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传统.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5486265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27.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与传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与传统.ppt(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一、什么叫课程及其作用 在西方,课程愿意指“跑道”,后将其定义为“学习进程”。 目前国内对课程概念有代表性的表述是:“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作为学校教师我们理解的课程应为“课程体现在教科书、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课程的作用 (一)、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教育成功与失败都是通过教学质量来体现的,评价要测试,测试的命题和评分都必须体现具体某门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因此,课程可以说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二、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2、1、国际背景: (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二)、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影响:韩国1997年第七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美国1994年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中将与学校课程改革目标相关的目标进行扩充。英国颁布了新一轮国家的课程 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和六项技能。即培养四种价值观:自我、人际关系、社会和环境。 综合各国的课程改革目标结论是: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这和我国原先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国家一统天下的状况以及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的教育目

3、标是深有不同的。,2、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50年来,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七次改革,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大力协助下,每一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三、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

4、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革原先课程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B、改变原先课程中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改变原先课程内容中“繁、难、偏、旧”和

5、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D、改变原先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E、改变原先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F、改变原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

6、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

7、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

8、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四、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与理念的转变 2、教师教育方法的改变 3、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4、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五、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处理改革与传统的关系,1、现代与古代的关系,在处理古今关系方面,新课改过于重视现代教育理论和新教育理念的介绍、移植和创造,以及它们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价值,而忽视了对教育文化传统中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等西方新理论为基础。对于此有很多人提出批评,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建构的对象是主体的智力或智慧,而不是我们通常

9、说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新课程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倡导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但是,由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上的混乱,理解上的困难,导致了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五花八门的违背教学规律的“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误导“科学化”的现象。后现代知识观主张消解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不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因此不能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导知识观。多元智能理论在科学性、测量和实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该理论偏重于个体优势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的掌握。,我们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似乎没有很好地处理现代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比较侧重于新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推行,比如,倡导

10、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提倡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把优秀的教学传统摒弃;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就忽视了教学结果等等。一些教师,特别是长期以来教学富有成效的中老年教师,面对新课程的要求时,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不会教了,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左教也不是,右教也不是,真有点束手无措了” 我们要改变的是与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基础教育应有价值目标不相符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应改变的是在教育长河中积下来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传统的不定就无用的,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这是我们应该坚信的。,2、外国与中国的关系,新课改中过于重视西方教育理论的移植和西方成功教育实践经验的借鉴,忽视了

11、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是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教育历史的国家,我们的先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了优秀的教育文化。然而自“五四”以来,我们在不断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传统,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都在做这些事情。此次新课改,我们似乎又有重蹈旧辙之嫌,我认为强硬地将西方的建构主义等理论观点和基于教育实践经验移植到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土地上,其后果恐也难说。,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推广和运用。因为西方国家都实行小班制,而我国基本上是实行大班制,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有的达80多人。许多教师认为:都在做学生成长记录,但是却中清楚为何要做以及究竟应该如

12、何去做,也不明白做出来以后有什么用,只知道做得很辛苦,增添了不少压力和痛苦。像这样不顾国情,不伦不类的改革,是否也应该改革一下呢,3、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新课改中过于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教育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的独特价值。 学校教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无限增长的知识量和有限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的独特价值就是要利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人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校中一定要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掌握为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形式,高效高质地组织学

13、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发展他们的基本技能。,四、素质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虽然重视在全人发展观指导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却忽视了基础教育中的知识的基础价值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改注意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和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实现。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我们必须研究清楚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生

14、的各种素质发展和各种能力养成的基础是什么?这应该是知识,是学生对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大量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而且在学生的综合素质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没有很好地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意识的,因为已有的文化知识是创新的前进和基础,连“旧”都不知是什么,还谈什么创“新”?,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景阳冈”,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结果怎样?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说话这些基本环节,教师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列表,发言,模拟打虎,讲水浒故事,热闹非凡。媒体软件,拓展迁移,德育渗透,应有尽有。 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

15、时间旁征博引,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底线,至少应让学生学会几个词,会仿说几句有文采的话。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积累了多少字词?能仿照文中的比喻说几句比较有文采的话吗?当然不能。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没有很好理解课文,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五、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新课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各种教学形式的使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

16、的目标的实现,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传递和掌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对话、沟通的过程,使多样化教学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忽而探究、忽而合作、忽而问答、忽而游戏,“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席,被一盆盆地往上端”。师生忙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活跃异常,欢声笑语充满了教室。学生乐了,教师累了,形式活了,效果没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某教师在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米老鼠头像+例题,

17、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米老鼠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以上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 “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

18、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当前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时两两相拼,有时三张桌子相拼,学生来了以后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

19、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嘎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

20、,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

21、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新课改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过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相应地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少人认为今天的教师已经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些道理教师们都很明白,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道理,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这是一节美术素描课,上课前,教师问: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22、?(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随声附和,准备好了;然后教师展示一只瓦罐,接着说:“今天,我们就画这只罐子,同学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完后,学生作业展示:有的画得像坛子,有的像酒瓶,有的像圆柱体,有的什么也不像教师都给予表扬“画得真好”“有创意”。 像上述片段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缺乏必要指导,从而使有些学生对如何画罐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又乱画一通,不成样子,最终都没有掌握画图技巧,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自主学习不等

23、于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为之。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7、义务与权利的关系,新课改在处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方面,过于强调教师义务的履行,而忽视了教师权利

24、的保障。我们推行新课改,关键因素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因此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教育思想方面,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育行为上,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育态度方面,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不能随意批评学生,而要用“爱”去感化学生:教育手段方面,要掌握新教育技术,学会制作课件,学会用多媒体,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育效果上,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还要达成较高的升学率。,但目前教师的身心健康却存在严重问题,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历并没有随着他们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加大而做相应地上调

25、。劳动价值与劳动价格之间形成的鲜明的反差,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少见的,,八、表扬与惩罚的关系,今天中小学校在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方面,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正面激励和表扬,而忽视了批评及正当惩罚的教育作用。 在过去我们中小学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是比较严重,而且也出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件。这是师德问题,尤其是尊重学生人格不够。但是在现新课改情况下,老师由于怕受到牵连,似乎都不什么管学生,而体罚学生就更少了。,学生是正在成长和成熟着的社会新生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或错误,及时提出这些问题和错误,并通过否定的评价行为来弱化学生的问题或错误行为,是必要的教育手段。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26、“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然而今天的中小学对学生的评价却不是“评价奖其当奖,罚其当罚”。概因“尊重学生、突现学生主体性”的新理念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起来越趋向于表扬和激励,而恰当的惩罚日益式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怎样说都行。凡是发言的学生,教师都给予热情的表扬,而在根本不管学生讲的是否正确。 我们常说,一棵幼苗要成长参天大树,必须经过园丁的栽培和修剪。我们常说,我们不能把下一代培养成温室的花朵。而今天我们学校今天的做法,恐怕培养出的社会新生代比温室的花朵还要娇贵几百倍。这样的社会新生代,将来怎么去经风雨见世面?他们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对此,我们深表怀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