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课文化创新随堂训练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54839527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课文化创新随堂训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课文化创新随堂训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课文化创新随堂训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5课文化创新随堂训练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化创新1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因为(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现代文化优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实践发展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BCD解析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适合题意;任何时期的文化都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是错误的;说法正确但

2、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2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这说明(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服务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ABCD解析“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的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说明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3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我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国

3、家,但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大地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D)文学作品以文化为工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作者的审美取向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文学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文学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特殊物质生产活动ABCD解析材料中“我不了解很多国家,但我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大地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和立足实践,即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文化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正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错误,文学创作属于精神活动而不是物质生产活动;故选D。4古

4、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一部中国诗词史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浪漫情怀;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内化为我们的心灵认知,又外化为口耳间的美妙流传。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

5、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充分吸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宝贵经验,在娱乐综艺节目大举入侵之时,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圈粉无数。对于当下的古诗词热,有人提出“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驳斥。 答案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必要的记诵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创新。“记诵是因循的步履”,认为记诵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认了记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思考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从而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否定了实践的作用而夸大了思考的作用。解析本题以诗为情景,综合考查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的知识。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驳斥“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辨析类试题。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等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