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复习纲要.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51256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2.4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程力学复习纲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工程力学复习纲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工程力学复习纲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资源描述:

《工程力学复习纲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力学复习纲要.ppt(8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考试时间:2011.1.10 (20周周一)下午15:0017:00 2. 考试题型:简算题5道 + 计算题6道 ,总分100分。 3. 考试范围(涉及章节) 如下:,工程力学复习纲要,汽车工程系 钟玉华,1. 主要内容:物体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平面力系的受力平衡条件,根据已知力求解未知约束力。(静定问题) 2. 相关概念: 力大小、方向、作用线;(集中力与分布力) 力矩力对某一点之矩(力矩的正负号规定) 约束对物体运动施加限制的周围物体。 常见的约束类型及对应的约束力: 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阻碍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1)柔索约束:约束力作用在与物体的接触点上,作用线沿柔索拉直的方向,背

2、离被约束物体,只能承受拉力,不能承受压力。 通常用FT表示。,第1篇 静力学,(2) 光滑接触面约束:约束力通过接触点、沿接触面在该点的公法线方向,并指向被约束物体,只能承受压力,而不能承受拉力。,第1篇 静力学,摩擦力忽略,(3) 铰支座约束:约束力沿着圆柱面与构件接触点的公法线, 即通过铰链中心。在进行计算时,为了方便,通常表示为沿 坐标轴方向且作用于铰链中心的两个正交分力Fx 与Fy 来表 示。包括:光滑铰支座、固定铰支座。 辊轴铰支座约束:约束力的作用线必然沿接触面法线方向,通 过铰链中心。指向被约束物体。(只有垂直方向),第1篇 静力学,(4)平面固定端约束:通常用两个正交的约束反力

3、Fx 、Fy和一个力偶M表示。既限制物体的转动,又限制物体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移动。,第1篇 静力学,3. 物体受力分析,画受力图过程(步骤),第1篇 静力学,(在解除约束之处用相应的约束力来代替。),4. 注意:在受力分析,画受力图时,充分利用力学规律: (1)二力平衡(二力杆的受力特点)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不平行三力若平衡,则必汇交于一点。 (4)整体受力时,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内力忽略。 参见教材例题1-7和作业习题。,第1篇 静力学,5. 关于平衡的重要概念:整体平衡,局部必然平衡。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它包括三个独立方程,最多能解出三个未

4、知量。,第1篇 静力学, Fx = 0, MO= 0, Fy = 0, Fx = 0 , MA = 0 , MB = 0 。,二矩式,基本式,A、B 连线 不垂直于x 轴,平面特殊力系的平衡方程,平面 汇交力系,平面 平行力系,平面力偶系,6. 根据平面受力平衡条件,由已知力求解未知约束力的步骤: (1) 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0 xy: 一般x轴水平向右为正,y轴垂直向上为正。 (3)列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约束力。 (静定问题:约束力的个数方程个数。) 注意:主动力若为分布荷载,首先要简化为集中力。,第1篇 静力学, Fx = 0, MO= 0, Fy = 0, Fx

5、= 0 , MA = 0 , MB = 0 。,二矩式,基本式,A、B 连线 不垂直于x 轴,例 题 8,结构由杆AB与BC在B处铰接而成。结构A处为固定端,C处为辊轴支座。结构在DE段承受均布载荷作用,载荷集度为q;E处作用有外加力偶,其力偶矩为M。若q、l、M等均为已知,试求A、C二处的约束力。,解:1. 受力分析,选择平衡对象,考察结构整体,在固定端处有3个约束力,设为FAx、FAy和MA;在辊轴支座处有1个竖直方向的约束力FRC 。这些约束力称为系统的外约束力(external constraint force)。仅仅根据整体的3个平衡方程,无法确定所要求的4个未知力。因而,除了整体外

6、,还需要其他的平衡对象。为此,必须将系统拆开。,将结构从B处拆开,则铰链B处的约束力可以用相互垂直的两个分量表示,但作用在两个刚体AB和BC上同一处B的约束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种约束力称为系统的内约束力(internal constraint force)。内约束力在考察结构整体平衡时并不出现。受力图中ql为均布载荷简化的结果。,解:2. 整体平衡 根据整体结构的受力图 (为了简便起见,当取整体为研究对象时,可以在原图上画受力图),由平衡方程,可以确定,解:3. 局部平衡,杆AB的A、B二处作用有5个约束力,其中已求得FAx=0,尚有4个未知,故杆AB不宜最先选作平衡对象。,杆BC的B

7、、C二处共有3个未知约束力,可由3个独立平衡方程确定。因此,先以杆为平衡对象。,求得BC上的约束力后,再应用B处两部分约束力互为作用与反作用力关系,考察杆AB的平衡,即可求得A处的约束力。,还可以:在确定了C处的约束力之后再考察整体平衡也可以求得A处的约束力。,先考察BC杆的平衡,由,求得,还可以:在确定了C处的约束力之后再考察整体平衡也可以求得A处的约束力。,再考察整体平衡,将DE段的分布载荷简化为作用于B处的集中力,其值为2ql,由平衡方程,相关概念: (1)构件组成机械的零件或结构的构件。材料力学就是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而且构件是弹性变形的固体(弹性体)。 (2)为了抽象出

8、力学模型,掌握问题的主要属性,材料力学对可变形固体作以下假设:1.连续性假设2.均匀性假设3.各向同性假设 4. 小变形假设,第2篇 材料力学,(3) 内力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4)求内力的方法截面法,它是材料力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基本步骤: 用任意截面去截构件;截开后任取一部分受力分析,截面处用相应的内力表示(相当于平面固定端约束),根据选取的部分外力(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力)和内力平衡,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内力。 当然,在用截面法求内力之前,先解出未知约束力。 (5)杆件指长度远大于横截面尺寸的构件,它是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杆件的变形形式有各种各样,但基本形式有四

9、种: 1.拉伸和压缩 2.剪切 3.扭转 4.弯曲,第2篇 材料力学,(a)轴向拉伸,(b)轴向压缩,剪切变形,扭转变形,弯曲变形,(6)杆件在外力作用下,横截面上将产生轴力、剪力、扭矩、弯矩等内力分量。 (a)轴向拉压杆轴力FN,杆件沿杆轴方向伸长或缩短。 (b)扭转杆(轴)扭矩T,相邻横截面绕杆轴相对转动。 (c)平面弯曲杆(梁)剪力Fs、弯矩M,剪切和弯曲变形。 (7)应力内力在横截面上某一点的集度; 正应力:垂直于横截面 切应力:位于横截面内 应力单位:1 N / m2 =1 Pa 1MPa = 1 N / mm2 = 106 Pa 1GPa = 109 Pa (8)变形在载荷作用下,

10、构件的形状和尺寸发生的变化,可以用正应变来度量长度变形、剪应变来度量角度变形的程度。,第2篇 材料力学,2. 求杆件内力,画内力图。 (1)注意:按控制面进行分段。常见的控制面的位置:,第2篇 材料力学, 集中力作用点的两侧截面; 集中力偶作用点的两侧截面; 均布载荷(集度相同)起点和终点处的截面,(2)杆件内力分量的正负号规则,第2篇 材料力学,同一位置处左、右侧截面上内力分量必须具有相同的正负号。 用截面法求内力分量时,一般先假设该截面的内力为正。通过计算,得出内力如果为正值,则内力确实为正;若计算出内力为负值,则表明该内力为负,方向与原受力图上假设的方向相反。,2、扭矩正负规定,右手螺旋

11、法则,右手拇指指向截面外法线方向为 正(+),反之为 负(-),第6章 杆件内力与内力图,1、轴力正负号:受拉为正、受压为负,3、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规定:,剪力:使其作用的一段梁产生顺时针转动的剪力为正。反之为负。,应用截面法可以确定杆件任意横截面上的内力分量,1. 用假想截面从所要求的截面处将杆截为两部分, 2.考察其中任意一部分的平衡, 3.由平衡方程求得横截面的内力分量,C,3. 轴力图、扭矩图的绘制 基本步骤,第2篇 材料力学,根据已知的主动力计算未知约束力;(受力平衡) 确定控制面 应用截面法求控制面上的内力 建立内力x坐标系,选好比例, 画内力图。坐标系原点取在杆件的左端点。 x坐

12、标轴沿着杆件的轴线方向,内力坐标轴垂直于x轴。,1、内力图与原图上下截面对齐。,2、图中标明各段内力大小、正负、单位。,3、图中阴影线垂直于杆轴,4、凡是集中力作用处,轴力发生突变,突变值等于集中力大小。,5、内力最大值处:即为危险截面。,4、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步骤,(1) 求支座约束反力; (2) 建立坐标系(一般以梁的左端点为原点); (3) 分段 :在载荷变化处(控制面)分段; (4)求出控制面对应点的剪力和弯矩; (5)列出各段剪力方程或弯矩方程(标出变量x 的范围) (6)按比例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注意:正弯矩标注在x轴下方。正剪力标注在x轴上方。 标注单位、大小和正负号。 (先

13、画剪力图,可按简易法绘制,再绘弯矩图),5、微分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根据载荷及约束力的作用位置,确定控制面;, 建立FQx和Mx坐标系,并将控制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值标在上述坐标系中,得到若干相应的点;, 应用微分关系确定各段控制面之间的剪力图和弯矩图的图线形状,得到所需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 应用截面法确定控制面上的剪力和弯矩数值;,注意事项:,1.为了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必须首先建立Oxy坐标 系,其中O坐标原点,x坐标轴与梁的轴线一致,坐标原 点O一般取在梁的左端,x坐标轴的正方向自左至右,y坐 标轴铅垂向上。 2. 微分关系为:,6、简易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 6-3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

14、 剪力图和弯矩图, 6-3-5简易法做梁的内力图, 6-3 平面弯曲梁的内力 剪力图和弯矩图, 6-3-5简易法做梁的内力图,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剪力图与弯矩图,一端为固定铰链支座、另一端为辊轴支座的梁,称为简支梁(simple supported beam)。梁上承受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作用,梁的长度为2l。,试写出:该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矩图。,例题4,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例题 4, 剪力图与弯矩图,解:1确定约束力,因为只有铅垂方向的外力,所以支座A的水平约束力等于零。又因为梁的结构及受力都是对称的,故支座A与支座B处铅垂方向的约束力相同。,于是,根据平衡条件不难求得:,解:2确定控

15、制面和分段,因为梁上只作用有连续分布载荷(载荷集度没有突变),没有集中力和集中力偶的作用,所以,从A到B梁的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可以分别用一个方程描述,因而无需分段建立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3建立Oxy坐标系 以梁的左端A为坐标原点,建立Oxy坐标系,,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例题 4, 剪力图与弯矩图,解:4确定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由左段梁的平衡条件,以A、B之间坐标为x的任意截面为假想截面,将梁截开,取左段为研究对象,在截开的截面上标出剪力FQ(x)和弯矩M(x)的正方向。,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例题 4, 剪力图与弯矩图,解:4确定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由左段梁的平衡条件,得到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

16、方 程分别为,这一结果表明,梁上的剪力方程是x的线性函数;弯矩方程是x的二次函数。,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例题 4,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7,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梁由一个固定铰链支座和一个辊轴支座所支承,但是梁的一端向外伸出,这种梁称为外伸梁(overhanging beam)。梁的受力以及各部分尺寸均示于图中。,试画出:其剪力图和弯矩图,并确定剪力和弯矩绝对值的最大值。,解:1确定约束力,根据梁的整体平衡,由,求得A、F 二处的约束力,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 7,解:2确定控制面,由于AB段上作用有连续分布载荷,故A、B两个截面为控制面,约束力FBy右侧的C截面

17、,以及集中力qa左侧的D截面,也都是控制面。,3建立坐标系 建立FQx和Mx坐标系,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 7,解:4确定控制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值,并将其标在FQx和Mx坐标系中。,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 7,5根据微分关系连图线 对于剪力图:在AB段,因有均布载荷作用,剪力图为一斜直线,于是连接a、b两点,即得这一段的剪力图;在CD段,因无分布载荷作用,故剪力图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由连接c、d二点而得,或者由其中任一点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而得。,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 7,5根据微分关系连图线 对于弯矩图:在AB段,因有均布载荷作用,图形为二次抛物

18、线。又因为q向下为负,弯矩图为凸向M坐标正方向的抛物线。于是,AB段内弯矩图的形状便大致确定。为了确定曲线的位置,除AB段上两个控制面上弯矩数值外,还需确定在这一段内二次抛物线有没有极值点,以及极值点的位置和极值点的弯矩数值。从剪力图上可以看出,在e点剪力为零。,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 7,6确定弯矩图极值点的位置。, 剪力图与弯矩图, 剪力图与弯矩图例题 7,7确定剪力与弯矩的最大绝对值,从图中不难得到剪力与弯矩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分别为,杆件的拉伸和压缩是材料力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首先要分析外力,其次用截面法研究杆件的内力,然后再分析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杆件

19、的线变形和线应变,最后通过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强度或刚度的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可载荷。,第7章 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与变形计算,轴向拉伸或压缩的主要公式是: 1. 正应力 或,2. 胡克定律 3. 伸长(或压缩)变形 或,强度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寻找构件内最危险(即应力最大)的点,,因此对轴向内力沿轴线变化的情况一般应画出轴力图。,4. 强度条件,依据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设计,包括:,=FN/A,1) 强度校核 对初步设计的构件,校核是否满足强度条件。 若强度不足,需要修改设计。,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变形,例题1,变截面直杆,ADE段为铜制,EBC段为钢制;在A、D、B、C等4处承

20、受轴向载荷。已知:ADEB段杆的横截面面积AAB10102 mm2,BC段杆的横截面面积ABC5102 mm2;FP60 kN;铜的弹性模量Ec100 GPa,钢的弹性模量Es210 GPa;各段杆的长度如图中所示,单位为mm。,试求: 1直杆横截面上的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 2直杆的总变形量,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变形,解:1 作轴力图 由于直杆上作用有4个轴向载荷,而且AB段与BC段杆横截面面积不相等,为了确定直杆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和杆的总变形量,必须首先确定各段杆的横截面上的轴力。,应用截面法,可以确定AD、DEB、BC段杆横截面上的轴力分别为:,FNAD2FP120 kN; FNDE

21、FNEBFP60 kN; FNBCFP60 kN。,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变形,2计算直杆横截面上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横截面上绝对值最大的正应力将发生在轴力绝对值最大的横截面,或者横截面面积最小的横截面上。本例中,AD段轴力最大;BC段横截面面积最小。所以,最大正应力将发生在这两段杆的横截面上:,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变形,3计算直杆的总变形量,直杆的总变形量等于各段杆变形量的代数和。,上述计算中,DE和EB段杆的横截面面积以及轴力虽然都相同,但由于材料不同,所以需要分段计算变形量。,变形的四个阶段,1、弹性阶段OB,比例极限,弹性极限,2、屈服阶段BC(失去抵抗变形的能力),屈服极限,3

22、、强化阶段CD(恢复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极限,4、局部径缩阶段DEG,第八章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两个塑性指标:,延伸率,截面收缩率,为塑性材料,,为脆性材料。,值越大,材料塑性越好。,5,5,第九章 扭转杆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距圆心为处切应变,剪切胡克定律,切应力分布,切应力沿半径呈线性分布。,最大切应力:,扭转截面系数,距圆心为处切应力,实心圆轴,空心圆轴,圆截面惯性矩、扭转截面系数:,切应力互等定理,两相对的面上,切应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材料的圆轴各段内扭矩或直径不同,其相对扭转角计算公式:,扭转角计算公式:,圆轴扭转强度条件,强度条件:,刚度条件:,若 的单位为“度

23、”,则,强度条件的应用,(1)校核强度,(2)设计截面,(3)确定载荷,参考第9章课件例题1、2,第十一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若图形对某坐标轴的静矩等于零,则该轴必须通过形心,平面图形的静矩,图形对 y 轴的惯性矩(二次轴矩),图形对 z轴的惯性矩(二次轴矩),图形对 y z 轴的惯性积,图形对 O 点的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极惯性矩,如果 z或 y 是图形的对称轴,则Iyz =0,惯性矩和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定理,第12章 平面弯曲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纯弯曲(Pure Bending):,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只有弯矩,没有剪力。,两个概念,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纤维不受拉应力

24、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几何方程:,物理关系:,静力学关系:, (3),的符号规定:,1 、可根据公式(4),相应代入弯矩M及该处坐标y的正负值来确定;,2 、取弯矩M及该处坐标y的绝对值,根据杆件的弯曲变形及中性轴的位置直接判定:梁凸出一侧受拉,凹入一侧受压。,梁的强度计算,1、危险面与危险点分析:,一般截面,最大正应力发生在弯矩绝对值最大的截面的上、下边缘上;,2.中性轴z:通过截面形心,并且垂直于纵向对称轴,所以确定中性轴的位置,就是确定截面的形心位置。,2、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1.弯矩最大的截面上,2.离中性轴最远处,4.脆

25、性材料抗拉和抗压性能不同,二方面都要考虑,3.变截面梁要综合考虑 与,弯曲截面系数,可以进行3种计算或设计:,梁的强度计算步骤,根据梁的弯曲强度设计准则,进行弯曲强度计算的一般步骤为:, 根据梁约束性质,分析梁的受力,确定约束力;, 画出梁的弯矩图;根据弯矩图,确定可能的危险截面;, 根据应力分布和材料的拉伸与压缩强度性能是否相等,确定可能的危险点:对于拉、压强度相同的材料(如低碳钢等),最大拉应力作用点与最大压应力作用点具有相同的危险性,通常不加以区分;对于拉、压强度性能不同的材料(如铸铁等脆性材料)最大拉应力作用点和最大压应力作用点都有可能是危险点。, 应用强度条件进行强度计算:, 参考第

26、12章课件例题4、5、6、7、8,第13章 平面弯曲杆件的变形与刚度计算,横截面形心处沿w方向的铅垂位移,称为挠度,用w表示;向下为正;,2. 变形后的横截面相对于变形前位置绕中性轴转过的角度,称为转角用表示;,沿x轴正向顺时针旋转为正。或者可以表达为该处挠曲线的斜率。,挠曲线性质:,(2)挠曲轴上任一点的切线斜率等于梁上该截面的转角值。,(1)挠曲轴上任一点的纵坐标等于梁上该截面的挠度值;,(3)挠度和转角之间的关系,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转角,挠度,w1 = w2,1=2,约束条件与连续条件,w= 0,= 0,w = 0,i)固定端:,ii)简支端:,iii)铰链连接:,iv)连续性条件:,w1 = w2 1 2,梁在若干个载荷共同作用时的挠度或转角,等于在各个载荷单独作用时的挠度或转角的代数和。这就是计算弯曲变形的叠加原理。,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