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

上传人:海*** 文档编号:153632392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高二生物教案最新模板人教高二生物教案1一、教材分析p “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根底,表达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才能培养的学科特点。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根底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根底上,更加深化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根

2、底知识,懂得探究生物科学的根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主要针对分析p 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本质,总体教学思路就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典型例题贯穿于本堂课中,以题促教,以教促学。2、教学目的根据以上分析p ,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

3、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二、学情分析p :作为步入高中学堂快一个学期的高中学生,对生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根底知识,在授课时关注以下几点:(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根底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

4、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那么,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展。(4)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p 问题的才能,施行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根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根底。三、说教法本堂课采取的导学案教学形式,提倡学生预习在先,教师教授在后,教师要少讲精讲。因此,表达设计好导学案下发至每位学生手中,针对本节内容提炼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的可以消化的根底知识,结合

5、重难点内容为主导思想的练习题的浸透,加深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控。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气氛是最理想的,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可以轻松的完本钱堂课教学内容,通过练习检验出学生掌握程度,遗漏或不能及时吸收的知识点及时补充,与下节课光和作用的过程链接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的联络时必要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p 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根底上强化科学思维,进步科

6、学探究才能。在教学中要始终灌输生物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他们进展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那么、单一变量原那么,平行重复原那么(如英格豪斯的实验)。四、说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展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学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展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展观察、比照、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3、讨论法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人教

7、高二生物教案2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说课稿尊敬的教师:您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一、教材分析p 本节教材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根本构造中的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两节: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的根底上编排的,表达了细胞构造由表及里的顺序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如细胞核的构造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根底,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根底,也使学生对“构造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另外,其

8、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根底。二、学情分析p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构造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了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可以看成是初中教材的补充和深化.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各部分构造以及他们的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脑子中能呈现出细胞亚显微构造的三维图,加深“构造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说明细胞核的功能和构造,寻求探究细胞核功能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探究实验的初步理念,分析p 构造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形成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思

9、想;.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构造模型。理解生物学的模型的构建及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的功能、构造以及功能与构造之间相适应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根本思想、能通过实验题目分析p 实验的根本设想,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的整体思路,知道实验应注意的内容及方法,最终分析p 实验结果的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分析p ,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理解探究实验是生物学科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增强学生最求知识的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作风,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和创新的意识;.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自立自信的安康

10、心理。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核的构造和功能;制作细胞核的三维构造模型。(2) 教学难点: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说教法:本节课以指导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特点来合理选择的。探究性学习是发现科学事实、提醒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合作,构建和内化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节教材的内容很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原因是:细胞的构造虽然在初中学过,学生也依稀记得细胞核跟遗传有关。但是,有关细胞核的构造和功能的知识学生还知之甚少,细胞核为什么可

11、以成为细胞的控制中心?跟细胞核的构造有关系吗? 细胞核内还有许多奥秘有待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关内容,同时使用多媒体、讨论、提问等手段加强教学,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详细化,便于学生的承受新知识。把握住“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从细胞生命活动的角度来加强细胞内部主要构造之间构造和功能的联络。(2) 说学法:课前布置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构造模型(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构造模型”是课程标准详细内容标准的要求

12、,是教学中必须完成的。以小组合作形式课前完成是出于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课下完成也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另外,利用平安的废旧物品制作细胞模型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通过展示学生尝试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以及交流“问题讨论”中的讨论题,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究兴趣进入本节的学习。之后指导学生进展“资料分析p ”,分组讨论、探究细胞核的功能,并派代表发言,总结细胞核的功能。在细胞核的构造与功能相适应部分的教学中,以给出“考虑和讨论”题,学生进展考虑和自由讨论、自主探究,教师那么适时引导、补充、精言归纳,在讨论细胞核的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过程中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以这样的方式进展教学

13、,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由学生来支配,充分表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突出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六、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细胞的构造,细胞膜、细胞质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共同分析p 产生分泌蛋白的详细过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细胞器可以这样有条不紊的亲密合作?他们之间是如何协调形成统一整体?从而引入本节内容。问题探究:细胞核在细胞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探究细胞核的功能的呢?首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及师生共同分析p “资料分析p ”中的第一个实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提问美西螈的皮肤的颜色是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的?然后分析p 以上的例子,让

14、学生自己分析p 说明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在此根底上,向学生举出克隆羊多莉绵羊的实例,来加强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提醒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寻求能表达细胞核的功能其他证据,引出第二个实验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引领学生共同分析p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与细胞核的关系,即细胞核控制着细胞分裂和分化,然后让学生提问,总结细胞核的功能,教师继续引导说明科学的严谨性,领读第三个实验变形虫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细胞核有更多的才能,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为进一步验证结论,再引出第四个证据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最后学生分析p 四个实验共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紧

15、接着再设问:那么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细胞核的构造中寻找答案,构造决定功能。从而引出细胞的构造。分析p 细胞核功能产生的原因?是哪一部分的构造在其作用。在分析p 这部分构造时,同时多引导学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 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遗传,说明其应该有什么物质?(2) 含有DNA的构造如线粒体、叶绿体,它们的外面都有什么一样的构造?(3) 细胞核能控制细胞,肯定能与外界联络,如何能办到?(4) 学习RNA的分布时,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少量还分布在哪里呢?对于这部分比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体、染色质等概念,提出问题:染色质是否等同于DNA

16、呢?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点及关系?引导学生进展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其中的关系。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加强直观教学。最后,进展本节的小结和本章的总结,强调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在细胞核的统一调控下,细胞的各部分构造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代谢、遗传等各项生命活动。为了加强理解,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构造模型,并安排时间交流、互评作品,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七、板书设计: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二、细胞核的构造构造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mRNA外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蛋白质内染色质

17、(体):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功能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八、课堂小结:简单总结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九、作业设计:红对勾上本节相应的练习题。十、课后反思:教学中采用了课前复习提问,新授课时板书与多媒体并用及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才能。教学理论中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加之及时稳固的配套习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较好。成功之处:(1) 实现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的;(2) 突出了重点,较好地解决了难点;(3) 教法运用合理恰当,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4) 课堂气氛活

18、泼,教学效果良好;缺乏之处:(1)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最后的随堂练习稍显匆忙;(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教学讲授的内容稍显多了些。人教高二生物教案3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构造和功能。2、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构造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才能目的: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才能。情感目的: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眼的构造与视觉的形成,耳的构造与听觉的形成。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构造教具准备眼、耳构造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19、。教学过程(感觉器官眼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构造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提出:眼的构造是功能的根底,它的构造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构造,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构造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构造。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

20、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构造及功能。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间隔 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络刚刚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答复: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明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络眼球构造,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

21、知识要点。人教高二生物教案4第一节一、细胞膜的构造和功能(B)板 书教学过程(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1)自由扩散: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2)主动运输: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意义:(略)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第二课时)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构造,细胞膜的构造是与它的功能亲密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方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展物质交换是细胞

22、膜的重要生理功能。活细胞不停地进展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展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提问:假设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

23、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答复:略。)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才能和运出Na+的才能,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

24、到达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展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展观察和考虑。)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答复:略。)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挪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答复

25、,略。)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那么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答复:具有选择性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理解到细胞构造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出入细胞物质举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细胞膜内外物质浓

26、度高、低是否需载体蛋白质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甘油进入红细胞的K+人教高二生物教案5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使学生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本质、总反响式、光反响、暗反响的详细过程、光反响与暗反响的区别与联络及光合作用的意义。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二、才能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别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才能。2、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氧来,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才能。3、通过分析p 、讨论光合作用

27、的光反响和暗反响详细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进步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

28、作用的根底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根底上,更加深化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着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别离叶绿体色素。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辛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着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展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

29、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根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构造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根底上,才有可能深化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响和暗反响及其互相关系。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

30、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响式,即 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但是,该反响式缺乏以表示光合作用的详细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响和暗反响。2、光反响阶段教材中光反响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响场所和光反响过程两个方面。(1)光反响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构造的薄膜(类囊体)上进展。(2)光反响过程:光反响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响,可分为两方面内容:水的光解反响: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

31、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复原性氢,作为复原剂参与暗反响。ATP的合成反响: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泼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3、暗反响阶段教材中暗反响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响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1)暗反响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展。(2)暗反响过程:暗反响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响,光对暗反响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响的作用在于使反响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三碳

32、化合物的复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承受光反响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响产生的H复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那么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响阶段的化学反响不断地进展下去。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

33、界最根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教法建议1、引言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表达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2

34、、光合作用的发现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展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展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

35、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才能;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p 曲线的才能。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响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响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教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响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方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才能。通过总反响式的分析p ,

36、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这一关键问题。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响式的根底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响,总反响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详细的进展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响和暗反响的过程的学习。光合作用光反响与暗反响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响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承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响与暗反响之间的区别和联络,尤其是二者的联络应多加注意。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

37、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进步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进步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络的理念。5、进展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搜集或让学生搜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考虑和讨论,使学生实在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根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方: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消费中进步作物产量的详细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38、,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教学设计方案【课题】 第三节 光合作用【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本质、总反响式、光反响、暗反响的详细过程;光反响与暗反响的区别与联络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响与暗反响的区别与联络及光合作用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环境污染等入手;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

39、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展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p 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

40、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构造形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构造,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展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1)学生做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想要做好叶绿

41、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第 31 页 共 3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