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

上传人:tia****g98 文档编号:153550652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学生准备:几种固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

2、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提问: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二、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铅笔盒、布、鸡蛋、勺子、石头、水、胶水、面粉。(2)提问:你们能给这些物体分成固体和液体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4)教师出示牙膏。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6)出示面粉和水,“和面”活动。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1)提问:你们都带来了哪些固体。(2)小组确定研究哪几

3、种固体。(3)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4)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5)分组实验,记录,师巡视。(6)汇报研究结果,描述固体的性质。(7)小结: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 第二课时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看看书上30页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要把固体混合或者分离的例子吗?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可引导或补充。(炒菜时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来,把糖放进水里,把沙子从

4、米里捡出来等)(3)学生讨论、交流经验。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1)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2)提问:把这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重量会怎么样?(3)学生猜测。(4)提问: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重量在混合前后没有变化?(5)说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2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是否变化。(1)提问:把各100毫升的物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3)说明要使用量筒来测出体积。(4)实验,并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三、巩固应用1布置任务:在1分钟内将混合后的黄豆、面粉、大米分离。2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3介绍工具筛子。4发筛子,实验

5、。提示:考虑固体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提醒学生保持桌面清洁。四、布置作业1课后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固体。2回家自己继续研究有关固体的性质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 重量不变混合固体 体积变小(有一定形状) 分离 教后记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水槽、各种固体、盐、沙子、方塘、钉子、木块、树枝、氯化钾、制作

6、好的彩色树枝。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 导入新课1谈话: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2讲述:今天我们就把固体放入水中研究它们的性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 出示各种物体。(2)讨论: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那些现象?(沉浮、溶解)(3)预测:哪些可能会沉,哪些可能会浮?(4)教师演示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2认识固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1)回忆上学期的水溶解方糖实验。(2)出示食盐: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3)演示:食盐放入水中。(4)学生描述现象,讲解溶解的概念。(5)出示学生实验的材料:沙子、面粉、食盐、方糖。(6)

7、学生预测哪些材料溶解,哪些不溶解。(7)学生实验、记录。(8)汇报结果。(9)总结: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三、巩固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看书33页的六幅图,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经历。3学生讨论、交流。四、扩展活动1激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彩色树枝,好吗?2先看书上34页的实验过程,可在课上演示制作的简单过程。3说明:这个实验是利用了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这个现象叫结晶。五、布置作业1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制作彩色树枝。2课后把更多的固体放进水里进行研究。3准备油、水、牛

8、奶、蜂蜜、筷子等,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2把固体放到水里沉 浮 溶解 不溶解混合 分离 结晶 教后记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杯水,谈话:这是什么?像水

9、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还知道哪些液体?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二、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1)出示常见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2)提问: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液体?用什么方法?研究方面(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形状),方法(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3)学生观察、描述这四种液体,并记录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分工、保持卫生。(4)汇报观察结果并汇报。(5)总结: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是液体。第二课时2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其它性质。(1)谈话:你还想研究哪些性质呢?(2)学生讲,师简记。(重量、黏稠度、表面张力)(3)提问:要研究液体的这些性

10、质,还需要哪些工具?3研究各种液体的不同重量(密度)。(1)认识天平。可以把各种液体与水倒在天平上进行比较。(2)提问: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3)学生思考:注意变量的控制。(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后汇报。(5)总结:液体的重量不同,密度不同。4研究各种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1)学生试想研究方法。(2)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3)提问:液体的流动快慢说明液体的黏稠度怎么样?(4)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实验。(5)小组讨论。(6)总结:流得最慢的最黏稠,流得慢快的最稀。5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研究水的性质时,发现水有表面张力的性质。现在的这些液体

11、也有这种性质吗?(2)提问:我们怎样证明?教师可出示蜡纸,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方法。(3)方法:用滴管把各种液体滴在蜡纸上,观察它们能不能在纸上聚成“露珠”状。(4)学生演示实验,并记录。(5)总结: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6师生交流总结这些液体的性质。三、巩固应用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四、布置作业1试着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你身边的物体。2试着把你身边的固体和液体做比较。 板书设计3认识液体 颜色 透明度液体 气味(没有一定形状 味道 不同会流动) 重量 粘稠度 都有表面张力教后记 资料:什么是液体?1.液體分子間之引力較氣體分子甚強,使得

12、液體分子能進行平移運動,但液體分子不能像固體分子一樣停留在固定的結晶格子上。導致液體形狀能改變、能流動,但體積不變。 2.液體的密度較接近固體,不容易受壓縮,但與氣體一樣具有流動性,合稱為流體。液體為一種不可壓縮性之流體。 什么是流体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流体是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具有流动性。流体都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液体可压缩性很小,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较大,在流体的形状改变时,流体各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运动阻力(即粘滞性)。当流体的粘滞性和可压缩性很小时,可近似看作是理想流体,它是人们为研究流体的运动和状态而引入的一个理想模型。

13、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教学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烧杯、果汁、洗手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来说一说是哪些性质?2提问:液体除了有上述性质以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14、? (学生思考、猜测)3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把液体倒进水里,从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你们认为把液体倒进水里会怎样? 二、研究把两种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1、出示食用油、水和蜂蜜。2、预测:把它们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3、小组内讨论,把预测结果填在表格里。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原因解释先倒水再倒蜂蜜 先倒蜂蜜再倒水 先倒水再倒食油 先倒食油再倒水 4、分发材料后开始探究。5、汇报探究结果

15、,并说一说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结论:无论怎么倒,油总是浮于水面;蜂蜜总是沉在水底。用力搅拌后,油还会浮上来,而蜂蜜却和水溶为一体了。由此说明:油浮在水面上与我们倾倒的顺序无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油总是浮在水面上呢?这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啊!(必要时,在天平上再次称同样多的油、水、蜂蜜各是多少克,让学生在比较中弄清油上浮、蜂蜜下沉的原因) 二、继续探究液体倒进水里的现象。1、出示:果汁、食用油、蜂蜜和洗手液。2、提出探究要求: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加到水里,搅动几下,观察会有什么现象?3、自己设计表格,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4、交流活动记录。5、中国人闲来喜欢喝茶,西方人无聊时则喜欢喝杯鸡尾酒

16、,世界各地的西餐厅里都少不了鸡尾酒。鸡尾酒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人鲜果汁或果子露以及香料、苦味剂而配制成的酒。鸡尾酒一词,由英文“鸡尾”(cocktail)一词意译而出。这种酒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有一种说法是,在西欧某国,猎人上山打猎总是各自带着酒。一次进餐时,大家把酒混合在一起共饮,发现酒味甚佳,非同寻常。各种颜色的酒混合在一起,在阳光下闪闪烁烁,五彩夺目,像雄鸡尾那样美丽,于是人们为它取名鸡尾酒。 三、了解液体混合或分离。1谈话:我想现在大家都已经是液体方面知识的专家了,那我们就来做个“用科学”的小能手吧!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

17、还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吗? 2提问:(1)盛菜的碟子油腻腻,你怎么洗净它?(2)你不小心把油污弄脏了衣服,洗不掉怎么办?(3)你会自己调制可口的奶茶吗?(4)果汁非常好喝,你知道是怎样做的吗? 3学生讨论并交流。4教师小结: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溶于水,这些都是通过液体的混合来实现的。 四、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两只小塑料袋里分别装入冷水和热水,再把装有冷、热水的塑料袋分别放入冷水盆中。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原因吗? 2学生讨论后交流。3小结:两只水袋,热水袋浮起来了,说明热水的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可见,水加热后,

18、体积变大了,密度就小了。当热水冷却后,它又沉下去了,这就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认识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减轻重量或在水里加盐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教学准备:学生:橡皮泥 教师:曲别针、橡皮泥、装水水槽、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

19、牛皮筋、小刀、烧杯、凉开水、盐、糖、熟鸡蛋、土豆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出示万吨巨轮图片。这是什么,谁来向大家介绍?(什么材料、运载多少吨等)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万吨巨轮用的材料是在水中会沉的钢铁制成,为什么它还能运怎么多的货物而不沉呢? 二、 探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1、橡皮泥实验让我们用橡皮泥来做做实验,研究一下。(1)一团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怎样? 那怎样才能使它不沉下去浮起来呢?指名上台示范。能不能使它不仅不沉,还能装载很多的货物呢?请四人小组想办法,动手试一试。(2)放曲别针小船

20、载重比赛,并介绍自己的经验。(3)请前3名将橡皮泥小船放在一起,大家进行对比,为什么它们载重多,有什么规律吗?2、利用材料制作各种小船(1)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材料,有一次性筷子、吸管、塑料小棒、泡沫板、泡沫条、气球、线、牛皮筋、小刀等,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做小船吗?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要什么材料,怎么做。(2)自领材料,制作各种小船,并试一试可载重多少块橡皮泥。(3)上台介绍各自组做的小船,并展示。(4)讨论为什么它们载重呢?3、研究潜水艇(1)教师演示。为什么潜水艇能上能下? (2)是这样吗?自己动手,并想一想原因。(3)讨论。4、研究改变液体浓度后水浮力的变化(1)老师来做个小魔术:将一样

21、大小的土豆块放入1号杯中(沉了);放入2号杯中(浮了)。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会这样呢?(2)讨论,可以上台验证。(3)有的同学通过尝试发现了秘密:浮力大了,因为老师在杯中加了很多的糖。(4)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备注) 这个故事讲的什么海,有没有人知道? 看书上图画,为什么死海会有这么有趣的现象产生呢?(死海里的盐占海水的25%-30%,形成的原因是那里的气候炎热,海水的蒸发很快。原来死海的含盐量只有20%-25%,今后随着海水的不断蒸发,含盐量还会加大,科学家估计,过一百年后,死海里就没有水了,就成了一个盐海)(4)盐水的浮力也会增大,是这样吗?我们来用鸡蛋做做实验。哎,能不能把这个实

22、验变成一个小魔术,回家变给爸爸妈妈看呢?打算怎么做?请人上台演示。 三、 思考现在我们明白为什么万吨巨轮能载那么多的货物而不沉了吧?讨论。 板书设计: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形状减轻重量增加浓度 教后记: 资料:有关死海的故事:很早以前,在亚洲的西部,也是在我们国家的西边,有两支军队在打仗,一支军队将另一支军队打败了,逼到了一个海边,就把那些战败的士兵都扔进了海里。可是这些士兵一个都没有被淹死,被海浪送回岸边。它们又把战败的士兵扔进海里,但是这些士兵还是被浪送回岸边,没有淹死。战胜的军队一看,以为是神灵保佑它们,大惊失色,就全部逃跑了。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和液体

23、教案设计教学目标:、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1、出示一杯水。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4、2、出示一杯冰。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二、物体分类。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

25、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

26、建议或工具。)活动记录:认 识 固 体石头木块布磁铁颜色形状硬度透明轻重共同之处4、学生汇报。五、总结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六、拓展延伸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

27、豆块各若干组教学过程:一、出示材料,观察比较1、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2、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 3、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二、提出问题,进行预测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2、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 4、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5、提出

28、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三、确定方案,指导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定探究计划。 2、提出实验注意要求: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指导记录的方法。(不同的记录符号的使用指导)溶解用黑点、气泡用圆圈、沉浮用箭头等4、学生探究,教师巡视。5、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6、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形成总结。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可能是什么原因呢?7、总结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1、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有些溶解,人们正

29、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喝高乐高果汁,你会发现它的溶解吗?2、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3、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五、总结提升,得出结论我们研究了几类固体放入水中的情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意外的现象,大家总结一下,通过研究,你有什么发现?3、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液体能互相混合,混合不同的物质能形成新物质的科学事实,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2、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3、体验实验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

30、现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和红色的酒精、试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 主题 1、谈话:在前面的科学课中,我们谈到了把固体放进水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固体放进水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可能溶解、可能不溶解)2、揭题:如果我们把液体也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认识把液体倒入水中的常见现象 1、谈话:大家自己带了一些液体,说说自己带的是什么液体?在家里一般怎么玩这些液体?2、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酒精(教师取出装有液体的烧杯一一介绍)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自己

31、的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结果) 5、谈话: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最好还是亲自动手试一试,大家可以从试管架上取出装有酒精、蜂蜜、食用油的试管,把这些液体分别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放回试管架,静静地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单“结果”一栏。 6、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过程大约经历56分钟)。 7、小组汇报观察结果(请暂停观察,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学生取实验记录单借助实物投影仪介绍)三、创设情境,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1、谈话:许多同学都发现:把酒精倒进水里后,水的上面一部分变红了,下面一部分没有变色。看来我们原来的预测:“红水会溶解

32、于水”,好象不够准确。 2、揭疑:到底酒精能不能溶解于水呢?老师也做了一次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一支装有匀色酒精溶液的试管,和学生的试管并置,供学生观察比较) 3、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搅拌、久置、多放酒精、先放水再倒酒精、加热) 四、实验验证 1、谈话:目前同学们提出了几种可能,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光说还不能解决问题啊,还得(实验)新课标第一网2、讨论:可是有个问题,老师准备的酒精没这么多,而且实验时间也不多了,不可能每种假设都去验证一下,怎么办呢?(讨论得出:每一组分配一个假设研究,

33、并且选择你认为可能性最大的“假设”去研究)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五、让学生舒心地象科学家那样搞研究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真不错。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板书学生的问题) 2、谈话: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液体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 3、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这一阶段大约67分钟。不时有学生兴奋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汇报(

34、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搞研究的) 六、拓展 1、提问: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油都不会溶解,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油溶解呢?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刚才有一个同学问我要一个杯子,说想做实验。是啊,今天我们在试管里看到的现象如果换成比试管大了许多的杯子还会重新出现吗? 2布置: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等有了结果可别忘了告诉老师。4、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2、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2、知道有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里。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

35、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鸡尾酒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最后的总结是在激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中结束的。这样的设计,更好的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红酒试管、试管架、记录纸,CAI课件。学生准备: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想研究的液体。(各色饮料、果汁、彩色颜料等)课时安排1课时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探究的主题1、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把

36、固体放进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2、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谈到有的沉、有的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会变色等等)3、师: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是把固体放进水中,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那么,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进水里去又会怎样呢?大家想不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二、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沉浮1、师:这儿有三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蜂蜜和红酒,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将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怎样?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学生的猜想可能分为:油会浮在水上,蜂蜜会沉,红酒会使水变色,有酒味油浮在水上、蜂蜜和红酒沉在水底。等等3、师:你们猜想了这么多的可能

37、性,我们需要怎么来验证呢?(动手实验)4、师:老师建议同学们先不要急于动手做,先来说说做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后,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注意每个试管上的标签,不要把液体搞混了。 、将液体倒入另一个试管时,要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5、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6、汇报实验现象。组一:(展示本组记录)你们组猜想的什么?实验现象呢?和之前的猜想有什么不同?实验中有什么收获?组二:(展示本组记录)师:第二个发言的组,要增加难度了。请在说出猜想和结论时,用你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一下液体倒进水的过程,好吗? 实验中有什么收获?7、教师相机小结。三、探究液体在水里的溶解1、通过前面

38、的试验,我们得出:红酒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不能溶解在水里。油和蜂蜜真的不能溶解在水里吗?能还是不能?想想看有什么简单可行的办法吗?2、学生发言。(说出方法和猜想)3、师:板书“搅拌”,搅拌后会怎么样?4、学生分组实验,用吸管搅拌。(教师强调,搅的时候轻一些,以防把试管搅破了)5、交流试验现象。搅拌之后有什么变化?能不能溶解呢?说明什么?(搅拌可以加速溶解)看来我们以后想快速的喝到甜甜的蜂蜜水,得怎么做呀? 6、谁能对比固体在水中的情况来给大家小结一下前面的实验?(师同步板书知识点)四、综合探究。1、师:如果把这三种液体都倒进一杯水里,会怎样?2、学生说猜想。3、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来试试

39、看。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提出两点要求)实验要求:(课件呈现)1、在一个空试管中按照蜂蜜水红酒油的顺序倒入液体,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注意请沿试管壁慢慢倒入,不要倒在外面。2、液体分层后,不要搅拌,观察现象并记录。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5、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6、师:如果改变放入的顺序呢,会怎样?学生说猜想。7、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8、教师相机总结。(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五、扩展活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扩展)、师:请每个小组把调试的液体展示在讲台上。瞧它们像什么? 、师:鸡尾酒就是这样被调制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鸡尾酒的风情。先请大家

40、闭上眼睛。(播放调酒师调酒的视频和图片)听,一曲悠扬的萨克斯风情把我们带入鸡尾酒的世界。请慢慢睁开双眼,尽情欣赏。、怎么样?学生自由抒发感想。4、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杯鸡尾酒呢?先在组内讨论一个方案,想想如何完成这件艺术品。 、开始吧。M学生分组自制“鸡尾酒”。6、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瞧,哪一组得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鸡尾酒分多层的原因)六、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希望同学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奥秘!板书: 把液体倒进水里油 水 浮、沉、溶解搅拌 有的浮、有的沉?溶解 蜂蜜 水 沉 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红酒 水 变色、变红(溶

41、解)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四、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五、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六、教学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糖、鸡蛋、土豆、小潜水艇、方便筷子、小勺、蜡烛、吸管、细铁丝、塑料泡沫、盒盖、一元硬币等。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今天老师要给你们露一手,(出示橡皮泥引

42、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胶泥会沉在水底)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表演一下吗? 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借助任何材料让沉在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学生汇报想法3、教师小结:你们的设想都很好!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的想法吧!4、学生实践探究。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

43、6、游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竞赛,看哪个组在浮上来的橡皮泥小船上放的硬币最多!(1)学生比赛(2)汇报你们在橡皮泥上放了多少枚硬币?为什么同样大的橡皮泥造成的船装的硬币都不一样多呢?(3)学生小结:装硬币的多少与小船空间大小有关,小船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装的硬币就越多。(4)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引导欣赏(5)将设计的小船画在活动记录上(三)借助漂浮物使橡皮泥浮上来1、质疑:除了改变形状使橡皮泥浮上来,你还有什么方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2、小组内讨论交流3、汇报交流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法领取材料,组织探究实验(同学们一定会想到很多的方法,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尽量的预设到,并为他们准备尽可能多的有结

44、构的材料。)5、展示实验结果,组间相互参观交流体会,使组间能掌握更多的方法。6、交流、反馈探究结果,师生小结:借助漂浮物可以使橡皮泥浮上来。7、多媒体展示借助漂浮物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应用(网漂、钓鱼线等)(四)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2、你见过潜水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3、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4、学生做潜艇上浮、下沉实验并讨论是什么原因。(要求认真观察现象)5、汇报小结:把潜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五)指导学生探

45、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或糖等1、故事激趣:教师讲述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 2、创设情景: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水”,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与感受(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4)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来吧!大家用舌头尝一尝就知道了。(它是咸的!)(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6)学生谈想法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引导制做“死海之水”。(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六)拓展延伸(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2)学生设想(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板书设计:改变形状浮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使在水里的物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