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53571700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统一标准板)(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师说韩愈【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

2、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三行对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学者:求学的人。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

3、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明E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了解。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

4、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故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

5、(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20)于其身:

6、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糊涂。(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6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惑之不解”同。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

7、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5)或师焉,或不(fo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8、。(28)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工匠。(30)相师:拜别人为师。(31)族:类。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的,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34)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

9、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35) 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

10、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 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44) 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

11、我的老师(的人)。”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46) 不必:不一定。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攻(47),如是而已。(47)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48)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李家的孩子

12、(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赠送。(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文章结构】I在正面阐发中提出中心诒点2.丛对反面现彖的批判中闸境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3举圧史名人的例子进一步证扌比判士丸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冈气明中右论点4说明写作本文繚由,围绕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13、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阐发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

14、,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字词整理】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一词多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 师者,所以传道也:【之】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古之学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相当于“的”。)名词,老师)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名词做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从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名词老师)(代词,指代人)(代词,这)又如:士大夫之族(结构助词,译为“的”)(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中心语之间,不是“取独”。“取独”的“之”用在主谓间,“之”后必是动词;而“所存”是“所词短语”,是名词性的。)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皆通习之(助词,在动、形或表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吾从而师之(代词,他)【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道也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揣测)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