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5486239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87.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ppt(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下中考化学复习方法的实 践 和 探 索,赣州市赣县第二中学 陈忠平,赣县二中属江西省示范性建设初中,在校学生3300余人,我校办学特色明显,教学业绩显著,在省、市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科竞赛、中考和培养学生科技能力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有94人次获全国竞赛等次奖,其中有20人次获全国一等奖,获奖人数列全市第一,也是赣州市唯一一所各学科均获一等奖的学校,物理学科荣获全省团体一等奖,数学学科荣获团体总分全省第六名,化学学科荣获团体总分全省第二名。我校连续两次作为赣州市初中学校唯一代表参加了江西省教育博览会。在第24届、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第十届中国青

2、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一金三银一铜的好成绩,创造了江西省该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学校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西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学科研先进学校”等称号。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老师莅临我校指导、交流!,高效的课堂复习方法有三个要求: 一是符合学情 二是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三是构建和谐课堂,一、符合学情:,学情是一切课堂决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符合学情的教学,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学得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符合学情的教学,才是为学生而教,为学生而成长知识、成长能力。复习课容易变成“炒旧饭”,陷入“题海战术”,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我们应该让复习课变得生

3、动有趣,让学生学得有成就感。通过复习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要走进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二、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只有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才能瞄准目标,把准中考试题的脉搏,掌握好复习内容的深浅度。 我们要吃透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掌握中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教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和考法指导!,三、构建和谐课堂,和谐的课堂需要沟通、唤醒,再达到默契。需要关爱,关爱全体学生,关爱学生的一切。要精心设计教案或学案,精心选题,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组织、解疑、纠正、评价等作用。 构建和谐课堂要求

4、在复习课中仍然要创设问题情境,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要制造悬念,要暴露问题,要演板,要做好一题多解、举一仿三,要做实验或设计方案,要强化训练,让学生动起来,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四种复习方法:,一、陈述性内容:采用接受学习法 二、程序性内容:采用观摩示范模仿练习理解掌握应用实践法 三、探究性内容:采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反思评价法 四、概念性内容:采用分析辨别分类归纳联系拓展法,一、陈述性内容:采用接受学习法 如: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二、程序性内容:采用观摩示范模仿练习理解掌握应用实践法 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离子符号

5、的书写、物质结构与化合价等。,三、探究性内容:采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反思评价法 如: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料的燃烧、铁生锈、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含离子)的检验与鉴别、实验废液的成分探究、气体成分的探究等。,四、概念性内容:采用分析辨别分类归纳联系拓展法 如:16种主要物质的分类(两酸、两碱、四单质、四种氧化物、四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溶解度曲线等。,例一:盐和化肥的复习,【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概念举例性质、俗名常见盐的检验用途。 【评价】: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是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不容易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难于调动学

6、生的活动,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未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的教学方法】听写盐的化学式学生归纳概念学生复述常见盐的俗名、用途学生归纳盐的溶解性情况、教师总结规律知识应用:盐的检验、鉴别方法小结规律应用拓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反思评价。,【评价】这种复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容易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案例】盐和化肥的复习,先听写盐的化学式(老师不报具体物质的名称,只报盐的统称,学生演板): (1)4种钾盐:KCl 、 KNO3、K2SO4、K2CO3 (2)4种钠盐:

7、NaCl、NaNO3、Na2SO4、Na2CO3 (3)4种硝酸盐:KNO3、AgNO3、Ca(NO3)2、Ba(NO3)2 (4)3种铵盐:NH4Cl、NH4HCO3、(NH4)2SO4,先不报物质名称,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由金属离子想到配什么酸根离子,或由酸根离子想到配什么金属离子,然后应用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订正后由学生归纳出盐的概念。这种操练,有利于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盐的概念的再认识。,继续听写化学式(换一个学生演板,给予适当的化合价要求和名称提示,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5)6种盐酸盐(氯化物):NaCl、AgCl、CaCl2、BaCl2、FeCl2、FeCl3 (6)

8、5种硫酸盐:CuSO4、FeSO4、BaSO4、Ag2SO4、CaSO4 (7)6种碳酸盐:Na2CO3、K2CO3、NH4HCO3、CaCO3、BaCO3、CuCO3 (8)1种磷酸盐:Na3PO4 (用在含磷洗衣粉中,目的是了解磷酸根的化合价),以上采用的学法是:“观摩示范模仿学习”环节,常见盐的俗名、用途,则由学生复述,采用“接受学习法”。,学生是存在差异的,通过演板,暴露问题,能让基础更差的学生及时补上,落实好“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盐的俗名、用途等更容易的知识也由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是“理解掌握应用实践”环节的教学:,提出问题:这些盐中哪些溶于水?哪些难溶于水

9、?指导学生查阅课本附录中盐的溶解性表,边查阅边给学生总结规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盐酸盐除氯化银、氯化汞不溶,其他都溶;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硫酸银、硫酸钙微溶,其他都溶;碳酸盐、磷酸盐中除了钾盐、钠盐、铵盐可溶,其余都不溶。然后复习记忆口诀,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记忆口诀是“钾钠硝铵溶,盐酸除银汞,硫酸钡银钙,碳磷多不溶”。虽然在考试中题目会给出相应物质的溶解性,但是一些重要的盐和碱的溶解性是要记住的(如:碳酸钙、硫酸钡、氯化银、氢氧化铜不溶于水),记住一些盐和碱的溶解性,对提高解题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是学生一进入高中马上要学习的“离子反应”的知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10、【应用实例一】关于盐的检验和鉴别:铵盐(NH4+)的检验:以NH4Cl为例 盐酸盐(Cl-)的检验:以NaCl 为例硫酸盐(SO42-)的检验:以K2SO4为例碳酸盐(CO32-)的检验:以Na2CO3为例,学法指导: 1、查阅教材和笔记 2、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3、写出反应原理,教法:订正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由老师归纳出检验它们的方法的相似点:“气化法”、“沉淀法”。即选择恰当的试剂与被检验的物质反应,产生气体或难溶性物质,从而作出判断。,小结:,检验铵盐(NH4+)的试剂:碱溶液、红色石蕊试纸(润湿)。现象: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检验盐酸盐(Cl-)的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1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检验硫酸盐(SO42-)的试剂:可溶性钡盐的溶液,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检验碳酸盐(CO32-)的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现象: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法指导: 这些方法都可在盐的溶解性表中找到规律。如铵盐全溶,不能形成沉淀现象,只有转化成氨气,通过氨气的性质来检验,由此从NH4+联想到OH-,所以是加碱溶液转化成氨气来检验。如由碳酸盐(CO32-)联想到H+,所以是加稀酸转化成二氧化碳来检验(应用沉淀法来选择加入的试剂则不妥,因为磷酸盐大多数难溶于水,结论不可靠)。记住AgCl和BaSO4是两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物,则由Cl-想到Ag+,

12、由SO42-想到Ba2+,这些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需在溶液中交换成分(离子),则所用试剂必须是可溶性的银盐、钡盐(还有氢氧化钡),同时必须滴加稀硝酸使结论更可靠。,变式跟踪训练一: 出示问题:证明某溶液是稀盐酸,判断采用下列方法是否可行?若不行,说出理由。 用紫色石蕊试液 加入镁条,放出气泡 加入生锈的铁钉 加入碳酸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有哪些微粒,以上任一方法只证明了氢离子,还需要证明Cl-。由此想到还要补充一个实验:另取原溶液少许,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变式跟踪训练二:,H2SO4、Ba(NO3)2、NaOH、K2CO3四种溶 液两两之间混合,能发生的化

13、学反应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中考试题举例】: 1、(2010兰州)下列溶液分别能跟硫酸铜、盐酸、碳酸钠溶液反应,并产生不同现象的是( ) AAgNO3 B.Ca(OH)2 C. H2SO4 D.NaOH,2、(2010江西)下列各组物质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H2SO4 Na2SO4 NaOH B.Ca(OH)2 KCl K2CO3 C.NaCl Na2CO3 KNO3 D.CuSO4 NaOH Na2SO4,3、(2007上海)鉴别物质时通常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学方法。现需鉴别三包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它们可能是CaCO3、Na2CO3和Na2SO4,

14、请按下表完成实验设计:,4、(2009江苏)实验同学们正在做探究实验。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钾溶液;向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向C试管中滴加硝酸镁溶液;向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均充分振荡。 (1)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 (请具体回答)。 (2)表达与交流:小芳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并具体解释原因 ; (3)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小芳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

15、,小刚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不同的试剂分别进行实验。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4)反思与评价: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认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必须处理后再排放。 请你对B试管中滤液的处理提出可行的建议 通过探究得知,生成的沉淀会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交流与反思 从探究中你得到的启示或感受是_。,探究性学习内容的复习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反思评价。,【课堂教学案例】“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复习: 在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时,我创设的情境是【活动与探究】: 用H2SO4、Ba(NO3)2、NaOH、K2CO3四种溶液进行

16、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将废液倒在2个废液桶里,小强和小明同学分别对2个桶中的废液继续进行了探究。取废液少许,小强测得其PH值为12,小明测得其PH值为3,我就问了: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甲生举手了,说:“老师,为什么小强和小明测得的结果不一样呢?” 嘿,小家伙!反应真快,单刀直入嘛。问题提得很好!哪位同学来解答?我把问题一抛出,马上举起了几双手,我随便点了一个。“老师,太简单了,不就是小强测的那份废液显碱性,小明测得那份废液显酸性嘛!”话音一落,引来一些笑声。我还是肯定了他的想法。我把目光转了一圈,点了一向做事稳沉的化学课代表。她站起来说:“小强测的那桶废液显碱性,说明NaOH过量,未反应完;

17、小明测的那桶废液显酸性,说明H2SO4过量,未反应完。”我看到很多同学在点头,但坐在后排的几个同学没有明白,我稍作了些解释。下面,为了进一步探究,我把这两份废液分别倒入2个烧杯中,贴上标签:A(小强)、B(小明)。同学们又笑了(他们是误解我把小强和小明当作废液了,想像真丰富!),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废液A中除含OH-外,还含有哪些离子?” 有了刚才对盐的概念的认识和盐的溶解性知识铺垫,很多学生会从溶液中的离子去分析、筛选了,讨论得很热烈。我走了一遍,解答了个别提问。3分钟后,我挂出了小黑板。,1、废液A的PH为12,显碱性,所以一定不存在的一种离子是 ,有三种离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它们是

18、、 、 。 2、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废液A中另外可能还含有SO42-、CO32-; 乙同学:废液A中另外可能还含有Ba2+; 丙同学:废液A中另外可能还含有Ba2+、SO42-、CO32-。 以上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假设中, 同学的假设一定不成立,原因是 。 3、实验验证:选择其中一种可能成立的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我选择 同学的假设,实验方案如下:,等学生设计好了实验步骤,抽几个学生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然后一起来评价方案的可行性问题,最后选定方案由学生上来操作,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延伸拓展:小明测的废液B的PH为3,显酸性,所以一定含有的离子是H+、 、 、 、 。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19、、 、 。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份废液中上层清液所含的离子不完全相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反思评价”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动手操作、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觉得复习课很有味道,是真正检验所学,将自己吸收、消化的内在东西“为我所用”的时候了,这时真感觉有点成就感了。这种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考试题举例】: 【2010桂林】下列物质不能用复分解反应制取的是 ( ) A.Fe B.CaSO4 C.HNO3 D.Ca(OH)2 【2010辽宁鞍山】下列试剂中,能把KOH溶液、稀硫

20、酸、CaCl2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的是( ) AKCl溶液 BK2CO3溶液 NaNO3溶液 D稀盐酸,【2010甘肃兰州】下列溶液分别能跟硫酸铜、盐酸、碳酸钠溶液反应,并产生不同现象的是( ) AAgNO3 BCa(OH)2 CH2SO4 DNaOH 【2010义乌】下列各组物质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在PH=1的溶液中:NaCl、Na2CO3、Na2SO4 B.在PH=2的溶液中:KCl、 Na2SO4 HNO3 C.在PH=13的溶液中:BaCl2、Na2CO3、NaOH D.在PH=14的溶液中:Fe Cl3、Ba(NO3)2、CaCl2,例三:关于氢氧化钠的变质和检验的复

21、习 展示前几天放在表面皿上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表面有水,部分固体已溶解,有些已变成了白色粉末状。 我问学生:“氢氧化钠固体有什么性质?” 甲生回答:有吸水性。 观察仔细的乙生问:“老师,我们看到的氢氧化钠固体是片状或颗粒状的白色固体,怎么变成了白色粉末状呢?”我及时表扬了她细心发现问题和勇于提问发言的品质。 于是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氢氧化钠变质了吗?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马上又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氢氧化钠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白色粉末肯定是碳酸钠。”同学们多认同他的看法。我也表扬了这个学生:你想得很快。 “大家再仔细想想,她的猜想有没有漏洞?”,我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写下该反应的

22、化学方程式。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同学们都在思考问题。 丙同学举手了,“可能还有未反应的氢氧化钠”。其他同学的想法看起来也是一样,我稍作了些小结:若氢氧化钠全部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则该样品是碳酸钠了;若氢氧化钠部分与二氧化碳反应,则该样品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你知道这种猜想(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吗?我结合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物的质量讲解了一遍,同学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科学探究光有猜想是不够的,还必须设计实验来验证。,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两道要设计的实验: 一、设计实验检验氢氧化钠固体或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二、设计实验验证某氢氧化钠样品变质后的组成成分:(1)全部是碳酸钠 (2)是碳酸

23、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同学们都开始写方案了,我提示学生先写出试剂和相关反应,再思考操作,讨论开始了。 5分钟后,各小组的代表开始汇报第一道题的方案:方案一:取少量样品,滴加稀盐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样品已变质。方案二: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滴加澄清石灰水,若产生白色浑浊,说明样品已变质。方案三: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滴加氯化钙溶液,若产生白色浑浊,说明样品已变质。 接下来,由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下上述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结这三种方法中采用的试剂种类不同,归纳出两类方法:气化法和沉淀法。再引导分析,排除采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PH值的错误做法。,接着,同学们开始汇报第二道题的方案。甲生的设计是:取少

24、量样品,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如果变红,说明样品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这时,有一位同学马上举手回答:“不行,酚酞试液变红只能说明溶液显碱性,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显碱性”,我肯定了他的回答。乙生的设计是: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滴加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为止,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变红,则样品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若不变色,则样品全部是碳酸钠。这时,有些同学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我问乙生“滴加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什么?”乙生答:“为了除去碳酸钠”,我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很快就有同学反对了,我指出了她的错误在于用氢氧化钙除去碳酸钠

25、这种碱性物质的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这种碱性物质,不能排除干扰。 “我们应该用什么试剂除去碳酸钠,再来检验样品中是否还有氢氧化钠呢?”同学们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我下去走了一遍,发现很多同学在一边查阅笔记一边参与讨论,他们的讨论集中在盐和盐的反应上来了,有的还写出了化学方程式,我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他们大部分都选择了氯化钙溶液和酚酞试液两种试剂,也有用硫酸铜溶液来检验的。最后,我表扬了大家执着讨论、勇于探究的精神,详细讲解了用氯化钙溶液和酚酞试液两种试剂检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指出了用硫酸铜溶液检验的不足。,【中考试题举例】: 1、(07江西)将酚酞试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由此可得到

26、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碳酸钠是一种碱 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C碳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 D,物质分类的复习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按概念图由大到小的顺序,边列图边讲解、举例,课堂练习,教师讲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比较抽象,直观印象更差。 【我的教学方法】我采用倒过来复习的方法,由学生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转变成化学式来学习更加形象直观,更容易形成直观印象。我的教法如下:,【课堂教学案例】:,第一步,让学生写出课本中学过的属于混合物的物质名称(至少写6种)(点一名学生演板。为了后面更好的阐述,将该学生取名为甲同学) 第二步,听写下列物

27、质的化学式(换一名学生演板,取名为乙同学) (1)铜(2)汞(3)金刚石(4)硫(5)氧气(6)氩气(7)氧化铁(8)氧化铜(9)二氧化碳(10)二氧化硫(11)硫酸(12)盐酸(13)烧碱(14)熟石灰(15)纯碱(16)硫酸铜(17)甲烷(18)葡萄糖 第三步,订正化学式。,第四步,提出问题:这两个同学所写的物质有什么区别? 学生就答了:甲同学写的是混合物,乙同学写的纯净物。 细心的学生答: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纯净物才有化学式。 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区别呢?(1)(18)的物质又可以怎样分类?它们的组成有什么特点?按照概念的范畴由大到小的顺序辨别、归纳。顺着学生的思考,在黑板上用图框的形式一

28、步一步列出物质的分类。 再联系拓展:从微观辨别,根据微观结构图写化学式,简要回顾它们的性质,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我把这种复习方法叫做“分析辨别分类归纳联系拓展”法,概念的复习我通常采用这种方法。,【2010株洲】 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种化合物中,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的是( ) AMgSO4 BNaNO3 CNaHCO3 DP2O5,结束语,其实,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只要我们多反思,反思课前的准备,反思学生的基础,反思课堂中自己的角色,反思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反思自己对教材和新课标的把握程度,反思自己处理教材、用好教材恰当与否,反思课堂中选例的典型性,反思课后布置作业的质量,等等,就一定能获取课堂复习的高效率。,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