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2691114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0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江东去第12课淝水之战学案语文版必修(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第12课淝水之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2)兖州()(3)郧城() (4)左衽()(5)硖石() (6)趣洛涧()(7)勍敌() (8)怃然()(9)蹙而杀之() (10)麾兵()(11)重以饥冻() (12)壶飧()(13)豚髀() (14)屐齿()答案(1)y(2)Yn(3)Yn(4)rn(5)xi (6)q(7)qn(8)w(9)c(10)hu(11)chn (12)sn(13)tn b(14)j二、识记

2、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2)慕容垂拔郧城:_(3)引轻骑八千:_(4)兼道就融于寿阳: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6)蔑不胜矣: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8)复取寿阳:_(9)不觉屐齿之折:_答案(1)授予官职(2)攻占(3)率领(4)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5)捕获(6)无,没有(7)趁机(8)夺取(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2)所陈策画:_(3)不闲军旅:_(4)兵甲无阙: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答案(1)“已”通“以”,表界限(2)“画”通“划”,计划,

3、谋略(3)“闲”通“娴”,熟习(4)“阙”通“缺”,缺少(5)“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2)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古义:_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指上述年龄的人。(3)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古义:_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4)桓冲深以根本为忧古义: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5)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古义:_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6)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古义:

4、_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的处罚决定。(7)融驰骑略陈古义:_今义:简单(跟“详”相对)。省去;简化。(8)其走者闻风声鹤唳古义:_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9)潸然流涕古义:_今义:鼻涕。(10)谢安得驿书古义:_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答案(1)宅第。(2)年轻。(3)鼓励,鼓动。(4)事物最重要的部分。文中指京城建康。(5)距离。(6)处置谋划。(7)巡视。(8)逃跑。(9)眼泪。(10)信。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兵(2)去(3)信答案(1)武器/士兵/军队(2)离开/距离(3)信任/确实/言语真实,诚实5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1

5、)于(2)而答案(1)对/到/向/在(2)表并列,并且/表修饰/表转折,却/表顺承6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_(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_(3)栅淮以遏东兵:_(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_(5)使不得上:_(6)时方与客围棋:_(7)若败其前锋:_(8)欲不战以老秦师:_(9)击成,大破之:_(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_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草中;在露水中(2)名词用作动词,下达(3)名词用作动词,设置栅栏(4)名词用作动词,驻扎(5)名词用作动词,渡河上岸(6)名词用作动词,下棋(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8)形容词的使动用

6、法,使疲惫(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败(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译文:_(2)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译文:_(3)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译文:_答案(1)(苻坚)只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齐整,以为都是晋兵。(2)当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收叠书信放到床上,全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3)下完棋后,(谢安)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折断了都没有发觉。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2)其走者闻风声鹤

7、唳,皆以为晋兵且至。课外名句(1)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2)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司马光资治通鉴(3)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司马光资治通鉴(4)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费时十九年。二、背景展示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

8、,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唯有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异族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三、文学常识资

9、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959),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文白对译课堂导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

10、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来更多地了解他。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淝水之战的高潮和结局。答案高潮:淝水之战,前秦惨败,东晋大胜结局:落荒而逃,悔愧落泪喜不自胜,过限折齿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墅”的做法?答:_答案不是。谢安“出游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墅”,显示了他的镇定。正因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在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2你认为谢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答:_答案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1)大军压境时,“夷然”

11、答曰,既而“寂然”;(2)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3)闻捷报时,了无喜色,围棋如故。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苻坚的强盛始,而又以苻坚的失败终。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的;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答:_答案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1)性格决定命运。苻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臣言,不得人心。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取苻坚

12、的江山。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而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秦兵少却”时,故意发出“秦兵败矣”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躁。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设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做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的草木在特定

13、情况下,给苻坚的心理打击直接影响了他后面的决策。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在军阵后面大喊“秦兵败矣!”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刻动摇了秦兵军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必然因素。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善于运用烘托的手法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

14、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在淝水之战这篇文章中多处用烘托手法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如“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寥寥几笔,烘托出前秦军队庞大的阵容、不可一世的气势,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慨,这就为下文写东晋“震恐”埋下有力的伏笔,也反衬出东晋名相谢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技巧点拨运用烘托的手法,需要注意:(1)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来开头,应特别注意环境描写不能游离于中心。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部分,它主要是起烘托的作用,

15、而不是硬贴在文章上的华丽词藻。不能为写环境而写环境,而应寓情于景,景为情服务。(2)环境描写不能随意说到环境描写,人们有这样的经验总结,叫作“写风写雨笔无虚设”。意思是说,环境描写不能是随意的,不能是与文章无关的,应该与文章的主要事件、人物、主题有一定的联系。迁移运用请使用烘托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不少于100字。答:_答案(示例)总算熬完最后一场考试,我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开考场,心里懊悔极了。考试前,我不该不听老师的劝告,自己光想着法子去打台球、玩游戏机,结果今天考得这么糟,回家后如何向父母交代呢?我忧心忡忡,搭了一辆车往回走。一路上,我被车外的景色完全迷住了。潺潺的溪水

16、,水中的野鸭,活蹦乱跳的牛犊、羊羔,还有那迷人的晚霞车终于到站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家中挪去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淝水之战开战之时,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晋军必败几无悬念。然而,坐镇建康的谢安似乎并无担忧。东晋将士们在前线鏖战之时,谢安却怡然自得地与客人下着围棋。棋局正在进行的时候,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接过信看完,什么话也没说,继续下棋。客人询问谢安,前线战事究竟如何。谢安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他的神态举止,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运用示例历史的裁决总是公正的,项羽最终四面楚歌,拔剑自刎;刘邦一统天下,赢得了万民爱戴。对项羽这个悲剧式的英雄,我总有着由衷的钦佩与敬仰,但更多的却是他的急

17、躁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更衬得刘邦的镇定,是镇定让他在危机四伏时仍从容自如,在项羽要杀他老父时还能说出:“幸分我一杯羹。”再如淝水之战的谢安,没有他的镇定自若,怎么可能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镇定是在困境中突出重围的一种优势策略,当两人面对同样的困境时,毛躁的那个人往往败于自乱阵脚,所以有人说:成功是智商与情商的结晶,缺一不可。二、课外素材充满正义的雨果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

18、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选材感言在我们的印象中,提到雨果,只知道他对文学的贡献。但文如其人,他一生追求人道主义,在他的笔下,是汩汩流淌的正义之歌;在面对现实时,他同样能勇敢地站出来,站在正义的一边,为消除暴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拜谒司马祠谭天光初闻司马光,是小时候听大人们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敬仰司马光,是在读了他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之后。由此,当悉知司马光的家乡就在我们运城夏县时,一种拜谒司马祠的情怀总萦绕在胸,但际

19、遇欠佳,今年的夏末秋初,终于了却了这一久有的愿望。司马光祠坐落在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北峨眉岭上。一路问询着来到司马光祠前,只见祠堂大门高耸,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正门上方五个斑驳的白底金字“司马温公祠”,虽然有些脱落陈旧,但仍难掩其俊秀俏丽,熠熠光辉。从旁门悄然进入祠内,只觉得异常冷清,甚至森然。没有游人,让人感到心悸和凄凉。穿过翠柏、冬青护卫着的夹道,就来到了杏花碑厅。这是一座面阔五间的建筑。内藏有宋代苏轼写的石刻司马温公神道碑。据记载,在司马光去世三年后,宋哲宗亲命当时的翰林院学士、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司马光撰写神道碑文。杏花碑厅后,就是司马光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据记载此祠堂创

20、建于宋,现为清乾隆时期原状。进入正殿,只见正面依次肃立着五尊塑像,仔细阅览后,方知是司马光四代先祖的塑像。在祠堂的左侧是司马光的茔地,司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归葬于此。进入墓区,只见古冢累累,大小不一。有的大似山包,有的小如土堆,沿着杂草丛生的小径前行,通过一段东倒西歪、残缺不全、石羊石虎横卧的墓道,就来到了司马光墓前。在一座突兀的土丘前,竖立着一块不大的现代水泥预制板,凑近前,仔细地辨析,方可看清上面刻写着“司马光墓”的字样。站在墓前,望着荆棘丛生、杂草遍布的坟茔,看着简陋低矮、字迹模糊的墓碑,我心凄然,这就是一代名相的结局,这就是一代史家的绝唱。据记载,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68岁的

21、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追封其为温国公,为其举行了国葬,高太后亲自参加了司马光的葬礼。随即委派钦差大臣督工,发陕、解、蒲、华四州之士卒,征附近各地之巧匠名工。穿土凿石,历时两月,用工两万,为司马光营建了这座墓地,宋哲宗还亲撰碑额“忠清粹德”,竖于司马光墓前。余庆禅院在司马光祠堂的右侧,是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创建的司马光祖茔香火院,宋神宗在元丰八年赐其院为“余庆禅院”。其院酷似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南面为门楼,东西是厢房,以北面的五间大殿为主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殿宇岸然。北面大殿内供奉着三尊彩塑金妆大佛,高3米左右,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造型传神,色彩绚丽,满堂生辉。依邻余庆禅院而建的是涑水书院

22、,系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的学堂,现为司马光的陈列馆,内藏有司马光手迹,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等珍品。司马光祠前,是一个新修的、颇有现代气息的广场。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司马光的铜像,只见其昂然肃立,淡然安详,目光炯炯,凝视远方,一股浩然正气尽显无遗。在其铜像前面的左右两侧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组司马光塑像,一组是那耳熟能详、 生动有趣的“司马光砸缸”铜像,另一组是司马光正襟危坐、奋笔疾书资治通鉴的铜像。司马光自幼聪慧过人,以“砸缸救童”被人称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继同宗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宗师,人称史学“二司马”,真是“史气千秋业,温公万世宗”。读后启悟这

23、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写出作者游览司马祠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对一代史学大家司马光的崇敬之情。文章写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足以看出其史学功底的深厚。1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2名句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3名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译文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4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译文

24、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B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C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D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答案D解析A项“已”通“以”。B项“闲”通“娴”。C项“阙”通“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B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C使不得上D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答案D解析D项“草”“露”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见晋兵部陈严整B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C此亦勍敌,何谓弱也D皆以为晋兵答案B

25、解析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4仿照下面的句子,另举事例,写两个结构与例句相同的句子。假若当初前秦王苻坚能知人善任,获取民心,怎么会全军覆没,兵败淝水?答:_答案(示例)假若当初楚怀王能选贤任能,严明法度,怎么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怎么会身败名裂,葬身火海?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淝水之战中引出的两个成语是:_、_。(2)论语中,孔子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答案(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天时

26、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

27、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

28、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陛下厌苦安

29、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弗顾而去。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逼肥水而陈逼使晋军在淝水列阵B蔑不胜矣藐视敌人就不能胜利C麾兵使却指挥军队向后移动D融驰骑略陈苻融使骑兵迅速布开阵势答案C解析A项“逼”是“靠近”的意思。B项“蔑”是“没有”的意思。D项“略”是“巡视”的意思。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反映晋兵以少胜多的原因的一组是()晋兵部陈严整(秦王坚)顾

30、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秦兵)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不可复止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秦兵)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A BC D答案A解析不是晋兵以少胜多的原因。8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叙述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段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文段中有很多成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B谢玄遣使对阳平公苻融的一段话,意在引发敌人的速胜心理。C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将晋军消灭,无奈事与愿违,导致的却

31、是自己军队的溃败。D秦兵因后退而引发溃败,加上自相蹈藉,许多人受伤,在逃跑的路上,因为担心,又因为饥冻,死了十七八个人。答案D解析应是死了十分之七八的人。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_(2)栅淮以遏东兵:_(3)融驰使白秦王坚:_(4)欲不战以老秦师:_答案(1)捕获(2)设置栅栏(3)告诉(4)使疲惫10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B栅淮以遏东兵C欲不战以老秦师D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答案BC解析B、C两项都是“来”,目的连词。A项是“用”。D项是“把”。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宇文庆

32、,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

33、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

34、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B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C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D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答案D12下列对

35、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D“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答案C解析“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B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

36、大破敌兵;在卫王宇文直处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C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D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答案D解析“历任丞相”错,原文是“高祖为丞相”。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译文:_(2)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译文:_答案(1)群敌争相向前,宇文庆拉开弓射击,所射中人马一定倒下,敌人这才渐渐退去。(2)高祖和宇文庆有旧交情,

37、(宇文庆)很被(高祖)亲近优待,(高祖)让他掌管丞相府的军中事务,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参考译文宇文庆,字神庆,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宇文金殿,是北魏的征南大将军,历任五州刺史、安吉侯。父亲宇文显和,是夏州刺史。宇文庆性格深沉,有器量,年少时以聪明敏捷为人所知。北周初年,就学于东观,广泛涉猎经史典籍。不久,他对人说:“读书能够记个姓名就行了,(我)怎么能长久从事著述之事,从事迂腐儒生的职业!”在那时文州的少数民族聚集起来叛乱,宇文庆应召入伍,跟随部队打仗。贼兵据守险要的山谷,道路险峻,宇文庆把马蹄裹起来进入,突袭并打败了贼兵,因为有战功被授为都督。卫王宇文直镇守华山之南,招引宇文庆当近臣。宇文庆擅长

38、射箭,有胆量和勇气,喜欢和猛兽格斗,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不久他被升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的属官。等到诛杀宇文护时,宇文庆曾参与谋划,升为骠骑大将军,加授开府。后来宇文庆跟从武帝攻打河阴,他率先攀登城上的矮墙,和敌人短兵相接,很长时间后,被石头击中才坠落矮墙,昏死后又苏醒过来。武帝慰问他说:“你的多余的勇气,可以卖给别人。”宇文庆又跟从武帝攻克晋州。之后北齐大军压境,宇文庆和宇文宪率轻骑侦察敌情,突然和敌兵相遇,被敌人包围,处于困境之中。宇文宪引身后退逃跑,宇文庆退守汾桥,群敌争相向前,宇文庆拉开弓射击,所射中人马一定倒下,敌人这才渐渐退去。在攻破高纬,拿下高壁,攻克并州,夺取信都,擒

39、住高湝这些战斗中,宇文庆都功劳最大。周武帝下诏说:“宇文庆功勋卓著,英名广泛传播,奉行王命的功绩,铭记在朕的心中。战车从西出发,他一直总管行阵,东夏被平定,确实有丰功伟绩。理当加赐高官厚禄,显荣册命。”于是晋升为大将军,封为汝南郡公,封邑一千六百户。不久以行军总管的身份攻打延安反叛的胡人,平定了叛乱,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不久又转任宁州总管。高祖当丞相后,宇文庆又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向南征讨江表。驻军白帝,被调回,因有功劳被升为上大将军。高祖和宇文庆有旧交情,(宇文庆)很被(高祖)亲近优待,(高祖)让他掌管丞相府的军中事务,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不久加官为柱国。开皇初年,被授职为左武卫将军,升任上柱国。几年以后,出京任凉州总管。一年多后,被征召还朝,没有给他任命官职。当初,高祖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曾经和宇文庆闲谈天下大事,不久,高祖的话都应验了。等到此时,宇文庆怕高祖忘掉了这些话,再不任用他了,(他)为了表明过去曾受恩宠眷顾,将高祖以前说的话详细记下来写成表章呈给皇上。皇上看了奏章后非常喜悦。从这以后,皇上常常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后来,宇文庆在家中去世。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