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54783198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摘 要:五十多年来,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机器人等领域已经取得 重大成就,但是离真正的人类智能还相差甚远。本文强调在当今的网络时代, 作为信息技术的先导,人工智能科学有着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要在科学 交叉研究中实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创新。要关注认知科学、脑科学、生物智能、 物理学、复杂网络、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间的交叉渗透,尤其是重视认知物 理学的研究;自然语言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载体,是人工智能研究知识表示无法 回避的直接对象,要对语言中的概念建立起能够定量表示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 发展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要利用现实生活中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模型和无尺度特 性,把网络拓

2、扑作为知识表示的一种新方法,研究网络拓扑的演化与网络动力 学行为,研究网络化了的智能,从而适应信息时代数据挖掘的普遍要求,迎接 人工智能科学与应用新的辉煌。关键词;人工智能;认知物理学;数据场;云模型;网络化智能从1956年著名的达特茅斯(Dartmouth)会议算起,人工智能学科诞生已有半 个世纪的历史,先后出现有逻辑学派(符号主义)、控制论学派(联结主义)和仿生 学派(行为主义)。符号主义方法以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为基础, 联结主义方法以人工神经网络和进化计算为核心,行为主义方法则侧重研究感知 和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模式识别、知识工程、机器人等领域取得 伟大成就,极

3、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专家系统、智能控制、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智能社区随处可见,改变了我们的生 活。人工智能自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人们无限美丽的想象和憧憬,但人工智能的 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不少争议和困惑: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智能”?为什么再高级 的电脑、再智能的机器与人类的智能相比仍然那么幼稚?为什么人工智能与人们 最初的想象和期望仍然相距甚远?在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有什么样新的特 征?最近十几年来,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 支持下,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手段,围绕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做了一些研究工 作。这些研究正走向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许多重要的、但又是局部

4、的结果,统- 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框架内。这些研究也让我们深深陷入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 向的思考。1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实现人工智能的创新人工智能虽然常常被划分为计算机或自动化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它的研究 范畴一直是很宽泛的,涉及到哲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脑科学、生理学、心 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物理学、数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许多学科 领域。人工智能这种综合性、交叉渗透性早在它诞生之日起就得到充分地体现。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有包括数学、神经生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信息论和计 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学者参加,科学家们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强调了各自 的重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5、。尽管各自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它们都汇聚到研究人 类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和认知规律,借用数理逻辑来形式化,用计算机作为载体, 提供关于形式化计算和符号处理的理论,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和方法,构造具 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从 而诞生了 “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学科。当前,网络科学和技术无所不在,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形形色色的行为主 体,本质上说,网络科学是研究网络中节点相互作用的理论和方法。回首人工智 能当初在起点时刻发生 的学科碰撞,今天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拓扑进行形式化研 究。21世纪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要来自更广泛学科的交叉渗透,而 各学科自身的飞

6、速发展,为人工智能交叉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1重视和脑科学的交叉研究脑科学的目的是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人脑是生物智能最杰出的表现, 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智能系统。计算机很早就被称为电脑,说明 人工智能要用电脑模拟人脑、制造机器生命的伟大目标。因此脑科学和人工智能 的交叉是必然的。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揭示脑的奥秘已成为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 战。对人脑的探索,人类走过漫长的道路。早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师希波 克拉底(Hippocrates)就提出脑是智慧的器官;17世纪笛卡尔(Descartes)提出了“反 射”的概念;19世纪末,卡赫尔(Cajal)发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7、染色法奠定了神 经元学说基础。进入20世纪后,巴甫洛夫(IvanPetrovich Pavlov)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40年代,微电极的发明开创了神经生理研究,对神经活动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飞跃;60年代,神经科学蓬勃发 展,从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脑科学;元创伤大脑成像技术为人们认识活体脑的活 动及分析其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脑科 学研究中整合性的观点。1989年,美国率先推出了全国性的脑科学计划,并把 20世纪最后十年命名为“脑的十年”。人类在探求脑的崎岖之路上迤逦而行,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群脑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 奖。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

8、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病进行综 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人工智能是研究怎样使计 算机来模仿人脑所从事的推理、学习、思考、规划等思维活动,来解决人类专家 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应该说,对于人脑的研究是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的复 杂性体现在它是由大数量级的神经元和千太数量级的突触联结的信息处理和决 策系统。人们的认知活动反应在大脑上很可能对应着一定的生理上的化学、电学 的变化,但是目前生命科学还不能在思维活动与亚细胞的化学、电学层次的活动 建立确切的关系。例如一个概念如何以生物学形式存储,它与其他概念发生联系 的生物学过程是什么。也不能决定什么样的神经构造可以决定着哪些认

9、知模式的 发生。因而脑科学今后的任务仍将是从多层次来研究脑的整合功能,包括脑如何 感知,如何思维,如何理解语言,如何产生情感,并将对神经活动的认识推向细 胞和分子水平。这些研究都将大大推动自然智能科学的发展。尽管“脑科学十年计划”的研究,仍然没有能够解开意识的本质之谜,正在 执行的“行为科学十年计划”,仍然想通过生命科学研究发明出“读心机”、“记 忆丸”、“聪明丸”等,但这更有可能促进我们用机器去模拟人的智能的努力。脑 科学研究的进展对人工智能的影响是勿容置疑的,在对待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关系 的问题上,要树立共同揭示脑功能的本质、模拟预防和治疗脑的疾病的机理,树 立创造具备人脑局部特征的“机器生

10、命”的学科交叉意识。1. 2重视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认知科学是从认知心理学发展起来的。“认知科学”这个词汇,首次出现于 公开发行物,可能是在1975年D. G. Bobrow和A. Collins编著的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 一书中。1977 年 Cognitive Science 创刊,197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召开了第一届认知科学会议,比 人工智能的达特茅斯会议晚了 23年。在会议上,主持人诺尔曼(D. A. Nor一man) 所作的报告认知科学的12个主题为认知科学研究选择了

11、目标,成为认知科 学的纲领性文献。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人类思维过程的科学,包括研究感知、记忆、学 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活动。感知是大脑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声、光、触、 嗅等信息,其中视觉感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认知以感知为基础,知觉是脑对 客观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知觉的表达是研究其他各个层面认知过程的基础。记 忆是对感知的保持,有了记忆,当前的反映才能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有了 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记忆和遗忘是大脑的本能。学习是基本的认知活动,学 习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结构突触的可塑性变化,该方向的研 究已经成为当代脑科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有人又把学习分为感知学

12、习、认 知学习和意义学习。学习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人类智能和其他生物智能最 突出的差别就在于语言,尤其是文字语言。语言以语音为外壳、词汇为材料、语 法为规则。语言是结构最复杂、使用最灵活、应用最广泛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 语言进行思维的活动和认知的交流。还有很多其他的认知行为,如注意、意识等, 通过许多生物的对比实验,来理解生物的心理活动和表象(如情绪)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要想在知识的表示、学习、存储、搜索、优化、预测、计划、判断、 自适应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必然要把研究目标拓广到整个认知科学的理论、 实验和实证中去。其中,视觉认知计算、听觉认知计算、以及视听觉相互作用的 认知计算,是一个

13、很重要的切入点。1. 3重视和物理学的交叉研究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最集中、最突出的惊人成就, 当属物理学。如: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还有天文学的大爆炸 理论,大陆漂移说和进化论等。迄今为止,物理学家已经发现,自然界存在万有 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四种相互作用,分别存在于不同尺度的物理 现象中,形成所谓的层次。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一方面去探索大尺度的目标, 包括行星、星球、银河系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微观世界,发现物质更小的构成 单元,从分子、原子深入到原子核、再到中子、质子,进一步又深入到夸克层次。 用更统一的理论去覆盖这四种相互作用,是物理学大家们

14、孜孜不倦的追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不管天文、物理、生物、化学, 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 科学创造也就越深刻”。如此精辟的结论,启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21世纪物理 学的发展依然是简化归纳。当今,人工智能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一一数据挖掘,是逆早期以演绎 为主的专家系统的潮流而动,人们期望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过滤、整合,挖 掘、模拟人的认知和思维活动,发现新的知识,这种抽象的过程,本质是简化归 纳。那么,人类主客观的认知活动有没有相似之处?对人脑自身的认识是否可以 借鉴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呢?可以预言,21世纪认知和思维科学发

15、展的一个重要方 向,就是把现代物理学中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论成果引申到对主观世界的认知中 来,这就是我们孜孜所求的方向,不妨称之为认知物理学。物理学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场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借鉴物理学中场的 思想,我们将物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场描述方法引人抽象的认知空间。按照 认知物理学的思路,人自身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 如果也用场的思想来形式化表示,就可以建立一个认知场,来描述数据之间的相 互作用,可视化人的认知、记忆、思维等过程。论域空间中的数据也好,概念也 好,语言值也好,集团也好,都可以认为是场空间中相互作用的客体或者对象。以从关系数据库中发现知识为例,不妨

16、将发现知识的背景看作是一个具有M 维属性的N条记录构成的逻辑数据库,即M维论域空间中的N个客体表示的数 据分布。每一个客体看作是论域空间的一个点电荷或质点,位于场内的所有其他 客体都将受到该客体的某种作用力。这样一来,在整个论域空间就会形成一个场, 所谓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就是从不同粒度上研究这些客体之间通过场发生的相 互作用和关系,模拟人类知识发现中的抽象过程。只有用不同尺度(Multiscale)分析、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 才能更清楚看清问题的本质,从不同规模或尺度上分析和处理论域空间中的数 据,就是从不同粒度理解这些信息量。借鉴物理学中的粒度来反映发现知识的粒 度或概念的

17、尺度,是认知物理学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粒度,原本的意思是指物质 微粒大小的平均度量,认知物理学中被借用作为对语言值、概念或者词所包含信 息量的度量。研究人类自身的认知机理,研究数据、概念、规则、知识之间的不 确定的层次结构。人的认知过程有感觉一一知觉一一表象一一概念一一抽象等不 同层次。层次和客体的粒度相关,知识的层次和概念的粒度相关,无论是发现哪 一类知识,对于原始较低粒度的概念进行提升,可以发现更普遍、更概括的知识,这就是正在兴起的粒度计算(Granularity Computing)。人类智能的一个公认特点,是人们能够从极不相同的粒度上观察和分析同一 问题,不仅能够在同一粒度世界里进行问题

18、求解,而且能够很快地从一个粒度世 界跳到另一个粒度世界,往返自如,甚至具有同时处理不同粒度世界的能力,这 正是人类问题求解的强有力表现。而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对应着不 同粒度表述的概念在不同尺度之间的转化过程,即从一种相对稳定的发现状态向 另一种相对稳定的发现状态的过渡。如何形式化描述人类认知过程中从数据到概 念,从概念到规则的发现状态转换,以及知识由细粒度到粗粒度的逐步归纳简约 的过程,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基础问题。我们借鉴物理空间的多视图、多尺度、 多层次等特点,借用物理学中状态空间转换的思想,形成了知识发现状态空间转 换的框架,空间中的每个状态代表一个相对稳定的知识形态,而认知

19、过程则对应 着从一个状态空间到另一个状态空间的转换,数据场成为发现状态空间转换的重 要工具。数据场作为描述数据对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形象、直观的方法,将人类从数据 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认知和思维过程用场来形式化描述,由此建立发现状态空间中 的认知场,可视化了人的认知记忆和思维等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越来越高。概括来说,人类的 智能包括三个方面: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数学计 算是人工智能的第一阶段,五十年来,机器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巨大成 功,但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不确定性智能、模拟形象思维还差之很远。形象思维 是指通过直觉感知对象的图像,进行想象、类

20、比、联想或顿悟等。直觉和想象力 离不开视觉和形象,视觉、形象在大脑中残留形成一个形象思维的空间,可借鉴 物理学中的场,描述形象思维空间各个像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例如,记忆是人 类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逐渐模糊甚至完全忘却, 我们用数据场描述了这一过程,在形象思维自动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自然语言应该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直接切入点2.1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不同切入点五十年来,人们寻找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人工智能的研究。从符号语言层次切 入,形成逻辑学派,认为认知基元是符号,智能行为通过符号操作来实现,着重 问题求解中启发式搜索和推理过程;从人脑的神经构造层次切人,建立人工神经

21、 网络,形成仿生学派,认为人的思维基元是神经元,把智能理解为相互联结的神 经元竞争与协作的结果,着重结构模拟,研究神经元特征、神经元网络拓扑、学习规则、网络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和自适应 的协同行为;从感知一行为切入,形成了控制论学派,认为没有反馈就没有智能, 强调智能系统与环境的交互,从运行的环境中获取信息(感知),通过自己的动作 对环境施加影响。人工智能至今已经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比自然语言更精确、更严密的符号语 言,人们沉迷于越来越精细的形式化符号中,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人脑的思 维基本上不是纯数学的,自然语言才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载体。人工智能必须直面 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结品,文字是人类智

22、能的重要体现,因为文字才使得人类知 识可以传承,这是其他生物智能无法比拟的。自然语言中的基本单元是语言值,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细胞”,能够起到“认知浓缩”的作用,使认识从低级 的感性阶段上升为高级的理性阶段,人脑中概念形成过程就是思维的一种表现。 以概念为基础的语言、理论、模型是人类描述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可以说在人类 认知活动中,用文字表达的概念起到了关键作用。用概念的方法把握量和量的不 确定性,比确定性数学表达更真实,更具备普遍性。客观世界中有许多问题,特 别是复杂系统和人文社会,其最有效的知识表示方法只能是文字语言。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符号问题求解和专家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现在应该从 自

23、然语言直接切入,抓住自然语言中的概念不放,从研究定量到定性,从数据到 知识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所运用的信息的形式化组织。当前,web信息搜索引 擎,从关键词组合人手的词搜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转向句搜索,基于语义 网络的语句搜索展现出诱人的前景,就是一个证明。2. 2自然语言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不确定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属性,自然语言作为客观世界的表述手段,带有 不确定性是很自然的,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概念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细胞”, 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不确定性。概念中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模糊性和 随机性。概念的模糊性主要指外延的不确定,在质上没有明确的含义,在量上没 有清

24、晰的边界。概念的模糊性最典型的体现在表述人类感知的词语中。人的感觉 器官感受的客观事物往往是连续的,例如温度、颜色、气味、声音等等。但是语 言符号是离散的,用离散的语言符号去表示连续的感知,边界不清晰,必然产生 模糊性。概念本身还常常包含随机性。概念常常不是孤立的,它同客观世界有着种种联系,也是不停演变和流动着 的。由于人们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在大量感知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概念也 有差异,不同的人、不同时期对于相同的概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另外,由于概 念具有抽象性,许多概念可以用同一个语言值来表达。在不同的场合,就不同的 主题,对不同的对象而言,同一语言值可表示不同的概念内涵,这也是概念具有

25、 随机性的原因。概念的不确定性既有随机性,又有模糊性,二者密切相关。因此, 研究模糊性和随机性的关联性,尤其是通过概率测度理论研究模糊性,建立云模 型,理解云的数学性质,运用云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一直是我们长期研究的重要 内容。语言的不确定性,非但没有妨碍人们的使用和交流,相反倒是被安然地接受, 这说明人类智能对不确定性有很强的表达、处理和理解能力,正是不确定性的存 在,才导致语言使用的鲁棒性。反之,如果每个语言值、每句话都要求十分精确,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无法进行,这正是不确定性的魅力所在。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等研究,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已 经取得诸多进展,但距离使计算机完全

26、理解人类语言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这其中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语言中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建立的各种符号语言, 与自然语言相比,它们过分精确与严密,通过精确的数学运算和传统的集合运算 (并、交、补等)去实现词计算(Computing with Words),就失去了词语的不同情境 下的自适应性,也就失去了词计算的普遍性。人工智能只有在不确定性研究方面 有所突破,让计算机不再用精确严密的符号语言计算,而直接利用自然语言来思 考和推理,才可以使自然语言理解乃至人工智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人们寄期望 于表示概念的语言值的不确定性研究及其语义网络的研究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如果不能用自然语言作为其知识表示的基

27、础,建立不起不确定性人 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人工智能也就永远实现不了跨越的梦想。2. 3用于不确定性转换的云模型以概念为基础的自然语言是人类知识描述和思维活动的载体。人借助语言进 行思维,并不涉及过多的量的数学运算。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是定性的,对自然语 言中概念的不确定性的形式化,是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基础要求。考虑到物理学 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原子模型起了重要作用,在认知物理学中,把客观世界 的认知借鉴到主观的认知过程中来,我们把概念作为语言的基本模型,就好像把 原子看作是物质组成的基本模型一样。我们以自然语言中的概念为切入点,在概率理论的基础上研究隶属度的不确定性,并建立了定性和 定量转换模

28、型一一云模型,其基本原因就在予此。云模型作为自然语言的原子模型,可以反映自然语言中概念的随机性、模糊 性及其关联性。云模型仅仅使用期望(Expected Value)、熵(Entropy)和超熵(Hyper Entropy )三个数字特征就足以在整体上表征一个概念,用来反映定性概念的整体 定量特性。这对理解定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十几年来,我 们对云模型、云发生器、云的重整数学性威、正态云的普适性等做了详细的研究。 目前,云模型用于智能控制,成功地实现了对三级倒立摆的实时动平衡姿态的转 换;用于数据挖撼,实现了对关联规则和预测知识的发现;用期望、熵和超熵三 个数字特征分别表示物

29、种、遗传和变异,模拟自然界的演化,云进化计算方法可 获得更优的解;还用于信息安全中,作为数据霹水印、软件水印或流媒体水印。 云模型作为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研究中定性定量转换的有力工具,必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的基本方法,研究网络化智能3. 1复杂网络研究的重大成果: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20世纪的科学研究,认识到简单确定性的系统会演变为复杂的、不确定的 行为,如分形结构,蝴蝶效应,混沌现象等,还认识到复杂系统在随时间的演变 和变异过程中,会出现涌现,即突变,物理学中称为相变。导致相变的诱因和临 界条件,成为人们研究复杂系统的核心问题。复杂系统不单单是简单个体单元的 叠加,

30、不可能用单元的个体性质来预言复杂系统整体行为,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 作用形成的群体智能。人们对大量实际的复杂系统,如技术系统中的因特网、电力随,社会系统中 的人际关系网、经济合作关系网,生物系统中的新陈代谢网、神经网等等进行实 证研究和建模分析,发现这些网络的演化规则非常相似。实际生活中的复杂系统, 是受某些简单规则所驱动的组织行为,这些不同系统、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似性, 以及宏观和微观上的自相似性,导致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的研究尺度必然是跨系 统、跨尺度和跨学科的。尤其是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这两个重大科学发现, 使得复杂系统的研究不仅成为学科交叉的前沿,也成为整个科学技术的前沿。这两个重大发现,

31、对四十多年来传统沿用的规则图和随机图来描述实际的复 杂网络提出了质疑。规则图中,每个节点的度相同,度分布服从S分布,具有较 大的集聚系数和较大的平均距离。Erdos和Renyi将概率方法引入图论提出的随 机图模型中,节点间的连接相互独立,并且节点间没有重边。随机网络具有较小 的平均距离和较小的聚集系数,度分布服从泊松分布。这意味着随机图中,尽管 节点间连接是随机的,但绝大部分节点的度会大致相同,度比平均度高许多或低 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罕见。随机图论一直是研究复杂网络最主要的数学工具。Watt和Strogatz在规则网络的基础上作随机改动:对于规则网络的每个顶点 的所有边,以概率P断开一个端点,并

32、重新连接,连接的新端点从网络中的其他 顶点里随机选择,如果所选的顶点已经与此顶点相连,则再随机选择别的顶点来 重连。存在一个很大的P的区域,网络同时表现出有较大的集聚程度和较小的平 均距离,称为小世界特性。Barabasi和Albert等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指出,现实中的复杂网络,若具 有生长性和生长过程中的偏好依附性,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与随机圈中的泊松分 布将大相径庭,两是遵循幕律分布。幕律所描述的,是由少数活跃节点所主宰的 系统,大部分节点只有少数几个联结,而精英节点却拥有与其他节点的大量连结。 由予幕律分布和网络规模没有关系,因此被称为无标度网络。形成无标度网络的 两个前提条件,即生长性

33、和生长过程中的偏好依附性,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网 络而言,是普遍具备的。除了小世界和无标度之外,复杂网络还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并存的特点。其 抗随机攻击和随机故障的能力很强,但是在故意有目的的针对精英节点攻击面 前,表现脆弱。具有这种行为特性的原因也是由于幕律分布导致的不均匀性。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使科学家意识到网络拓扑的决定性,反应节点之间相互 作用的拓扑形态,比一个个的节点要重要得多。无论是因特网、神经网,还是生 态链,看似毫不相干,结构各异,但是可能具有相同的行为特性,受制于某些基 本的法则,而这些结构和规则可能是简单的,甚至同等地适用于细胞、自然语言 和社会更广泛的领域。目前,对网络拓扑的

34、研究已成为研究复杂系统动力学性质 的强有力的工具,用以揭示复杂网络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动力学过程和涌现 临界等。3. 2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研究网络化智能如果说,符号语言也好,自然语言也好,还是一个个符号、一个个词连 接起来的一维的形式化知识表示方法的话,那么,将网络拓扑作为二维的知识表 示形态,形成全局优先的认知理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研究。拓扑是一种特殊的 图形,人对图形、图像的表示方法和理解能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表现,五十年来 人工智能的研究几乎没有把它们作为知识表示的方法,不能不是一件遗憾的事 情。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首先要能够用计算机方法模拟生成现实世界中复 杂网络的拓扑结构。E

35、R模型、WS模型和BA模型分别给出了形成随机图、小世 界和无标度网络的数学方法。但是,现实世界的复杂网络是一个演化的过程,理 想的、严格数学意义下的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几乎不存在。网 络拓扑模式之闻也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因此,如何模拟生成能够最大程度符合真 实网络拓扑?这是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的两个基础健问题。把一些典型的网 络模型通过带有不确定性的生长、叠加、变异等方式合成为一个复杂网络,或者 把复杂网络进行简化分解,都是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作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典型随机网络和星型网络合成的方法, 得到了具有层次特性的无标度网络,还研究了基于云分形的复杂网络发展演化过

36、程,将一个初始网络拓扑作为云模型中的种子一一期望拓扑,按照大致自相似的 规则复制生长,用云模型中的熵和超熵控制变异的程度,生成的每一次网络结构, 相当于云模型中的一个云滴。这样不仅模拟生成了具有小世界、无标度特征的复 杂网络,而且较好的反映了网络演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用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表示为节点,对象之间的 关系表示旁边,节点的位置、节点的属性,边的属性、以及边的距离等等都可以 赋予特定的物理含义。例如:交通网中的城市规模,因特网中的节点吞吐量,万 维网中的点击率,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个人威望等等都可以用节点的质量来表示; 而交通网络中的城市间的地理距离、通信网络中节点的

37、带宽、万维网中超文本闻的链接次数、人际关系网中的关系的 疏密程度等等,都可以用节点间的距离表示。更进一步缝,网络拓扑中的节点, 代表各种各样的实体;节点的属性可借助物理学中的粒子性来表征;节点间的边 可借助物理学中的波动性来表示,以此为基础,形成计算机实验平台,研究网络 上的动力学行为,模拟复杂网络在什么样的临界条件下会发生网络节点的级联失 效或连锁崩溃行为,分析复杂网络涌现象发生的本质,这就是网络化的智能(Networked Intelligence),它区别于使用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去 解决网络路内算法、Web搜索引擎等网络智能,也区别于传统的分布式智能。发现复杂网络中不确定性的规律性,无序

38、中的有序性,竞争中的协同性,又 称网络化数据挖掘(Networked Data Mining)。把网络拓扑作为知识表示方法,针 对实际的复杂网络,挖掘如最能代表它的骨干拓扑结构,排列出网络中节点的重 要性次序、边的重要性次序,挖掘出不同的社团成员和社团的模式等,都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4结语科学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是高度分化,学科在不断细分,新学科、新领域不 断产生;另一方面是学科的高度融合,更多呈现交叉和综合的趋势,新兴学科和 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研究如何模拟复杂的人类智能,学科交叉的这种普 遍趋势,在人工智能学科表现更其突出。秉承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天性,并把它 作为创新思想的源泉,必将孕育网络时代人工智熊的大突破,一旦取得突破性进 展,将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