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55142014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孤独症儿童行为干预(讲义)第一章 行为矫正概述一、 什么是行为要科学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首先必须了解行为的含义。行为可以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但也是最难以界定的名词之一。对于行为的认识,目前心理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传统行为主义,如华生、斯金纳等,将行为界定为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像个体的跑步、游泳等;至于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则不被视为行为。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班都拉等,将行为的定义扩大,除可被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观念、情绪等也在考虑之内。认知行为主义者,如贝克、艾里斯等,则将行为视为内隐性的心理过程,强调信息加工、认知评价

2、、问题解决等复杂历程;对于外显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反而不太重视。总之,行为在心理学中的含义广泛,它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不过,就目前的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则处于次要的地位。二、 行为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行为在本质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影响行为改变主要有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四方面的因素。遗传与成熟可以说是决定个体行为改变的先天因素,而环境和学习则是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后天因素。遗传和成熟决定了个体行为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环境和学习才能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是影响行为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从

3、这一意义上说,行为是在环境中学习而成的,行为是可能改变的。因此,科学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三、 行为的特征米尔腾伯格尔(Miltenberger)认为行为具有6个方面的特征:1、 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对于人们说的和做的,我们常常可以进行观察。如可以对说的内容及伴随的肢体动作进行描述。2、 行为具有测量尺度对于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行为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次数;二是行为发生一次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三是行为发生时的强度。行为发生的次数、持续的时间和强度是我们观察和测量行为时常常使用的维度。3、 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描述

4、和记录个体的外部动作,别人是很容易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但对于个体内心的心理过程,只有行为人自己才能体察到,若行为人将所发生的内在心理过程进行报告,那么不仅行为人自己可以进行描述和记录,别人也可以进行描述和记录。4、 行为对外界环境产生影响因为行为是一种包含时间和空间运动的行动,所以行为能对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如某人将物品扔到了地上,物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扔物品的行为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如果扔物品的行为吸引了他人的注意,则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影响。5、 行为受自然规律所支配依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的出现和维持与环境中的事件、行为出现之后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影响着行为,因此可以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分析,找到控制行为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实施干预的计划,从而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改变。6、 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行为既可以指他人可以观察和测量到的动作,也可以是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前者的动作往往是公开的,后者只有行为人自己可以体察和测量,如果行为人没有进行报告,他人只能通过其外部的动作进行猜测,而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测量,因此是非常隐蔽的。四、 行为曲线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密集度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行为都落于中央位置。而行为过少和行为过多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正常人也会存在行为过多或过少的现象。正常人也会存在过多的行为,如:有的人会在学

6、习的时候喜欢转笔,他的这种转笔的行为发生的频率过多,就形成了一种过多行为,通过转笔这种过多的自我刺激行为,他可能学习得更加认真、投入,学习效率可能会更好。再如:有的人很喜欢讲话、而有的人则非常喜欢运动。这些都有可能是以过多的行为形式出现。但也有的人非常内向,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了空闲时间也是呆在家中不喜欢出去;不喜欢讲话;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往往表现为过少的行为。五、 什么是问题行为正常人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但我们往往不认为这些现象有问题,是因为虽然他们的行为发生频率属于少数人的范畴,但他们的行为也满足以下的要求,所以我们认为是正常的。首先过多或过少的行为它不能影响个体学习新的行为,其次不能影

7、响个体以前学习到的行为,也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常的社交活动,最后它们不能影响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凡是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条时,都应该充分地进行思考,往往那种行为就可能是问题行为,要予以进行行为治疗。在行为矫正领域,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会成为矫正的目标。只有那些被判断为问题行为的行为才会成为被关注的目标,但也不一定需要进行矫正。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偏离常态指的是与普通人的行为相比行为表现出过度、不足或不适当。行为过度通常指的是与同年龄的个体相比,个体的行为次数太多或者强度太高。行为不足指的是与同年龄的个体相比,个体的行为发生的

8、频率或者强度不够。行为不适当指的是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情境不相匹配。目前有研究,倾向于用挑战性行为来替代问题行为,认为问题行为的出现就意味着个体遇到了挑战,而面对这种挑战,个体还没有处理能力,因此只能采取错误行为,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学习一些行为来应付这种挑战。六、 问题行为的常见原因个体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因素。1、 生理因素生理方面有障碍或者其他不良因素的个体很容易表现出问题行为。不良的生理条件主要来自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这种功能异常可能来自于先天的基因遗传,也可能来自于母亲孕期的不良因素、后天的创伤及疾病。2、 家庭因素个体成长的家庭环

9、境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体所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父母的婚姻状况、成长过程中父母采取的教养态度、特殊的家庭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家庭这一社会细胞难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导致个体对自我、他人的认识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多差异。3、 学校及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水平会影响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当的教育行为不仅难以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反而会引发学生新的行为问题。对考试或学校感到焦虑、恐惧的行为等。社会所主导的价值观对个体的成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电视、电影对暴力的过分渲染以及对名利

10、的过分宣传所带来的社会风气转变,也会对个体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行为也因此出现,如过度追星、沉迷网络游戏等。七、 什么是行为矫正关于什么是行为矫正,不同的学者由于其理论取向的不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倾向于完全的行为主义,而有的则站在认知行为主义的角度上。综合各学者的研究观点,认为行为矫正具有以下的特点:1、 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行为矫正要解决的是个体特定的问题行为,而不是个体的一般特征,它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重视行为的分类。2、 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行为矫正在解决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如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等都可以从经典性条件反射

11、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等找到理论的依据。3、 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由于行为矫正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因此在具体运用上,特别强调和重视当前环境事件和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行为矫正强调问题行为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得以改变,并不意味着任何新的学习经验必定能改变行为。4、 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行为矫正作为一门学问和专业,环境事件的设置、学习经验的安排、矫正方法的选择,都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行为矫正人员来完成,非专业人员不能随意使用行为矫正方法。但是,由专业人员发展起来的行为矫正方法,经常由与被矫正者密切接触的教师、家长、同伴或被矫正者自身来实施。实施行为矫正的人员也必须接受过一定的训练,以保

12、证他们能够正确地使用行为矫正方法。5、 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行为矫正在研究方法上,特别反对主现猜测和内省,而是强调通过行为的客观表现及可测量的数据作为有效的矫正根据。所以行为矫正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治疗前被矫正行为的发展水平的基线阶段;二为矫正方法的治疗或处理阶段;三为矫正后的效果追踪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验,每次测验中,必须对行为变化做出详细而客观的记录。八、 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行为矫正的研究,伴随着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现而兴起,至今已有近1的历史。1、 巴甫洛夫的基础性工作巴甫洛夫作为伟大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其研究深深地影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包括行为矫正的

13、发展。在巴甫洛夫的晚年,他开始将其条件作用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心理病理学,从而为行为矫正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 华生和琼斯等人的先驱性工作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初。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他的同事琼斯等人,运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对儿童所进行的形成惧怕反应和消除这种惧怕心理的著名研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3、 沃尔普和艾森克的开创性工作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他们促使行为矫正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为行为矫正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 斯金纳和班都拉的发展性工作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杰

14、出代表,他对行为矫正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二是创造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即“行为实验分析法”。斯金纳在这两方面,对行为矫正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历史影响。可以说行为矫正较完整的理论阐述和应用于临床的成套技术和方法,是在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之后才大体形成的。目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和发展规模,已经远胜于斯金纳提出学说之初时的情形,无论是原理、实验方法的完善,还是临床实践的扩展,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其特有的魅力,深为行为矫正研究者所青睐。20世纪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理论的衰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调和

15、两者矛盾的新型理论而出现。该理论以班都拉及其同事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关于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及所得资料为依据。该理论指出,人们的社会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除了言语学习之外,还可通过观察学习这一途径来实现;个体行为的发生和种种变化除了受直接强化影响之外,还受替代性强化的控制。这种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就是为个体提供行为的榜样、做出示范,个体则通过观察、进行模仿来开展学习。这一理论很快被临床心理学家应用到心理治疗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即替代性强化技术。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从行为矫正的历史分析可知,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

16、理论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其中以前两大理论为主流,它们奠定了行为矫正的基础,并在方法和策略的应用上也占据主要的内容。后两个理论是在行为矫正的发展后期才逐渐渗入的,目前仍处于进一步的发展时期。一、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他的经典实验中,他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食物通过摇控装置可以送到狗的面前食物盘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过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实验开始后,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之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

17、应。在这个实验开始时,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而铃声不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这时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叫中性刺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在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变成了条件刺激,而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巴甫洛夫研究的虽然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应,但经典性条件学习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如望梅止渴等。一些本来并不引起机体反应的中性刺激,由于在过去曾反复与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相伴出现,因而变成了预示无条件刺激到来的信号,所以也能引起机体的反应。2、 经典性

18、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有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刺激泛化与分化律、恐惧性条件作用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获得律与消退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难以建立联系。当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直至最终消失。但这种消失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

19、时间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当然,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的条件反应又会迅速变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刺激泛化与分化律。刺激的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的出现。如曾被大狗咬过的人看到小狗也会害怕。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事实上,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刺激很少每次都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借助刺激泛化将学习范围扩展到原来的特定刺激之外,因此

20、刺激泛化对学习范围的扩大来说非常重要。刺激的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泛化能使个体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恐惧性条件作用律。在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如电击)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它们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像这种以对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如电击是一个无条件

21、刺激,它能引起实验动物肌肉的收缩反应,如果每次电击前都呈现一个铃声刺激,反复几次以后,单独呈现铃声时,机体也会出现肌肉收缩反应。高级条件作用律。在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机体的反应。从这种意义上说,条件刺激似乎成了一种“替代性”的无条件刺激。这种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在高级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的发生不再需要具有生物力量的无条件刺激的帮助,因而它极大地拓宽了经典条件作用的领域。3、 从巴甫洛夫的理论到沃尔普的临床实验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交

22、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原理。二、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在批判性继承巴甫洛夫、华生和桑代克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的整个学习理论是根据他在特制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中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提出的。斯金纳箱内有一个伸出的杠杆,下面有一个食物盘,只要箱内的动物按压杠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动物即可得到食物。斯金纳将饥饿的白鼠关在箱内,白鼠便在箱在不安地乱跑,活动中偶然压到杠杆,就会有一粒食丸滚到食物盘内,白鼠便吃到了食丸。以后白鼠再次按压杠杆,又可得到食物。由于食物强化了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因此白鼠后来按压杠杆的速率迅速上升

23、。由此斯金纳发现,机体做出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斯金纳将条件作用的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斯金纳称之为应答性反应,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是由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的,即实验者针对机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要机体学习的反应)给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在

24、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发生。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不给予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反应决定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行为矫正中作用很大,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三、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1、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含义随着行为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展,一些热衷于行为控制和改变的学者也积极注意到内存的认知过程对外在行为的影响。简单地说,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

25、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经由自己内在思想的改变,主动去修正外在的问题行为,往往可以使行为改变持续,不因外在强化物的消失或撤离而中断。因此,认知行为学习理论既注重个体的外显行为,也关注内在的认知历程,以便新的适应性行为能够持续和内化。也就是说,认知行为学习理论是运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的流程和认知介入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感受和行为。2、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艾里勘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认为,行为者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所以要教导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以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清除行为者的情绪困扰。该理论又叫“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型中,

26、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建立的相应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及行为反应(C)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所引起,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如:两个学生在一次重要考试中都失败了,他们对这同一事件所持的信念可以完全不同。其中一个可能性出现后悔的情绪并决定克服这种情绪,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另一个可能会感到自卑、抑郁、很难打起精神再作努力。因此当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的看法、信念不同时,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也会不同。3、 贝克的认知

27、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行为者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因此在行为矫正时,应该改变行为者不良的或歪曲的认知和观念。四、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的行为表现基础上,经由强化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的。而班都拉则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学习来说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人类学习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行为的习得来自间接经验,其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制于个体的认知等因素的作用,并且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环境。于是,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

28、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1、 学习的交互决定论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的学习观,即以行动、环境、个体(包括认知和动机)三者的交互决定论为基本框架,试图解释人类动机、情绪和行为的起源。这一理论坚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行为的观点。其观点可以概括为:行为、个体(认知占主要成分)及环境三因素互为因果,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行为、个体及环境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导致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2、 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指的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在人类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使我们超越经由赏罚控制来学习直接经验的限制,而且可以使

29、我们超越事先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第三章 行为矫正的技术一、 强化1、 强化的含义及类型在行为矫正领域,强化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行为的增加通常指的是行为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或者强度得到了增强。根据行为的结果,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增加行为的过程。当行为结果是获得强化物的过程称为正强化。而行为结果是逃避或者回避的过程为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当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者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在正强化中,随着行为发生而出现或增加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判断一个刺激是

30、不是强化物,要注意这一刺激是否导致今后行为发生的概率提高。只有提高了行为发生概率的刺激才是强化物。负强化是当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如:减轻处罚。2、 强化物的类型在正强化的使用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强化物。对于强化物的类型,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强化物的起源或者性质可将强化物分为无条件强化物或条件强化物。无条件强化物也称原级强化物或者非习得性强化物,这一类刺激物通常不需要个体经过学习就具备强化功能,也就是说,刺激物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强化效果。如食物、水、空气。一般来说,无条件强化物都具有很好的强化功能,但是其强化

31、功能的发挥是要有前提条件的。由于无条件强化物很容易引起个体对刺激物的满足,因此只有在剥夺状态下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这也是无条件强化物的弱点所在。条件强化物又称为次级强化物或者习得性强化物,这一类强化物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类中性刺激物,并不具有强化的功能,由于无条件强化物或者其他条件强化物一起配对使用,才获得了强化的功能,因此它们的强化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被称的条件强化物。如考试分数、体育比赛的名次。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可分为可吃型、感觉型、可触摸型、活动型和社会型。可吃型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它们往往属于无条件强化物,其强化价值一般不需要经过学习就可获得。感觉型强化物。各种可以给予个体感觉器官刺激

32、的强化物都可以属于这一类。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可触摸的强化物。如贴画、积木等。这一类强化物有点类似于拥有性的强化物。活动型强化物。如玩游戏、阅读、看电视、听音乐等。社会型强化物。指的是个体喜欢接受的身体的接触(如拥抱)、接近、注意、口头表扬、脸部表情等。二、 惩罚惩罚是指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即惩罚是当个体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做出某一行为后,结果立即导致了厌恶刺激的出现或者损失了已经获得的正强化物,那么在以后的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在惩罚过程中,导致个体行为减少或消失的刺激物或者事件就是惩罚物。惩罚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让个体承受某种厌

33、恶刺激,另一种是撤除积极的强化物。前者称为正惩罚,后者称为负惩罚。三、 消退消退指的是在某个情境或者刺激条件下,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但反应之后并没有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简单地说,消退就是对以往强化过的行为不再进行强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得行为的发生率逐渐降低。如孩子每一次哭闹着提出无理要求时,总是不给予满足,以后孩子的哭闹行为就慢慢减少了。四、 区别强化区别强化指的是采用强化物对某一组行为反应进行强化,但是对其他行为反应则不给予强化。目前有四种区别强化形式常常被用于减少不良行为上,包括低比例行为的区别强化、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替

34、代行为的区别强化以及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低比例行为的区别强化指的是如果个体的不良行为低于规定的比例发生时,就给予正强化物。也就是说,只要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率没有超过规定的限度,不仅不会得到惩罚,反而会获得强化。那么以后个体的不良行为更会趋于以低比例的方式发生。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指的是对与不良行为不能同时发生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而当不良行为发生时则没有强化。不相容行为通常指的是一组行为,当这组行为中的一个行为减少时,另一个行为的发生率必然会增加,那么这两个行为就是不相容行为。如坐和站就是一组不相容行为。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与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实际上是相似的。只不过所强化的良好行为并不一定要与不良

35、行为不相容。可以通过让行为者从事一些不良行为的替代行为来占据本来是不良行为发生的时间。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指的是只要在这一段特定的时间间隔内不良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由于这一程序中的强化给予与不良行为是否发生有紧密的关系,因此该程序有时也被称作零反应的区别强化。五、 刺激控制刺激控制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为跟随某一特定刺激出现,而不是其他刺激。也就是说,当该特定刺激出现的时候,某个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或者强度更有可能发生改变;而当该特定刺激不存在的时候,该行为则不会出现变化。这就意味着该特定刺激对个体的特定行为具有控制作用。刺激控制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比如:孩子常常很容易知道,当他提出某个

36、要求的时候,谁更能满足他。六、 塑造塑造指的是通过对连续趋近于目标行为的行为进行系统的区别强化,并最终帮助个体学会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某个新行为的过程。在塑造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一是行为目标的逐渐趋近;二是对不断变化行为的区别强化。在塑造的过程中,个体总是通过某种方式对与最终目标行为非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强化。因此个体形成新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趋近的过程。在塑造的过程中,最初被强化的行为是与目标行为类似或存在某些关联的行为,或者是完成最终目标行为所必须的先前行为,这一行为也是在当前条件下个体能力水平所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当个体最初的行为逐渐变得频繁的

37、时候,强化的目标就会转移到更接近最终目标行为的行为。因此,在塑造过程中,强化的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它们逐渐地趋近于最终目标行为,每一个行为都比先前的行为更加接近最终的目标行为。在塑造过程中,强化的目标是一组行为,包括阶段性的目标行为与最终目标行为,它们在某些方面都具有共同的品质或者联系。但是这些行为不会始终都成为强化的目标,当某个阶段性目标成为强化的目标时,前一个阶段的行为就不再获得强化物,而是被消退。也就是说,随着个体行为能力的提高,干预的目标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而强化都只是针对现阶段的目标,而不是前阶段的目标。七、 渐隐渐隐指的是逐渐变化控制行为反应的刺激,最后当这个刺激达到自然刺激水平的情况

38、下,个体也能做出相同的反应。渐隐可以使个体在学习中减少尝试的错误,从而产生一个不发生错误就能进行学习的辨别过程。它可以使个体少走弯路,为个体的学习节约宝贵的时间,同时它也可以使个体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渐隐与塑造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两者都是通过一步步对渐进性目标的训练帮助个体学会新的行为。但是两者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塑造中,干预者要根据个体行为掌握的情况,不断提高对个体行为的要求,最终使个体学会新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干预者来说,提供给个体的刺激条件是稳定的,不管每一阶段的目标行为如何变化,行为发生的刺激条件是不变。而在渐隐程序中,要求个体表现出的目标行为在各个阶段都是相同的,但是所提供的

39、刺激条件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从起始阶段开始,干预者缓慢地改变所提供的刺激条件,并对这些刺激条件下所引发的特定行为反应进行强化,最终使刺激变化成为所需要的生活中自然呈现的刺激。八、 链锁如果个体所要学习的新行为比较复杂,且由多个环节组成时,就需要运用链锁的方法对行为进行训练。链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个体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它把目标行为中包含的各个行为反应进行训练,使个体掌握并串接起来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各个反应环节都是新行为的组成部分。链锁包括整体链锁、逆向链锁和顺向链锁三种。整体链锁是将复杂的行为链作为一

40、个单位进行训练,每次学习尝试都要完成全部任务。逆向链锁是在训练过程中,按照行为链的逆向顺序先教倒数第一个环节;随后教倒数第二个环节依此类推,直到学会整个行为。顺向链锁是在训练过程中,按照行为链的自然正向顺序先教第一个环节;随后教第二个环节依此类推,直到学会整个行为。九、 代币代币指的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的物体。代币制指的是运用代币对个体行为进行强化的一套行为改变系统,这一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一张目标行为的详细清单;二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代币数量;三是代币可以交换的支持性强化物清单。在代币制中最关键的是代币,它对行为具有很好的强化作用,但是它又不同于食物、活动或微笑等强化物。代币制的

41、优点在于:它对行为有很好的强化效果。它可以延缓或者避免强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强化物饱厌现象。代币的价值及强化作用具有客观性。它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代币制中可以引入惩罚程序。第四章 行为学与孤独症治疗孤独症是起病于童年早期的广泛性脑功能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Kanner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的兴趣和行为。因为孤独的病因至今不明,因此对本症的治疗主要是减轻患儿的症状、改善其社会功能、学习语言交流、矫正问题行为、提高其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争取使其回归主流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前,孤独症普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自从1987年Lovaas报道采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成

42、功“治愈”9例孤独症儿童以后,世界各国(主要是美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许多的孤独症教育训练疗法或课程,多数疗法或课程的建立者均声称自己的疗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Helfin等将各种孤独症疗法分为以下4类。 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 floor time)疗法、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RDI)疗法。 以技巧发展为基础的干预疗法:包括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 、行为分解训练法( d

43、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 。 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饮食疗法。 综合疗法:包括结构化教学(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CH)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其他应用于孤独症患儿治疗的还有精神统合、艺术治疗、海豚疗法、舞蹈疗法、拥抱疗法、中医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等。这些治疗方法在实践中,有些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有明显的

44、治疗效果,但也有一些疗法对治疗的对象上有一定的选择性,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部分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甚至有很大争议。目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只能够针对患儿的症状表现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其尽量能回归主流社会。以下的三种方法均采用了行为学的技术:一、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Lovaas创立少年孤独症训练项目,该项目运用零散单元教学法(又称为离散单元教学法),强化理论和简单祈使句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密集的行为训练,后来发展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它强调运用功能分析法,

45、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采用“A-B-C”模式,即“前因(需要)行为结果”来塑造正性行为。该方法是目前孤独症患儿早期教育训练最有效的操作性方法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强、方法较简单的特点。Lovaas曾在1987年报道过其纵向研究的成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运用ABA技术训练两三年,训练时间每周超过40小时的实验组有47%智商超过100,每周训练10小时左右的实验组只有2%智商超过100,而没有任何训练的对照组智商无明显变化。后继的研究表明,有90%的孤独症儿童经过训练有显著效果,而1岁2个月是孤独症儿童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进行行为训练的最佳开始期。后来McClannahan等的研究认为,该方法也同

46、样适用于成年孤独症患者。二、 结构化教学(Structured Teaching)TEACCH(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孤独症和社交障碍儿童治疗教育部门,1970年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Eric Schople创建,是一个个性化的教育训练项目。1972年美国北卡罗莱那州议会通过立法建立TEACCH孤独症和社交障碍儿童治疗教育部门该教育称结构化教育。该教育项目曾获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成就金奖,也是孤独症患儿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

47、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含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能力、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强调训练场地或家庭家具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有关物品的特别摆放;注重训练程序的安排和视觉提示;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儿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儿童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三、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以前交流训练

48、曾运用于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上,该方法是通过字母图片、手势等外在力量训练孤独症的语言能力,其理论基础是孤独症患儿并不缺乏语言能力,只是表达上受限,因此可以通过外力来开发。后来研究发现该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无效。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是在图片交流与行为学理论相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主要用来训练孤独症患儿的沟通能力。第五章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概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Lovaas创立少年孤独症训练项目,该项目运用零散单元教学法(又称为离散单元教学法),强化理论和简单祈使句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密集的行为训练,后来发展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

49、BA)。该方法是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行为塑造技术,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其核心理论为功能分析模式(ABC模式)一、 行为学家对于孤独症患者的观点行为学家认为孤独症患者在行为上出现了行为的缺陷和行为过度的表现。行为缺陷的表现为言语交流的接受和表达、非语言交流、独立游戏(兴趣)和集体游戏、自理行为等。行为过度的表现常常为攻击行为、自伤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刻板行为、暴躁行为。而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就是要使其过少的缺陷行为通过训练使其增多,同时运用行为学的方法使患儿过多的行为得到控制。二、 ABA的优点1、 该方法把所有个体的复杂行为都分解成小单元行为,也就是简单行为,通过回合式教

50、学的方法教会小单元行为,然后再通过训练慢慢把复杂的行为复原出来。例如:洗手、扣扣子等复杂的生活自理行为即是通过这种程序进行训练。2、 个体化明显。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方法时,程度不同的孤独症患儿,从哪个小单元开始 进行教授,从哪个起点开始也不同。3、 教授的是功能性的课程。也就是在课程的选择上选取在患儿的社交上“重要”的行为。4、 正面性干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教正确的行为而不是进行纠正错误的行为。因些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不让患儿有出错的机会,可能通过及时给予提示的方法实现。三、功能分析模式(ABC模式)在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中的应用ABC模式是分段式教学(回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A B CAnteced

51、ent Behavior Consequence前因 行为 结果1、ABC行为观察记录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系依ABC行为观察之概念所设计。A(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前发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问题行为本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事。ABC行为观察法透过行为的前事刺激、行为本身、行之结果的来龙去脉,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事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以单一问题行为(目标行为)之观察记录为主,由老师就某一特定问题行为(B),经由实际观察到

52、之问题行为发生之来龙去脉加以记录。换句话说,老师必须亲眼观察到、知道问题行为出现前,发生了什么事(即前事刺激为何),问题行为出现后,紧接着产生了什么事(即行为结果为何?)才可以记录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上。使用本观察记录表有三个主要的用途: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观察能力。因为教师必须记录问题行为出现前与出现后的相关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不会遗漏重要讯息。经常利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孩子的行为,能有效增进教师观察的敏锐度与准确度。增进教师对问题行为的了解。如,孤独症患儿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也可以获知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环境中的哪些人、事、物有关。增进教师客观而非

53、主观研判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能力,进而增加辅导的能力。3、 前因前因是对行为之前环境因素的客观描述,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和其他人的行为。如:时间,在什么时候进行训练。地点,选择在哪里教。人,由谁来教(父母/教师/孩子)。事情或活动,行为发生前发生的导致行为发生的事件或活动。在训练中指令、教学方法、教材等也属于行为的前因。3、行为首先行为是具体的、特别的,也就是说行为应该是详细的、明确的、不同的人的一个具体的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其次行为是可以看到的。再次行为是可以衡量的,它的发生的次数是可数的。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发脾气、有礼貌、伤心均不是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中的行为。4、结果结果是行为所获得的东西,它可以

54、增加或减少行为的发生。强化(正、负强化)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反之惩罚会减少行为的发生。 正强化,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使这种行为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的几率增加。例如:当患攻遵守纪律,保持安静时给其喜欢的玩具,患儿以后遵守纪律、保持安静的现象出现增多的现象。 负强化,是指行为者置身于或即将置身于一个厌恶性情境中,当其采取某项行为后,该厌恶性刺激会终止或避免,即当患儿做出好的行为后,其厌恶的刺激消失。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的刺激(如:不允许出去玩),当患儿安静了以后,撤消厌恶的刺激(才能出去玩)。 惩罚,是指在某行为后出现的某一事件,

55、该事件使得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下降。即:当患儿做出不好的行为后,厌恶的刺激出现。如:当患儿不遵守纪律时,给予厌恶性刺激(如:不允许出去玩)。在ABA的训练中往往设计前因(特定的时间、地点、教材、指令等)下,使患儿出现期待的目标行为,然后给予结果(强化物),从而促进目标行为的维持及更多地发生。四、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中强化物的观点强化物不是奖励,它是能增加或维持行为的环境中的任何因素。正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强化,如:通过努力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精心打扮自已以后,获得别人的赞美等。在分段式教学(回合式教学)的操作中,强化物是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和活动,其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

56、对孩子能起到“奖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1、 强化物的分类强化物在应用行为分析的教学使用过程中,根据强化物自身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社交性强化物,如:鼓掌、拥抱、摸摸头,说“你真棒”“很好”。实物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东西、卡片、小玩具等。游戏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游戏(荡秋千)、打电脑、看电视等。食品强化物,如患儿喜欢的糖、饼干、薯片等。代币强化物,各种代币,如:小红花。根据强化是否是自然发生,强化物可分为自然强化物和特设强化物。自然强化物是指跟随某些行为后自然发生。如:喝水之后口渴的感觉消失。特设强化物是指那些并不是跟随行为自然发生,而是人为给予的强化物。如:在ABA训练中当患

57、儿听从教师的指令摸一下红积木后,教师给患儿一块饼干吃。2、有效强化的原则ABA教学中为保证上课的质量,首先要选好本次课程的强化物,实现有效强化的原则。适当性,强化物应该是患儿选择出来的,是患儿所喜欢的,能真正起到强化的作用。伴随性,指当患儿完成教师所指定的任务后,应伴随给予强化物。即时性,指当患儿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后,在其行为发生的3秒钟内给予强化物。一致性,指在患儿的ABA教学中,如果有多位教师参与教学训练,那么不同的教师在给予强化物时应保持一致性原则。3、如何选择合适的强化物首先应对患儿实行强化物的调查和选样。观察患儿平时的选择倾向,应提供6种以上的选择,选中后随机换位置再次进行选择,如果

58、连续23次均选择同一个物品,则此次课程的强化物即为此物品。在选择强化物时,同时应注意评估一下其是否有效,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是可以做到,既“可实现性”,是否可以控制,即“可控制性”。当患儿不注意学习时应首先考虑强化物是否有效的问题。应重新让患儿选择强化物从而判别是否是由于强化物失效所导致。在教学中应注意强化物会随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如果需要,孤独症患儿可以同时拥有2件以上的强化物。当本次课程的强化物选好以后不能立即拿开,如果是实物强化物可以给患儿玩一会,如果是食品类的强化物可以给患儿吃一点点,然后应立即开始进行教学。4、强化的频率强化的频率分为高频强化和低频强化两种。高频强化是指以固定比率(

59、1:1), 即对患儿的每一次正确反应给予一次奖励。高频强化使用在患儿对教学的配合能力较弱、情绪较差、或对患儿提出新的课题时。低频强化是指以变化比率(X:1),即在患儿数次正确反应后给予一次奖励。低频强化使用在患儿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学、情绪较好、与患儿进行其所喜欢的活动时、课题难度不大或患儿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患儿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5、避免过度强化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一次给予患儿过多的食物类强化物,防止患儿过快出现吃饱了的现象,进而使强化物失效。同样对于实物强化物也应避免让患儿一次玩的时间过长。当强化物失效时,也应考虑到是否是强化物太单调而缺乏变化,导致患

60、儿缺乏持久的兴趣。6、建立操作性条件操作性条件是指利用或改变环境因素从而提高强化物的有效性。如:当患儿饥饿时食物的强化效能会有所提高。而炎热的天气时或患儿吃过较干的食物后,水对患儿的吸引力会上升。喜欢玩的玩具,很久不给予患儿玩以后,该玩具对患儿的吸引力会更强。当患儿闻到食物的香味后,食物对患儿的吸引力也会上升。第六章 ABA教学技巧和课程形式ABA教学是从教技能开始,并以其为中心。而孤独症患儿的许多行为问题多与儿童的相关技能缺乏有关,ABA教学从技能着手更有可能在孤独症患儿的教育中成功。一、 ABA教学的主要程序及注意点在教学时,尤其是在教学的初期阶段应拿走分散孤独症患儿注意力的物体。在上课之

61、前应把本次上课的所有材料准备好。在教学时应注意遵循强化的原则,即有效强化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遵循课程的形式及测试的阶段,当患儿的能力不够时不能进行下一阶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清楚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应遵循的泛化级别。同时在教学中注意遵循提示的层次,提示的力度应逐渐减弱。当患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反应时,教师应正确给予进行行为的纠错。教学中应随时进行数据的记录,通过详尽的数据来分析患儿学习的效果,并决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二、 ABA教学中常运用的行为技术1、塑造塑造的含义在以前的内容曾做过介绍,它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逐步建立新的行为。即通过连续不断地逐步强化、修正个体的行为,使其行为逐渐接近设

62、定的目标。ABA是将行为分解成细小的部分,即小单元的行为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近似的反应来“塑造”孩子不断趋近和最终完成所期望行为(目标行为)因此一个得到强化的行为,应该比以前的行为更接近期望行为的标准。该技术能够增加患儿获得强化的机会,并使其获得成就感。在使用该技术时应注意把握好“赏进不赏退”,“赏好不赏差”的塑造原则。经常需要采用塑造法的情况有: 身体动作(对孩子动作进行强化,使这些动作越来越接近正确的动作); 语言技巧(对孩子逐步改善的发声进行强化); 书写及绘画(在孩子画出的字母越来越接近于卡片上的时给予强化)。2、 提示提示又称为辅助,是一种外加的暗示以增强获得一个新行为的

63、成功性。即一种附加的刺激,它被使用在有意识地引发正确反应(期望反应),从而帮助患儿在指令与正确反应间建立联系,以保证患儿行为的正确性,使强化的目的得以实现。进行提示能加速患儿的学习进程,同时也可减少患儿学习中所遭受的挫折。提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身体提示(Physical)通过接触儿童的身体帮助他完成正确反应,包括完全的和部分的身体辅助。 动作示范(Modeling)通过示范指令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 手势提示(Gestural)用手势动作(指点、示意)帮助孩子做出正确反应。 位置提示(Positional)将刺激物置于孩子易给出正确反应的位置上。 语言提示(Verbal)a用语言补充/描述

64、指令示意孩子应有的正确反应; b在语言刺激中给出(全部或部分)正确答案。 视觉提示(Visual)用图片或实物对孩子进行提示在使用提示时应充分注意提示的时间要及时,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发生兴趣并体验成就感。其次提示要与强化结合使用,在提示患儿做出正确反应后应及时给予强化。3、渐隐(渐退)及提示的层次渐隐是指逐步撤消提示的过程。而提示的层次应遵循从最大干预到最小干预的顺序。如:提示应从全体式的提示、半体式提示、动作示范逐步降低提示的强度,直至患儿能独立完成目标行为。例如:患儿在使用身体提示下完成“摸”的行为后,下一个回合尝试采用一个手势提示(指着正确的实物),来提示患儿完成“摸”的行为。再如:使用一个语言提示完全说出一个实物名称使患儿模仿说出后,下一个回合尝试使用只发出第一个音节来提示患儿仍模仿说出实物的名称。 适当地延长“等待”的时间也是一种提示的渐退,在患儿已经能在一种提示下完成目标行为后,可以尝试在下一个回合中,如果患儿没有对指令做出即时的反应,适当地延长提示给予的等待时间,但注意等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