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484665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所记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前440),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但国语所记起于周初,与春秋和左传不同,而且与左传既有重复,又有抵触的地方,详略也各异,故后人多不信史迁之说,一般认为国语的编纂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时间当在战国初期。,国语的文学成就,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其思想观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

2、时政治变化的轮廓。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曲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暴虐;透露出史家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 艺术上有两大特色: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见解。二是语言简劲

3、。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召公(sho) 弭谤(m) 川壅而溃(yng) 彘(zh) 瞽献曲(g) 瞍赋(su) 矇诵(mng) 耆(q) 隰(x) 阜(f),正字音,题 解,召公谏厉王弭谤 译文: 召公对于“厉王消除别人的公开批评”的进谏,劝说,劝告,消除,阻止,公开批评过失,课文解析,1、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残暴,说坏话,不能忍受,都城中的人民,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

4、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 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派其监视议论厉王之人,巫师把他监视到的情况告诉厉王,厉王就杀掉被告者。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监视,用眼神示意,名词用作动词。,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译文: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够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他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止住,决堤,堵塞,4、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

5、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堵住,比严重,开通水道,开导,疏通,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者,眼里没瞳仁的盲人,少师,5、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有瞳仁的人,但睁不开眼的人,六十岁谓耆 ,五十岁谓艾,不合情理,译文: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工匠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

6、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低平的土地,有河流灌溉的土地,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低湿的地方,增加,7、夫民虑之于心而

7、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 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厉王不听,于是国人不敢说话。三年后,就把厉王流放到了彘地。,流放,晋地,今山西霍县内,问题1:厉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虐”、“怒”、“杀”,“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喜”,暴虐、凶残、昏庸,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之像,问题2:厉王“以棒止谤”的做法,使得国家 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势之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君民对立,问题3:召公要向厉王说明一个什么

8、道理?,“为民者宣之使言”。,问题4: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防川”,喻1,“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壅川的后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压迫、残害,使人民不服,喻2,壅民言的后果,问题5:“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公卿列士献诗,史献书(读) 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听),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使,王“斟酌”采用意见,事行而不悖,意见,效果,问题6:召公是怎样说出“宣之使言”的好处 的呢?,土之有“山川” “原隰衍沃”,民之有“口”,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产出,说出,喻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

9、者也,有关国家生存死亡,治乱兴衰,问题7: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 效果呢?,王不听,流王于彘,后果,效果,虚词归纳,以告 道路以目 是以事行而不悖 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以,按照 介词,用 介词,因为 介词,“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就 副词,才 副词,竟,却副词,你的 代词,人物形象,1、周厉王的人物形象: 文章起笔用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 “虐” 面对国人的“谤”厉王有哪些反应? 一“怒”一“杀”。 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

10、,“国人莫敢言”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道路以目”中,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喜”,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虐”、“怒”、“杀”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下文的一“喜”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 这一切都注定了他“流亡于彘”的悲剧命运。,2、召公的人物形象:,第一次进谏:“民不堪命矣”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厉王的“怒、杀”而告终。 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

11、了什么方法?如何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 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针见血指出“是障之也”。然后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恰当地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那么就自然引出了结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这一观点可见召公的远见卓识。,召公即召穆公,厉王的卿士。他重江山社稷识大体。看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直言进谏

12、,两次设喻,深入浅出,词锋犀利,滔滔不绝。或委婉进言,或点明危害,表现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他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章特色之一:进谏艺术 说理艺术,巧设比喻,防川 防民之口 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 ” 民之有“口”,逻辑严密,句句相衔,如第一段“虐”是“谤”因,“谤”是 “虐”果,民不堪命源于“虐”,而王的 “怒”“监”“杀”是听了召公劝谏的反应,由 “怒”而“监”由“监”而“杀”,“莫敢言,道路以 目”又是“怒”“监”“杀”的结果。

13、,喻,喻,在结尾作者只用了十八个字,其中只用了 “流王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后 果,这四个字隐含了多少实史?国人三年 来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 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 精彩情景等等,作这都没有写,只用了四 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堪称精炼的典范。,“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去,毫不可惜。” 鲁迅,文章特色之二 精炼,小 结,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