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除以7余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2922156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一个数除以7余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个数除以7余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个数除以7余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一个数除以7余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数除以7余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一个数除以7余2,除以8余4,除以9余3,问最小多少。7与8的最小公倍数 7x8=56,此数加 2, 56+2=58 为 7 余 2, 58+7n 必为除 7 余2, 取n值使之除 8 余4, n 取 6, 58+7*6=100, 除 8 余4, 100+56m, 仍满足上述条件, 取m, 使9余3, m=1, 100+56=156 满足除以9余3, 最小数为156二、中国余数定理,也称中国剩余定理,孙子剩余定理。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

2、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在中国数学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 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

3、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 这个故事中所说的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就是现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早提出并记叙这个数学问题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题目。这道“物不知数”的题目是这样的: “今有一些物不知其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二个;如果五个五个地去数它,则最后还剩三个;如果七个七个地去数它,则最后也剩二个。问:这些物一共有多少?” 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求这样一个数,使它被3除余2,被5除余3,被7除余2。孙子算

4、经给出了这道题目的解法和答案,用算式表示即为: 用现代的数学术语来说,这幅“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稍懂代数的读者都知道: 孙子算经实际上是给出了这类一次同余式组 的一般解: 其中70、21、15和105这四个数是关键,所以后来的数学家把这种解法编成了如下的一首诗歌以便于记诵: “三人同行七十(70)稀, 五树梅花二一(21)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15), 除百零五(105)便得知。”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

5、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 九韶在他的数书九章(见图1一7一1)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秦九韶为什么要把他的这一套计算程序和基本原理称为“大衍求一术”呢?这是因为其计算程序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一”。所谓“求一”,通俗他说,就是求“一个数的多少倍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余数为一”。那么为什么要“求一”呢?我们可以从“物不知数”题的几个关键数字70、21、15中找到如下的规律: 图1-7-1 文澜阁四库全书本数书九章书影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但被3除余1;21是3和7的倍数,但被5除余1;15是3和5的倍数,但被7

6、除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为此,秦九韶提出了乘率、定数、衍母、衍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并详细叙述了“大衍求一术”的完整过程。(由于解法过于繁细,我们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书籍。)直到此时,由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开创的一次同余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一个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中国剩余定理”的高度。三、中国剩余定理有一个关于3、5、7的为什么除以三的余数乘70除以5的余数乘21除以7的余数乘15最后除以105 中国剩余定理 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将150

7、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

8、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在一千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道算术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这个数. 这样的问题,也有人称为“韩信点兵”.它形成了一类问题,也就是初等数论中解同余式.这类问题的有解条件和解的方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这是由中国人首先提出的. 四、 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 2, 5, 8, 11,14, 17, 20, 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 2,5,8,11,2,5,8,11,. 除以4

9、余1的数有: 1, 5, 9, 13, 17, 21, 25, 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 1, 5, 9, 1, 5, 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如果我们把的问题改变一下,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很明显,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是 512整数, 整数可以取0,1,2,无穷无尽.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与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孙子算经提出的问题有三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

10、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先列出除以3余2的数: 2, 5, 8, 11, 14, 17, 20, 23, 26, 再列出除以5余3的数: 3, 8, 13, 18, 23, 28,. 这两列数中,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整数,列出这一串数是8, 23, 38,再列出除以7余2的数 2, 9, 16, 23, 30, 就得出符合题目条件的最小数是23. 事实上,我们已把题目中三个条件合并成一个:被105除余23. 那么韩信点的兵在1000-1500之间,

11、应该是10510+23=1073人五、秦王暗点兵问题和韩信乱点兵问题,都是后人对物不知其数问题的一种故事化。 物不知其数问题出自一千六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原题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二,五五数之三,七七数之二,问物几何? 这道题的意思是:有一批物品,不知道有几件。如果三件三件地数,就会剩下两件;如果五件五件地数,就会剩下三件;如果七件七件地数,也会剩下两件。问:这批物品共有多少件? 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就是:有一个数,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2。求这个数。 这个问题很简单:用3除余2,用7除也余2,所以用3与7的最小公倍数21除也余2,而用21除余2的数我们首先就会想

12、到23;23恰好被5除余3,所以23就是本题的一个答案。 这个问题之所以简单,是由于有被3除和被7除余数相同这个特殊性。如果没有这个特殊性,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也更有趣得多。 我们换一个例子;韩信点一队士兵的人数,三人一组余两人,五人一组余三人,七人一组余四人。问:这队士兵至少有多少人? 这个题目是要求出一个正数,使之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而且希望所求出的数尽可能地小。 如果一位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也能利用试验加分析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增加条件推出答案。 例如我们从用3除余2这个条件开始。满足这个条件的数是3n+2,其中n是非负整数。 要使3n+2还能满足用5除余3的条件,可

13、以把n分别用1,2,3,代入来试。当n=1时,3n+2=5,5除以5不用余3,不合题意;当n=2时,3n+2=8,8除以5正好余3,可见8这个数同时满足用3除余2和用5除余3这两个条件。 最后一个条件是用7除余4。8不满足这个条件。我们要在8的基础上得到一个数,使之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为此,我们想到,可以使新数等于8与3和5的一个倍数的和。因为8加上3与5的任何整数倍所得之和除以3仍然余2,除以5仍然余3。于是我们让新数为8+15m,分别把m=1,2,代进去试验。当试到m=3时,得到8+15m=53,53除以7恰好余4,因而53合乎题目要求。 我国古代学者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例如我国明朝数学家

14、程大位在他著的算法统宗(1593年)中就用四句很通俗的口诀暗示了此题的解法: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甘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正半月暗指15。除百零五的原意是,当所得的数比105大时,就105、105地往下减,使之小于105;这相当于用105去除,求出余数。 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意思是:当除数分别是3、5、7时,用70乘以用3除的余数,用21乘以用5除的余数,用15乘以用7除的余数,然后把这三个乘积相加。加得的结果如果比105大,就除以105,所得的余数就是满足题目要求的最小正整数解。 按这四句口诀暗示的方法计算韩信点的这队士兵的人数可得: 702+213+154=263,

15、 263=2105+53, 所以,这队士兵至少有53人。 在这种方法里,我们看到:70、21、15这三个数很重要,稍加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特点是: 70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 21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 15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 因而 702是5与7的倍数,用3除余2; 213是3与7的倍数,用5除余3; 154是3与5的倍数,用7除余4。 如果一个数除以a余数为b,那么给这个数加上a的一个倍数以后再除以a,余数仍然是b。所以,把702、213与154都加起来所得的结果能同时满足用3除余2、用5除余3、用7除余4的要求。一般地, 70m+21n+15k (1m3, 1

16、n5,1k7) 能同时满足用3除余m 、用5除余n 、用7除余k的要求。除以105取余数,是为了求合乎题意的最小正整数解。 我们已经知道了70、21、15这三个数的性质和用处,那么,是怎么把它们找到的呢?要是换了一个题目,三个除数不再是3、5、7,应该怎样去求出类似的有用的数呢? 为了求出是5与7的倍数而用3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35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余2,35的2倍除以3就能余1了,于是我们得到了三人同行七十稀。 为了求出是3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3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3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37=2

17、1,21除以5恰好余1,于是我们得到了五树梅花甘一枝。 为了求出是3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我们看看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否合乎要求。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35=15,15除以7恰好余1,因而我们得到了七子团圆正半月。 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所以除百零五便得知。 例如:试求一数,使之用4除余3,用5除余2,用7除余5。 解:我们先求是5与7的倍数而用4除余1的数;5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57=35,35除以4余3,33除以4余1,因而353=105除以4余1,105是5与7的倍数而用4除余1的数。 我们再求4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4与7的最小公倍数是47=28,28除以5余3,37

18、除以5余1,因而287=196除余5余1,所以196是4与7的倍数而用5除余1的数。 最后求的是4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4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45=20,20除以7余6,66除以7余1,因而206=120除以7余1,所以120是4与5的倍数而用7除余1的数。 利用105、196、120这三个数可以求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解: 1053+1962+1205=1307。 由于4、5、7的最小公倍数是457=140,1307大于140,所以1307不是合乎题目要求的最小的解。用1037除以140得到的余数是47,47是合乎题目的最小的正整数解。 一般地, 105m+196n+120k (1m4,1n5

19、,1k7) 是用4除余m,用5除余n,用7除余k的数(105m+196n+120k)除以140所得的余数是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最小的正数。 上面我们是为了写出105m+196n+120k这个一般表达式才求出了105这个特征数。如果只是为了解答我们这个具体的例题,由于57=35既是5与7的倍数除以4又余3,就不必求出105再乘以3了。 35+1962+1205=1027 就是符合题意的数。 1027=7140+47, 由此也可以得出符合题意的最小正整数解47。 算法统宗中把在以3、5、7为除数物不知其数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70、21、15这几个特征数用几句口诀表达出来了,我们也可以把在以4、5、7为除数的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105、196、120这几个特征数编为口诀。留给读者自己去编吧。 凡是三个除数两两互质的情况,都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求解。 上面的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在中国称之为孙子定理,国外的书籍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