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水文资料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154419056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0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象山水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象山水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象山水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象山水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山水文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地理位置象山县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南翼,录属于宁波市,居宁波市东南沿海,位于象山港于三门湾之间,北临象山港,东濒大目洋,南临猫头洋,西接宁海县(即1210340312201730E,28051182903942N)。海上交通十分便捷,海运对内直达全国沿海各港埠和长江没沿岸各港口,对外可抵世界各国港口。象山港沿岸北距大连约700海里;南距广州约765海里、海口约1200海里。石浦港北距上海186海里;南距温州134海里、福州约290海里、厦门约440海里、广州730海里;距台湾基隆约273海里;至香港约680海里;至日本长崎约630海里,显然,象山港港区(北区、南区和西区)可直

2、接融入宁波深水港南部港区,继北仑港区、大榭港区之后,开发成为宁波深水港象山港港区。石浦港距北仑港区仅约60多海里,可改造、扩建为宁波港南部地区的综合性中型港口,在保持渔港功能的同时,直接承担对外贸易和宁波深水港物流集疏运中转港区。象山县为天台山余脉由西向东延伸的半岛,地形属沿海丘陵平原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岭起伏绵延,坡度平缓。沿海岛屿众多,岛礁星罗棋布,全县大小岛礁608个(陆域面积大于500的岛屿共有419个)。岸线绵延曲折,湾港纵横交错,海岸线长达910km(其中大陆岸线334km,占全省18.1%,海岛岸线576km)。海域宽阔,县域面积6525km2(其中陆域1175km2

3、,海域5350km2)。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有滩涂面积约30余万亩,-10m等深线浅海面积为230万亩。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尤其是象山港和石浦港沿岸的港口航道资源得天独厚,为宁波港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分工协作、互有特色的港口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显然,象山县的区位优势明显。第二章自然环境分析第一节气候特征一、 气候概况象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白照充足,年日照数16702048h。年温适中(16170c),最冷月平均气温50c左右,最热月平均气温27280c,极端最低气温-7.50c,极端最高气温38.80c.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mm以上。受地形影响,北

4、部及山区降水量往往多于其他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mm以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严寒和酷暑期不长。年均无霜期248天。风向主要表现为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总的气候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为农、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但受冷暖空气的交替影响,天气变化复杂,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一)象山港气候特征象山港位于象山县北部,它是一个呈东北西南向、深入内陆约60km的狭长形海湾,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且沿岸缺少长期气象观测站,为此,这里利用象山港口南岸的西泽站、象山港口北岸的鹰龙山站和象山港顶部的强蛟站有关的气象资料进行阐述。1、气温鹰龙山站

5、年平均气温为16.90c,最高月平均气温28.70c(8月),最低为6.00c(1月);表2-1象山港沿岸气温特征值单位(0c)项目123456789101112年鹰龙山平均气温6.06.710.113.718.521.827.128.723.919.116.410.616.9极端最高18.415.118.225.026.530.134.334.833.428.725.318.534.8极端最低0.5-2.70.75.47.815.819.723.415.69.28.81.2-2.7强蛟平均气温5.37.19.515.320.624.428.428.324.118.915.38.517.1极端

6、最高17.325.025.331.832.335.537.437.435.032.928.021.437.4极端最低-4.6-3.2-0.84.311.016.020.018.714.36.90.4-3.7-4.6极端最高气温34.80c,极端最低气温-2.70c(表2-1)。强蛟站年平均气温为17.10c,最高月平均气温28.40c(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5.30c(1月);极端最高气温37.40c,极端最低气温-4.60c(表2-2).象山港口年平均气温略低于港顶,极端最高气温低于港顶,而极端最低气温高于港顶。可见,受海洋气流的调节,象山港口气温的年变化较港顶平缓。2、降水象山港降水丰沛,

7、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港顶年降水量(1539.1mm)大于港口(1455.1mm);日最大降水量同样为港顶(103.6mm)大于港口(79.0mm);年降水日数港口与港顶接近,为158天(表2-2)。表2-2象山港沿岸降水量特征值项目站位平均降水量(mm)日最大降水量(mm)最长连续降水日数(d)最长连续降水量(mm)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d)0.1mm降水日数(d)鹰龙山1455.179.08120.820158强蛟1539.1103.611353.018158.53、风象山港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风向主要表现为季风特征。冬季,处于强大而又稳定的蒙古高压边缘,盛行偏北风,风速较大。春

8、季,受冷暖空气的交替影响,风向易变。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秋季,冬季风逐渐转为夏季风,以偏北风居多。这里利用西泽站风况资料来阐述风的变化规律。春季,风向多变,其NE、S、SSE和NW风频率均为9%,平均风速以偏西北向(WNWNNW)较大,为5.97.1m/s,其他各向为4.0 m/s左右,最大风速达24 m/s(NW)。夏季,偏南(SES)风占主导地位,频率合计为39%,其中S风频率为18%,平均风速为4.85.2 m/s,平均风速的最大值6.0 m/s(NNW),其他各向在3.54.5 m/s之间,最大风速为19 m/s(ESE)。秋季是夏季风逐渐转为冬季风的过渡期,盛行

9、偏西北(WNWNNW)风,其频率为32%,平均风速亦最大,为6.87.1 m/s,其他各向在2.76.3 m/s之间,最大风速为2025 m/s(WNW)。冬季,盛行偏西北(WNWNNW)风,频率达49%,平均风速亦最大,为7.68.0 m/s,最大风速为1624 m/s。显然,偏西北风是本区冬季的常风向和强风向。本区风况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西北(WNWNNW)风,合计频率28%;夏季以偏东南(SES)风居多,频率合计为19%。风况的另一特征是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平均风速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理分布,港口(4.6 m/s)大于港顶(3.4 m/s)。表2-3象山港沿岸风速特征值项目站名1

10、23456789101112年平均风速(m/s)西泽4.65.74.03.03.83.54.75.85.16.33.65.64.6强蛟3.33.73.62.63.22.64.14.63.03.92.43.23.4最多风向西泽NWNWNWNESSENESSESSEWNWNWWNWNWNW强蛟NNNNESNE,CSSSE,SN,SNNNN频率(%)西泽31371422251437341425183515强蛟263321231916,19271921281944194、雾和湿度雾是象山港区域常见的天气现象,它对海上航行极为不利。本区年雾日在2040天左右,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这时期雾日占全年的50%

11、以上。雾的持续时间通常为26小时,多生成于下半夜至清晨日出之前,日出长升温后23小时内消散。雾的最长持续时间可达几天,但这种情况较少。象山港年平均相对湿度通常在81%左右,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春雨和梅雨期(46月),相对湿度在85%92%,冬季(12月)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一般在74%77%左右,最低相对湿度仅25%左右。(二)石浦港气候特征石浦港位于象山县南部,濒临东海,它是一个近封闭的港湾。受海洋气流的调节作用,石浦的年平均+气温适中(16.20c)。秋、冬季受蒙古冷高压影响,风向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风向多偏南风,但风速较小。春季受冷暖空气影响,天气变化复杂。1、气温本区年平

12、均气温为16.20c,最高月平均气温27.00c(8月),最低月平均气温5.40c(1月);极端最高气温38.30c,极端最低气温-7.50c。2、降水降水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93mm,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3至10月,这时期(丰水期)的降水量为1135mm,占全年的81.6%,其中以6月份最多,为202mm,占年雨量的15%,11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降水量为258mm,占全年18.4%。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为1917mm,最少年为806.3mm。年平均降水日数162.8天(表2-4),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22天,日最大降水量281.6mm。表2-4石浦站累年各月

13、平均降水量(mm)及其降水日(d)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降水量5382120127181202941291879575481393降水日11.313.817.217.118.216.910.914.014.010.99.59.0162.83、风根据石浦气象站多年风的资料统计表明,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48月)盛行偏SW风,夏末至秋冬季(9翌年3月)盛行偏N风。强风向为NE向,常风向为SW向和偏N向,频率分别为17%和16%。年平均网速为5.4 m/s(表2-5)。平均网速年变化较小,7月平均风速最大,为5.9 m/s,46月平均风速最小,为4.64.9 m/s,89月常

14、受台风侵袭,风力一般为8、9级,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年最大风速为40 m/s(ENE),极大风速达57.9 m/s(ENE)。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98.9天。石浦站各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见表2-6.表2-5石浦站各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m/s)最多风向及其频率(%)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风速5.55.65.44.94.64.95.95.65.55.65.55.35.4最大风速18182425243235403036201940最多风向NNNSWSWSWSWSWNNNNSW,N频率26.827.818.916.617.721.635.218.916.524.226.92

15、4.415.0,16.02-6石浦站各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m/s)风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风向频率167141011422317620410平均风速5.95.06.25.33.93.64.54.24.75.25.64.53.72.95.45.5最大风速302727402532233225202520212318224、雾和湿度多年平均日为55.7天,最多年69天,最少年39天。最长持续时间为50小时,最多连续雾日为10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67月份湿度最大,为87%90%,10月至翌年1月湿度最小,为70%73%。(三

16、)东部沿岸区域气候特征象山县东部诸海湾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夏长,春秋短。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春秋为过渡期,阴雨较多,夏季炎热,多雨,79月常受热带气旋的影响。1、气温年平均气温16.317.00c。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为4.75.90c,最热月(78月)月平均气温为27.628.20c。极端最低气温为-5.50c,极端最高气温为36.10c。日最低气温在00c以下的天数,年平均为15天。年平均无霜期235250天。2、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1600mm左右,枯水年降水量在730mm左右,丰水年可达2100mm左右。降水的季节

17、变化较大,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这时期(丰水期)降水量为1093.7mm,占全年降水量的76.3%,11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降水量为339.7mm,占全年的23.7%(表2-7)。年降水日数为125165日。表2-7象山县累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mm)月份123456789101112年降水量49.377.693.0118.9175.7211.3128.5167.2187.0105.165.654.31433.43、风根据松兰山水文站的观测资料统计表明,本区风况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NNE)风,以NNE风为主;夏季以偏东南(SESSE)风居多,NE向风次之。年平均风速4.5 m/

18、s(表2-8),月平均风速在4.05.0 m/s之间,最大月平均风速为5.5 m/s(7月),最大风速为18 m/s(9月),最大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均出现在夏季,由热带气旋所致。表2-8松兰山站各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m/s)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风速4.04.54.14.04.04.45.54.95.04.74.54.34.5最大风速101010141215121118129818(四)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影响象山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当它袭来时,常伴随狂风、暴雨、大浪和风暴潮等,给沿岸港口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我们把某热带旋引起象山县沿岸地区最大风速10.8

19、m/s或日最大降水量30mm定为有影响的热带气旋。我们统计了19941998年50年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表明,对本区有影响的热带气旋有200个,平均每年为4个。影响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和1960年,为8个,影响最少的年份是1996年,几乎不受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发生在511月,而主要集中在79月,占总数的80%(160个),8月份是热带气旋活动的高峰期,为70个,占总数的35%(表2-9)。本区受热带气旋影响最早的是5月19日(6103号台风),结束最迟是11月18日(6721号台风)。对象山影响最为严重表2-9各月热带气旋影响本区的频率月份567891011合计次数3153870521

20、93200频率28193526102102的台风路径为在浙江中、南部登陆,然后转向东北出海消亡或转向西北内陆消亡的。此外中心接近象山沿岸的海上掠过型台风,其破坏性亦相当严重。历史上对象山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约有15个(表2-10),占总数的14%。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为5612和9711号台风,5612号台风于8月1日(农历六月廿五)在石浦附近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3hPa,石浦站最大风速40m/s。9711号台风于8月18日(农历七月十六)在温岭石塘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60 hPa,最大风速40m/s,大陈岛最大风速达56m/s。这次台风影响范围大、强度大;风力、雨量大、潮位高;风、潮、

21、雨“三碰头”。台风登陆时,正值天文大潮汛,沿海出现超警戒潮位,给浙江全省造成严重的损失。表2-10严重影响本区的台风台风号日期风速(m/s)风向中心气压(hPa)登陆点年月极大最大531053084040955浙江乐清561256086540NE923浙江象山590159073834SSW980浙江平阳612661 105236NE960浙江三门741374 084534N974浙江三门750475 083733E970浙江温岭780578 074637SSE992浙江三门790179 085235ENE967浙江普陀850685 074032970浙江玉环880788 0835970浙江象山

22、890989 0835975浙江象山892389 0930ESE975浙江温岭901590 0835950浙江椒江941794 0840960浙江瑞安971197 0840960浙江温岭第二节海洋水文特征一、象山港海洋水文特征(一)潮汐象山港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其潮汐特点是港内潮差较大,越往港顶越大,平均潮差港口西泽站为3.18m,港顶红胜塘可达3.74m,西泽最大潮差为5.65m。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其差约10min至3h不等,越往港内涨潮历时越长。象山港内6个站部分潮汐特征值由表2-11所示。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月平均海平面如表2-12所示。表2-11象山港潮位特征值(黄海基面)潮位特征外

23、干门梅山西泽横山4819厂强蛟(Hk1+H01)/HM20.340.440.370.360.320.32HM4/HM20.040.050.090.080.160.19平均高潮位()143128191190186249平均低潮位()-134-12-109-134-150-143平均潮差(m)2.762.493.003.243.363.39涨潮历时(h:min)6:296:336:406:527:177:27落潮历时(h:min)5:565:515:445:345:094:59表2-12西泽站累年各月平均海平面(黄海基面)单位()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18161821273535

24、435046352231最小5461118222327362721134最大29283031364850586163473063(二)潮流潮流属不正规半日浅海流,以往复流形式为主,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涨潮平均流速在2050/s之间,涨、落潮流方向与等深线方向基本一致,流速由湾顶向湾口逐渐增大,大潮流速大于小潮流速,随深度变化不大(表2-13),实测最大流速183/s。 表2-13象山港潮流流速 单位:/s站名潮型西泽乌沙山强蛟涨潮落潮涨潮落潮涨潮落潮大潮647581824857中潮566170624952小潮426354664151(三)水温与盐度年平均表层水温为17.90c,实测最高、最低

25、表层水温极值分别为32.90c和4.00c,温度年较差为20.20c。年平均表层盐度为26.43,实测最高、最低盐度分别为33.00和16.06。(四)波浪象山港口外有六横岛屿作掩护,外海浪对港域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局地风浪的作用。港域中部与顶部水域面积狭小,且湾内岛屿众多,地形复杂,水域掩护条件好,一般天气下港域平浪静,即使受到气旋影响,局地风浪波高小、周期短,不会构成破坏性威胁。口门段的南北两岸会受到季风的影响,北岸受偏南风影响时,最大波高(H1/10)约1.8m,平均波周期T4.8;南岸受偏北风影响时,最大波高(H1/10)约1.7m,平均周期T为4.7S。相对而言,象山港内风浪影响小,是

26、良好的避风良港。二、石浦港海洋水文特征(一)潮汐根据石浦海洋站实测潮位资料计算表明:石浦港邻近海域的(H01+H)/HM2比值均小于0.5,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涨潮历时6h14min,平均落潮历时6h11min,涨、落潮历时大致相等。东海潮波到达石浦邻近海域时由于水深变浅,浅水效应、底坡和海岸的反射作用加强,浅海影响逐渐明显,HM4+HMS4+HM6的值加大,港内潮波属驻波型,特征值见表2-14。表2-14石浦港潮位特征值(黄海基面)HO1+HK1HM4+HMS4+HM6()最高高潮位()最低低潮位()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最大潮差()最小潮差()平均潮差()平均涨潮历时()平均落潮历时(

27、)H M2()314.2308-289214-14060808735406:1406:11石浦站月平均高潮位年变化与月平均海平面的年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平均高潮位峰值出现在夏、秋季(8、9、10月),月平均海平面年变化峰值同样出现在秋季(9、10月)。(二)潮流石浦港口门处海域潮流呈两种类型,一是往复流,石浦港涨潮时由铜瓦门、东门和下湾门、林门等水道流入,经三门流出,落潮时则相反;二是混合流,港内的潮流介于往复流与旋转流之间,涨潮流接近W向,落潮流接近E向,呈往复流,基本上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大流速发生在高潮后5h左右。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涨潮历时长于落潮历时,涨、落潮平均流速和历时

28、见(表2-15)。表2-15石浦港涨落潮平均流速和历时项目层次V涨(cm/s)V落(cm/s)T涨(cm/s)T落(cm/s)表层55757:075:15底层37966:246:05石浦港外海域潮流属正规半日浅海潮流,以往复流形式为主,涨潮流速小于落潮流速。南田诸岛海域涨、落潮平均流速,表层分别介于55/s65/s和58/s75/s之间,底层介于37/s60/s之间。檀头山岛海域涨、落潮流平均流速表层分别为48/s和61/s,底层分别为45/s和46/s,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三)波浪石浦港是一个近封闭型水域,外海浪对港内的影响很小,港内的波浪主要是由局地风产生,波高一般0.8m,仅在台风

29、过境时,港内最大波高可达1.5m左右。三、东部诸海湾海洋水文特征(一)潮汐据松兰山水文站潮位资料分析表明,东部大目洋海域非正规半日浅海潮。涨、落潮历时不等,涨潮历时长于落潮历时,涨潮历时约5h57min,落潮历时约6h28min(表2-16)。表2-16松兰山水文站邻近海域潮汐特征HO1+HK1HM4+HMS4+HM6()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平均海面()平均潮差()最大潮差()平均涨潮历时(h:min)平均落潮历时(h:min)H M20.365.82183015365:576:28涨潮平均潮差与落潮平均潮差相近,约为3.05m,但涨潮潮差的变幅大于落潮差,最大涨潮潮差为5.16m,最

30、大落潮潮差为4.87m,落潮潮差的年变幅相对较大,最大达31,平均潮差的年变幅一般在5以下。根据两年的资料计算表明,湾内平均海平面高于黄海基准面27。(二)平均海平面松兰山逐年(19811999)平均海平面变化过程波动曲折,升降无一定规律。我们应用e指数拟合方法曲线进行拟合处理,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到松兰山站邻近海域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h0.50/a。(三)潮流按主要分潮流的椭圆长轴的比值来确定潮流的性质,此区属正规半日潮流,其(W01+WK1)/WW2均小于0.5,一般在0.100.30之间,W2分潮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大,故浅海分潮流W4占有相当大的比重,W4/ W2在0.020.

31、18之间,绝大部分在0.10以上,正确地说,本区属半日浅海潮流。潮流的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辅以旋转流,水道内往复性强,开阔水域旋转性强。流速不大,涨、落潮平均流速一般小于60/s,各层的平均流速在1655/s之间,最大流速为114/s,通常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四)波浪东部海区的波型为风浪与涌浪的混合型,出现频率基本相等。风浪常浪向为NE,涌浪常浪向以东向为主,频率达70%以上。大浪集中在秋季的台风和冬季的寒潮期间。各月平均波高(H1/10)为0.30.5m,年平均波高(H1/10)为0.4m,最大周期为14.2s,各月平均周期为6.87.5s,年平均周期为7.2s(表2-17)。波浪具有

32、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常浪向以北向浪为主、次浪向为东北东;夏半年常浪向以偏南向浪为主,次浪向为东南东,浪向的转换时间在5月及9、10月间。表2-17松兰山测波站累年逐月平均波高(H1/10)、最大波高(Hmax)和平均周期T月 份123456789101112年H1/10(m)0.40.40.40.40.30.40.40.40.50.40.40.40.4Hmax(m)0.91.11.11.20.91.11.71.42.30.91.00.92.3T(S)7.47.47.57.27.16.96.87.37.66.97.07.37.2第三节泥沙一、 象山港泥沙状况象山港内终年水色清澈,悬沙含量较低,

33、最大值为0.862/m3,最小值为0.001/m3,平均值为0.01/m30.4/m3,含沙量从港口向港顶减少,表层向底层递增。象山港的泥沙主要是悬沙,其中值粒径为0.006,属淤泥质细颗粒泥沙。据实测资料,最大含沙量为0.98/m3,最小含沙量为0.01/m3,平均含沙量为0.010.28/m3。港内含沙量的特点为,内湾的含沙量小于口门段的含沙量(表2-18);表层含沙量小于底层含沙量;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最大含沙量出现在涨急和落急后。表2-18象山港悬沙量分布情况(/m3)站名潮型西泽鸟沙山强蛟涨潮落潮涨潮落潮涨潮落潮大潮0.240.200.140.180.020.03中潮0.110.12

34、0.060.060.010.00小潮0.120.090.120.130.010.01二、石浦港近域泥沙状况石浦港内外悬浮泥沙含沙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冬季含沙量大于夏季。冬季港内最低含沙量为0.110.19/m3,一般为0.230.33/m3,最大为0.45/m3,港外附近海域,檀头山岛北部含沙量在0.240.48/m3,花岙岛南田岛之间含沙量为0.790.9/m3。夏季港内外各处含沙量均低于0.6/m3,大都为0.020.93/m3(表2-19)。石浦港内单宽输沙量夏季西部比东部小,为4055t/(d.m);冬季东部小于西部,为84153 t/(d.m)。港外海域单宽罗输沙量均较港内小,南田湾

35、为最大,冬季为56 t/(d.m),夏季为108 t/(d.m)。泥沙运移路径主要受潮流控制,运移趋势常年自三门湾进,经石浦港从其东口在檀头山附近出,除局部地区,由于受大塘港堵港蓄谈等的影响,出现淤积外,就石浦港总体而言,基本不淤(表2-20)。表2-19石浦港近域含沙量单位(/m3)区域冬季夏季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港内0.450.110.030.01港外海域1.310.240.030.02表2-20石浦港单宽输沙量单位t/(d.m)区域冬季夏季港内东部8455西部15340中部11443港外海域东门岛檀头山岛1632南田岛檀头山岛1814花岙岛西南部4218南田湾口56108三、东部海域泥沙状况

36、东部海域的悬沙含量为0.0151.91/m3,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间变化,悬沙含量潮间带高于潮下带,底层高于表层。冬春季悬沙含量明显高于夏季,4月份出现最高值。大目涂海域悬沙平均含量大于0.20/m3,最大含量1.91/m3。夏季湾外悬沙含量为0.08/m3,8月份出现最低值,实测表层为0.02/m3;冬季平均悬沙含量为0.53/m3,远大于夏季。涨、落潮悬沙含量大致相当,但冬季的涨潮悬沙含量略大于落潮,夏季的落潮悬沙含量略高于涨潮,这与潮滩的冬淤夏冲相吻合。大目涂悬沙粒径在0.063以下,级配曲线有二个峰,主峰在0.030.06、次峰在0.0250.016,中径在0.0130.004(夏季)。

37、大目涂悬沙中径既与湾内底质组成相应,又同浙江沿岸20m等深线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粘土质粉沙沉积相对应。显然,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之间不断进行泥沙的交换。大目涂单宽净输沙特征:潮下带大于潮间带,底层大于表层,冬半年大于夏半年,涨潮大于落潮。单宽净输沙量最大为23 t/(d.m),其它为最大值的1/61/3,输送方向顺水道向北。冬半年(4月)小潮,潮间带各层输沙方向均向岸,潮下带输沙也以向岸方向为主。夏半年(7月)大潮,潮下带各层输沙方向差别很大,表层向岸,底层向海,总输沙方向与海岸平行。显然,冬半年近岸泥沙具有向岸的净输沙,而夏半年大多是过境泥沙,并部分带向湾外。输沙特征与滩面夏冲冬淤相吻合,当受热带气

38、旋影响时,将造成更多的底层悬沙外输,致使滩面部刷。东部海湾内的泥沙运移呈一个右旋的环流形,冬、夏季泥沙的来源和运移路线有所不同,它主要决定于湾外沿岸流的流动方向。冬季,浙闽沿岸流南下,带来了丰富的长江输出物质,被涨潮流带入本区,悬沙由湾外输向湾内,形成本区悬沙的高浓度期,此时输沙量大,滩面淤涨;夏季,浙闽沿岸流北上,台湾暖流直逼岸边,它是高温高盐低悬沙水体,因此湾外悬沙来量极少,此时是本区的悬沙低浓度期,滩面呈冲刷状态。本区的泥沙来源因无大河流注入,只有东大河、南大河等少数渠道式的小河流及一些山涧小溪,源近流短,径流量很小。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因此本区的陆源物质量少、粒径较粗,沉积在

39、小海湾成砂质海滩。悬沙主要来自海域,即由浙闽沿岸流带来的长江输出物质,另外有部分底沙再悬浮后加入了运移过程。第四节地质地貌和地震一、象山港的地质地貌象山港其地质基础奠定于中生代以前,具有海西与印支褶皱基底,在中生代中期全面隆起为陆地。断面受到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其产物最以酸性为主的浸入岩与火山岩。象山港是一个呈NE向的向斜断裂谷发育起来的潮汐通道海湾,其北侧主要是上侏罗统茶湾组上段酸性火山碎屑岩,南侧为上侏罗统九里坪组酸性熔岩火山沉积岩簿层,形成伸入内陆约60km的半封闭性港湾。(一)陆地地貌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切割程度较浅,坡度一般在250以下,以丘陵为主,山间溪流小河发育,沿岸地带

40、分布着经人筑堤造田而成的小尺度海积平原。(二)岸滩地质地貌岸滩淤涨缓慢,大小港湾发育,陆地海岸曲折,基岩岬角与潮滩相间分布,地貌主要由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和潮滩三类。基岩海岸主要由酸性凝灰岩夹沉积岩及少量沉积夹酸性火山岩等岩石组成(主要出现在象山港内的岛屿,大陆海岸较少)。由于受风浪作用很少,所以这些基岩岸段的海蚀崖或岩滩等海蚀地貌不发育。其中基岩海岸长约78.0km,占陆地海岸的40%,主要分布在南岸西泽莲花,月岙张家溪以及沿岸基岩岬角顶端。淤泥质海岸长约202km,占沿港岸线的60%,分布在西沪港、铁港、黄墩港等支港内和南岸大石门西泽码头和北岸桐照杨村等岸段,该岸段是围滩造地的有利地段,也

41、是贝类生物栖息、生长育肥的有利地带。潮滩在本港发育较广,是岸滩地貌的主体,沿港潮滩主要有粉沙、淤泥滩和淤泥滩两种类型,淤泥质海岸主要由粉沙质粘土构成。在风浪作用下,口门段北岸滩比较平坦。内湾由于岛屿众多,特别是在凤凰山与悬山周围,有较大淤泥滩分布,呈放射状潮沟发育,淤泥滩宽度达2001000m,最宽达1500m。由于象山港是狭长的港湾,内湾顶端掩护条件好,水域内风平浪静,因此在缸另山以内(即内湾段)的水域常年清澈,淤积甚微,岸滩稳定。象山港湾内海域终年风平浪静,最大水深37m左右,水下地形相对平缓,但有潮流深槽、浅槽及浅滩。湾中有港,树枝状港汊发育。滩地以淤泥质潮滩为主,沉积物主要为粉沙质粘土

42、(内湾)和粘土质粉沙(近湾口段),局部深槽有贝壳砂砾等。表层沉积物以泥质沉积为主。内湾主要为分选好、中等的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口门段为分选中等的灰黄色粘土质粉砂。水道底部则多为分选差的砂、贝壳砂、粉砂和粘土,局部有贝壳砂,厚度可达数米,主要为牡蛎壳。(三)海底地貌象山港呈狭道型海湾,海底地貌单元主要有口门浅滩、潮汐通道和深槽区三个单元。口门浅滩地形明显隆起,口外岛屿附近冲刷槽发育,朝海向坡度陡峭;自港口到西泽段顷斜面相对平缓,坡度约万分之六;由西泽到港顶坡度较陡峭。潮汐通道主要指西沪、铁港、黄墩港三支港,其特点涨潮水流上溯扩散,落潮水流下泄归槽。深槽区位于口门浅滩与潮汐通道之间的过渡地带,水深一

43、般为1530m,最大约50m。以潮流作用为主,在正常天气下不受风浪影响,环境相对稳定,地貌单元以冲刷槽和深潭较发育为特征。(四)岸滩动态象山港内风平浪静,有利于细颗粒物质沉积,海域来沙不足,港内水色常年清澈,悬沙含量较低。港汊纵横,纳潮量大,余流底层以向港顶为主,表面则以向港口为主,形成纵向环流,致使极细粉沙及粘土极细粒物质难以沉降,趋悬浮状态,岸滩稳定,近期海岸无明显变化。(五)岛屿地貌湾内诸岛主要为上佛罗统西山头组、茶湾组、九里坪组火山岩及下白垩统朝川组红层组成的侵蚀剥蚀低丘陵。岛屿零散、海拔较低,除缸爿山地势较高(最高点海拔192.8m)外,其他岛屿在海拔100m以下。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

44、横山、悬山、凤凰山、白石山、南沙山、双德山、缸爿山等较大岛屿的海湾内,以海积平地为主。岛屿岸线以基岩海岸为主,占99%以上,海蚀地貌不甚发育。二、石浦港地质地貌(一)地质地貌石浦港以滨海冲积阶地和海积平原为主,港域海岸基本上为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海塘。石浦港域和诸航门水道均属潮流槽系地貌。石浦港域、边滩、水下浅滩、平坦带和潮滩,其底质均为粘土质粉砂。下湾门等诸航门水道深水区底质以砂质粉砂或砂粉砂粘土为主,含有贝壳和砾石。口门窄口处,水流湍急,海底发生冲刷,底质粗化,甚至基岩出露,形成冲刷深槽。以下湾门为例,其东南口,深槽水深达5668m,坡底为1/150,基岩出露,海底出现孤石(暗樵),地形起伏达

45、24m,水面有急流。(二)工程地质根据石浦港两岸已建码头的地质钻探资料揭示:石浦港复盖层较厚,基岩埋深达89m至3040m不等,各地段物理性能有较大差异。地质岩性属第四纪地层,中更新统上段与全新统发育整个港域。以对台专用码头地质钻探资料为例,其地层分布依次为: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砂砾石、砂砾含粘性土;粉质粘土;粘土,钻至-47.33m(黄海基面)未达基岩(表2-21).两岸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侏罗系磨石山岩组。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构造线方向多呈ENE和WNW向,褶皱不很发育。表2-21石浦港对台码头地基土层分布概况层次名称顶板标高1淤泥(mQ4)2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8-34.83砂

46、砾石、砂砾含粘土(aLLQ3)-34.8-38.54粉质粘土(LQ3)-39.1-40.955粘土(aLLQ3)-41.8-42.736粘土(LQ3)-46.3-47.33根据地质勘测资料表明,石浦中心渔港一期工程东段护岸的工程地质地层分布如下:1上层:杂土层,杂色,以碎石、块石为主,含少量粘性土,土质极不均匀,为近期人工堆筑堤坝时所塌落,层厚0.7m。22-1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土质不甚均匀,含少量黑色腐植质,贝壳碎片,局部含粉土薄膜,断面均有分布,层厚0.51.5m。32-2层:淤泥质粘土,灰色,流软塑状态,高压缩性,粘塑性好,厚层状,土质稍均,含少量黑色有机质,贝壳

47、碎片,断面均有分布,层厚4.05.1m。42-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厚层状,土质不均,含少量粉土薄膜,断面均有分布,层厚3.53.9m。53-1层:粉质粘土,灰色,可塑状态,中压缩性,厚层状,土质不均,底部含少量砾砂,厚度0.5m。63-2层:圆砾,灰色浅兰色,土质不均,以圆砾为主,含量4060%,一般粒径25。砂以中粗砂为主,含量3040%,其余为粘性土,分选性差,结构稍密。74-1层:粘土,灰色灰黄绿色。软可塑状态,中压缩性,厚层状,粘塑性好,土质不甚均匀,局部粉粒含量高,全断面分布,揭露厚度3.7m。84-2层:圆砾,灰黄色褐黄色,以圆砾为主,含量5060%,一

48、般粒径25,大者3050,次圆圆状,砂以中粗砂为主,含量30%左右,其余为粘性土,分选性差,结构中密,全断面仅ZK1孔揭露该层,揭露厚度2.3m。(三)海岛地质地貌石浦港主要海岛有南田、高塘、花岙、对面山、檀头山等,大部分岛屿为上由侏罗统西山头组、茶湾组火山碎屑岩,及相关的潜火山岩、侵入岩组成的侵蚀剥蚀丘陵。高丘陵主要分布于南田岛,其次是高塘岛、花岙岛和檀头山岛,南田岛的大片山最高,海拔405.4m。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高塘岛、南田岛和花岙岛,以海积平地为主。丘陵坡麓、沟谷(或谷口)洪积扇和河谷平地比较发育。海岸以基岩海岸为主,南田岛东海岸、檀头山岛及附近诸小岛屿的海蚀地貌比较发育。 诸岛所处海

49、域为大目洋、猫头洋及三门湾三者结合部,水下地势向东南方向倾斜,除渔山列岛远离大陆,分布在30m等深线外侧之外,其余诸岛均位于10m等深线之内海域。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等岛与大陆之间构成著名的石浦港,水深多在10m-20m之间;岛屿之间为出入石浦港的主要航道,水下地形起伏大,属潮流深槽、浅槽.滩地以潮滩为主,南田、檀头山、花岙等岛有发育完好的沙滩、砾石滩。海岸主要为基岩岸,占78.2%,人工海岸占20%以上,沙砾质海岸以檀头山最典型。沉积物类型共9种,以粘土质粉沙为主,沙、砾、粉沙及混合沉积主要分布在海滩及潮流深槽底部。三、东部海域地质地貌(一)地质地貌 东海海湾为开敞型的基岩港湾,岸线曲折

50、。基岩岬角伸入海中,发育了基岩海岸和沙砾质海岸,基岩岬角之间发育了较大的海湾,为淤泥质海岸。岸线总长约120m,近岸小型岛屿发育。海域阔宽,面对大目洋,海洋动力作用强,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相间,在海岸突出部为基岩海岸和砂砾质海岸,在岬角之间的港湾为淤泥质海岸。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高丘、低丘伸入海中的岬角处,动力作用强,为海蚀崖、海蚀穴等地貌。涂茨湾、大目涂湾、高湾、昌国湾之间岬角均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由花岗岩类组成基岩海岸内发育了众多袋状海滩、小海湾,为砂砾质海岸,如爵溪的下沙,白沙湾、松兰山海湾及旦门的西洋山。海滩由中、细砂组成,后缘高潮位以上有沙堤,堤高34m。海滩宽100200m,在中潮

51、位附近见有海滩岩,如爵溪的下沙、旦门的西洋山湾。淤泥质海岸物质由粘土质粉沙组成,潮滩发育,宽20003000m,具有围垦、养殖的开发潜力,分布于涂茨、门前涂高湾及昌国等海湾。门前涂为开敞型的淤泥质海湾、滩面物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径在0.016-0.032mm,之间,平均坡度为1.310-3 ,滩宽约3000mm,滩面发育完整,具有明显沉积地貌相带。基岩海岸和砂砾质海岸,海域开敞宽阔,动力作用强,然而海岸组成的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系和花岗岩类,抗冲力强,海岸侵蚀不明显。各海湾淤泥质海岸处于缓慢淤涨状态,由于人工围涂,使岸线向外推移。各海湾外移速度不一,且具有明显的潮周期和季节变化:从大潮到小潮,

52、滩面冲刷,平均冲刷1mm/a;小潮到大潮滩面回淤,平均淤积速率2mm/a.潮滩呈冬淤夏冲,4月份是淤积高峰,月平均淤积量34cm;夏末秋初台风季节是冲刷高峰,月平均冲刷可达6cm以上,年周期的振幅1040cm.受台风的影响,滩出现明显冲刷,至9月,滩面开始回淤。 (二)底质类型和分布粘土质粉砂广泛分布在大目涂、涂茨、昌国等海湾的潮滩和水下岸坡,其粉砂含量在5570%。中径在0.0160.0078mm,之间,一般来说,冬季中径0.0078mm,夏季0.016mm,潮下带沉积物较粗,中径在0.0320.01em之间。细砂(中径0.250.063mm),分选良好,分布在基岩岬角之间发育的小海湾,如爵

53、溪的下沙、自沙湾,旦门西洋山等处。海滩岩系由文石或高镁方解石胶结的潮间带沉积,或称为潮间带各击浪带石化的沉积岩,分布于爵溪的下沙、大岙、旦门西洋山等小海湾。主要物质为砂粒、生物碎屑和砾石,被碳酸盐类胶结成岩,坚硬如石。分布高度一般与目前平均海平面接近。呈叠瓦式单斜层状,平行于海岸排列,总宽度在3080m,单层厚度小于50cm.(三)沉积物浅层结构表层沉积物的层理结构,大目涂潮滩沉积物为粘土质粉砂、水平层理发育。表现为粉砂纹层和粘土质粉砂纹层的互层交替,粉砂纹层,是较强的动力环境下的沉积层;纹层粘土质粉砂,反映了较弱的动力环境。其厚度一般57cm,最大15cm;12cm厚的粉砂夹层,有的夹层含少

54、量贝壳,向海方向,粉砂夹层变厚,并有粉砂团块。从浅地层剖面记录看,大目涂海域地形平坦,向东略有倾斜,上 部20m左右地层可分四层,上部三层为全新世以来沉积,厚2024m。第四层为晚更新世时沉积,土质较硬,埋深2024m,表面不平多有沟谷分布,厚度大于10m。海域地层中的浅层气,一般埋深较浅,约56m,有的地段浅层气埋深大于18m。(四)海岛地质地貌东部诸岛主要为由上侏罗统西头组、茶湾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及下白垩统朝川组红层组成的侵蚀剥蚀低丘陵。除非山列岛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地势较高外,其余大都地势较低。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道人山岛,海、陆相堆积物均很有限。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发育。诸岛分布在大

55、陆潮滩至10m等线之间,水下地形平坦、开阔,仅牛鼻山(东屿山)一带有潮流深槽、深潭分布。潮间带滩地主要是淤泥质潮滩,部分岛屿岩滩大于陆域面积。沙砾滩少而小,道人山南侧有海滩岩裸露。基岩海岸,占99%以上,仅个别岛屿有少量沙砾海岸和淤泥质海岸。沉积物同乎全为粘土质粉沙、沙、沙砾等分布极少。四 地震 根据1991年12月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表明:象山半岛整体上地震烈度为 度,属于弱地震活动区岢不进行抗震设防。第四节水资源一、降水分布象山县水系的特征为溪涧密布,源短流急,独注入海。全县平均年降水量为1496.1mm,最大年降水量2194.3mm,最少年降水量791.3mm。降水量年变化受季风、台风

56、等气象因子影响,49月较集中,约占全年60%以上。年地表径流总量85899104m3,地下径流量7089.9104m3。多年平均径流深791.3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2988.9104m3。 受地形等影响,西部及多山区降水偏丰,盛夏多雷阵雨,西北部西周、下沈、儒雅洋一带山区为全县最大降水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639 mm以上。东溪、茅洋、墙头、丹城一带次之,平均 在1450左右。石浦、定塘、大徐等地较少,不到1400。沿海各岛屿为少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320左右。46月普遍多雨,平均500左右,地区差异甚徽。79月则丰枯悬殊,定山以南平均不足380、东溪以北超过500,西周达600

57、以上。每年夏季风强弱不等,降水多寡不一,年际变化较大。二、水系分布和水库建设 目前象山县主要河网总长度710km,水面面积12.7km2,河网蓄水量1870104m3,可供水量344210104m3 (表3-5)。表3-5象山主要溪河流和港湾简况溪。河名称流域面积(km2)河长(km)发源地出海口南大河82.27.8桂花岩头大目洋下沈港40.04.2东搬山象山港大长溪32.03.0蒙顶山象山港淡港52.55.5棋盘山象山港鹤浦大河41.35.0小西天石浦港大塘港134.018.0大金山三门湾白墩港49.97.8珠山象山港岳井洋385.012.0白仙山三门湾 全县各类水库288座,共计蓄水库容10741104m3,其中:中型水库(库容量在100010000104m3)5座,蓄水库容5733104m3:小(一)型水库(库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