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5108578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辨证法》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自然辨证法》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自然辨证法》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读后感(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然辨证法读后感 最近通过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仔细阅读,让我受益非浅。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中的作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一部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著作。通过这次阅读,使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 以前我认为哲学是一门跟自己无关的事情,是高考与考研的工具,但现在才发现哲学与自己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老师曾说过,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哲学正是一

2、种高级的思想,让人了解自己,了解自然。正是哲学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哲学叫我们以一种价值观去要求自己,以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认识科学,从而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去创新,如何去丰富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正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一样,起初总是怀着一种好奇心,对什么都想了解,有了思想才指挥我们付诸于行动,做科学也正是需要这种好奇心,要有这种执着,持之以恒的态度。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自然辩证法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

3、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恩格斯认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植根于自然科学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标志着思辨地构造体系的旧自然哲学的终结。 自然辩证法还教育我们如何去创新。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才有正确方向,那我们该如何去创新呢。任何事物都是有所联系的,我们应该怀着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后来对相关的知识做了一个简略的温习总结,才终于找到了切入点。创新就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和别人交流。不能像我们的清王朝那样,之所以当时西方发展迅速的时候,中国的科技逐步落后,我感觉原因很多,其中清朝的闭目塞听,狂妄自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老

4、师曾经上课提到过的一个问题。西方国家从开辟新航线开始,都怀着对科学的景仰渴求之情,而我们中国还仍沉浸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结果在科学上与西方国家一落千丈。这就教导我们不管做项目,还是做学术,都要诚实地去和别人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头闷死在课本里。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科学,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直到18世纪尚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

5、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往往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自然哲学继承发展了历史上与机械唯物主义相对立的辩证法思想,其中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见解,然而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它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也具有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了解到要验证一个命题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首先明白一个命题如果不可能被证伪这个命题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样我们就能够识别一些

6、貌似真理的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论断。我们现在所接受的理论只不过是有可能被证伪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理论。明白了假设证伪是有效的研究的方法,也是最节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看人或事物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

7、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应时刻联系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科学客观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目前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当务之急应把其自然辨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当中,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篇:自然辨证法读后感读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有感 一、论文基本信息 题目: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刊名

8、: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期数:2021年第12期 作者:徐善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二、文章基本内容简介 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者对古今文化的内涵外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和传承中的得失,以及如何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营养,正确理解和使用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有分析、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三、文章各部分主要观点和思想 全文分三部分论述。 (1)阐述了作者关于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的基本观点,即: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和活力所在,经济社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需要重大的文化繁荣

9、与创新来引导;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将是科学文化的不断创新、广泛传播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2)作者阐述了国民素质问题的意义及我国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性跟必要性。这部分又分三小节阐述。第一,国民素质是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中国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关联到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些基本指标,已成为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牵制因素,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并需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其中关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有扬弃也要有继承,要在扬弃

10、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样的话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官方场合,讲了几十年并没有人提出异议,但我们还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和研究。传统文化又不可能支撑起中国现代文明的大厦。因此,在继承基础上创新, 不断发展国家新时期的先进文化,特别要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传播与弘扬就成为必须坚持的方向了。第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3)作者从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状出发对涉及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国民素质提高的相关学术问题讲一些个人意见。第一,对待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上,应当多注重一些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以及

11、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作用的研究。我们一定要知己知彼,不仅能够扬己所长,更要善于学习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构建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第二,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伴而行。要明确科学文化传播、普及与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要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标准,也要调动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科学普及的内容,强化相应的途径和手段,特别是组织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文化传播、普及工作,探索多元化的科学传播模式。第三,要正确地认识科学,要正确地使用科技。科学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是我们如果不去理智地利用它,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这样的警告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没有

12、停止。 四、文章结构分析 这三部分结构明晰,逻辑关系紧密。首先提出科学文虎素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意义;在提出我国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和国民素质的落后现状及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性跟必要性。最后就我国落后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具体的个人意见。文章按照总分总的行文方式,用数据从事实说话,直截了当,由现象及本质,由本质求对策,行文流畅,意义重大。 五、启发与感悟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要积极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努力。首先,我们要利用大学时代这一大好时光,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力求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

13、。另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也要广泛涉猎,如果只注重本专业,而忽视专业之外的知识,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现阶段,随着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外语显得尤为重要,不 管是不是外语专业的都在学习外语,因为熟练掌握外语是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光是外语,我们还要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等等。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明白,终身学习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实际上已经成了生存的需要,为此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仍然要学习,而且现在的学习要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要增强自己的才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

14、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牢牢确立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坚持运用逆向思维,坚持找寻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人云亦云凡事步人后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就是实践创新。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我们每天在学习和活动之外,还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来思考,思考已发生的、正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那么,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产生灵感的火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最后,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来。 第三篇:自然辨证法转基因农作物 一、定义 转基因农作物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引入

15、其它生物或物种的基因而培育出来的,这种农作物也叫基因改性农作物或基因重组农作物。 二、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前四名分别是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这四个国家种植了全世界99%的转基因作物。美国居于世界领跑地位。其种植种类主要有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在此项成果带动下,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多种作物以及林木的研究进展迅速。中国的转基因植物有22种,其中转基因大豆、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麦等进行了田间试验,转基因棉花已经大规模应用。目前,可商业化生产的有:棉花、水稻、西红柿、甜椒和矮牵牛花

16、。同时,在中国的进口转基因作物中,大约每年有1400万吨转基因大豆来自美国和阿根廷,总数量相当于中国全部的大豆产量。 我国已初步建成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传统的育种技术是通过植物种内或近缘种间的杂交将优良性状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产量更高或品质更佳的新品种。传统的育种技术对本世纪农业生产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基因交流范围有限,很难满足未来农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要求。转基因植物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

17、植物,所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植物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已初步建立了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和林草、花卉、果树的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多种全新的优良品质,它不但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种,而且还可以改进农作物的品质。美国现在还成功研制出抗除草剂农作物、生物改良新饲料、含天然杀虫剂的农作物、抗疾病的农作物、特种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等转基因作物。 三、安全性隐患 转基因农作物被培育成功以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检验其安全性的工作就从未停止。然而,由于研究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或失误,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进而引发公众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

18、的疑虑,以下就简单回顾几个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隐患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1.巴西坚果事件 巴西坚果(bertholletiaexcelsa)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质2salbumin。为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1月,美国先锋(pioneer)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尝试了将巴西坚果中编码蛋白质2salbumin的基因转入大豆中(文章摘要发表于细胞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ofcellularbiochemistry,1994,suppl18a:78)。 但是,他们意识到一些人对巴西坚果有过敏反应,随即对转入编码蛋白质2s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进行了测试,发现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

19、同样会对这种大豆过敏,蛋白质2s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坚果中的主要过敏原(研究结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6,334:688-692)。 于是先锋种子公司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此事却被说成是“转基因大豆引起食物过敏”。“巴西坚果事件”也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因过敏而未被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案例。 其实,国际上已有关于产生过敏反应的食品及其有关基因的清单。在研究转基因作物时,研究人员首先不能采用这些过敏性食品的基因;对转基因作物制造的新蛋白质,需对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与已知500多种过敏原作对比,如果具有相似性,也将会被放弃;另外,对外源

20、基因形成的新蛋白要进行消化速度检测,如果不能快速地被消化,也不能供食用。 2.普斯泰(pusztai)事件 “普斯泰(pusztai)”事件,被认为是引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激辩的舆论转折点。 1998年秋天,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科学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pusztai)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称他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随后,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即引起国际轰动,在绿色和平等环保ngo的推动下,欧洲掀起反转基因食物热潮。 然而时隔不久,普斯泰的实验遭到了质疑。据称,他是在尚未完成实验,并且没有发表数据的情况下,就贸然通过媒体向公

21、众传播其结论的。他研究的转基因土豆是由他自己构建的,在当时根本没有上市的可能,不存在宣传实验的任何紧迫性。 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包含6方面的失误和缺陷: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实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实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不久之后,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3.帝王蝶(monarchbutterfly)事件

22、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称其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发现这些幼虫生长缓慢,并且死亡率高达44%。洛希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作物同样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 然而,洛希的实验受到了同行多方面质疑。最重要的反对意见认为,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且没有提供花粉量数据。不久之后,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结论认为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扩散不远。在田间,距玉米田5米远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草叶上只发现

23、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会大量产卵。(3)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抗虫基因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但田间帝王蝶数量却很大。 另外,美国环保局在一项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数据。 4.墨西哥玉米事件 2021年11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生态学家davidchapela和davidquist在nature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品种样本中,发现了一段可启动基因转录的dna序列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同时发现与诺华(nov

24、artis)种子公司代号为“bt11”的转基因抗虫玉米所含“adh1基因”相似的基因序列。 墨西哥作为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当时明文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只是进口转基因玉米用作饲料。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绿色和平组织甚至称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了“基因污染”。 然而,davidchapela和davidquist的文章发表后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其实验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经反复查证,文中所言测出的“camv35s启动子”为假阳性,并不能启动基因转录。另外经比较发现,二人在墨西哥地方玉米品种中测出的“adh1基因”是玉米中本来就存在的“adh1-f基因”,与转入“bt玉

25、米”中的“adh1-s基因”序列并不相同。 对此,nature杂志于2021年4月11日刊文两篇,批评该论文结论是“对不可靠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并在同期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另外,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通过对其种质资源库和新近从田间收集的152份材料进行检测,并未在墨西哥任何地区发现“35s启动子”。 四、优势明显 虽然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安全不确定性的隐忧,但是其明显的优势却是不容忽视的。 1.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有助于解决资源 纵观整个农业史,农民们一直渴求通过杂交育种提高作物产量。然而,杂交育种犹如赌博,其结果难以逆料。而通过育种获得改良的作物的最有效的标准方法

26、之一,是用伽玛射线轰击种子和植物,制造基因突变来改变它们的dna,然后将其中一些达到要求的给挑选出来。 顺便提及的是,欲图避免任何人工化学的有机农,对放射制造出来的作物变种的依赖,比传统农民更甚。放射以随机的方式,改变作物的染色体结构和基因组序列。而且,没有任何法律要求对这种发射性产品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检测。相反,转基因作物是经过实验室制造出来的既成基因生长出来的,它对基因所作的修改与作物育种一直以来对基因所作的修改别无二致,而且比后者更快速更精确。反对者经常声称,转基因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它能够在物种之间转变基因。但同样地,这并非什么新事物,它一如在植物演化时代基因在物种间的自

27、然转移,这正是我们有物种多样性的原由所在。 2.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 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经验强有力地证明,转基因作物实际上有益于环境。它们减少了对农业化学喷洒的依赖,节约了能源,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更少的化石燃料,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提升产量,它们使稀缺的农耕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 3.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 转基因作物的另外一个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即下半个世纪,世界将使粮食产量翻番,以供养超过8亿多如今正在忍饥挨饿的人口以及到2021年新增的30亿人口,还有上亿的人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获得更接近西方的生活方式,吃到更多的肉食。 与此同时,世界适耕土地和水资源正在枯竭。用小麦、玉米和其他

28、农作物制造生物燃料进一步缩小了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因此推动粮价上涨。用转基因技术提高产量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耕地,阻止森林的毁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果像环保主义者詹姆斯罗夫洛克所估计的那样,所有耕作都变成有机的,那么我们只能供养当前世界1/3的人口。 五、前景展望 人们信赖常规育种的安全性,但是转基因育种技术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事实上,通过科学家多年来的研究和

29、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物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不会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制定了各自对转基因生物的管理法规,负责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我国早在1993年就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设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公室,并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负责全国农业生物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的安全性评价。截至去年,农业部共受理了8批200多项申请,批准转bt基因抗虫棉,反义rna技术延熟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的甜椒和番茄的商品化生产。 转基因技术自出现以

30、来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很多国家纷纷致力于转基因物种的研究,转基因农作物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外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性强的棉花、玉米、水稻等。抗虫棉花在国内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玉米在国外已有很大的种植面积,它们的推广大幅度地降低了农药的用量。抗虫水稻为我国独有,而且还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不仅如此,国外已培育出氮肥高效利用的转基因小麦,磷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烟草,耐储藏保鲜番茄。瑞士科学家培育出富含维生素a的“金米”,我国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蒸煮和食味品质明显改善的水稻。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还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和耐盐碱、

31、耐铝毒的作物新品种。总之,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改进产量潜力,对农业、畜牧业、渔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均会起到保障作用。 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相信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使转基因技术能够真正的造福人类。 第四篇。自然辨证法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研究内容。 答: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

32、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二、自然观的分类及特征 答: 1、古希腊的自然观。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去说明世界,把自然界的现象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整体,注意从事物内部去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一切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天主教教条教义为准则,都要为神学服务。 3、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以机械力学的观点说明一切,当遇

33、到无法解释的问题时,就只能求助于造物主的智慧,使得并未摆脱神学的束缚。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一切研究成果以科学实验为依据。 三、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的关系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

34、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科学观察与实验方法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作用及局限性答: 一、科学观察 (1)基本概念。在科学研究中,认知主体运用感觉和知觉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并由此形成对整个客体的体验和认知。 (2)分类。一般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借助科学仪器,又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特点: 1.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 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不主动干预自然事物和现象。 (4)作用: 1.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2.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

35、 3.当人们尚不能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时,观察就比实验成为更加主要的方法。(5)局限性: 1.在感觉范围、观察精度、观察速度等方面有局限性; 2.不主动干扰和控制研究对象,观察对象的许多属性和特征不会显示出来。 二、科学实验 (1)基本概念。通过人为地重复控制自然事物和现象以探索其属性和规律或检验某一假说和理论的方法。 (2)分类:按目的和作用分为1.探索实验; 2.检验实验; 3.混合实验(3)特点:理论性;控制性;重复性 (4)作用。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还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结果。 (5)局限性。实验不但被实验仪器控制着,而且从根本上还被理论控制着,它不但控制着实验的进行,还控制着对实验

36、结果的解释。 五、科学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科学观察中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 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1)观察与理论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观察中最重要的认识论问题 之一,观察和理论不可截然分离,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 a.指导观察的理论(观察目的渗透理论):观察不可能是完全 无偏见的,而是渗透着理论的指导。 b.表述观察的理论(观察语言渗透理论):独立于任何理论之 外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 c.解释观察的理论(观察解释渗透理论):人们对观察结果的 表述往往不是陈述最初的、直接的感觉印象,而是载入了对这种感觉印象

37、的解释,这使观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理论。 观察总是渗透着理论:在几乎一无所知的理论层次上,任何观 察陈述都包含理论内容。 (2)观察与实在 观察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意味着观察总是可靠的 a.由于生理原因,感觉和知觉只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精确的, 具有时空局限性。 b.由于心理原因,在观察中无法避免错觉。 c.由于观察渗透着理论,而理论总是可错的,因而观察也是 可错的。 (二)科学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实验基本概念:科学实验是通过人为地重复控制自然事物和现象以探索其属性和规律或检验某一假说和理论的方法,分为探索实验、检验实验和混合实验,其特点包括:理论性、控制性和重复性。科学实验的主客体结构:主

38、观方面认识论主体实验者研究的主体。客观方面认识客体实验手段(研究的手段)和实验对象(研究的客体)。科学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实验中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是实验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实验是实践的一种,而实践是一切理论认识的来源,实验与理论相比更具基础性和决定性,但具体到现实实际,则需要对其进行深化和拓展。一是实验与理论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没有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关系。二是实验的优越性在于其控制性而非实践性。三是实验不但被实验仪器控制着,也被理论控制着。 四是理论不但控制着实验的进行,还控制着对实验结果的解 释。实验和理论两者实际上是平等而互补的关系。 六、科学认识的层次和规律。 答:科学认识活动存在着两个层

39、面:一个是与经验或感官直接联系的可在观察水平上的认识活动,另一个是用抽象的或形式化语言表述的其对象与过程一般不可直接观察的认识活动。相应的,可做出经验规律与理论规律的区分,并用可观察性与不可观察性来反映它们的基本特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时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这是认识前进运动的螺旋形式。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因此

40、,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 识。 理性认识以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从形式上看,它远离了客观对象,似乎是不可靠的。但从本质上看,只要是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就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更深层次上、更深刻、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认识中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区别并没有固定的和绝对的意义,只有相对意义。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认识过程中,经验认识和理论认识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科学认识的感性阶段中,一般来说,以经验认识方法为主,但是,也往往使用理论的认识方法。在科学认识的理性阶段中,一般来说,以理论认识方法为主,但是,在建立一个理论时,也需要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检验

41、、修正理论。 七、科学问题的概念地位、作用、提出、评价与选择 概念。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

42、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提出:(1)要尝试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提出同一问题(2)要尽可能把问题明确化 评价。一方面许多问题被科学家忽视了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相同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在于不同科学问题在科学家心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确定对一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前,科学家会对之进行某种评价。 对问题的选择可大致遵循以下基本概念:课本p103 (1)主动性原则(2)新颖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开放性原则八、科学假说的概念、性质、作用、选择及转化 概念。科学假说作为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

43、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性质。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第一,假说具有科学性。第二,假说具有假定性。 作用。首先,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其次,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假说的这些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历史上的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提出来的。 选择。第一,科学假说应当符合科学世界观。 第二,科学假说不应当与科学中普遍的、久经考验的规律和理论相矛盾。 第三,科学假说不应当同已知的经过检验的事实相矛盾。第四,科学假说应当是可检验的。 转化:由于科

44、学假说带有猜测性的成分,它最终能否被接受,即转化为科学共同体所广泛认同的科学理论,必须取决于实践。科学假说转化为科学理论一般应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假说转化为理论,应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二,假说转化为理论,还必须有预见性条件。 综上所述,假说一旦经受实践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就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 九、逻辑思维方法的分类、作用、相互关系。答。 1、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 2、作用。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它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 3、相互关系。形式逻辑思维把思维的内容和形式结构相对地分割开,仅从

45、形式结构上研究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联系的规律,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和排中率;辩证逻辑思维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上去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基本规律是对立同一律。 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分类、特点及作用答: 1、分类: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2、特点:形象思维是可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具体形状或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直觉思维:a,非逻辑性;b,过程的突变性;c,认识过程的突变性;d,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3、作用:形象思维:a,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b,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抓住主要矛盾;c,在技术领域有着更为

46、突出的意义。直觉思维:a,导向功能;b,选择功能;c,创新功能。十 一、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答:科学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以对科学知识整体结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理论结构的定量分析或逻辑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一般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和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模式。 1、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他们都是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2、空间转移模式。科学的发展具有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表现为科学中心的长周期转移和短周期转移。

47、 3、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各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总有一门或一组作为先导走在学科的前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地位的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内担当整个科学发展主导的学科,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就是带头学科。 4、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3)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十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 答: 1、科技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科技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增强科教兴国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我国的国情,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在科学研究与开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

48、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德贡献率显著提高。 2、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技术创新,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 技术创新的特征分为创造性,风险性,资产性,高效性,社会性。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 技术创新的内容,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管理技

49、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推力模式,市场需求拉力模式,科技推力模式市场需求拉力综合模式,行政计划推进模式。 技术创新的战略,领先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战略,技术模仿战略。 3、工程创新。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和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主战场。工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的过程。工程中不但包括技术要素而且包括非技术要素,必须从“全要素”和“全过程”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工程活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以“可重复性”为基本特征,其社会评价规范是只承认“首创性”,而工程活动却以“唯一性”和“当时当地性”为基本特征,这就使创新必然成为工程活动的内在要求。十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技术和

50、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

51、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十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p204)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自然科学发展中呈现的第一个主要趋势为:一方面物质科学继续揭示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当代科学发展中的第二个主要趋势:当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的综合,综合表现为多层次、多难度的学科交叉于渗透,更表现为横断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群不断涌现。 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52、以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带头技术;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在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的解决与实现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群;综合应用多种门类技术的复杂大系统的研制开发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以软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多种社会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的新门类;大多数技术创新出现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十 五、科技与军事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是军事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先进并不意味着军力的强大,军力的强大与否与领导阶层的取向有很大关系,对军事发展的需求又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历史上大多先进的技术都首先运用到军事上就说明这一点,同时,军事的发展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发展科

53、技作出保障 (二)军事是科技的一部分,军事涵盖了当今最先进的科技,尖端科技仍然在军事领域应用最多。科技促进军事的发展,军事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个从 一、二战可以看出来,那个时期的科技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然后二战后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因为军事科技转为民用,促进了经济等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引领军事的进步,而军事的快速进步则推动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因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十 六、科技应用的社会效应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将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系统,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54、。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是在社会中产生的,而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也将为社会所吸纳,并表现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中。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又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或作用,是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从理论层面分析,它是指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环境、经济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作用的总称;从更高层面上看,这仅是科技社会功能的表现类型之一,是其全部价值体系当中的一种价值形态。 2、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于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服务,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增进人类社

55、会制度文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有力杠杆” 3、科学技术对文化进步的作用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是历史过程的沉淀。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社会文化,技术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属于精神文化;同时,科学技术又对其他的社会文化有重要的影响 第五篇:自然辨证法自然辨证法导言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最近,对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略读了一番,一开始无非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去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不自觉的被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高度所折服。虽然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很浅层的认识,但已足以让我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方面。恩格斯作为一个

56、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在今天,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不得不让我们发现,恩格思的预言与现实的科学发展是如此的吻合。不禁感叹他的智慧和伟大以及对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的指导作用。特让我从中一知半解的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中的作用。通过这次阅读导言,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阅读与理解都这么吃力,那么恩格斯的研究工作将是多么的艰难,但他仍旧孜孜不倦的为人类事业奋斗终生。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他的精神将带领我在知识

57、的海洋里遨游。下面对我感受颇深的几点进行探讨论述。 对于自然的研究,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的。他在这本导言里,很好的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恩格斯认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当前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孜孜不倦,循环加以运

58、用的学习态度。 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 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从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正如恩格思指出的:

59、“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许多人为之献身.而后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让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然而,因为依然受到神学的限制,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是一些规律的描绘和对周围世界一种静态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这样一个见解。对于起因,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只是简单的解释为由于神秘的“第一推动”而运动起来,并永恒的如此运动下

60、去,而且直到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一切都将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看来能独立于所处的社会之外,不被这个社会的 固化思想侵蚀,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生需要引以重视的地方。研究生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以有的先进科学理论、技术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做出新的成绩。我们往往很容易受他人思想的影响,很难提出自己新的想法,新的见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科学研究,论文发表。也就是说没有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假说的形成,哪会有科学理论的创立。而要想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是说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必须要先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过程,方向,前景。这些

61、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的思维,提高使用合理的科学方法的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矗学习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地积累,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文中又提到是1755年出现了哲学家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才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之后,又产生了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鸿沟,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可见,哲学并不仅仅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被灌输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哲学更多的是在思考人

62、类面临的感到最困惑无解的问题。而思考这些艰深问题的人便是哲学家。正如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所说:哲学家要做社会的医生。所以说我们要对某一专业更广更深的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能力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提供的,因为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学习与锻炼。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没有学术上的纵贯和横通,没有一批学识渊博的巨人,就突破不了神权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不起来。杂与专不是对立的,杂就广度言,专就深度而言。杂可以寓于专,专完全可以体现于杂。杂家要具备学、识、才。仅仅这样要求,还嫌缺乏个性。因为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是才多学广的。杂家之所以为杂家,在这些方面还应体现为学不避杂,见识非凡,是达练之才。所以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自然的研究,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恩格斯的观点和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