本”之外,还有“唐本”,这个版本出于唐大烈之手,与“华本”的内容稍有不同。唐大烈字立三,号笠山,是清代比叶天士稍晚的医学家,他把那个时代江苏名医给学生讲课的讲稿,或他们平时写的论文,还有别人口述的一些内容收集起来,编辑成一部书,名为吴医汇讲,于1792年出版。书中收入了叶天士这篇论文,在“第一卷”的第二篇

7、,题名为温证论治。同是叶天士这篇文章,在“华本”称为温热论,在吴医汇讲称为温证论治。在吴医汇讲中,每位医学家的论文之前都加了一个作者小传,在叶天士,小传中说:“叶天士,名桂,号香岩,.世居阀门外下塘,所著温证论治二十则,乃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一时未加修饰,是以词文佶(ji)屈,语亦稍乱,读者不免晦目。烈不揣冒昧,窃以语句少为条达,前后少为移缀,惟使晦者明之,至先生立论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唐大烈对“叶论”的原文有所改动,而华岫云对这篇文章只加了眉注,原文没有改动,于是就导致了两个版本的内容稍有不同。另外,唐氏说将原文分为“二十则”,

8、在吴医汇讲中实际上是二十一则。“华本”是分为33条,也就是分为三十三段;“唐本”是“二十则”,实际上是二十一则,也就是分为二十一段,两个版本的分段也不一样。 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版本。一是医门棒喝,出版于公元1825年,作者是清代的医学家章楠,字虚谷,他从“唐本”中把“叶论”收迸医门棒喝中,题名为叶氏温病论,他在书中给叶天士的原文加了注释,注得较早,也较好,多被后世采用。 再一个重要版本是温热经纬,作者是请代的著名温病学家王士雄,字孟英,他收集古代文献中有关温病的重要论述,编辑成书,名为温热经纬。书中从“华本”收进了叶天士这篇文章,题名为叶香者外感温热篇,分为36条。怎么知道是从

9、“华本”收入的呢。因为它的正文与“华本”的文字相同,分段基本一致,但与“唐本.”不一样,所以知道他是从“华本”收进书中的。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是,把”华本”与“唐本”进行了对校,凡是“唐本”与“华本”不一致的地方,他都写上“唐本作”把两个版本作出了对照。同时,他又引用了章虚谷等人的注释,在书中,凡不标示姓名的,都是章虚谷的注释,其他人的注释都标明姓名。最重要的是他给每一段都加了按语,称为“雄按”,他的按语非常精辟,对叶天士的原文作了深入阐发,同时也对章虚谷的注释进行了分析,有肯定,也有批评,都比较精当公允。王孟英对唐大烈改动原文颇有意见,他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篇后的按语中说:“雄为原论次序,亦既井

10、井有条,而词句之间并不难读,何必移前缀后。紊其章法,而第三章如玉女煎去其如字之类,殊失庐山真面目矣,兹悉依华本订正之。”王盂英的这段话说得是很中肯的,因为叶天士原文中说“如玉女煎”,是指用玉女煎加减,唐大烈去掉了“如”字,则变为用玉女煎原方了,而玉女煎原方中的熟地黄与牛膝是不能用于治疗温病热邪伤津的。可见唐氏之改动,确属大谬不然。像这类改动,“唐本”中还有数处,凡其改动之处,大多与叶天士原意不符,王孟英都据“华本”予以校订,并加以批评,其评论确有真知灼见。 后世为什么对叶天士这篇文章特别重视呢。因为它是温病学形成的标志。没有这篇文章之前,温病一直包括在伤寒里,从这篇文章问世后,温病学派就独立出

11、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篇文章中多处指出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特别是原文的第1条与笫8条,论述尤为精辟。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条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温病与伤寒的病因、邪气入侵的途径、所侵犯的部位及发生、发展的规律都不相同。叶天士的这段话,不能把它只看成是对温病的论述,实际上讲的是寒温之辨,是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邪,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侵入人体的途径,寒邪是下受,温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伤寒是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是先侵犯手太阴肺系。其传变的途径、向里传变的过程

12、,伤寒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温病是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所以说伤寒与温病虽然都是营、卫、气、血的损伤,但是因为邪气的性质不同,对营、卫、气、血损伤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治法也就迥然不同。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确,总共才43个字,就把“寒”与“温”给区分开了,所以温病就不能用伤寒法治疗.它就必然要从伤寒学说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独立的体系。文章中不仅指出了温病的治法与伤寒太异,而且叶天士在第8条中又明确地指出了温病各阶段的治法,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茌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

13、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这一条虽然仅有92个字,但它是纲领性条文,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指出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变及其治法,给后世对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结叶天士的成就,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寒温分论。也就是说,明确地指出了伤寒与温病邪气的性质、入侵的途径、致病后的发生发展规律、治法的不同。二是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明确地指出了温病的发展规律是按卫气营血逐步深入。他不仅提出了辨证纲领,而且指出了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治法,从而创立了温病学说,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叶天士这篇文章是温病学派形成的标志。另外,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医诊断

14、学也有较大的发展。比如辨舌,在温病的望舌上,他在文章中讲得非常详细。再比如验齿,他提出:“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特别是他对温病过程中斑、疹、白痦的形态、色泽、治法、预后都讲得非常清楚,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总之,叶天士的这篇文章虽然仅有五千余字,但它有重大突破,使温病学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新的学科,他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后世把叶天士称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 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 薛生白湿热病篇的作着据传说是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

15、,生卒年代大约为公元1681-1770年,与叶天士是同时代、同乡,都住在苏州城。薛生白是诗人、诗词理论家、又兼及丹青,而且还精通医学。据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介绍,这篇文章最早见于舒松摩的医师秘笈,名为湿热条辨,共三十五条,在后面有一个小注,说是薛生白著。章虚谷从医师秘笈把它收入了医门棒喝,加了注释。王盂英从朋友顾听泉那里得到四十六条的抄本,把它收入温热经纬中,题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这篇文章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讲得比较全而,是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补充了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不足。“叶论”虽然既讲温热病又讲湿热病,但是它毕竟重点在温热病,湿热病讲得少,薛生白湿热病篇.补充了“叶论”的这一

16、不足。章虚谷把这两篇都收入医门棒喝中,王孟英把这两篇都收到温热经纬中,章虚谷加了注释,王孟英加了按语,这两篇文章并行,对后世治疗温热病与湿热病有很大指导意义。 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公元1784年刊行,作者杨璿(xuan),宇玉衡,晚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入,大约生卒于公元1706-1798年。他在书中指出,温病的病因是“天地疵疠旱潦之杂气”。其传入人体的途径是“杂气由口鼻人三焦,怫郁内炽”。温病的病机是“邪热内攻,凡是表证,皆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关于温病的治疗,他指出:“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唯用辛凉、苦寒

17、,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矣。”书中以升降散为主方,并以它为基础加减化裁,列出“轻则清之”八方,“重则泻之”六方,共十五首方剂。升降散中用蝉蜕、僵蚕、姜黄、大黄四味药,杨栗山解释这个方剂的功用说:“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流毒顿消矣。” 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 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肇源,字根初,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1734-1799年。书名虽然称为通俗伤寒论,实际上“伤寒”二字是指广义伤寒,书中既讲伤寒,又讲温病,如春温伤寒、暑湿伤寒、大头伤寒、冬温伤寒等,实际上都是温病。他在温病的病名前都加上“伤寒”两个

18、字,意思就是广义伤寒包括温病。这部书对四季的各种温病论述都比较详细,而且书中的许多方剂被近世广泛使用,比如加减葳蕤汤、羚角钩藤汤、蒿芩清胆汤、芩连二陈汤、陷胸承气汤、犀地清络饮等。俞根初写成这部书的手稿后交给了他的朋友何秀山,何氏认为这部书非常好,他就全文抄录下来,而且随录随加按语。何秀山的抄录本传到他的孙子伺廉臣手中后,廉臣对书稿进行了校勘,并在绍兴医药月报刊发,刊发不到三分之二,何廉臣于公元1927年逝世了,尔后由何廉臣的门人曹炳章整理补充完成全稿,于1932年出版,全书分为十二章。 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在清代诸多的优秀温病学专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病条辨。作者吴瑭,字配珩,

19、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1758-1836年。关于学医的缘由,他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缘瑭十九岁时,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于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怠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他的“自序”里可以看出,吴鞠通是由于父亲病故而激发了学习医学的决心,由此而放弃了考科举走仕途,改为攻读医学。至于著述温病条辨这部书的动因及过程,他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

20、,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子来兹。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关于这部书的学术渊源,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天士吴人,所

21、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以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从他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温病条辨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又继承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这部书就是在黄帝内经和“叶论”的理论基础上,再加上吴鞠通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写成的。关于吴鞠通的学术传承,征保在温病条辨序中给他概括为:“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就是说,温病条辨不仅在学术思想上有所传承,而且书中的方剂,也都有本有源,写得很清楚。例如温病条辨中的银翘散这个方剂,就是来自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22、一个病案,吴鞠通把这个方剂加以整理.命名为“银翘散”。他在银翘散方论中说:“此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此叶氏立法,所以迥出诸家也。”由方论中可以看出,书中方剂的组成都是以古代典籍中的理、法为指导,中规中矩。 温病条辨成书于公元1798年,又经过反复修改,于公元1813年出版。该书分为卷首、卷 一、卷 二、卷 三、卷 四、卷五,、卷六,从卷一至卷六共六卷,加上卷首,实际上是七卷。卷首为“原病篇”,内容是“引经十九条”,引了黄帝内经有关温病的论述十九条,加以分析注释,表明这部书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卷一是“上焦篇”、卷二是“中焦

23、篇”、卷三是“下焦篇”,三焦篇是这部书的核心内容。上焦温病是指肺、心(包括心包)的病变;中焦温病是指脾、胃、大肠的病变;下焦温病是指肝、肾的病变。凡是上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上焦篇”;中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中焦篇”;下焦温病的证治都列在“下焦篇”。三焦篇共有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卷四是“杂说”,收入了吴鞠通的杂说、救逆、病后调治等短篇论文十七篇。卷五是“解产难”,收入了吴鞠通论述产后调洽与产后惊风等短文十七篇。卷六是“解儿难”,收入了吴鞠通论述小儿急、慢惊风、痘证等短文二十四篇。卷 四、卷 五、卷六论文共五十八篇。因为“杂说”、“解产难”、“解儿难”,不全是讲温病的内容,所以说温病条辨的主

24、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里,吴鞠通以三焦辨证为纲领,明确地指出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他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按照吴鞠通的理论,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是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最后终于下焦肝、肾,由浅人深,由上传下,由轻到重,概括得很简练、很明确。关于三焦温病的治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治病法论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则,给后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治则的指导下,他又确立了很多治法,比如清营、清络、育阴等。在治法的指导下,又制定了

25、许多方剂,比如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络饮、三仁汤、复脉辈等。温病条辨中的复脉辈不是伤寒论中的复脉汤,是把伤寒论的复脉汤加以化裁,组成了加减复脉汤、救逆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方剂。这些方剂,对后世的临床治疗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温病条辨这部书的特点是仿伤寒论的写法,也是以条文分证,以条文的形式论述各种温病的证治,所以书名称为温病条辨。以条文分证有很大的优点,文字简练,便于记忆。但是又恐怕因过于简练而表达不清楚,使后人不容易理解,就难免按自己的想法去猜测,甚至妄加臆断,如果再有人给他加注解,就可能出现错误。比如伤寒论那种体裁,文字非常简练,后世就出现了诸多注家,你也

26、注,他也注.,是不是张仲景的原意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吴鞠通在条文后边自己加“分注”,把条文解释得清清楚楚,使这部书既便于记忆,又避免了后人妄加臆断,妄加评注。书中把方剂和药物附在条文后面,药物都有剂量,而且写明煎法、服法。为了使后人对方剂中的药物组成加深理解,他又在方后自加“方论”,把方剂解释得清清楚楚。可以说,这部书理、法、方、药系统完整,是一步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凡例)中还指出。“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由这段话可以看出,吴鞠通与叶天士一样,是在深入研究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之后才

27、使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脱离出来并得以发展的,他们既发展了温病学说,又不否定伤寒学说,确实称得上是学贯寒、温的卓然大家。 12.温热经纬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温热经纬的作者王士雄,字盂英,晚号梦隐,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1808-1868年,从他的曾祖父到他四代都业医。他14岁的时候父亲就病故了,他就投名师学医,掌习非常勤奋。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温病的流行,所以他的著作除了温热经纬之外,还有随息居霍乱论、归砚录、王孟英医案等。温热经纬完成于公元1852年。关于编辑这部书的目的,王盂英在温热经纬自序中说:“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此五气感人,古人皆谓之伤寒。故

28、仲圣著论亦以伤寒统之,而条分中风、伤寒、温病、湿、暍五者之证治,法虽未尽,名已备焉。后贤不见,遂至议论愈多,至理愈晦。或以伤寒为温热,或以温热为伤寒,或并疫于风温,或并风温于疫,或不知有伏气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温,甚至并暑、暍二字而不识,良可慨已。我曾王父随笔中,首为剖论。”这里是说他的曾祖父王学权在其所写的重庆堂随笔中对这些病名进行了分析。王孟英接着说“兹雄不揣冒昧,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纂为温热经纬五卷”。“轩岐仲景之文为经”中的“轩”,是指轩辕黄帝,“岐”,是指岐伯。因为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的,所以“轩岐”就是指黄帝内经。“仲景”,指的是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

29、与金匮要略方论。“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就是指以这三部经典著作为经线。“叶薛诸家之辩为纬”中的“叶薛”,指的是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与薛生白湿热病篇。另外的“诸家”,是指陈平伯、余师愚。以这些温病学家的文章为纬线,编辑成温热经纬这部书,共分为五卷。他又说:“其中注释,挥昔贤之善者而从之,间附管窥,必加雄按二字以别之。”这就是说,在他这部书里,除了选原文之外,还选了章虚谷等前辈学者的注释,凡是注得好的,他都加在后边,最后他自己再加一个按语,称为“雄按”。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他选了诸家优秀的注释,特别是他自己所加的按语,非常精辟。所以不能仅把温热经纬看作一部文献综述,而应当说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30、。这部书共分为五卷,卷一题名为内经伏气温热篇,选录了黄帝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分为38条。卷二选的是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中关于温病的论述,分为五篇,分别题名为仲景伏气温病篇、仲景伏气热病篇、仲景外感热病篇、仲景湿温病篇、仲景疫病篇。卷 一、卷二这两卷合起来就是“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卷三选的是叶天士的文章,题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此外,他还从临证指南医案中选了叶天士的另一篇文章。临证指南医案原书共十卷,第十卷有一篇幼科要略,内容是讲小儿外感病,王孟英认为这篇文章对成年人温病的辨治也有指导意义,所以把它也选人书中,题名为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卷四选的是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余师

31、愚疫病篇三篇文章。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共12条,专题论述风温病的辨证论治。余师愚疫病篇选自疫疹一得一书,作者余霖,字师愚,江苏常州人,后来移居安徽桐城,大概生于公元1724年,卒年不详。王孟英对这部书的内容加以“节取删润,将前半部分裁并为短文十一篇;将原书卷上的“疫疹之症”五十二症与卷下的“瘥后二十症”共七十二症合并为71条,这71条题名为“疫证条辨”。十一篇短文与“疫证条辨”合称余师愚疫病篇。卷 三、卷四这两卷合起来就是“以叶薛诸家之辩为纬”。卷五是方论,选了前人及他自己治疗温病的方剂113首,并加了按语。 温热经纬这部书的贡献,不仅在于它选录了古代有关温病学的诸多重要文献及前人的注释,更重要

32、的是王孟英本人的按语,他的按语对前人的评价大都很公允,少有偏见,而且议论宏阔,有很多前人所没有阐发出来的深文奥义都从按语中体现出来了。比如说,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9条的按语中,他力辟前人之缪,给“暑”正名。他说:“经云:热气大来,火之盛也。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是暑即热也,并非二气。或云暑为兼湿者,亦误也。暑与湿原是二气,虽易兼感,实非暑中必定有湿也,譬如暑与风,亦多兼感,岂可谓暑中必有风耶。若谓热与湿合始名为暑,然则寒与风合又将何称。更有妄立阴暑、阳署之名者,亦属可笑。如果暑必兼湿,则不可以冠以阳字,若知暑为热气,则不可冠以阴字,其实彼所谓阴者,即夏月之伤于

33、寒湿者耳。设云暑有阴、阳,则寒亦有阴、阳矣。不知寒者,水之气也。热者,火之气也。水火定位,寒热有一定之阴阳。寒邪传变,虽能化热而感于入也,从无阳寒之说。”他在这段按语中把“暑”字剖析得非常清晰。暑就是热,不存在阴暑、阳暑的问题,暑虽然可以和湿结合,但是“暑必夹湿”这种说法太过分了,特别是“阴署”、“阳暑”之说更无道理。王孟英的这段论述,确实非常精辟。再比如说,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8条说:“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清暑益气汤主之。王盂英在按语中说:“此脉此证,自宜清暑益气以为治,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敬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余

34、每治此等证,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8条所列的证候,是暑热邪气盛而耗气伤律,导致气阴两伤之证,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的方剂组成是: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神曲、泽泻、苍术、升麻、麦冬、炙甘草、葛根、当归、黄柏、青皮、五味子,所用的大多是燥药,它适用于暑湿损伤脾胃,阳气被湿邪遏伏之证。但条文中所述的证候不是暑湿郁遏阳气,而是暑热耗气伤津,如果用李东垣的清署益气汤,反而更加耗气伤津,使病情加重。所以王孟英说李东垣这介方剂“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而王孟英所用的这些药,却恰中病情,所以后世就称之为“

35、王氏清暑益气汤”。从以上两个例证可以看出,王盂英的按语所讲的都是他个人的临床见解,讲得非常深刻、精辟,所以后人对他这部书非常推崇。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这两部书,都被视为学习与研究温病学以及临床实践的必读之书。温病条辨的优点在于它是自成体系,理法方药非常完整的温病学著作。温热经纬的优点在于它正集了黄帝内经直至清代诸多医学家的优秀论文,并选了前人的注释,加上王孟英自己的按语,对读者非常有指导意义。 13.时病论论时令病 时病论的作者雷丰,字少逸,浙江衙州人,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1833-1888年。.这部书于公元1883年刊行于世,它不是温病学的专著,书中的内容是讲一年四季的时令病,其中有一部分属于温

36、病,其特色是治疗温病的方剂轻灵严谨,所以多被近世采用。 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 温热逢源的作者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浙江江阴人,生卒年代大约是1842-1901年。这部书是讲伏气温病的专著,书中把前人关于伏气温病的论述加以考据、订正、辨证,同时加入作者自己的学术观点,阐述了伏邪潜伏的部位、发病的情况及治疗方法。柳氏在书中特别强调治疗伏气温病要步步顾护阴液,他这种学术思想在其处方用药上都有明显的体现。这部书收入三三医书第一集第一种中,于公元l924年出版。 从前面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是非常漫长而且艰难曲折的。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提出温病的名称开始,直到清代中期温病学说的形成

37、,经历了大约两千年的漫长历程,这也是中医学又一次重大突破的进程。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时期以后,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概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它是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在伤寒杂病论之后,再一次重大的突破,就是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在这四大家中,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

38、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再之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大的突破,这个突破是明、清时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本人认为在中国医学史上够得上重大突破的也就这三个阶段。为什么相隔这么长时间才有一次重大的突破。古人讲“大乱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重症大疫出良医”。每经过一次战乱或严熏的自然灾害一-般都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居住条件、饮食条件都必然遭到破坏,所以抵抗力普遍下降,再加上大量的死人,尸体腐烂导致疫病的蔓延,所以战乱与灾害之后必然有大疫的发生。张仲景

39、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连年战乱,持续了几十年,死人非常多。和张仲景同时代的曹植有一篇文章说疫气,他说:“建安二十二年,疫疠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可见在这个时期疫病发生得非常严重、频繁,张仲景的家族中也有大量的人员死亡。因为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就逼迫着医界必须想出新的方法进行治疗,所以张仲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发愤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到金、元时期,中国又是一个连年战乱的时代。在这段历史过程中,几十年、上百年的战乱,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疾病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古方治疗收效甚微,就有人提出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看法。于是就逼迫一些有革新思想的

40、医学家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寻找新的出路,所以就有了又一次重大突破,造就了“金元四大家”,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到明、清这两个朝代,经病连年发生,据历史资料统计,明、清两代平均每四年就有一次疫病流行。当时大多是用伤寒法治温病,这种治法正如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中所说的无异于“抱薪投火”,结果是“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正因为用伤寒法不能治疗温病,就逼迫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们在临床实践中去寻找新的出路。从吴又可的温疫论问世,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叶天士终于完成了重大突破,使温病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迅速发展,著述日丰,出现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这

41、四位温病学大家,后世简称为“叶、薛、吴、王”四大家。从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来自于大量的临床实践,所以它对实践才有指导意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一方面要熟读经典著作,只有如此,才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只有勤于实践,才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历来被大家所公认的是黄帝内经、难经或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至于温病学,由于它形成的时代比较晚,所以并不是传统说法上的经典著作,但是当前大家对它都非常重视,约定俗成地把它划人了经典的范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填补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在温病学方面的空

42、白,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完善。而且它涉及到临床各科,适用范围非常广,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它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大家也公认它的重要作用,自然而然地就把它划入到经典范围里了。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这一章包括温病的概念、特点、范围、分类、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关系等内容。 一、温病的概念 所谓温病的概念,通俗的说法就是什么是温病。学习温病学,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温病。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在这段话里,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首先强调温病是外感病,不是内伤杂病。对疾病的分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外

43、感与内伤两大类,温病是外感病,不是内伤杂病,这就排除了内伤杂病这一大类。第二方面,在外感病中,又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伤寒是外感寒邪导致的病变,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导致的病变,这就又排除了伤寒类的外感病,也就是说,温病是伤寒之外的外感病。所以强调“四时”两个字,是因为温病与季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四时就是四季,由于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不同,所导致的温病病种也就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温病发生。第三方面,温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只要是温病,就必然有急性发热的过程。就是说,如果自始至终都不发热,这种病变绝不会是温病。第四方面,温病不是单指哪一种病,而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就是说,温病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

44、了很多病种,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总之,不论是哪一种温病,其病因必然是外感温热邪气,它必有急性发热的临床特点,这就是温病的概念。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温病,不符合的就不是。 下面有两个问题要交代。一个问题是,温、热、火、暑这几个名词怎么区别;另一个问题是,温病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是什么关系。 关于“温”与“热”这两个字,作为温病的病因,有的书上说是外感温邪,有的说是外感热邪,有的则笼统地说是外感温热邪气,这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之间并无矛盾。温与热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吴又可说:“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也就是说,温是首,热是尾,开头是温,越来越热,以热结尾,所以温与热“首尾一体”。可见

45、温与热一始一终,只是轻、重程度的差别而已,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这与吴又可的说法是一样的,也是讲温与热本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的差别而已。“火”,是六淫邪气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在这六淫邪气里,只有火而没有温、没有热。黄帝内经讲六气是根据运气学说来讲的,六气是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太过即是六淫。因为六气中没有温与热,六淫之中当然也就没有温与热。但是从自然界的现象来看,风是冷热空气对流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冷热空气对流就起风,与自然界有关。寒是温度低的称谓;暑是温度

46、高的称谓。这二者是温度高低的标志,冬季气温很低,就称为寒,夏季气温很高,炎热之极,就称为暑。燥与湿,是指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风、寒、暑、湿、燥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火”在一年四季的什么时候存在。哪一个季节自然界有火。当然,有时候会发生“火灾”,但那不是自然界的气候特点。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就把“火”与热联系起来,称为“火热邪气”,实际上是突出了“热”,淡化了“火”。在日常生活中,标志气温高低的是寒与暑,人们常说的“寒来暑往”,既是指一年四季的变迁,也是指温度的变化。只要是温度低,都可以称为寒。夏季有没有寒。夏季也可以有寒,比如夏季的气温应该是35,

47、如果突然降到了20,相对来说就是寒。寒当然是冬季的气候特点,但是其它季节也可以有。“暑”,则不然,紊问热论讲得很清楚:“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暑病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只有从夏至到处暑,这个阶段自然界才有暑邪,其它季节气温再高也不能称为暑。那么,一年四季之中其它季节的气温高应该如何称呼呢。其它季节的气温高,不能称为暑,更不能称为火,于是就称之为热。热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存在,所以由热邪而导致的温病范围很广,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而真正发生于冬季的伤寒则相对较少。 除了六气中的“火”,从中医学理论来讲,具体到人体,“火”还有生理与病理两方面的概念。从生理概念来说,火就

48、指人身的阳气。比如,“命门火”就是指肾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就是指人身之阳气。“壮火食气”的“食”字,是消蚀的意思,从病理概念来说,“壮火”可以消耗人体的正气,可见这里所说的“壮火”就是指火邪。这种火邪往往是由内而生,比如五志化火等。从热与火的关系来说,一般对外感病而言,称为外感热邪,或外感温邪,不称火邪。涉及到火邪的提法,往往是指内生之火。从临床表现来看,火邪往往呈集中、炎上的特点,而热邪多呈弥漫性。 在温病学中,还常常涉及到“毒”字。毒是指由于火、热邪气郁结不散,导致人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的表现,于是就把病因与临床特点结合起来,称之为火毒、热毒。

49、温病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温病就是传染病。应该说,这种说法不全面。.因为温病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传染病的范围相对狭窄。中医学中的温病包括的病种很多,其中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的范围.但是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是传染病。比如温病学中的风温病,它是感染性疾病,但是它不传染。所以说,中医学中的温病包括了很多传染病。但是并不等于温病就是传染病,它包括的病种比传染病要广泛得多。另外还有一些病种,比如“中暑”,它并不是感染性疾病,更不是传染病,而是物理因素致病,但是它有急性发热的过程,符合温病的概念,所以它属于温病的范畴。还应当说明的是,有些传染病虽然具有传染性,但它不属于中医

50、学的温病范畴,比如肺结核,它是传染病,但它不符合温病的概念,它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与季节无关,也没有急性发热的过程,所以它不是温病。总而言之,判断某个病种是否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不能用是不是传染病来衡量,而应该用温病的概念来衡量它,符合温病概念的就是,不符合的就不是。 二、温病的特点 在掌握了温病的概念的基础上,下一步就应当掌握温病的特点.。就是说,它为什么既不同于内伤杂病,又不同于伤寒,它本身具有哪些与之不同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温病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特异的致病因寒.这种特异的致病因索就是温热邪气。笼统地说,温病的病因是温热邪气,凡是属热的邪气导致的病变部属于温病的范畴。但是由于

51、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致病的因素虽然笼统地说都是温热邪气,但是也有所区别。春季自然界温暖多风,温热邪气就容易与风邪相结合,所以就称它为风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称为风温病。夏季气候炎热,就称为暑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就是暑温病。长夏季节,也就是夏末秋初,或称为夏秋之交,这个季节降雨量多,气候既炎热又潮湿,所以自然界存在着湿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就是湿温病。秋季如果自然界既偏热又干燥,就存在着燥热邪气,它导致的病种就是温燥病。冬季应该寒冷,如果气候反常,应寒冷而不寒冷,气温相对偏高,这就称为“应寒反温”,所以自然界也存在着温热邪气,也可以导致温病的发生,这种温病就称为冬温病。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虽然由于气

52、候特点的不同而导致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病种,而且每个病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由于它们的致病因素中都有温热邪气,所以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提出了疫气、戾气、异气、疠气等病因学名词,而且指出这种致病因素既不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又“非风、非寒、非暑、非湿”,而是自然界另有的一种邪气,这种邪气还具有传染性。这种邪气属于什么性质呢。究其实,吴又可的说法无非是强调这种邪气的传染性,并不标志邪气的性质。从临床表现来看,疫气所导致的病变既然符合温病的特点,从邪气的性质来看,当然就属于温热邪气。 温病特点中的第一个题目讲的是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强调了温病的病因是温热邪气,也正因为其致病因索有特异性

53、,所以温病既不同于伤寒,更不同于内伤杂病。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温病的第二个特点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其中大多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由于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所以存在的致病因素就不一样。比如说,春季温暖多风,自然界就存在风热邪气;夏季炎热,就存在暑热邪气;长夏季节炎热潮湿,就存在湿热邪气;秋季温暖干燥,就存在燥热邪气;冬季气候反常,应寒反暖,也可以有风热邪气。季节不同,病因不同,出现的病种也就不一样,临床表现也不同,虽然都是温病,治疗方法也就有所差异。 我们中国的疆域非常辽阔,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差别相当大,气候特点不同,导致的病变也不一样。叶香岩

54、外感温热篇中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就是说,江苏苏州地区由于水域广阔而湿气特别重,所以湿热病多。在西北地区,由于降雨量少,气候干旱,病种肯定与沿海地区不一样。可见,地区不同,气候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病种也就不同。也就是说,温病与地域关系非常密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病种。 温病还存在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就是说,虽然不是所有的温病都传染,但是毕竟大多数具有传染性。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染易”就是传染的意思。比如一块白布放到染缸里,里面是蓝色的染料,拿出来的布就变成蓝色的了。一个健康的人,接触病人,就被染上而变成病人了。“易”是交换、传递的意

55、思。就是说,健康人接触了病人,就传递给健康人了,互相传递,互相污染。怎么知道是互相传染呢。无论是大人、小孩,只要是接触了这种疫气,就互相传染.症状都一样,治法也相同。这句话里不仅提出疫病可以传染,而且指出疫病不是一种,而是“五疫”。五,是泛指,表示疫病的种类有很多。伤寒论伤寒例中说:“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这里的“时行”,也称为“天行”,就是指“流行”的意思。什么是流行呢。简单地说,由于传染而导致温病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就称为流行,如果波及的范围相当大,就称为大流行。比如吴又可温疫论中所讲的,发生在公元1641年的那场温疫,涉及到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这么大范围

56、的传染,就叫做大流行。温病里有好多病种是可以导致流行,甚至大流行的,最常见、最典型的就是流行性感冒,如果流感造成大的流行,中医学就称为“温疫”。我个人的看法,吴又可温疫论中写的那次温疫,就是一次流行性感冒的大流行。就温病来说,其中有很多病种可以导致传染,甚至于造成大流行,但是并不等于温病都是传染病,所以应该说温病“大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而不是所有的温病都具有这一特点,其中也有不传染的病种,如中暑就不传染。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温病的第三个特点是,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前人们没有掌握这个规律,所以就不能掌握温病的辨证论治,自从温病学说形成之后,掌握了温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就形成

57、了辨证论治体系。这个演变规律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由表人里与由浅人深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温病是外感病,一般来说,凡是新感温病都有一个由表入里的过程,先是表热证,然后才出现里热证。由浅人深当然包括由表入里,但是里热证本身也有浅深的区别,比如说由气分入营分、由营分人血分,或者由气分直接人血分,都是里热证,但是也有浅、深的区别,是一步一步深入地发展,所以由表人里、由浅人深的含义不一样。由表人里、由浅人深,是病位的深入发展,从病情上来说,就是由轻转重。由实致虚,是指开始是实证,然后转化成虚证。实证的概念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

58、非常激烈,出现一派亢奋有余的表现。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一种可能是正气把邪气驱逐出去,那就康复、痊愈了;另一种可能就是邪气没有被驱逐出去,而是正气衰败了,是因为邪气实而导致了正气虚,由实证转向了虚证,这就是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的损伤,是指由于正邪相争,首先导致功能失常,再进一步发展,就导致实质的损伤。例如病人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激烈相争,出现高热,心烦,口渴,大汗出,脉洪大,这是实证,是功能亢奋。为什么说功能失常呢。是因为正气与邪气斗争,表现为亢奋有余,这不是健康人所应该有的表现,尽管它是实证,但功能是失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大汗而导致津液大伤,甚至损伤了肝血、肾精,甚至亡阴,这就是实

59、质损伤,实际上就是体内津、液、血、精这些有形物质的损伤。 由实致虚与由功能失常到实的质损伤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说由实致虚包括了由功能失常到实质的损伤,但二者并不等同。比如说,由于正邪激争,而出现高热,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的里实热证,由于大汗出以至津液与阳气大伤,导致体温突然下降,四肢厥冷,出现了虚脱、亡阳,这是虚证,能不能称为实质的损伤。我认为不能。因为虚脱亡阳是阳气大伤,阳气虽然是物质,但它与津、液、血、精不同。虚脱亡阳的表现是功能衰竭,仍然属于功能失常。由里实热证转为虚脱亡阳证是由功能亢奋转为功能衰竭的过程,属于由实致虚,但它仍然是功能失常的病变,不能说是由功能失常到实质的损伤。 总而

60、言之,温病的病理演变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大多数是由表人里,再深入发展则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最后由功能失常发展到实质的损伤,甚至亡阴,结局与伤寒大不相同。伤寒是由太阳表寒证发展为阳明里实热证,最后的结局大多效是三阴虚寒证。正因为温病与伤寒的病理演变规律不同,所以治法也就大不相同。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温病的第四个特点是,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既不同于内伤杂病,又不同于伤寒。由于温病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所以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要按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种类型分别论述。 温热病的临床表现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重、易伤阴液。温热病之所以起病急,要从邪气的性质来分析。温

61、热病的起病急是与伤寒相对而言的,伤寒是外感寒邪,寒主收引,感受寒邪后皮肤、肌肉、筋脉收缩牵引,也就是便体表的皮肤、肌肉处于封闭状态,导致腠理闭塞,皮肤、肌肉收缩对人体有保卫功能,它可以把寒邪拒于体表不让寒邪入里。但是在寒邪被拒于体表的同时,人体内的阳气也不能正常宣发到体表,所以伤寒初起恶寒重。邪气什么时候才能入里呢。化热之后才能入里。寒邪化热需要有个过程,所以寒邪由表人里缓慢。温热病则不然,感受温热邪气后,腠理处于开泄状态,温热邪气很快就人里,所以温热病起病急,初起就以发热为主,向里传变也很快,正如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2条所说:“盖伤寒之邪流恋在表,然后化热人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因为温热邪气为

62、阳邪,蒸腾开泄,可以波及多个脏腑,所以在传变的过程中变化也多。比如说,影响到心包,可以出现昏迷;影响到血脉,可以动血,导致各个部位的出血;影响到肝,可以出现动风等等。因为邪气本身是热邪,所以热象非常重,临床可见体温高,面红,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等表现。由于热重,必然要消耗津液,先是消耗肺津,然后就消耗胃津,最后就消耗肝血、肾精甚至导致亡阴。因为温病发展的结局是伤阴越来越重,最后可以出现亡阴,所以说温热病易伤阴液。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是。身热不扬,多见矛盾症状,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病程长,缠绵难愈。湿热病为什么会出现身热不扬,多见矛盾症状的特点呢。因为湿热病是湿与热两种邪气同

63、时侵袭人体而导致的温病,湿与热两种邪气是以湿热裹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湿与热包裹在一起。热为无形之气,湿乃有形之邪,有形之湿包裹了无形之热,从而形成了裹结状态,也称为“热蕴湿中”,所以湿热病初起往往是湿邪的表现突出而热象不明显。湿热病就如同一块粘糕一样,粘糕出锅以后,一会儿表面上的热气就发散了,用手摸它的表面是凉的,但是你把手指插进去里面是热的,甚至能把手指烫出泡来。再比如说,云南的过桥米线,上面是一层鸡油,表面并不冒热气,但是它里面的汤很热,很长时间都不凉,这是因为表面的鸡油有保温作用,热都在油里面捂着呢。湿热病就有这么一个特点,表面看热并不明显,但是里面热,这就是热蕴湿中的表现,从其热型来说,就称为身热不扬。身热不扬,是指体温虽高但外在的热象并不明显,切诊病人的皮肤,初扪之并不灼手,甚至反而是凉的,特别是膝以下的小腿部,可以出现胫冷。然而久扪之则热,用手多扪一会儿,逐渐地就感觉里面的热开始蒸出来了,手下就感觉有热了。这是因为热邪蕴藏在湿里,表面上看不出采,扪的时间长了,热气就逐渐蒸出来了,由于手扪在皮肤上,热发散不出去,所以手下就感觉热了,从热型来说,这种表现就称为身热不扬。但是身热不扬并不仅局限于体温方面,这个概念比较广泛,除了体温之外,还有其他各方面的表现。比如说,发热的病人随着体温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