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4(岳麓版.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510582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6.2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4(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4(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4(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资源描述: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4(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4(岳麓版.ppt(8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本课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前言 作为整体的古代官吏制度是皇权专制统治的一部分,是皇权专制王朝的修复机制。然而其中具体制度的设置还是许多对我们有启发的。制度本身的设置也是十分严密和完整的。它是一个分权制衡、并具有自我协调机制的有机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吏拥有权力却不负责任,行使权力却不受监督和抑制滥用权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说,这套制度本身具有“治吏”的功能,从而在保障社会稳定上起了很大作用。,秦:三公九卿制,御史 大夫,丞 相,太 尉,一、中央行政体

2、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意义?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表明了政治的两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明确行政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后者更为突出,因为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三昨分别体现了相权的一部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元时期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明了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延续,宋朝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分割相权。元朝出现反复,出现权力集中的现象,相权一度得到扩大。,皇帝,起 草 诏 令,负 责 执 行,封 驳 审 议,中书省,负 责 执 行,门下省,唐:三省六部制,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

3、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 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思考:列举不同时期职能大致相同的中央机构名称(如行政、监察、财政、军事等),三省六部制度,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

4、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得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

5、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已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作用: 1、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 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皇帝,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枢密院,财政,行政,军事,宋:二府三司,中国古代皇权的不断加强是如何体现的?,皇帝,元:一省制,中书省,二、选官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

7、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世卿世禄制,战国、 秦、汉,立军功 授官爵制,汉 武 帝,察举制、 征辟制,积极:扩大官僚队伍 消极:任人唯亲,荐举人和 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体。,隋朝,开创 分科举人,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朝,完善 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 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 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 一步成熟,是长期保持繁荣的 制度保障之一。,明清,发展 八股取士,束缚人们思想,二、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先秦时期,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 明清时期,世袭,才能、品德到门第,考试成绩,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中下

8、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1)世袭制:奴隶社会实行。 (2)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实行,依据战功授予相应的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了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阶级。 (3)皇帝任免制:秦朝中央官吏及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 (4)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推选、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创立,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西汉和东汉初选举的依据是人才的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却变为门第族望,察举制被官僚家族支配。 (5)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九品,即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人才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6)科举制:科举制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9、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改革于北宋,僵化于明清,改造于戊戌变法,结束于1905年。,选官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

10、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取得的。,我国的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孔颖达(574-648)唐经学家 ,隋大业(605-616)初,选为“明经”,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11、,进士及第,科举制的完善,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他把什么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他们都是进士及第,陈子昂,王维,张九龄,王昌龄,岑参,柳宗元,韩 愈,公元702年,武 则天首创武举制。,他们都是进士及第,颜真卿,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寇准,汤显祖,徐光启,纪晓岚,蔡元培,科举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改善了中国的什么制度?,看图:请你描述一个读书人的经历,请你为他们排序,这是孟郊写的两首诗,各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反映出科举制对读书人有什么影响?,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

12、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的诗,见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

13、的途径.,资料剖析,这些资料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什么事业的发展? 使社会上什么风气盛行?,这里是唐代考上进士者登高题名以显荣耀的地方.,科举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什么作用?,打击士族势力; 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制.,“治吏”首先表现在选官上,它不仅改变了先秦的“世禄世卿”制度,还竭力避免“亲贵合一”,官吏被特权集团垄断,追求官吏来源的普泛与公正。两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隋唐及以后的科举等制度的出现和改变都是要解决官吏来源问题的。到了明清的科举考试,大致做到了“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张榜公布”,基本实现了选官向全社会开放。虽然科举制度的设计总目的是

14、削弱朝中大臣权力和加强皇帝个人权力的,但这个制度破除了世袭制,给身处下层社会的青年以希望,把社会精英人士吸引和凝聚在朝廷一边。其作用远远大于选官本身。,八股取士应试者必须严格按四书五经的内容作答。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即: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政策和方法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诗赋、文章。进士科最难,而且录取的人数又很少,因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15、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这部小说讽刺的是什么制度?,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 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严重扼杀

16、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蚀销个性,僵化思想,窒息社会,严重阻碍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1.明清时期科举制发生什么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2.可见明清实行科举的目的何在?,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培养皇帝的奴仆,3.你认为顾炎武把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 相提并论有道理吗?为什么?,正确.他抓住两者的危害共同之处, 尖锐批评科举八股考试.,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袁世凯,张之洞,三、监察与谏议,“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忠言。古代中国,盛

17、世数出,但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等很有关系。,导语设计中国有句古话:“人贵在自知。”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比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 导语设计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 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

18、忌讽齐王纳谏”即如此。,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獬豸 xizh 是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朝时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 (2)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失去监察的作用。 (3)北宋时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

19、名才有效。 (4)元朝设御史台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5)明朝设按察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同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的不法行为。 (6)监察制度的作用: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1、监察官员或机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府,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科道”,督察院 监察御史,六科给 事中,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监督六部业务,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补充)2、谏议机构,门下省,谏院,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 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 做法提

20、出不同的意见。,独立的谏官机构,唐代门下省名臣魏征曾向唐太宗李世民上过一篇十渐不克疏,认为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统治集团一度自我克制着的骄逸之情又逐渐暴露了。他由此提出严重警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的“四不”,是针对当时统治阶层说的,但由于深刻触及了人性的若干基本问题,对于今天处于领导地位的干部,仍不失其训诫意义。,谏太宗十思疏即再论时政疏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

2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他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不顾个人安危,经常给唐太宗提意见,指陈时政得失;有时甚至冒犯皇帝的尊严,直言进谏,据理力争。他的意见,多被唐太宗采纳,对“贞观之治”起了积极的作用。魏征敢于直谏和唐太宗善于纳谏的精神,都是可贵的。,“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你能否讲述其中的几个故事?,魏 征,讲一讲,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 想一想,这两句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影响?,

22、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的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订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往往带来判断失误,滋生帝王的娇纵思想。,胡锦涛同志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魏征的“四不”,可以作为我们“修为政之德、思贪欲之害、怀律己之心”的一面历史镜子。,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与諫议),1.演变,秦朝:,中央:,地方:,汉朝:,中央:,地方:,御

23、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腐败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由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如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评价: 消极?积极?,评价: 消极: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

24、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古代的监察制度自成系统,独立实行行政监察。而且多用年轻、资历较浅、品位较低的官员作为监察官员,“以小制大”,使得监察官员要发展必须勇于履行职责(官小才不惜官)。对官员的考课也不像一些研究者所想象的都是形同具文的东西。当然,在没有确立民众监督,而且资讯不发达的古代,有些对官吏的约束可能流于形式,但也应该看到官吏的考课迁调的制度化,有条例可依,在防止官吏权力滥用和整饬吏治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中,皇帝专权,独揽一切,“天下之事,皆决于上。”但君主也是凡人,纵使圣主明君也

25、不可能大小事宜均洞察无遗,处理方法也不可能万无一失,自身的言行德性也不可能完美无暇,更何况中国历史上不乏庸君、昏君、暴君,所以为了更好地行使皇权,维护统治,中国古代谏议制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中的君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皇帝的过失起到了一定的补偏纠弊的作用,同时对当今中国也具重要的启示。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领导者的思想建设、官德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加强制度建设,法制建设,在当前社会实行人法同治,这样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对我们的政治制度建设及干部队伍建设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启示:,我们学习了三类不同的制度,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和

26、监察制度,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既适应了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能不断吸收新生力量,操持统治基础的稳固。,小结,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2.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

27、看出 A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C,3、北宋政府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 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D,B,例5,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设置御史大夫,B,6.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

28、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D,例7,8.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

29、相互制衡,B,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B,10.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太尉 御史大夫 刺史 军机大臣 A. B. C. D.,C,11.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D,12.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

30、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B,13.“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B,例14,(2005天津文综15)中国古代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C,科举制的实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A,例15,例: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选拔官

31、员,根本目的是科举制 ( )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D,例16,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

32、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怒而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中书和门下省的长官及其皇帝。 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指出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皇权下的民主。皇帝个人的素质和政权建立的背景。 材料三所述之事实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法律与皇权。法律站了上风。在唐代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古代

3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中书和门下的长官和法律。,例题: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锢智”“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1)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答案(1)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2)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

34、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且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以历史的眼光分析评价存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其产生发展到晚清时期,在不同的时代,其历史作用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题目中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时代不同、作用不同。,例题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答案东晋南朝士族依*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 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引导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严重影响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解析2001年春季高考题。选官制度是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本题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查的知识量较大,要求的思维能力较高。如果在内容上增加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选官制度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比较完整的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的体系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