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标点翻译

上传人:友**** 文档编号:154769928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注标点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注标点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注标点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古注标点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注标点翻译(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代汉语常识第四单元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什么是古注?简单地说,古人的注释,通常称 为旧注或古注。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是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 要参看注解, 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解, 还要参考古 注。古注的作者去古未远,他们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 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后人更了解, 同时他们注释一部书, 有的要花费几十年 时光,甚至耗尽一辈子心血, 因此, 他们能够作出比较精当而又符合历史情况的 注释。因此,了解古注的发展过程、古注的类别、古注体例、古注的术语,对

2、我 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古注概述、古注的类别、古 注的体例、古注的术语。一、古注概述注解古书的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项工作开始于汉代。这是为什么 呢?原因有二: 第一,这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书面语言由西周先秦发展到 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以及口授、 传抄的错误等原因, 汉代一般人已经不能完全 读懂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儒家经书。 于是有人专门为这些经书作注解。 第二,汉代 崇尚经学推动了古书的注解工作。 汉代在秦国的基础上取得了国家空前的统一, 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汉武帝出于政治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 议,“罢黜百家,

3、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因此经学(指儒家著 作)出现空前未有的昌盛局面。汉代统一以后,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做了三 件事:独尊儒术,发动民间献书, 立五经博士。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十三经”的由来有一个过程:汉代为五经周易 、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后来不断增加, 至唐代已有十二经 周礼、仪礼、春 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宋代为十三经加 孟 子。 因此现在十三经的顺序为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 雅、孟子。(一)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

4、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 高诱、王逸等。毛亨:西汉人,注释了诗经 ,称作毛诗诂训传 ,简称毛诗。传授 侄儿毛苌(ch印g)时人谓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汉代传授、注释诗 经的有四家:齐(人)、鲁(人)、韩(婴)、毛(亨)。齐鲁韩三家从西晋到宋 先后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只有毛亨、毛苌叔侄作注的 “毛诗 ”流传下 来,现存诗经是毛氏所传的本子,故又称毛诗 。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 成就了毛诗正义。孔安国:西汉鲁人,孔子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据传,汉鲁恭王扩建宫室 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 ,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 并为之作 “传”,即尚书传。司马迁研究尧典 、禹贡等

5、古文,也曾向他 请教。马融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 。生徒常有千 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在儒家经学的发展史上,马融开始了综合各家、遍 注群经这种带有开创性的工作, 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 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其著作多已佚。何休:东汉时期杰出经学家。董仲舒四传弟子。口讷(n,不善讲说,门 徒有问者,则用书面作答。何休的著作大都散佚,只有春秋公羊传解诂至今 保存,收入十三经注疏 。郑玄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少入太学学习,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他遍注 儒家经典,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 “郑学”。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 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

6、方教材,其毛诗笺 、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 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后三种简称“三礼注” )赵岐 :东汉经学家。所撰孟子章句 ,收入十三经注疏 。王逸 :东汉文学家。所著楚辞章句 ,是楚辞现存最早的完整注本。 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高诱 :东汉学者,今河北涿州市人。少时受学于同县卢植。注本有: 战国 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两汉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pU)实, 只解释词句,不说空话。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汉学学风又称“朴( p 口)学”同时,他们离先秦较近,语言隔阂相对较少,而且可以见到许多后人无 法见到的参考材料, 所以他们的注释多有根据, 基本上是符

7、合历史事实的, 也颇 受后世的重视,为我们今天阅读古书提供了许多便利。(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汉代的注释工作主要是从儒家经典文献开始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 对古书的 注解工作出现了两种新情况: 一是古注的范围扩大 ,注释的书籍除儒家的经籍外, 对子、史、集部也作了大量的注释工作。如魏王弼老子注 、晋代郭象庄子 注;二是出现了“集解体”注释书 ,由于同一种古书注家众多,经、史、子各 部就出现了“集解体”注释书。如下文要介绍的何晏论语集解 、杜预春秋 左氏经传集解、范甯(n in g,也作“宁”)春秋穀梁传集解,等等。(魏晋南 北朝时期,在经学、玄学和佛(f 6)学的影响下。)主要有

8、何晏、王弼、杜预、范甯、郭璞、郭象、裴松之等。何晏:三国时魏玄学家。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 魏公主。“美姿仪,面至白” ,人称“傅粉何郎” 。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 主编论语集解,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王弼:三国魏玄学家,笃好老庄之学。著作有周易注 、老子注,周易 注收入十三经注疏杜预:出身官宦世家,司马昭执政后杜预渐受重用,先后参与了伐蜀和晋 律的修订(ding)在最后的灭吴战争中担任西线指挥,为西晋的统一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著述很多。一生酷好左传 ,时人谓之有左传癖,他所撰写 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三十卷, 是左传 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收入十 三经注疏中

9、。范甯 :晋时人。少笃学,治经严谨,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 ,为今存穀 梁传最早的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中。郭璞 :晋时人,字景纯。其所注文献很多,如尔雅注 、方言注、穆天 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 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中。郭象 :西晋哲学家。字子玄。今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主 簿bU,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 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 参与机要, 总领府事。 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 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 。好老庄,善清谈。对向秀所注庄子 ,述而广之, 作庄子注。裴(p 松之:南朝宋

10、时史学家。山西人。曾任国子博士、永嘉太守等职。 元嘉六年(公元 429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 补缺、备异、惩妄、论辨等为宗旨,开创了作注的新例:注文丰富,超过本书数 倍,保存了大量古代史籍的佚文。其子骃(y I ),也以注史著称,有史记集解o(三)唐宋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经过几百年, 到了唐代, 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 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了,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 不仅解释正文, 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即“正前人疏义”的意思)。例如毛 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 达等正义

11、。因此唐宋时代又兴起古书注释的高潮,出现了许多注释家。唐代的重要注释 家主要有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xun、李善、司马贞、张守节、颜师 古等。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sh、朱熹、洪兴祖等。孔颖达:唐初人。隋时举第,入唐后李世民引为文学馆博士。唐代著名经学 家、教育家。一生从事学术和教育工作。晚年,奉唐太宗诏( zhd o)主持五经 正义的编撰工作。五经正义流传全国,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孔颖达死 后之事。儒学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流派众多。各派之间纷争异常,甚至有水火 不容之势。因此,五经越解越不明,越讲越糊涂。学者谁主谁从,都是各行方便, 从其所好。这样就给后生学习带来困

12、难。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的乱世,倒还可以 容忍,但天下统一之后, 特别是实行科举取才以后, 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标准, 势必给教育和选举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史载隋文帝下令考试国子学生,准备择优 录用,可是因为数百年来对经典的解释标准不一,各执一词,竟无法评出考卷。 因此,唐太宗觉得有必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权威性解释,以统一认识。他下令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的工作, 同与编修之事者尚有多人,以孔颖达为首。因此,在 中国历史上, 完成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 巩固儒学, 使之得以 统一的人,便是唐初大儒 孔颖达。他的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各家的 门户之见,于众学中选择优秀者,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

13、的各种纷争。由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从而完成了中国 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五经正义包括: 毛诗正义(诗经)、 尚书正义(尚书)、礼记正义(礼记)、周易正义(周易)、春秋 左传正义(春秋左氏传)。颜师古 :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南北朝时著名儒家学者颜之推 的孙子,博览群书,学问渊博。是研究汉书的专家,作汉书集注 。贞观 四年,唐太宗着手进行五经版本的统一和整理,诏(zhd o)颜师古考定五经,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来,五经文字从来未曾校定过, 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 形成了各有所本、 各有所师的复杂情况。 颜师古奉唐太宗之命, 潜心于五经的考

14、 定。孔颖达等奉敕(ch i)编撰五经正义,也是以“五经定本”作为其底本的。贾公彦 :唐人。官至太常博士。著周礼义疏和仪礼义疏 ,均流传至 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 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 杨士勋: 唐人,著春秋谷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此外, 张守节著史记正义 ,司马贞著史记索隐 ,唐代 李善文选注, 给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作注,影响较大。宋代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宋儒注经,重义理阐发,轻文字训诂,形成经学 史上的宋学学风。邢昺 :北宋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著书很多,其中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孙奭(sh):北宋人。官至工部尚书。

15、曾奉敕(ch i)校定赵歧孟子注, 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 。洪兴(xing )祖南宋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楚辞补注等 书。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宋代影响最大的注解家。十九岁中进 士,历仕四朝。一生的主要精力倾注在讲学和著述上。博极群书,广注典籍。为 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 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世称程朱学派, 在思想领域 中起了长期的消极作用。著作有周易本义 、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 注,其中四书集注,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 据,影响极大。四书:大学、中庸、

16、论语、孟子 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 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 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 (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年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大 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 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朱熹著四 书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四)元明时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书上对古注的介绍只到唐宋为止。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元明清三个朝代。 那么, 在这三个朝代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元明时期是训诂的衰落期。 为什么?元代崇尚武功而贬抑儒学, 致有“九儒 十丐”之称。明代学风空疏,士人游谈无根,向壁虚造,积习难

17、返。所以元明两 代的训诂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为数不多的若干家注释, 大多墨守宋代程 (程颢、 程颐)、朱(朱熹)理学樊篱,很少创新。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注释家及注本有: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胡三省资 治通鉴音注等。(五)清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清代四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 为什么?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 行严厉的思想禁制, 大兴文字狱(“清风不识字, 何故乱翻书”;考官出题诗经 中的“维民所止”就被认为是砍了“雍正”的头) ,因此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 纸堆里以求安身立命, 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清代训诂学, 名 家辈出(有师徒关系的,如戴震与段玉裁、王念孙;有父子关系的

18、,如王念孙与 王引之;有兄弟关系的,如王先谦与王先慎,二者是湖南长沙人,等) ,著述繁 多。清儒反对宋人的空疏义理学风,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学风。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注释家及注本有:戴震方言疏证 ,段玉裁说文解 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阮元十三经校勘记,陈奂(hum)诗毛氏传疏,孙 诒让周礼正义,刘宝楠论语正义 ,邵晋涵尔雅正义 ,等等。要读懂古注,就要了解古注的类别、内容、体例、术语等,下面分别看这几 个问题。二、古注的类别我国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汉。 从汉到清, 我国有价值的古籍, 古人 都进行了注释。依据注释内容、 对

19、象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 古注可以分为传注类、 章句类、集解类、义疏类、音义类、补注类等。这些都是古注的名称,按今人的 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下面分别介绍。(一)传注类 传注类注释以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为内容。按术语原意的不同, 可以分为传、注、笺、诂、训等。1传。 传,本来是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车马,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传 的意思。“传”作为一种注释形式,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 指传述。 传述历代相承的师说。 指解释经义的文字。 秦汉时期,儒家的六部著作 诗、书、礼、易、 乐、春秋被称为“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 。如解释春秋经的文

20、字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都是对孔子 春秋 进行解释和阐发的。这类“传” ,多数侧重于经文的思想内容,即所谓“微言大 义”的阐发解说,而不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 指依据经文逐字逐句的解释文意 。“传”本来是一种偏重于思想内容解说的一种注释, 如左传 补充大量史 实。后来“传”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传成为一般的注释名称, 依照经书文字逐字 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所以“传”又 称“注”,两者都是注解、诠释古书原文的。2注。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 通,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也

21、是专释经 文字句的一种注释, 是注释的通称。“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 (其作了“三 礼注”)。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的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高诱吕氏春秋注等。3笺。“笺”是表识(zhi)标记的意思。开始于郑玄的毛诗笺。“笺”, 就是指读书时有所领悟,有不同意见,则把新意见记下来,标在原文的一侧。这 些标在一侧的文字就叫作“笺”。郑“笺”为毛诗诂训传作注,就是以毛 传为基础,有自己的见解,便记下来,发挥、补充或订(ding)正毛亨的注释。 郑玄注诸经皆称“注”, 唯独注毛诗称“笺”,是要表示对毛传的宗尊之意。 郑玄笺对毛亨传具有补充订(d ing )正的作用,可以看作“疏”体的

22、萌 芽。但是,它与后来的“疏”体又有明显的不同:它只在对正文作补充注释时申 述或订(d ing )正毛亨传没有把毛亨传当作注释对象,所以,“笺” 仍然属于一般的传注类,而不属于义疏类。4诂、训。这两个名称重在解释词义。 笼统说来没有区别。 诂也写作“故”, 汉人注书多称“故”。“诂、训”因含义相近,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往往不作严 格区分,还常连用,称为“训诂”或“诂训”,均指解释古代的字词名物,如毛 亨毛诗诂训传等等。诂训与传虽然侧重不同, 但古代注释家一般不把他们严格分开。 如汉代毛亨 注释诗经,就称作毛诗诂训传 (简称“毛传” ) ,所以孔颖达说: “诂训 传者,注解之别名也。”(二)章句类

23、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即分析章节句读。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 其中含义。作为一种注释, 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 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 还要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 分析大意。章句体兴于汉, 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 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 分析中, 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 解释。如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 、王逸 楚辞章句等。(三)集解类 重要的古籍,通常都有好几家先后为它作注。如今本史记附有南朝宋裴 骃、唐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疏也有多次,如诗有孔颖达毛诗正义 (通 常简称“孔疏”),至清代又有陈奂 诗毛氏传疏。随着对同一著作各家注释日 渐增多,为了博收众家之长, 从

24、魏晋开始又出现了集注。 把同一部书的各家注释 都收集汇合,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这种注释称为“集解”。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自己意见的一种注释。 “集解”是汇集众说而 解之的意思。与“集解”相近的注释还有“集注”、“集传”、“集释”等等, 意思都差不多。 “集注本”集诸家之注时, 于注文之首标明集自何人, 如何晏论 语集解,(宋)邢昺疏云:“以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 包戚、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 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 ”(四)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注疏等,简称疏。如 毛诗正义

25、(汉)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 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盛行于唐朝。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 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 “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 同时对前 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ding )正,其中奉诏 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义”,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私人 整理订( d ing )正的义疏,仍称为“疏”,如贾公彦的仪礼疏。后来两者就混 同了。一般的义疏可以由说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类却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 原则,只能在指

26、定注本的基础上阐发经义。 注文即使错了, 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 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名词解释:疏:“疏”就是疏通的意思。 “疏”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 又 叫“正义”。既解正文,又解前人的注文。宋人也沿用这种方法。因为汉魏时代 的旧注, 到唐代时一般人已难以理解, 于是出现为疏通旧注而作的注解。 它的说 解比起汉注来要浅显详明些。正义: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 由官方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 作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是正前人释义的意思。 “疏”和“正义”实质上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正义”是奉诏官修的注疏, 而 “疏”则是属于

27、私家写的注疏。 后人引用“正义”, 也称为“疏”, 因而不再有 “正义”和“疏”之分。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也常称孔疏。五经正义:唐太宗为了统一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诏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为 易、诗、书、礼记、春秋左传五经作疏解,称为五经正义 ,简 称为疏。唐人九经疏 :唐代官修的五经正义之后,又有贾公彦等私人修纂的四种 经籍,即贾公彦专门为疏解东汉郑玄的周礼注 、仪礼注作疏;徐彦、杨士 勋为公羊传、穀梁传作疏,合称为唐人九经疏。十三经注疏: 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 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 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唐人九经疏和宋人

28、的四种注疏。即:唐代义疏著作主要有: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晋范甯注,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五)音义类“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 “义”,两者合起来就称为“音义

29、”。不过,音义这种注释往往是以注音为主, 以释义为辅。是汉末魏晋音韵学兴起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盛行于唐代。 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是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它是陆德明为周易等十四 部典籍所作音义,故“音义”也叫“释文”。此外,“音义”也叫音训、音诂、 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都是对古书字词读音意义的审定校正。 音义类可以分为两类:1为某部书注音释义。如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2为一批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玄应一切经音义 、慧 琳一切经音义等。(六)补注类 。是补充、订(ding)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它与义疏相同,都是既释经文, 又释注文。与恪守旧注,疏不破注的“正义”大

30、不相同,补注类重在对旧注进行 补充和纠正。补注类注释还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较著名的有 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补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的;清王先谦的汉 书补注,是补唐颜师古的汉书注的。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 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三、古注的体例参看古注, 必须熟悉古人注书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很复杂, 主要谈谈先 秦经书的注解体例。 我们今天比较容易找到, 又比较全面体现古注面貌的注释本, 首推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在“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阮元 主持校刻的 十三经注疏 最为完善。 该书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 水准。十三经注疏是后人把汉魏时代的

31、注和唐宋的疏与唐代陆德明 经典释文 的注音合刊成一本书。在体例上大体相同。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1)经文,即经籍的正文;(2)注文,即汉人或魏晋人的注释文字;(3)音义,即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对经文和注文里的难字所加的注 音和义释;(4)义疏,即唐宋人对经文注文所作的疏解。注疏本的大致体例:现以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的经、注、疏为例,具体说明经书注疏本的体 例。其注疏本称毛诗正义 ,内有四种古注,即毛传、郑笺、孔疏和陆氏音义 现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见书 673页)( 1)文中单行大字是诗经正文。(2)紧接大字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的是注疏。A 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汉毛亨的毛诗

32、诂训传 ,简称“传”。B 传后的“笺云”之后的注是汉郑玄的毛诗笺的“笺”。c . “O”是间隔符号。圆圈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D 大字 疏 后是唐孔颖达的“疏”。 宋代以前, 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 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 一般放在一段注文之后。 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 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 如果一段 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 疏的文字,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 用圆圈隔开, 然 后用“正义曰”再疏解。 “正义曰”是发端语。 “正义曰”以下是疏文。 疏文是 进一步对

33、经注进行疏解。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 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 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O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 有无礼者,故刺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 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 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闇昧之行无礼仪 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

34、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 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 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 。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 ”(字的右边 标有黑三角形的,说明文末有校刊。)人而无止,不死何俟(S 1 )俟,待也。相 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 明此言体非遍体也,故为支体。注释:闇昧(d nm!:隐秘,不公开。文公:指卫文公。 仪:威仪,使人尊敬的仪表。 止:容止,行动的所止,指遵守礼法。翻译: 观察老鼠有皮,人却没有威仪。人而没有威仪,不死还干什么呢?观 察老鼠有齿,人却没有行

35、止。人而没有行止,等待什么还不死?观察老鼠有体, 人却没有礼。人而没有礼,何不赶快死去?再看书743页毛诗正义中诗经邶风北风第一章的一段注解文字。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兴也。北风,寒凉之风。雱,盛貌。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O凉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 普康反。酷,苦毒反。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惠,爱。行,道也。笺云:性仁爱而 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疾时政也。好,呼报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虚其邪(XU ),既(j 1)亟(j 1)只且(j负)虚,虚也。亟,急也。笺云:邪读 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过去)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

36、矣,所以当去, 以此也。疏“北风”至“只且”。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凉矣,又加之雨雪其 雱然而盛。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 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欲以共归有德。我所以去 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 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既,尽也。只且(j u),语助也。注释: 惠而:惠然,爱好貌。 虚:慢。邪:通“徐”,也是慢意 亟(j i):急迫。翻译: 北风吹得冷,下雪下得猛。惠然爱好我,握手一同走。慢慢又慢走, 既然急迫宜快走。只且( j u) 语助词。回答书上所提出的

37、问题: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音peg,雪盛貌。诗邶风北风:“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毛传: “雱,盛貌。”朱熹集传:“雱,雪盛也。”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爱。这是毛亨的注解。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根据陆德明的注音“好,呼报反”,应读hd 0。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笺云:邪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 矣,所以当去,以此也。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这是孔颖达的解释。练习:阅读下文古注并依注回答问题。韩厥梦子舆谓己曰: “旦辟左右。” 子舆,韩厥父。 故中御而从齐侯 居

38、中代 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O帅,所类反 疏注:居中至在左O正 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 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 御者在中,将在左。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 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O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O 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W(gcu),获则取之。明耻教战, 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注释:1 耇(g C):指老年人。2

39、虽及胡耇(gC),获则取之:即使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这是针对宋襄 公说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 敌人。) 3明耻教战,求杀敌也:说明国家耻辱是什么,以此教导士兵作战,目的就是 为了多杀敌人。4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战争,发扬果敢刚毅的精 神以服从命令叫做礼。杀死敌人就是果敢,达到果敢就是刚毅。1 给全文和注解加上标点。2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3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四、古注的内容古书涉及到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要注解的东西很多,因 此旧注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解释词义、

40、注明音读、疏通文意、阐明思想、 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典故、校正文字、考证人名、地名 等。同时不同时代内容亦不相同。(一)汉唐人的注解1 、解词,释义,注音。 汉唐人注解重在训释字句。读古书的许多障碍来自对一个词的音、义缺乏 了解,因此解词是古注首要的任务。如汉书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 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 吴楚俗呼为妯娌,音轴里”。汉武帝好道,崇信神仙之说,在登基元年,就以丰厚的祭礼供奉一位“神 君”长陵女子因子夭折悲痛而死,但在她嫂子宛如的身上显灵,所谓的百 求百应。民多往祠。其后汉武帝亦祠之,谓之神君,震动天下。从颜注

41、可知, 陕西关中俗语的“先后”即为吴楚方言中的“妯娌”,均指哥哥弟弟妻子的合 称。颜注解词后还加注读音。2、注明典故的来源和词语的出处 。汉代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喜欢引经据典,如果不懂文章里的用典, 就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因而说明这些典故来源和词语的出处,就成为注释家 的重要任务。如唐代李善给梁肖统文选作注时,就是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 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是最著名的解释典故的典范之作。3 、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后人读古书常遇到古代名物制度、人名地名以及历史事件等问题,往往茫 然,所以考证名物制度,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是古注中常见的内容。如唐 代司马贞史记索引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侧重于

42、这方面。4、有的重在 阐明哲学思想 。有些古书,文义深奥,旨意难明,注释者往往不以解释字词为重点,重点 放在原著的哲理阐发上,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晋代郭象的庄 子注就属此类。(二)宋人的注解 唐代以后,宋代学者也作了不少注释工作,其风格与汉唐大不相同,常利 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成一种宋学体系,这是所谓“六经注 我”式的注解。对后代最有影响的是朱熹。(三)清代的注解1、详尽可靠 。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较深的研究,从文字训诂上着手,善于由 字音求字义,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所作注解大都详尽可靠,但他们在 考证中,甚至对每一个字都要讲求来处,有的本来三言两语能

43、说明的,偏偏要 旁征博引,不免失于烦琐。2、注重校勘。古书经过历代的传刻,文字往往有讹误,为了正确理解原意,就必须订正 这些错误。清代学者在校勘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 的校勘记就是一例。这种校勘记也是我们阅读古书时需要参考的。校勘: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来比较文字的异同和订正讹误。 校是订正、考订的意思,勘是校的意思。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术语,最常见的 校勘术语有:衍文、脱文、讹文、倒文 等。1“衍文” , 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刻印误增的文 字。有的是已抄的字又重写因而误衍;有的是错抄入上下文字句而误衍;有的 是将旁批的字错写入正文而误衍

44、,有的误以为原文有脱字而妄添,有的是原文 有讹误而随意添改,以致又衍又讹。例句见书。2 脱文简称“脱”,亦称夺文 阙文 缺文,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刻印而 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一般包括脱字、脱句、脱行、脱页和脱简等情况。所 脱之字多与上文同,抄者很容易误认为已经抄过,因而漏抄。3 讹文亦称误文 误字。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句。 误字中最多的是: 形近而讹:“鱼成鲁,虚成虎,亥成豕”。亦有一字误分二字,二字为一字。 音近而讹:元典章“官吏”作“官例”,“奔丧”误作“搬丧”。4 倒文 亦称倒字,指古文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江浙作浙江; 河南江北作河北江南5 错简古书在

45、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倒错误现象。6 有意篡改因为避讳伪造等原因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而造成错误。五、古注的常用术语读古书的旧注, 除了熟悉古注的体例、 内容和注解的方法外, 还要对古人作 注解时用来解释字词等的术语有所了解。 古人注解用语有一定套式, 运用一系列 的术语(一般称训诂术语) 。这些术语不是一时一书一人所用,含义不完全统一 (古人重视师承家法) ,后人理解也不尽一致,我们介绍时采用通用的说法,下 面分别介绍一些常用的术语。1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都是用来释义, 其含义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叫做”。 被解释的词 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

46、它们不仅用来 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僅。”朱熹注:“穀不熟曰饥, 菜不熟曰馑。”“饥”与“馑”是同义词,朱熹用术语“曰”来区分二者。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j i)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 妒。”“嫉”和“妒”是近义词,王逸用“为”这个术语来区别它们。诗经卫风淇(q i)奥“如切如磋(cuo)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毛传后三句承前省略动词 “治”,玉不琢不成器,磨刀石)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切”、“磋”、“琢”、“磨”是近义词,注释家有时用“曰” ,有时

47、用“谓 之”,可见“曰”、“为”、“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2谓 与“谓之”不同,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解释笼统、抽象的概念,或以一般 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相当于“是指”、“是说”、“说的是”、“指 的是”,被解释的词在术语之前。因此,它与“谓之”不同,使用“谓之” 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例如: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j in g)注:“本谓农桑”。 “本”的概念比较抽象,故用具体的概念“农桑”来注释它。孟子梁惠王上:“爷斤以时入山林。”赵注:“时谓草木零落之时。” 赵注指出“以时入山林”的“时”具体指草木零落之时,亦即秋冬季节。 (赵指 赵岐)

48、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美人”的概念比较笼统,故用具体的概念“怀王”来注释它。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后生”的概念比较特殊,故用比较一般的概念“少年”来注释它。这都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3貌、之貌用来解释形容词、副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 例如: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 妙之貌。”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 嵬,高貌也。”4犹用来说明是以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或用引申义释本义,两者意义不完全相 同,相当于“如同、等于说”。例如:孟了梁惠王上左传庄公十

49、年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 “间,犹与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赵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所谓声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种注释方法。表示声训的常用语是“之言”、“之为言”。例如:说文:“冬,四时尽也。 ”白虎通:“冬之为言终也。 ”上古“冬”、终”音同,以“终”释“冬”,在训诂学上叫做声训。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这种注释文字的方法,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萌芽。

50、如论语颜渊孔子对 政的解释:“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端 正)。两个字是同音字,用正解释政(不用术语) ,这就是后代的声训。6读为、读曰、读若 读如 都是用来注音的术语(注释和被注释字不完全同音) 。 读为、读曰一般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既注了音又释了义。诗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 读曰猝。”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 读若 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礼记儒行:起居竟信

51、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说文“宄读若轨。”7如字 指明词语读音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不同的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 音叫本音,其余叫破读或读破。“如字”是要告诉读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这个字要读本音。王:wa ng是本音或如字,W ng是破读音。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 德明注:“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所说 的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欢 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上“恶”读wu,下“恶”读 臭,气味。上“好” 读hd o,下“好”读hdD。8辞、词 用来注释在语言中

52、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的术语,也叫做“语助”,即语气 词,叹词或词头、词尾等。如: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亨注:“思,辞也。”诗经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朱熹注:“言,辞也。” “思”是句末语气词,“言”是词头。9浑言(统言),析言 主要用于同义词的辨析。“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具 体地说。同义词是意义相近而又各有特点的词,笼统说则同,具体说则异。例 如: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 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浑言不别也。”10当为、当作凡用“当为、当作”的,表明是错字而须改正六、古注的不足旧注解释了古书中许多我们读不懂的地方,其价值无疑是

53、极大的。但是,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古注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有的宣传封建思想,有的对词语的训释也未必精当,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们 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 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诗经第一篇关雎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一位男子 爱上了常到水边采摘荇菜的女子。但毛诗序认为是吟咏“后妃之德”,把 诗歪曲成为宣扬封建礼教的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行,周的 行列,周的军队;一说,周行,大路)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是女子怀念征人的诗。 但毛诗序说:“卷耳 ,后妃之志也。”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是后

54、妃思 念文王之作。这些与诗的内容并不相符,故后世学者对此颇多非议。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邢昺疏:“君子之人淳质而已则可,何用文章乃为君子?”邢疏将“为”解释为动词,是不明白“何以为”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反问句式,因而误将虚词解释为实词,造成语意的误解。(君子只要本质好便够了,为什么要文采礼仪呢?)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 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 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可见古注中存在不少缺陷,我们不能迷信古人,对待古注要采取批判分析 的态度。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古注的下列常用术语

55、中, 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的术语是( )A 读如 B 如字 C 读曰 D 之为言2、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用来指出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的是()A 脱 B 衍 C 当作 D 当为3、 古书旧注中的“疏”,其特点是()A 既对古书正文作疏解,也对前人所作传注作疏解B 用与被解释的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释义C 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D 用来具体说明被解释的词语的特定意义4、 毛诗笺的作者是()。A 毛亨 B 许慎 C 郑玄 D 孔颖达 5、古注中的“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来()A 指明同义词 B 说明文字的通假C 指明言外之意 D 改正古书中的误字6 下列各组古注

56、中,注者都属同一朝代的一组是( )A 高诱淮南子注郑玄周礼注赵岐孟子章句B 裴骃史记集解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C刘宝楠论语正义李善文选注王弼老子注D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庄子集解何晏论语集解二、多项选择题1、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一般 用作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词的 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是( )A 读若 B 之言 C 读如 D 之为言 E 当作2、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必定是用来说明文字通假的术语是()A 读为 B 读若 C 如字 D 读曰 E 读如3、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用于改正古书中的误字的是()A 如字 B 衍 C 当为 D 读为 E 当作4、 在古注的下列术语中,主要或是仅仅用

57、于注音的术语是()A 如字 B 读为 C 读若 D 读如 E 读曰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 诗经注疏包括的注解有( ) A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B 东汉郑玄毛诗笺C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D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E 宋朱熹诗集传、土 zkt读若、名词解释:声训 五经正义 正义 疏 衍文 读为四、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的书名及注疏者。2、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 言、读如、犹言。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一、标点和句读古书不加标点,读书要自己断句。古代因断句有误,常出现笑话。如: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

58、“夔,人也,何故一足?彼 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主管音乐的官) 。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有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翻译: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一足(一只脚) ,真的吗?”孔子说: “夔,是人,哪能是一足(一只脚)呢?他和人相比没有别的不同,只是他精通 音乐。尧说:夔有了这一特长也就足够了。就让他做了主管音乐的官。所以 君子说:夔有了一技之长, 也就足够了。 他并不是只有一足 (一只脚) 啊。” 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 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 堂堂国君也难免闹 笑话。又如: 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

59、食而从之。 (奔、食当断开)翻译为: (吴楚 两军交战,吴军大败楚军)楚军做饭,吴军又赶到了,楚军奔逃。吴军吃完楚军 做的饭,又继续追击。 阅微草堂笔记:“奴子王发。夜猎归。月明之下。见一人。为二人。 各捉一臂。东西牵曳。而寂不闻声。奴子王发,夜猎归,月明之下,见一人为二人各捉一臂,东西牵曳,而 寂不闻声。古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训练,礼记学记:“一年 离经辨志”。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即读断经书 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读懂内容。 所谓“离经”, 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今天看, 分析句读则是正确标点古书的基础, 如果断句没有错误, 就可以证明对文章的理

60、 解基本正确,如果句读不当,则一定是对文章没有真正读懂。句读训练是读古文的入门之学。韩愈师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也。 ”“授之书” 教童子写字。 “授”,传授;“书”,写字;“而”, 并且。“习其句读”,使其习句读即教童子练习如何断句。孩童入学,从识字、 写字入手,然后教朗读,教断句。古书没有加标点,老师先不要求理解意义,只 管教读乃至背诵,但要读正确,停顿的位置和长短不能读错,这就是句读。写字 和句读都是小技能,不是大学问,小学生学。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 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给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名词解释: 句读:古书是不加标点的,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61、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 常在字旁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又需停顿,就在字 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do u)”。二者合称“句读”。基本上只起断句的 作用。只有断句无误,才表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从现存的古版文献考察,古代文献一般是既不分段,也无任何标点符号的。 从上古到宋代, 古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从宋代开 始,刻书使用句读符号,但从宋代到清代,加句读的书,终究还是少数教科书, 大多数书仍无标点,还需要自己阅读时加圈、点断句。大约在汉代, 读书时开始使用句读符号, 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 宋代以前的 句读方法, 现在不甚清楚, 依据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 中国句读符号使用规范的 确立,应该是在宋朝。宋朝岳珂在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提及刻书“从旁边加圈 点”。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在相当于句号的地方用圈(。 ),在相当于逗号的地方 用点(,),成为今天逗号和句号的来源。到了明代才增添了两个专名号:“I” (表示人名,加于字之右边)“丨”(表示地名,亦在字的右边)。句读非常强调断句正确与否, 对于点号使用的规范问题并不怎么重视, 比如 阮元所点校的十三经注疏都是以“。”标识。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 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由于现代白话文的使用日渐广泛,人们迫切需要有比较完备的新标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