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54165175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一) 【设计意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 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 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 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 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 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 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 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 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 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 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 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 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 “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

3、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 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 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2.检查预习情况。ppt 出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准确解释: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遂至怀民亦未寝 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流利翻译: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 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

5、“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 “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 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 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三、诵读文章之韵味。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 面评价。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 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 高山流水古

6、筝乐曲。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 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 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四、品读作者之快乐1. 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 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 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 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 爱!2.学生自主品读赏

7、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月色入户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 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 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 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 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 “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 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

8、念间,张怀民 “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 “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 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 乐万分?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 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张怀民,1083 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 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 怀贬谪之事

9、,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 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 “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 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 他们心意相通

10、,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 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 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 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 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探究一,ppt 出示: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

11、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 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 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 重审美快感。探究二,ppt 出示: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 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

12、行文顺序 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4.小结:区区 85 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 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 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 赏,真是可惜啊!3.解读“闲人”之“闲”。“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闲”仅指“

13、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 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 显示: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 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 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 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 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 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 容”,

14、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 “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 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 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 满足和陶醉。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 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

15、林临皋闲题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 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苏轼临江仙5.总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 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

16、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 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 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东坡志林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 蕴。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床

17、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 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 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 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 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

18、志林,仅 83 字的写景小 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 年)2 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 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 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 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 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

19、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 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三、思读探究感情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 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 面敷墨)水水草影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 子。(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空灵、清丽、淡

20、雅、皎洁 的月色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 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 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 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 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 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 寞,自我排遣的达

21、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 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6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 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 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 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闲人”的自慰罢了。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四、赏读品味语言1.创造情境,请大

22、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 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 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五、延读拓展积累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 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2. 看图写景抒情六、板书设计描绘 庭中月色追求 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诵读、积

23、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 30 个官职,遭贬 17 次,坐过 130 天监牢。然 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 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 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 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 1083 年 10 月 12 日

24、的夜晚,和这位 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 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 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 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 的味道。)三、再读课文,

25、疏通文意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 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 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 成一句完整的话。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明确:朋友(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 并从文中找出根据。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26、者。”(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 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 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 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 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 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 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

27、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 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 人的悲凉心境学生试读,齐读(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 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

28、和无 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 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 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学生试读。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 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 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 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齐

29、读课文,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 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 诗人的喜悦心情)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 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 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 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

30、无名 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师生配乐共读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材料 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材料 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材料 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 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句子。总结语: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 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

31、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 豁达从容。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四) 教学目标:(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三)领略文中月色之美,感受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描写月色之美的精妙。感受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走进语文。教学设想:记承天寺夜游虽是文趣盎然的妙手偶得之作,但是,与文中幽美夜 景、潇洒心情相互牵连的却是黄州时期苏东坡炼狱般的人生经历,值得师生进行一 次文本的深度解读:其洗练的语言文字,足以令师生咀嚼再三,是生成语文知识与 能力的上佳材料;其丰厚的人生内涵,足以令师生回味无穷,又是提升价值观

32、的绝 好保证。依据本文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课件运用大量的视听材料,让学生增 强对苏轼的了解和认识,共分七个板块,课文导入让我们沉浸于古人的明月情怀当 中,作者介绍让我们对苏轼有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后面对苏轼的全面了解蓄势,配 乐朗诵满含感情,让学生深入到苏轼独有的精神世界里,课文分析或读或赏,紧扣 一个“闲”字,体会苏轼特有的人生感悟,课堂延伸部分结合大语文教学升华到走 进苏轼、走进语文学习的内涵,最后作业布置,谈谈学习语文的感悟,达到学语文 爱语文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整节课采取边赏析边讨论的方式,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视听情 境,重视学生从课件中领会美好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从月景到

33、苏轼,从苏轼到 整个语文的热爱和学习。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请大家看画图中的一轮明月,明月一直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入诗入画的 对象,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熟悉的诗人们描写明月的诗句。(多媒体展示,结合画面 齐读描写明月的佳句)请同学们说说,从古人的吟月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同 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月光也 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有的表示对故乡,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有的象征团圆,有的暗 示分离)苏轼面对这轮明月又会有怎样的情怀呢?他在夜晚小游承天寺,又有着怎 样的对月的独特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来感受苏轼笔下的月色以及

34、 他复杂微妙的心情。作者及背景介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 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 一。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因“乌台诗案”被网 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 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正音:藻荇(z?o xng)柏 (b?i)2.听配乐朗诵(注意停顿)3.齐读。(把握节奏和停顿)(二)课文赏析:1.疏通字词及句子的意思。重点词解释: 念:考

35、虑 遂:于是,就 盖:原来 户:门相与:一起 欣然:高兴的样子重点句子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处无月?何处无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考虑,文章的体裁是什么?明确:“记”这是一种古代的文体,这种体载比较灵活,可以记叙事物, 描写事物,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事物。请同学说说,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了什么?(也就是我们画面所提的问题: 文章分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叙事、描写、抒情三个层次。明确:苏轼在宋代文学家中成就最高。宋文,宋诗,宋词在他的手中都达 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 中,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常常是结合

36、得水乳交融。3.讨论:文章的名句是什么,你觉得它是名句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如说到了写景句和主旨句两种答案,不要去否定它,大胆的鼓励他 们说出理由。然后再点出画面,老师觉得名句应该是写景的句子,因为它只用寥寥十八个字,就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迷人的月景。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写 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皎洁,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摇曳多姿的月景图,让老师最为 欣赏的还有“处处无月却处处写月”,十八字没着一个月字,但月亮的美丽和光辉 却无处不在。4.刚才学生提到的另外一个句子,其实也是我们这篇文章重点要了解的一 个句子,它在文章起什么作用?学生只要答到了是主旨句,你就点开画面提问。 “闲”字背后隐藏着作

37、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个“闲”字包含着几重意思?明确:(学生的答案不要去套画面的板书,只要大致讲到了“闲”的两重 意思,即闲居的“闲”和闲情逸致的“闲”大致的两层意思后,你就点开答案总结) 大致如下:因为“闲居”,才会有贬谪的悲凉,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才会有那 种要寻才能求一人共赏月色的孤寂。但是我们的苏轼毕竟不同于常人,他却能在被 贬的悲凉处境中找到乐趣,找到属于他苏轼独有的“闲情雅致”,就像刚才同学们 所说的,他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甚至还有那么一些偷偷的自得和自傲。苏 轼当时漫步于承天寺的庭院,肯定也有这样的心情:只有此刻的我们才能有这样的 闲时闲情来欣赏这月景,这其中的美妙只

38、有我们能懂,所以在主旨句里作者还特意 加了一个 “但”字,那种闲情和自得溢于言表。5.总结:主旨句中两重“闲”的含义的理解,让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重呢?明确:是啊,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苏轼,最要把握的一点,也是我们最值 得学习的一点,那就是苏轼对待被贬,对待人生的坎坷,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学 生答:通达乐观)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一个重要目的。6.整篇课文分析完了。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一下苏轼 带给我们的迷人月景,和他独特的月下人生感悟吧。(三)走进苏轼明确: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老师不仅仅是想让同学们领悟苏轼笔下的 迷人的月景,更重要的是想让同学们了解我们所学习的语文世界里,有

39、苏轼这样一 个人物,而且在以后的初中、高中乃至整个人生的学习中,我们都会接触到这个人 物,并且从中获益匪浅,现在请同学们跟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苏轼吧。明确: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对于苏轼 的整个人生,苏轼有一句诗,对自己作了一个总结。“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州。”(儋州就是指现在的海南岛地区)意思是我平生没有什么功业,一生的大半生 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这这些被贬的蛮荒之地度过了。但是我们品味苏轼的诗词文章就 会发现,正是这些地方,成就了苏轼,让他从此走进我们的心中,并且根深蒂固。为此,老师特地挑选了苏轼有代表性的诗句,让同学们对他有一个更深的 了解。(点出诗词佳句)前两

40、句是他被贬前在密州做官时的代表诗句,(老师念)这个时候的苏轼具有一番报国之志,有着对世人的美好祝愿。后四句是他被贬后的代表 诗句,被贬黄州时,四十多岁的苏轼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也仍旧在黄州,面对着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上的风雨, 苏轼淡然写下“一蓑风雨任平生”这样的话语;被贬到人烟荒芜的惠州,苏轼却享 受到了常人难享之福,欣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被贬海南的三年中,他在诗句中表现出的是九死一生的不悔,因为在海南这个南荒 之地,却能游览到他平生未见过的最奇绝的风景。同学们齐读这几句诗,(齐读)读 后我们不难发现,贯穿苏轼诗词的

41、风格主调是什么?(学生答: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是啊。旷达乐观,是对苏轼的人品和人格最好的诠释。这就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 最鲜明的苏轼。拓展练习:至此,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今天学习的感受。点击出拓展练习。1.如果此刻苏轼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2.从苏轼身上,你是不是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呢?明确:苏轼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反而使他的意志更坚 强,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困境能使人发奋,不 要沉迷于享乐,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成功。(四)走进语文不知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不有这样的激情迸发,觉得我们的语文学 习真好?就比如今天的学习,我就觉得学习我们的语文真

42、好,同学们有这样的感觉 吗?你觉得学语文好在哪里?(同学答,可针对本课答,也可拓广思路来答,成理即 可)点击走进语文。老师将自己感悟的一段话送给同学们。最后将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寄予给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展示高考作文), 这是我们江西省零七的一篇满分作文,题目是“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老师选 取了其中的一段,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停一分钟),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深 入到语文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我们也能了解如这位考生所写的这些人物和诗句,也 能品读到语文的精神魅力和精神动力,希望在语文琼浆的滋养下,我们在座的每一 个同学,都能写如此的满分作文。(五)作业布置:以“走进语文”为话题,谈谈自己学习语

43、文的感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庭院月夜小景,更感受到了他达 观、笑对人生、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这节语文课的收获,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的乐趣,它像一泓清泉滋润着你我的心田。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抒写你 对语文的情感吧。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叙事:寻怀民一起赏月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名句)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千古妙文,苏轼以游记形式抒发“闲 人”之“闲情”。全文仅 84 个字,却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渗透着发人深思的人生 哲理。如此美文,读、讲、议、思、问、练,无论深入哪一点,都可挖掘、品味出 其隽永的内涵。我的一位同仁曾说过,她喜欢语文教学,能将孩子引入到奇妙的大语文世 界,是她毕生的努力和追求。为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传授知识是一个方面,通过 老师的传授,使学生深入其中,乐而忘返,则是我辈上下而求索的一条漫漫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