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549356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0.9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资源描述:

《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二.ppt(10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水稻常见病害种类、诊断及其防控措施,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王礼文,1、症状: 苗期发病叶片、叶鞘局部失绿,可见到无数针状紫褐色斑点,随后病斑穿透叶片,呈不规则状,外缘不明显,许多紫褐斑上下扩展,整张叶片枯焦内卷。成株期病斑先发生在低位叶鞘边缘,后蔓延至高位叶鞘,进而侵染剑叶叶鞘。抽穗时如剑叶叶鞘感染,颖壳内外颖、小枝梗及子房上也可见紫褐色病斑。,水稻紫鞘病,七、水稻紫鞘病,水稻紫鞘病,2、病原: 中华帚枝杆孢,水稻紫鞘病,3、侵染循环,病残体和带病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主要从伤口、水孔、气孔侵入,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先田边后中间。,高温、多雨利于发病,水稻紫鞘病,4、发病因素,5、诊

2、断及病害控制,虽然该病与水稻纹枯病较易区别,但民间诊断往往还是将其诊断为水稻纹枯病并按水稻纹枯病加以防治;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也可侵染茎干、穗部和谷粒。叶部受害,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很快沿叶脉两端扩展成两端稍尖的短线状条斑,紫褐色至黑褐色,后期中央变灰白色,边缘褐。病斑多时,几个病斑连成长条状,有时可达数厘米。叶鞘受害早期病斑与叶片相似,病斑稍大。茎干上的病斑多在节间上部发生,呈狭长条状,谷粒多发生在护颖和谷粒表面,呈褐色小条斑。,水稻窄条斑病,八、水稻窄条斑病,水稻窄条斑病,2、病原: 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稻尾孢,水稻窄条斑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

3、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种子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借昆虫、气流等传播进行初侵染。,水稻窄条斑病,高温多雨利于发病,生长后期遇低温侵袭会加重病情,水稻窄条斑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该病常被误诊为稻瘟病或胡麻斑病并加以防治;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1、症状: 叶片上沿叶脉出现黑色短条状病斑,稍隆起,长1-4mm,宽0.2-0.5mm,病斑周围组织变黄,严重时线条状病斑密布。,水稻叶黑粉病,九、水稻叶黑粉病,水稻叶黑粉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第二年夏季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子,借风雨传播入侵叶片。,4、化学防治,该病常被诊断为水稻胡麻斑病并予以兼

4、治,担子菌亚门叶黑粉菌属稻叶黑粉菌,2、病原物,1、症状: 只危害谷粒,在水稻近黄熟是症状才较为明显。有三种类型:a:谷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如遇阴雨天气湿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b: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显出白色或红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c:谷粒变暗绿色,不开裂,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谷粒变为焦黄色,手捏有松软感,病粒用水浸泡变黑。,水稻粒黑粉病,十、水稻粒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2、病原: 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狼尾草腥黑粉菌,水稻粒黑粉病,3、侵染循环,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中越冬,翌年扬花期多雨季节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

5、担孢子,从花器入侵。,水稻扬花期连阴雨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水稻粒黑粉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该病前期较难发现,后期较易诊断;种子处理、化学防治兼治、农业防治,1、症状: 主要危害穗部,受害水稻抽穗前,病菌在颖壳内长成米粒状子实体,将花蕊包埋在内,壳内子实体从内外颖的合缝处延至壳外,形状不一,外壳渐变黑,同时有菌丝将小穗缠绕,使得小穗不能散开,抽出的病穗直立圆柱状,故称“一炷香”,水稻一炷香病,十一、水稻一炷香病,水稻一柱香病,水稻一柱香病,2、病原: 半知菌亚门炷香菌属稻炷香菌,水稻一柱香病,3、侵染循环,以分生孢子座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带菌种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种从幼芽开始

6、入侵,在病株体内生长发育扩展,在抽穗前病菌已经开始为害穗部。,旱育秧有利于病菌侵染,水稻一柱香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前期很难发现,后期较易诊断;种子处理、植物检疫,1、症状: 受害谷粒初在颖壳端部或侧面现椭圆形褐色小斑,后病斑逐渐扩大至谷粒的半部或全部,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色泽变浅,终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针头大小黑粒即分生孢子器。,水稻颖枯病,十二、水稻颖枯病,水稻颖枯病,水稻颖枯病,2、病原: 半知菌亚门茎点霉稻茎点霉,水稻颖枯病,3、侵染循环,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谷粒上越冬,条件适宜分生孢子器释放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水稻抽穗后侵入花器和幼颖致病。,水稻扬花期连阴雨、暴雨等利于病

7、菌入侵,水稻颖枯病,4、发病因素,5、化学防治,常被误诊为水稻谷粒瘟;种子处理、防治穗茎瘟兼治,1、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色小圆斑,扩展后呈不规则水渍状条斑,灰绿色,病斑融合后可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最后病斑变褐,中央灰褐色,长造成稻苗中下部局部枯死,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假菌性病害,一、水稻苗疫病,水稻苗疫病,水稻苗疫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水稻3叶期前后最易感病,发病适温16-21,阴雨连绵易于发病,4、诊断及病害控制,常被误诊为烂秧病或稻瘟病,影响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2、病原物,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1、症状: 、苗期:病

8、株矮缩,叶片淡绿并呈斑纹花叶状,斑点黄白色。最初表现在心叶,叶鞘无法伸出形成倒生叶。、成株期:病株心叶呈黄色卷曲,或扭曲不易抽出。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不能正常抽出。,水稻霜霉病,二、水稻霜霉病,水稻霜霉病,水稻霜霉病,2、病原: 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水稻变种,水稻霜霉病,3、侵染循环,病原以卵孢子在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春季卵孢子萌发在越冬禾本科植物上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侵入叶片。发病组织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水稻霜霉病,低温、高湿、连阴雨利于发病。,水稻霜霉病,4、发病因素,5、化学防治,常被误诊为叶片老化或为水稻稻瘿蚊、稻蓟马危害所致并不予以处理;种子

9、处理、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被发现。在我国,该病在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被发现,随后因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以华南、华中、华东稻区发生严重而普遍。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一般可减产10-30%。,水稻白叶枯病,一、症状,水稻白叶枯病,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入侵,引起叶片发病,症状主要有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型。,1、叶枯型:典型症状,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蔓延

10、,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远看一片白色,故称白叶枯病。湿度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2、急性型,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病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水烫伤装,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面病害症状急剧发展。,3、凋萎型: 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 先失水,青卷,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水稻白叶枯病,4、黄叶型,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条斑,病株生长受抑制,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5、白叶枯与生理性叶枯的鉴别,水稻白

11、叶枯病,A:镜检法:显微镜下有无喷菌现象 B:玻片法:简易玻片直接观察喷菌现象 C:保湿法:病叶置湿沙上保湿24小时,观察菌脓,二、病原物: 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薄壁菌门 黄单胞杆 菌属细菌。,水稻白叶枯病,1、形态特征,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革兰氏阴性。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黄色或淡黄色,圆滑。,水稻白叶枯病,2、寄主范围:,水稻白叶枯病,自然条件下,病菌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陆稻、野生稻、茭白和李氏禾、鞘糠草及秕壳草等一些李氏禾属杂草,但不普遍。人工接种时,病菌还可侵染雀稗、马唐和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但显症时间较水稻为迟。 病菌可在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叶片及根围

12、存活或繁殖,但不一定侵入寄主,在流行学上,它们是带菌者可成为初侵染源。,三、病害循环:,水稻白叶枯病,1、越冬与初侵染源,(1) 病稻草和稻桩 (2) 带菌水稻种子 (3) 再生稻及自生稻株 新病区以种子传病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病为主。 (4) 杂草及其他植物 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稗、马唐、狗尾草、 紫云英等均被证明可带菌起越冬和传播作用。,2、传播和侵染:,水稻白叶枯病,、越冬病原随流水传播至稻苗, 、病菌一般从稻叶水孔和伤口入侵,从水孔或伤口侵入后,通常病菌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引起典型叶枯症状。 、从根部或基部伤口侵入时,病菌可知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出凋萎症状。 、病菌

13、随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时进行多次侵染,在一个生季节中就可大流行。,水稻白叶枯病,四、发病因素:,水稻白叶枯病,1,水稻抗病性: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 2,气象因素:一般25-30发病最盛,33 以上病害受抑制。适温、多雨、日照不足利于发病,,五、诊断及病害控制:,水稻白叶枯病,该病较易诊断,很少发生误诊 1,严格检疫 2,抗病育种 3,加强水肥管理,提高免疫力 4,化学防治:前期消毒为主,后期施药为辅,1、症状: 叶片上出生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甚至黄褐色细条斑,呈油渍状半透明。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细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

14、脱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条斑,2、病原: 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是一种不同于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黄单胞菌属的细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3、侵染循环,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翌年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稻苗,从气孔或伤口入侵,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叶脉对病菌的扩展有阻挡作用,故在病部形成条斑。,苗期较感病,成株期较抗病。气温25-28摄氏度,相对湿度高利于发病。多雨利于病害发生、传播和流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该病较易诊断为细菌性病害,误诊率较低 1,严格检疫 2,抗病育种 3,加强水肥管理,提高免疫力 4,化

15、学防治:前期消毒为主,后期施药为辅,1、症状: 苗期染病,在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展成紫褐色长条,有时与叶片等长,边缘明显。病苗枯萎或叶片脱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叶片基部中脉发病,初水渍状黄白色,后沿叶脉扩展至叶尖。叶鞘染病,呈不规则斑状,后腐烂。,水稻细菌性褐条病,三、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2、病原: 燕麦假单胞杆菌,输单胞杆菌属细菌,水稻细菌性褐条病,3、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残体或带菌种子上越冬,借水流、暴风雨传播,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入侵。,高温、高湿、阴雨利于发病,水稻细菌性褐条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该病症状典型,但与水稻条

16、纹叶枯病较难区分,常被误诊;种子处理为主,后期防治为辅,1、症状: 、叶片染病:病斑初为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成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赤褐色,边缘有水渍状黄色晕纹,后期病斑中心变褐,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成大条斑,形成局部坏死,无菌脓。、叶鞘染病:多发生在剑叶叶鞘上,初生赤色短条状病斑,后融合成不规则状大斑,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穗部:抽穗期剑叶叶鞘发病严重是,往往抽不出穗。,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四、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2、病原: 丁香假单胞杆菌,丁香致病变种,水稻细菌性褐斑病,3、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残体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田边杂草也可带菌,借水流、暴风雨传

17、播,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入侵。,高温、高湿、阴雨利于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主要发生在东北稻区,较难诊断,初期常被误诊为稻瘟病,影响防治;常用处理方法为水稻剑叶抽出后施用杀菌剂时加入防治细菌性农药;后期较易根据病斑中心的褐色进行诊断;种子处理为主,后期防治为辅,1、症状: 主要危害水稻根部和茎基部。水稻分蘖期发病,常在近土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渍状椭圆形斑,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斑,植株心叶青枯变黄,根节变色并伴有恶臭。,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五、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2、病原: 菊欧文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属

18、欧文氏杆菌属细菌,水稻细菌性基腐病,3、侵染循环,病菌在病残体、杂草上越冬,借水流、暴风雨传播,从稻苗伤口或自然孔口入侵。,早稻移栽后开始发病,抽穗期达到高峰;晚稻秧苗期即可发病,孕穗期进入发病高峰。分蘖末期不脱水或烤田过度易发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前期常被误诊为水稻纹枯病,影响防治;后期根据叶片死亡情况及气味较易诊断抗病育种,加强田间管理,后期防治,1、症状: 感病植株生长停滞、矮缩、分蘖增多,叶片僵直,叶色浓绿,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叶片症状有白点型和扭曲型两种,白点型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条斑,基部较明显。扭曲型即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心

19、叶抽出卷曲状,色泽淡黄,叶缘出现波状缺刻。,水稻矮缩病,一、水稻矮缩病,水稻矮缩病,水稻矮缩病,2、病原: 水稻矮缩病毒,简称RDV,水稻矮缩病,3、侵染循环,病毒有叶蝉带毒越冬并传播再侵染,虫源多,发病重,水稻矮缩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前期常被误诊为稻瘿蚊、稻蓟马危害不予防治;后期发生矮缩现象较易诊断,此时要加强对叶蝉的防控并使用相关病毒药剂进行控制,防止蔓延。抗病育种、控制传毒介体、后期化学防治,1、症状: 、叶片染病:叶片变色,出现有黄色、橙色等深浅不同的多种色彩。叶片变色自叶尖端开始,嫩叶可能出现驳斑、老叶则出现大小不同的锈斑、叶鞘染病:多发生在剑叶叶鞘上,初生赤色短条

20、状病斑,后融合成不规则状大斑,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整株感病:矮缩。,水稻东格鲁病毒病,二、水稻东格鲁病毒病,2、病原: 东格鲁球状病毒,水稻东格鲁病毒病,3、侵染循环,经由叶蝉非持久性传毒,晚稻容易发病,水稻东格鲁病毒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常常在发生植株矮缩症状时才会发现,并被误诊为水稻矮缩病,但不影响其防控;抗病育种、控制传毒介体、化学防治,1、症状: 发病之初在病株心叶沿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绿色或黄白色短条斑,以后病斑增大合并,病叶的一半或大半呈黄白色,但在其边缘仍呈现退绿色短条斑。病株矮化不明显,但一般会分蘖减少。发病早的植株枯死,发病晚的会抽穗不良或畸形不实,形成

21、假白穗。,水稻条纹叶枯病,三、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2、病原: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水稻条纹叶枯病,3、侵染循环,灰飞虱带毒越冬,传播,自然状态下该病毒只能依赖昆虫作为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大发病严重,水稻条纹叶枯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症状与细菌性褐条病类似,常被误诊;抗病育种、防控灰飞虱、化学防治,1、症状: 、根部:根部发育不良,根系少、短而粗,根毛较少。、部:下部老叶呈褐色条斑枯死,新抽出的心叶短、厚、蜡质状,直立,叶片边缘有缺刻。、穗部:抽穗期迟于健康植株。、全株:肥料充足是分蘖增多,肥料减少时分蘖较少,分蘖末期植株矮化严重。,水稻黑条矮缩病,

22、四、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2、病原: 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3、侵染循环,病毒在三种稻飞虱体内越冬,有稻飞虱危害传播,稻飞虱发生严重病情发生严重,水稻黑条矮缩病,4、发病因素,5、诊断及病害控制,病害前期容易被误诊为稻瘿蚊、稻蓟马及叶蝉所为,不予防治,至发生矮缩现象才被诊断为病毒病;抗病育种、防控稻飞虱、化学防治,水稻类菌原体病害,水稻橙叶病,水稻橙叶病有水稻橙叶病原体引起,经电光叶蝉传播、越冬。较难诊断,常被当做生理性病害处理。高温干燥、偏施氮肥利于发病。加强水肥管理、防控电光叶蝉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水稻类菌原体病,水稻黄萎病,水稻黄萎病由

23、类菌原体MLO引起,病原主要靠黑尾叶蝉传播及越冬,也可在有些野生杂草体内越冬。较难诊断,常被当做生理性病害诊断。选用抗病抗虫品种、积极防治黑尾叶蝉可以有效控制水稻黄萎病的发生,水稻线虫病主要有水稻茎线虫病(我国检疫对象)、水稻干尖线虫病、水稻根结线虫病。其病原物分别为水稻茎线虫、贝西滑刃线虫、稻根结线虫。水稻线虫病大田不是化学防治,主要以秧田处理为主,培育无病苗。另加强植物检疫和控制种子调运有利于对水稻线虫病的防控。,水稻线虫病,水稻线虫病,水稻生理性病害,水稻赤枯病,缺钾、土壤环境不良,水稻移栽或抛秧后遇气温骤降,持续时间较长或突遇高温,引起水稻生理失调发病也比较严重,水稻赤枯病,水稻处于破口、开花等高温敏感期遇到高温胁迫,尤其是开花当天,容易引起不育,影响产量,水稻高温病,水稻高温病,基部节间过长,茎壁充实度差,氮肥施多,直播田自然落谷等容易造成倒伏,水稻倒伏,水稻倒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