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53290781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点(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 上皮组织1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细胞成分排列密集,细胞外基质少。 有极性。 有神经末梢,无血管,淋巴管的分布。 相邻细胞间常形成特化的连结结构2 根据功能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被覆上皮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3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在垂直切面上的形态进行分类和命名。4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其他:肺泡,肾小囊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子宫,胆囊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等复层

2、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 角化的:皮肤表皮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5纤毛与微绒毛的异同 共同点:均为细胞膜与细胞质形成的突起 不同点: 微绒毛 纤毛 大小 细小 粗大 结构 微丝 微管 功能 扩大表面积 运动 分布 小肠(纹状缘) 呼吸管道 肾小管(刷状缘)5 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其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过。6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近似立方形的细胞组成。7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8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管道,由

3、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中柱状细胞最多,表面有大量纤毛。9 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是扁平鳞片状,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具有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的作用,受损伤后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10 复层柱状上皮:由数层细胞组成,浅部为一层排列较整齐的矮柱状细胞。11 变移上皮:分布于排尿管道,可分为表层细胞,中间细胞,基底细胞。变移上皮的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和扩张状态而变化。12 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是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腺细胞的分泌物有酶类,黏液和激素。13 外分泌腺:腺的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内分泌

4、腺:无导管,分泌物(为激素)释入血液,如甲状腺,肾上腺。13 外分泌腺由导管和分泌部两部分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外分泌腺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为管状,泡状,管泡状。因此,外分泌腺的形态分为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泡状腺。14 分泌部:一般由单层腺细胞组成,中央有腔。泡状和管状的分泌部常称腺泡。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中的腺细胞一般可分为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两种。15 浆液性细胞浆液性腺泡 + 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 性细胞位于腺泡底部,切片中观 为浆半月。黏液性细胞黏液性腺泡16 上皮细胞的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17 上皮细胞的

5、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第三章 结缔组织(CT)1 结缔组织结构和特点: 细胞质少,细胞间质多,种类多。 细胞无极性,散居于细胞间质内。 广泛分布于细胞,组织,器官之间。 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无基膜。2 固有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结缔组织。3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其特点是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疏松,血管丰富。广泛分布于器官之间和组织之间,具有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功能。4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外基质包括丝状的纤维,无定形的基质和不断更新的组织液。5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重要的细胞,常

6、附着在胶原纤维上。功能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碱性。电镜下(EM),它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即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纤维细胞的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时称为纤维细胞。在创伤等情况下,纤维细胞可逆转为成纤维细胞,并向受损部位迁移,形成新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改变而改变。核较小,圆或肾形,着色深;胞质丰富,多成嗜碱性,可含有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EM),细胞表面有许多的皱褶,微绒毛,少数球形隆起。胞质内含大量

7、的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残余体以及数量不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浆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快状,胞质丰富,呈嗜碱性。EM下胞质内含大量平行的粗面内质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一般在结缔组织内很少,在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结缔组织及慢性炎症部位较多。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圆或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居中;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分泌颗粒,可被醛复红等染为紫色。颗粒易溶于紫色,故在切片上难以辨认细胞。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碱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受刺激后,肥大细胞以胞吐方式大量释放颗粒内容物,

8、称为脱颗粒,同时细胞还合成白三烯释放。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脂肪细胞:单个或成群存在。胞体大,常成球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一大脂滴,在HE染色的标本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脂肪细胞可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维持体温,缓冲,保护,支持,填充作用。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核扁,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白细胞:血液中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6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纤维胶原纤维:数量最多,又名白纤维。弹性纤维:又名黄纤维。网状纤维: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黑色。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蛋白多糖:又称黏多糖,为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糖胺多糖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聚合体。纤维黏连蛋白:是结缔组织基质

9、中最主要的黏连性糖蛋白。组织液:当组织液的产生和回流失去平衡时,或机体电解质和蛋白质代谢发生障碍时,基质中的组织液含量可增多或减少,导致组织水肿或脱水。8 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9 致密结缔组织分类: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真皮,硬脑膜以及多数器官的被膜,其特点是粗大的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形成致密的三维网状结构,抵抗来自不同方向的应力),弹性组织。10 脂肪组织:主要有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11 脂肪组织分类:黄色脂肪组织:脂肪细胞内有一个大的脂滴,故又称单泡脂肪细胞。 棕色脂肪组

10、织:在寒冷的刺激下,其脂肪组织内的脂类分解,氧化,产生大量热能。第四章 血液1 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所组成。血细胞占血液总容积的45%,血浆占55%。静置或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出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2 血清: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3 血象: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象。4 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PH7374,其主要成分是水,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和多种营养代谢物质。5 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 1,数量多,双凹圆盘状,直径,75纳

11、米,表面积大。 2,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3,可变形红细胞膜主要成分:血影蛋白,肌动蛋白 4,膜上有血型抗原,构成ABO血型系统,膜破裂,Hb逸出,溶血。 5,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6 未成熟的红细胞残留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7 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1、有粒白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均含有小的嗜天青颗粒)8 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细胞直径10到12微米。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或分叶状,分叶一般为2到3叶居多。当机体受严重细菌感染时,大量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

12、血液,杆状核与2叶的细胞增多,称核左移,若4-5叶核的细胞增多,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及浅的粉红色,内含有许多小的颗粒(浅紫色颗粒、浅红色的特殊颗粒)。特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吞噬素也称防御素,具有杀菌作用。9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一样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10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嗜碱性颗粒属于分泌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11 嗜酸性粒细胞:核多为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EM下,可见颗粒内基质中有长方形结晶体。嗜酸性颗粒有趋化

13、性,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酯酶能灭活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嗜酸性颗粒释放的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12 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胞质为嗜碱性,呈晴空样蔚蓝色。13 淋巴细胞的分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于骨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第五章 软骨和骨1 软骨:软骨组织+周围软骨膜 软骨组织:软骨细胞+软骨基质 软骨是胚胎早期的主要支架成分2 软骨组织(1)软骨细胞:软骨组织中唯一的细胞类型,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称软骨陷窝。周边、深部细胞形态不同,同源细胞群圆,圆形核着色浅,核仁清楚,胞质呈弱

14、嗜碱性。EM: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2)软骨基质: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和水,软骨陷窝处强嗜碱性,此区域称软骨素,富含硫酸软骨素。3 软骨膜: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关节软骨除外) 外层:多胶原纤维,保护作用。 内层:细胞多,有骨祖细胞,血管,淋巴管,神经。4 软骨的类型(1)透明软骨(胶原纤维)(2)弹性软骨(弹性纤维):分布于耳廓、咽喉、会厌等处。(3)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处,有大量平行或交叉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较小而少,胞质呈弱嗜碱性。5 骨:骨是由骨组织、骨膜、骨髓等构成的坚硬器官,在机体上主要起支持、运动、保护的作用,骨还是机体的钙、磷贮存库。6

15、骨组织(1)骨基质:简称骨质,包括有机成分(胶原纤维+无定形基质)和无机成分(骨盐), 含水极少,基质的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2)骨组织的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7 长骨的结构:长骨由骨干和骨骺(HOU)构成,表面覆有骨膜和关节软骨,内部为骨髓腔。8 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1)环骨板:分为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外环骨板厚,由数层或十多层骨板组成,较整齐的环绕骨干排列。内骨板薄,仅由数层骨板组成,不如外侧环骨板规则。(2)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3)间骨板: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骨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

16、未被吸收残留的部分。(4)以上三种结构都有黏合线。9 骨骺:主要由骨松质构成,其表面有薄层骨密质,与骨干的密质骨相连续;关节面有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10 骨膜:骨的内、外表面都覆有结缔组织膜,分别为骨内膜和骨外膜,骨外膜分内外两层,外层较厚,为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粗大密集,交织成网。骨内膜,很薄,由一层扁平的骨祖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11 骨膜作用:营养骨组织,并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干细胞。第六章 肌组织1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肌细胞又称肌纤维,细胞膜称为肌膜,细胞质称为肌浆。2 肌组织分类:骨骼肌(随意肌)、心肌(不随意肌)、平滑肌(不随意

17、肌)3 骨骼肌: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结缔组织对骨骼肌具有支持、连接、营养、和功能调整的作用。4 骨骼肌的纤维光镜结构 低倍镜观察:骨骼肌纤维呈长带状,相互平行排列。肌纤维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 高倍镜观察:每条肌纤维内有许多椭圆形的核,位于肌纤维的周边。骨骼肌纤维的核位于肌膜内侧。肌浆丰富,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纤维上可见明暗相间的横纹,色深的是暗带(A带),暗带中间有色浅的H带,明带(I带)色浅,其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为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胶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有二分之一I带加A带加二分之一I带组成。5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

18、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 ,中央借M线固定。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分子尾端朝向M线,头部朝向Z线,并突出于粗肌丝的表面,形成电镜下可见的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具有ATP酶活性,当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接触时被激活,分解ATP并释放能量,使横桥屈动。(2)横小管(3)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6 心肌(1)心肌

19、纤维的光镜结构: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联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多数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心肌纤维也呈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2)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有粗细两种肌丝7 平滑肌(1)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平滑肌分为两层,纵切面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横切面平滑肌纤维大小不一的圆点形。(2)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平滑肌细胞内无肌原纤维,可见大量密斑、密体、中间丝、细肌丝、粗肌丝。第七章 神经组织1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组织成分。2 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分为胞体、树突、轴突。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到5

20、0倍,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绝缘等作用。3 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代谢中心,主要位于大脑和小脑皮质、脑干、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内,其大小相差悬殊。胞体大,呈多角形,伸出数个突起。核位于细胞中央,大而圆,常染色多,染色浅,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圆而大,着色红。 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常染色质多,故着色浅,核仁大而圆。 细胞质:特征为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神经原纤维,HE染色中无法辨别,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除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

21、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取决于膜蛋白。(2) 树突:形状如树枝状,在分支上常可见大量短小突起,称树突棘;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3)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光镜下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4 神经元的分类(1)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2)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高尔基1型神经元、高尔基2型神经元(3)按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5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称突触,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

22、介;电突触实际是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的载体。6 突触分类:EM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内含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胞膜,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突触间隙中突触小体。7 神经胶质细胞(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呈星形,核圆或卵圆形,核大,染色较浅。 2、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胞体较星形胶质细胞少,核卵圆形,染色质致密,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胞体细长或椭圆,核小,呈扁平或三角形,染色

23、深;当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 4、室管膜细胞: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腔面,形成单层上皮样的室管膜。在脉络丛的室管膜细胞可产生脑脊液。(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 2、卫星细胞8 神经纤维和结构(一)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 1)有髓神经纤维(有髓鞘)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其施万细胞为长卷筒状,它们一个接一个的套在轴突的外面,相邻的施万细胞不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这一部位较狭窄,称郎飞结。内侧胞质极薄,在LM下难于分辨,外侧胞质可略厚,细胞核位于其中。EM下见髓鞘(

24、化学成分主要为脂蛋白,叫髓磷脂)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轴突+髓鞘+神经膜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CNS):轴突+髓鞘 ( 2)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 1、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施万细胞为不规则的长柱状,表面有数量不等,深浅不同的纵行凹沟,由于相邻施万细胞衔接紧密,故称无郎飞结。2、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轴突裸露的走行于有髓神经纤维或神经胶质细胞之间。9 神经末梢(1)感觉神经末梢:1、游离神经末梢:参与产生冷、热、轻触、痛的感觉。 2、触觉小体 3、环层小体:感受较强的压力,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4、肌梭:在调控骨骼肌的活动具有重要作用。(2)运动神经末梢:1、躯体运动神

25、经末梢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第十章 循环系统1 循环系统: 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2 循环系统功能: 完成物质的运输及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3 心脏:心壁很厚,主要由心肌构成。4 心壁的结构(1) 心内膜:内皮、内皮下层、心内膜下层(内皮下层的外层,心膜向腔内突出形成瓣膜)(2) 心肌膜:最厚,由心肌纤维构成,心室肌纤维粗、长;心房肌纤维细、短,有分泌颗粒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ANP).(3) 心外膜:即心包的脏面,为浆膜,由结缔组织和间皮组成。(4)心瓣膜:为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表面被覆内皮,内皮下为致密结缔组织。功能:阻止

26、血液逆流5 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分支。 窦房结:起搏细胞,移行细胞 房室结:结细胞少,移行细胞多 房室束:束细胞(心内膜下层)6 血管壁的一般结构 内膜:1、内皮:内皮突起;边缘褶 ;质膜小泡 ; WP 小体:参与贮存vWF因子(W-P小体位置:细胞质内一种外包单位膜的杆状细胞器;功能:贮存vWF,与止血有关。) 2、内皮下层 3、内弹性膜7 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管壁从内向外均分为内膜、中膜、外膜。8 大动脉(弹性动脉):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等。(1) 内膜: 内皮,W-P小体丰富 ; 内皮下层,较厚,疏松结缔

27、组织(LCT)。(2)中膜:很厚,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3)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LCT), 血管和神经分布。9 大动脉作为弹性动脉有什么作用:血流量大,承受压力,心脏断续搏动,保持血流连续。相当于辅助泵。10 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多为中动脉,又名肌性动脉。平滑肌纤维丰富,管径不断改变;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位以及各器官的血流量。 (1)内膜: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内弹性膜。(2)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内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3)外膜:较大的中动脉在中膜与外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11 小动脉: 0.31mm; 较大

28、的有内弹性膜;中膜3-9层平滑肌纤维; 一般无外弹性膜; 肌性动脉。功能:调节器官局部血流量,维持血压。12 微动脉:2mm以上的V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 (2) 功能:将血液导回心脏(3)中静脉特点:外膜最厚,CT;中膜平滑肌稀疏;内弹性膜不明显,无外弹性膜,三层膜分界不清楚。(4)大静脉特点:外膜CT内有大量纵行平滑肌束。(5)小静脉特点:管径为0.21mm ; 中膜有14层平滑肌 (6)微静脉特点:管径200m:形成一层完整平滑肌.; 管径为50-200m:平滑肌不连续; 管径10-50m: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7)静脉窦:内膜凸向腔面形成两个半月形薄片结构;瓣膜两面为内皮,中心为C

29、T,含弹性纤维;游离面指向血流方向,防止血液倒流;一般出现在管径2mm的静脉中。功能:防止血液逆流。17 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分布广泛、分支吻合成网;结构简单,主要由内皮、基膜和周细胞组成;是血液与周围组织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总面积巨大, 60kg 6000m2 6400km;管径很小,68um;管壁很薄。代谢旺盛的器官毛细血管密集,反之则稀疏。18 毛细血管电镜下分类: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 。(1)连续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 内皮细胞连续、完整 细胞间隙小,有紧密连接等 有一层连续、完整的基膜 含大量吞饮小泡 (2) 连续毛细血管的分布: 结缔组织

30、 肌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 胸腺 :血胸腺屏障 肺 :气血屏障(3)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核部分很薄; 有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有或无隔膜 细胞间隙小,也有紧密连接 基膜完整 19 有孔毛细血管的分布: 物质交换较旺盛的区域 胃肠粘膜 某些内分泌腺 肾血管球20 血窦(sinusoid) : 窦状毛细血管 腔大,不规则 (扩大的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有较大的孔 内皮细胞间隙大 基膜可连续、不连续,甚至缺失 21 血窦的分布: 细胞交换和物质交换旺盛的器官 肝 脾 骨髓 某些内分泌腺22 静脉瓣功能异常会怎么样? 静脉曲张23 电镜下三种毛细血管的比较: 第十一章 皮肤1、 皮肤是由真皮和

31、表皮构成。2、 皮肤的附属器有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都是由表皮衍生的。3、 皮肤的功能:与外界直接接触,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防止体液丢失,调节体温。4、 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5、 手掌和足底的表皮结构,从基层到表面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五层。6、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为角质细胞、然后脱落的过程,与此伴随的是角蛋白及其他成分的合成的量与质的变化。7、 角质形成细胞更新周期为34周。8、 黑素细胞的胞体多分散在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9、 黑素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下其胞体呈圆

32、形,核深染而胞质透明,突起不能辨认。10、 黑素细胞生成的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11、 朗格汉斯细胞散在于基层浅部。12、 朗格汉斯细胞在HE染色切片上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13、 朗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分布于细胞表面。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中起重要作用。14、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15、 乳头层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网织层为乳头层下方的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免疫细胞构成。淋巴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胸腺和骨髓)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和扁

33、桃体等) 淋巴组织是构成胸腺、淋巴结、脾和扁桃体等淋巴器官的主要成分。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识别和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表面抗原发生变异的细胞;免疫稳定:识别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3、 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4、 淋巴组织是发生免疫反应的场所。5、 淋巴结的结构:肾形,豆形;淋巴结门部;致密结缔组织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成为支架结构(间质);实质:分成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输入(凸面)和输出淋巴管(门部)6、 淋巴

34、结的功能:滤过淋巴,免疫应答。7、 脾的结构:间质:被膜和小梁(含平滑肌纤维)实质: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8、 脾的功能:滤血,免疫应答,造血,储血。9、 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腭扁桃体呈扁卵圆形,粘膜表面覆盖复层扁平上皮.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他器官内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2、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状,没有排送分泌物的管,毛细血管丰富。3、 两种内分泌细胞: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内含有与合成含氮激素相关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以及分泌颗粒;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35、(仅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内含有与合成类固醇激素相关的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多,其嵴多呈管状,含较多脂滴,为激素合成的原材料,无分泌颗粒,类固醇激素具有脂溶性,通过胞膜直接扩散出细胞。4、 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被摸,实质被分为许多小叶。5、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和生长抑素。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着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钙离子,使血钙浓度降低。6、 甲状旁腺细胞分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两种。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

36、骨细胞,使骨盐溶解;促进肠及肾小管吸收钙。7、 甲状旁腺激素与降钙素的共同调节下,机体维持血钙的稳定。8、 肾上腺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摸,实质由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网部分构成。9、 肾上腺皮质分为三个带: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球状带:较薄,细胞矮柱状或多边形,排列成球状或团状;核小色深,胞质嗜酸性。功能: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最厚,细胞大,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的索状;核圆色浅,胞质成空泡状。功能:分泌糖皮质激素。网状带:细胞小呈条索状,交织成网;核小色深,胞质弱嗜酸性。功能:分泌雄激素及少量雌激素。10、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的结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 ;丰富的窦

37、状毛细血管。神经垂体的结构: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含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11、 根据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不同的分类: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GH),功能:使骨增长。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PRL),功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功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和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功能: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发育,在男性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生成,在男性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

38、泌雄激素。嗜碱性细胞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 功能:作用于皮肤黑素细胞,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深。12、 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的功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催产素的功能: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孕妇分娩,促进乳腺分泌。第十四章 消化管1、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吸收;排泄。2、 消化管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3、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除口腔与咽外)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四层。4、 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及肛门)为复层

39、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余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5、 除食管上端与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6、 口腔黏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黏膜肌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仅在硬腭部出现角化。在口腔底部的上皮菲薄,通透性高,有利于某些化学物质的吸收。7、 咽的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肌层由内纵行与外斜或环行的骨骼肌组成,其间可有黏液性腺。外膜为富有血管及神经纤维的结缔组织(纤维膜)。8、 食管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黏膜下层含有食管腺;肌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为平滑肌,中1/3段则兼具两者;外膜为纤维膜。9、 胃可贮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部

40、分水、无机盐和醇类。10、 胃的结构: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固有层有大量管状腺,根据所在部位和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线、贲门腺和幽门腺;黏膜肌层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黏膜下层:致密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肌层: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环行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外膜:为浆膜。11、 胃底腺呈分支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12、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分布于腺的下半部分,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细胞呈柱状,核

41、圆,位基部;胞质的基部呈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壁细胞:光镜镜下细胞体积大,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 ,电镜下,胞质内有细胞内分泌小管。13、 小肠绒毛、环形皱襞、吸收细胞、纹状缘微绒毛与小肠的功能关系:扩大面积:环行皱襞 :黏膜 + 黏膜下层;绒毛 :上皮 + 固有层: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散在平滑肌;微绒毛(纹状缘):细胞膜 + 细胞质。吸收细胞:占上皮细胞中的80%,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游离面有纹状缘。14、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15、 小肠的结构: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固有层在致密的结缔组织中有大

42、量的小肠腺,还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黏膜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组成。黏膜下层:在致密组织中有较多血管和淋巴管。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外膜:部分十二指肠壁为纤维膜,余均为浆膜。16、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17、 大肠的结构:黏膜:表面光滑,无绒毛,上皮为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固有层有大肠腺,呈单管状,含吸收细胞、大量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潘氏细胞。黏膜下层:在结缔组织内有小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有成群脂肪细胞。肌层:由内环行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外膜:在盲肠、横结肠、乙

43、状结肠为浆膜;在升结肠与降结肠的前壁为浆膜,后壁为纤维膜;在直肠上1/3段的大部、中1/3段的前壁为浆膜,余为纤维膜。第十五章 消化腺1、 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即三对大唾液腺、胰腺和肝脏,以及分布于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消化腺。2、 大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各一对。3、 肝小叶的光镜结构: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中央有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索状,故称为肝索,肝板之间为肝血窦。4、 胰岛分布于胰泡之间,主要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别。5、 A细胞,又称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细胞体积大,多分布于

44、胰岛周边部。分泌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6、 B细胞,又称乙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主要位于胰岛中央部。分泌胰岛素,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7、 D细胞,又称丁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分布于胰岛周边部,A、B细胞之间。分泌生长抑素,作用于邻近的A细胞、B细胞或PP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活动。8、 PP细胞,数量很少,主要存在于胰岛周边部,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内及腺泡细胞间。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的作用。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1、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2、 从鼻腔到肺内的终末细支气管

45、司传导气体,为导气部;从肺内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至末端的肺泡,是气体交换的部位,为呼吸部。3、 气管管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粘膜、黏膜下层和外层。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刷细胞、基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组成。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多混合性腺。外膜:含1620个C字形透明软骨环。软骨环的缺口处为气管后壁,内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4、 肺表面被覆浆膜(胸膜脏层)。肺组织分实质和间质。间质包括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实质即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5、 24级分支:主支气管经肺门进入肺内,顺序分支为叶支气管(第2级)、段支气管

46、(第34级)、小支气管(510级)、细支气管(第1113级)、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此之前为导气部】,呼吸性细支气管(第1719级)、肺泡管(第2022级)、肺泡囊(第23级)、和肺泡(第24级)【此之前为呼吸部】。6、 肺泡的结构:为半球形的小囊,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肺泡壁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7、 肺泡上皮由型肺泡细胞和型肺泡细胞组成。型肺泡细胞含核部略厚,其余部分扁平菲薄,覆盖了肺泡约95%的表面积。电镜下,胞质中有许多小泡,内有细胞吞入的微小粉尘和表面活性物质,小泡能将它们转运到间质内清除。肺泡上皮细胞之间均有紧密连接和桥梁,以防止组织液

47、进入肺泡内。型肺泡细胞呈立方或圆形,散在凸起于型细胞之间覆盖肺泡约5%的表面积,细胞核圆形,胞质着色浅。电镜下,胞质含丰富的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有分泌颗粒。8、 细胞将颗粒内容物释放后,在肺泡上皮表面铺展形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1、 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功能:生成和排出尿液,内分泌功能。2、 肾脏的皮质产生尿液。3、 肾单位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肾小体:呈球形,又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有两个极:血管极:微动脉出入处;尿极:与近曲小管相连处(1)血管球:是肾小囊中一团

48、盘曲的毛细血管。(2)肾小囊:壁层为单扁上皮;脏层:脏层细胞称足细胞(足细胞功能:生成原尿)各段肾小管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近曲小管 细段 远曲小管管 壁 厚,胞体大 极薄 薄,胞体小 管 腔 小而不规则 细小 大而规则细胞形态 立方或锥形 扁平 立方形染 色 深红色 浅 浅红色边 界 不清楚 不清 清楚刷 状 缘 明显 无 无基底纵纹 清楚 无 不清楚微 绒 毛 密集 短少 短少 质膜内褶 发达 无 发达侧 突 丰富 无 丰富功 能 重吸收水 水电解 重吸收水、钠 葡萄糖等 物质交换 排出钾、氢等4、 球旁复合体也称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它们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区的中心。5、 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体血管极处,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称为球旁细胞。光镜下,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呈弱嗜碱性。电镜下,细胞内肌丝少,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有较多的分泌颗粒。分泌肾素。6、 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形成的椭圆形斑。此处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胞质色浅,核椭圆形。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