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整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1910554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整理)(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课程设计:1。以时代为主线讲授;2。授课容的两大块:A基础知识:文化特征、经济特征、社会特征、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B学术动态:考古新发现、学术观点、学术人物、其他知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距今12000年前后,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人类发展出全新的生存模式,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一、生产性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以农业为主,家畜饲养业)1。农业:以粟(小米)、水稻为主要农作物,还有小麦;2。家畜饲养业:以猪最多,次为狗、羊,再次为鸡,马?二、生产工具的多样化(以磨制石器为主,以与骨器等)1。石器种类:加工木材工具:斧、锛、凿、锯;农业

2、工具:铲、锄、镰、刀、磨盘、磨棒;渔猎工具:镞、矛、网坠、弹丸;武器:镞、钺、矛、匕首;2。石器制作过程:选择原料打制毛坯琢制成形磨制成器钻孔三、定居聚落的出现(因为农业或渔猎采集的长时间居住而出现)1。分布规律:早中期多离水源比较近,晚期由于水井的出现而走向更广地域。2。构成要素:房子(F)、道路、灰坑或窖穴(H)、墓葬(M)、农田、水井(J)等。3房址:1)平面形状:方形、圆形、长方形、椭圆形;2)结构: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栏式;3)构成要素:基础、地面、灶、柱洞、墙、门道、屋顶、窗。4灰坑或窖穴:1)平面形状: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2)剖面形状:直壁平底桶形、圜底锅状、外

3、直壁袋形;3)用途:取土坑、窖穴、垃圾坑。5墓葬:1)葬制:一次葬、二次葬、单人葬、合葬(与信仰和习俗有关);2)葬式:仰身直肢葬、仰身曲肢葬、侧身葬、俯身葬;3)葬具:木棺、木椁、石棺、石椁;四、器的发明与流行(因为定居生活对各种用具的需求而产生)特点:1)原料广布易得;2)制作要求简单;3)不会腐烂;4)易碎而产量大变化快;5)与生活习惯、风俗信仰密切相关。制作:1)制作坯(选择土、练泥、成形、修整、饰纹、晾干)2)烧制成器(装窑、烧制、出窑)。质:泥质、夹砂(砂粒、云母片、蚌末等)色:黑、灰、红、褐、黄、白等(因为土化学成分不同,以与烧制技术达到的窑温不同所致。如高岭土烧成白,氧化焰烧成

4、红,还原焰烧成灰,黑与渗炭有关。)制法:1)手制(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2)轮制(慢轮修整、快轮拉坯成形)。火候:烧制温度的高低决定了器的软硬、结实与否。早期只有600700度,晚期达到1000度左右,接近瓷器的烧成温度和冶铜温度。纹饰:素面、刻划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绳纹、方格纹、弦纹、彩、彩绘等。部位描述:拟人化描述,口、颈、肩、腹、足、底等。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距今120004000年前)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我国新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由早到晚,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直到4000年前后进入文明社会,新石器时代结束。一、 前裴岗时代(距今120

5、008500年前)目前的考古发现不多,集中于长江中游偏南和华北平原北部两地,还构不成文化,但出现了原始器和磨制石器,只是遗址规模很小,定居水平和人口数量还在萌芽阶段。南方遗址出土了经过初步人工干预的水稻遗存,北方则未见,已能看出南北方由于纬度的不同,各自采取的生存措施有所不同。二、 裴岗时代(距今85007000年前)各地都发现了一些具有相当水平的考古学文化,其中黄河流域最多。新石器文化这一时期已经正式诞生了,并有了初步发展。表现在:农业脱离了最初阶段,南方发现水稻,北方则有粟;聚落规模一般比较小,大都在35万平米,个别达到10万平米,有些出现围绕聚落的壕沟,称为“环濠聚落”;磨制石器制作水平

6、提高,但打制石器仍占很大比例,某些地区则出现了玉器;器制作相对还比较原始,均为手制,烧制火候较低,器形简单,有些地区出现彩。三、 仰韶时代(距今70005000年前)出现了大量考古学文化,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表现在:各地文化发展迅速,相互之间的文化联系加强,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农业有较大发展,南方地区普遍推行稻作农业,北方地区则为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聚落数量明显增多,并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大聚落甚至少量城,表明人口增加;石器的制作已经相当精致,打制石器大为减少,磨制的农具显著增多,武器也分化出来,玉器数量增加;器的制作也有提高,普遍运用了慢轮修整技术,器形

7、比较规整,烧制的火候比较高,器种类明显增加,彩作为一种艺术在黄河长江中下游普遍流行开来。四、 龙山时代(距今50004000年前)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考古学文化不但数量上增加,并出现了质变,一些发展快的地区率先出现了国家或原始国家。表现在: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跨地域政治联系(战争和统治)比较频繁,导致各地文化面貌渐趋一致;同时,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进一步突出,发展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开始了以各自的文化成就为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做贡献,从而创造“原始中国”历史进程(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农业发展迅速,农具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而且在北方地区也发现水稻,表明南北方的经济联系也加强了;

8、聚落数量增多,聚落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大中小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分步,城址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聚落群甚至城址群开始出现了,表明战争比较频繁,人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生产工具方面的变化不是特别显著,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的石器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武器明显增加,玉器在一些地区得到充分发展,铜器也开始出现;快轮制技术在各地普遍传播和推广,导致器的生产发生巨大变化,数量的增加以与批量生产导致远距离的器贸易出现,器的质量也出现飞跃,器壁普遍比较薄,器形普遍比较规整,质普遍比较硬,器的种类也明显增加。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根据各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源流和分布格局,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为七个大的文化

9、区,各文化区在各自分布区域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并不同程度地与其他文化区有所联系。一、中原文化区以黄河中游的豫西、关中、晋南和冀南为中心和繁荣地带,西至甘青东部,北到蒙河套和冀中北一带,南至鄂北,东到豫东一带。该文化区的地理位置居中,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同周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联系,同时也是周围各文化的争夺之地(逐鹿中原在史前时期已经出现)。该文化区的文化面貌在早期比较法复杂,后来渐趋一致。文化发展主线:南庄头(距今10000年前后,前裴岗时代)()湾文化、(豫北冀南)磁山文化、(豫中)裴岗文化裴岗时代仰韶文化仰韶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其后进入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二、海岱文化区

10、以黄河下游的泰山山脉周围的山前平原为繁荣和中心地带,南至淮河沿岸,北至渤海海峡北岸的辽东半岛南部,西至豫东皖北,东至胶东半岛。该文化区的文化面貌自始至终比较一致,这与海岱地区在华北大平原上分出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关。文化发展主线:前裴岗时代? 后文化裴岗时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中期仰韶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海岱龙山文化龙山时代岳石文化(夏代)。三、太湖文化区以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为中心,南至中部,北至江淮地区,西至皖南,东至海中的群岛。文化面貌在早期比较复杂,晚期逐渐统一。前裴岗时代? (江淮)龙虬庄文化、(钱塘江南岸)河姆渡文化、(钱塘江北岸)马家浜文化裴岗时代晚期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早期仰韶时代良

11、渚文化晚期、类似龙山文化遗存龙山时代马桥文化(夏代)。四、江汉文化区以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为中心,包括的大部分地区,兼与、的部分地区。文化面貌一般认为比较一致,近年因为三峡地区的大规模发掘,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文化遗存。文化发展主线:()仙人洞遗存、()玉蟾岩遗存前裴岗时代头山文化裴岗时代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仰韶时代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时代。五、西南地区主要指、和一带。这里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多山造成交通不便,以与可耕地少,新石器时代以与历史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文化不发达。迄今只发现了龙山时代分布在平原上的宝墩文化比较成规模,其他发现比较零散。但历史的看,西南地区的文化自成体系,有自己的特色,并可

12、能与中南半岛和印度有联系。六、岭南地区主要包括两广、和。这里尽管临近海洋,但因为多山,造成可耕地少,文化在汉代以前一直欠发达。现在已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是属于龙山时代的(珠江口)石峡文化、(闽江口)昙石山文化、(西海岸)大坌(ben)坑文化。七、燕辽文化区以长城东段南北的燕山山脉和辽河流域为中心,包括大部、南部、蒙东部和京津唐地区。文化面貌一般认为比较单一。主线:小河西文化前裴岗时代兴隆洼文化裴岗时代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时代小河沿文化龙山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夏代)。另外,XX和、蒙西部所在的广大干草原地区,即广义的西部地区(汉代以来的“西域”)最近几年来的考古工作进展很大,尽管新石器时代的

13、文化面貌还不清楚,但这一地区在中国与西方(中亚、西亚)早期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冶铜术、小麦、彩、马车、城市管理、贸易与其他一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发明的东传),应该是一个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文化区,并且应该是一个极具前沿性质的研究地区和领域。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简史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走过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或三个半时期),其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夏商周考古共同构成整个中国考古学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一、 萌芽和形成期(19211931年)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掘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是中国近代科学意义上的首次考古活动,但因

14、为是外国人做的工作,中国自己只是参加其中做辅助性工作,只能看成是萌芽或启蒙阶段(现在一般的教科书和通行说法认为安特生的仰韶村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并不确切)。1931年以前,济发掘西阴村、吴金鼎和梁思永发掘城子崖新石器时代遗址,才是中国自己的考古工作,标志着近代学术意义上的考古学已经被中国学者所掌握,但这时的发掘采取的是按土层深度平行揭露发掘的方法,而不是按照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单位发掘,在方法上是比较原始和不合理的,所以只能成为形成期。二、 发展期(19311975年)又分做两个小的阶段:19311949、19491975年。前段以梁思永1931年发掘后岗遗址,明确按照土质土色划分底层堆积单

15、位、发现了三种文化遗存依次叠压的地层关系为标志,后段以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发掘半坡、庙底沟、大汶口等遗址,以与夏鼐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命名问题(考古59。4)、秉琦发表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65.1)为标志。其中发掘工作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在方法上已经比较成形以至逐渐走向了成熟(考古地层学),夏、的论文则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已经逐渐成熟(考古类型学)。但总体看,这4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所关注的问题还属于比较基础性的问题,深层次的如社会发展机制、文化与人类行为、自然环境作用等问题还极少关注,这种研究兴趣并未因1949年的政治变动有根本改观,所以可以把1

16、9311975年归入一个大的发展阶段。三、 成熟期(19751990前叶)文革后期,考古工作在全国比较早的得以恢复,发掘了一批有名的大遗址(大河村、河姆渡等),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导致考古界理论探讨之风兴起,国家大量基本建设又使一大批遗址得以抢救发掘,这都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1。大批遗址的发掘以与全国围的大规模文物普查,使各主要考古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基本建立起来,大量新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也导致了一些新的发掘方法的运用和改进(城址发掘、软遗物的现场发掘和保护);2。考古资料的急剧增加和大量新资料的出现,导致考古研究的视野空前拓展,大量新的

17、研究课题提了出来,于是新的成果也开始不断问世,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农业起源、城址考古学的重要突破,以与全国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序列的建立,等等。总之,这一时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在发掘技术和理论研究上都达到了成熟。但这种成熟指的是在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学发展的趋势来说的,也就是在马列经典理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所以,就在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的时候,有些人却感到了严重的危机感,这就直接促成了考古学走向转型期。四、 转型期(1990后叶至今)这个时期到现在才10年左右,作为一个阶段来说还刚刚开始,而且离现在太近,我们不可能对这个阶段有太多地认识,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

18、明显感觉到这个新的阶段已经开始了,表现在:传统的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研究已经迅速退出学术主流,代之以大量有国外传入的新方法新理论的迅速推广和运用(环境考古、聚落考古);大量课题在中外合作研究的新视角下取得了全新的进展,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正在因此得到全新的研究和复原(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洪水的探索等)。总之,一个可以称作“革命”的变化正在进行之中。参考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86年)、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98年)、江凯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04年)以与夏鼐、秉琦的两篇文章。第一篇 新石器时代初期和早期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初期参考文献:仙人洞KX63。1、W76.12,南庄头K92

19、.11,稻作 器和都市的起源(严文明等主编,文物00年)大约距今120008500年前后。发现遗址很少(南方稍多,北方较少),时代特点不很清楚。以下简单介绍。1南方地区:主要有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道县玉蟾岩、XX甑皮岩以与阳春县等地发现。年代根据碳14测定,在距今140009000年之间;多数发现在洞穴中,河岸遗址很少;发现了原始栽培稻,和原始器(圜底罐等);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经济上仍以渔猎业为主(螺壳、蚌壳和大量兽骨),原始的农业还比较脆弱;属于相对定居社会。(照片)2北方地区:主要是徐水南庄头,还有东胡林、怀柔转年、阳原虎头梁等。年代在距今10000年前后;开阔地遗址较常见;未发现

20、确切的农作物,但有植物脱粒的石磨盘发现,可能是采集野生植物颗粒;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经济为渔猎和采集类型(鱼、蚌和大量兽骨),农业可能并未出现;属于相对定居社会。(照片)3农业起源的相关问题:农业起源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环境变迁引发的生存危机(而非悠闲的兴趣发明)宾福德首倡:“大量资料表明,狩猎采集者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还向有大量的空闲时间,而且事实上,比现代产业工人、农业工人、甚至考古学教授所享有的还要多得多。”(全球通史84页)。距今12000前后中国进入全新世,气候逐渐转暖,降水增加,到距今10000年前后,气候特点比现今略凉干。其中南岭以南地区(北纬25以南)比较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

21、比较充足,没有培育作物的需求(尽管野生稻很丰富)。岭南以北到长江流域(北纬2530之间),气候也较温暖湿润,但冬季比较长,需要储存食物过冬,所以必须选育野生稻成为人工栽培稻,发展农业。而北纬30以北的北方地区因为气候还比较寒冷,不适宜进行选育作物的条件,只能从事传统经济,只不过因为气候转暖、鱼类和小型动物繁盛而开始相对定居。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个南北问题。世界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模式:主要有两个,西亚模式1存在前时期为距今100009000年间,2无器但出现了原始农业,3农业的起源是从采集到种植大麦和小麦,属于由大型聚落的定居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日本模式在距今15000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就已

22、经发明器,10000年时出现磨制石器,属于采集和渔猎经济的定居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绳文文化),稻作农业和铁器技术却是在距今2000年前后从大陆(中国或朝鲜)传入的。这时的原始农业很可能是“迁徙农业”(一块土地使用较短时间后,必须迁往他地以养生土地恢复地力),这种粗放型农业的产量很低,使用的土地却相当大(养生的土地与正在使用的土地比例通常为510:1全球通史86页),再加上人口的增加,促使人口和农业技术不断向外迁徙传播。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的关系:新石器时代这个概念是1865年英国人约翰。卢伯克首先提出来的(neolithic),以与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相区别,它本身强调的是磨制石

23、器的意义,当时只是从遗物角度出发,其他方面并无考虑。现在看来,由于农业(以与渔猎采集经济)所带来的定居生活方式,才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社会生活的最根本之处,然后才导致了磨制石器和器的出现和与流行。但如果我们把距今100008500年前这段时间看作是一团尚待究明的历史迷雾,那么就会发现,只知道狩猎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走出这团迷雾之后,却变成了住在定居聚落中的、会耕作、会使用器和磨制石器的全新的人类,也就是说,农业、定居以与器和磨制石器的发明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几千年里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定居以与器和磨制石器的发明就可以看成是同时出现的,至少现在是很难分清早晚的。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

24、距今约85007000年之间。这一时期南方的长江和北方的黄河流域有了较大发展,尤其黄河流域发展很快,后来居上。除此之外,长城地带也出现了定居文化。第一节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这一时期考古遗存发现最丰富的地区,在上中下游都有发现,主要有裴岗、磁山、湾和后文化。一、 裴岗文化(考古四十年,人民1994年版)1时空围:年代距今85007500年前后,一般分为三期。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区,南至豫南,北过黄河,西至,东至京广线。多在浅山和山前平原。主要遗址新裴岗(KX84。1)、长石固(HK87。)、汝州寨(KX95。1)、舞阳贾湖。来源不明(贾湖最早,可能与南方的头山文化有关),去向为豫中仰韶文化,部分沿淮

25、河东下进入,发展成北辛文化。类型分为南部的贾湖和北部的裴岗两个类型。2文化特征:房址在贾湖发现较多,大多圆形或椭圆形,有单间、多间之分,半地穴式,面积多在10平米以下。有灶、居住面、门道和柱洞。屋柱洞较少,可能是尖顶式。圆形或椭圆形灰坑。横穴式窑。墓葬数量众多。墓地与居住区分开,相距不远。墓葬布局有一定规律,属分区埋葬的聚族葬。多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均无葬具,多有随葬品,多为生活用品,10件以下。石器多为磨制,有少量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石铲、石镰和石磨盘最有特色。(照片)器夹砂、泥质都有,以红、褐为主,均为手制,质较疏松,素面为主,绳纹、指甲纹、篦纹较少。鼎、小口双耳壶、钵

26、最有特色。3经济特征:存在较多农具,以与碳化谷物,表明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猪、狗、羊也发现较多,表明家畜饲养也较发达。(贾湖发现水稻粒1000多例,和水稻硅酸体,南方的水稻已开始传入北方。)4社会特征:属于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不明显,随葬品多在10件以下。男性多随葬石铲、石斧、石镰等农具,女性多随葬石磨盘、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社会分工比较明确。二、磁山文化(考古卷208页)1.时空围:发现较少,但特征明确。年代距今81007600年,一般分为早、晚两期。主要为武安磁山遗址(KX81。3)和易县北福地(KX88。4),分布在冀南和冀中一带。来源不明,发展为仰韶文化后岗一期类型。有的认

27、为和裴岗文化为同一种文化,称为裴岗磁山文化。但分布地域和器差别比较明显,应属于两种文化。2.文化特征:房址发现较少,磁山遗址2座,面积不到10平米,圆形或椭圆形,有柱洞和门道。灰坑很多,长方形最有特色,深12米,最深5米,四壁规整,应是储粮窖穴。磁山发现345个,总体积109立米,总计可储粮近14万斤。还有集中堆放石磨盘、盂的遗迹,可能为祭祀或加工谷物之地。石器主要磨制者,石斧最多,一半左右。石磨盘、磨棒、石镰较重要,与裴岗文化相近。器以夹砂红褐为主,手制为主(泥条盘筑)。火候较低(800900度)。素面为主,绳纹、篦纹和编织纹较少。盂、靴形支座最有特色。(照片)3.经济特征:农业较发达,狩猎

28、也占重要地位(大量兽骨)。三、 湾文化(老官台文化、家村文化、白家文化。考古卷208页)1.时空围:发现较少。年代距今80007000年前,早晚两期。主要遗址有华县老官台(K80。3)、北首岭、安湾(K82。2)等,分布于渭河和汉水上游。来源不明,去向为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类型:渭河上游的湾类型、渭河下游的北类型、汉水上游的家村类型。(总体看,裴岗、磁山、湾三种文化发展为当地的仰韶文化。)2.文化特征:房址圆形或不规则的半地穴式,面积6、7平米,有柱洞等。墓葬较多,多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仰身直肢葬,一次葬为主,少量二次葬,多无随葬品,少量有器、石器和装饰品。出现瓮棺葬(棺葬)。石器打制和磨制共存

29、,打制占多数,还有细石器。石磨盘、磨棒较少。骨器精致。器以夹砂红褐、灰为主,胎较厚,有成片脱落现象,为泥片贴塑法制作。交错绳纹较多,素面很少,出现彩。器形简单,三足罐、三足钵、圈足碗有特色。(照片)四、 后文化(东夷考古,山大1996年版)1.时空围:1989年开始认识,主要有后、章丘西河、潍坊前埠下等遗址,分布于泰沂山脉以北的平原上。距今85007300年之间,来源不明,发展为北辛文化。2.文化特征:房址为方形和长方形的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30平米,有的超过50平米。有多灶、柱洞、门道。灰坑圆形和不规则型,以与宽而深的灰沟(壕沟)。墓葬分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竖穴侧室墓两种,侧室墓为向侧面、前

30、面外掏而成,人骨架置于侧室中。多无随葬品,个别手握蚌壳。石器打制和磨制共存,石磨盘、石支座有特色。器均为夹砂,无泥质。红褐、红为主。制法为泥片贴塑(任相宏)和泥条盘筑。素面为主,指甲纹和锥刺纹很少。器形有圜底釜、长颈壶、钵、碗、支座等。3.社会与经济特征:每个聚落有约30座房子,属于比较稳定的小型社会,农业也比较发展,但墓葬多无随葬品,属于母系社会。第二节 长江中游的头山文化(南大中国考古学通论)1时空围:1988年开始认识,主要有澧县头山(W90。8)、八十垱(W96。12、97.1)等,分布于湘北的澧水流域与三峡一带。年代距今88007500年前,分期不明。2文化特征:八十垱发现中国最早的

31、围沟和堆筑的土墙,是城墙的前身,表明出现了环濠聚落。房址有地面式的大房子,面积近30平米,小的只有2平米的半地穴式。(照片)墓葬为土坑墓,但形状不固定,多为二次葬,葬式为曲肢葬(后来的大溪文化也是),有少量随葬品,多是空墓。石器中打制多于磨制者,还有不少黑色燧石制成的细石器。器多为细砂,土中掺有大量稻壳、草叶而呈炭黑色(夹炭,器表呈红色)。胎较厚,泥片贴塑法制成。器形简单,多为圜底釜、罐、双耳壶以与支座等。双耳壶与裴岗文化双耳壶的来源有关(农业技术的北上传播)。3经济特征:在八十垱发现丰富的数以万计的稻谷和稻米,因为出土于古河道中而新鲜如初(照片),属于栽培稻。同时发现家畜猪、牛、鸡遗骸,以与

32、大量菱角和莲藕。农业和采集并重,狩猎严重萎缩。第三节 长城地带的兴隆洼文化(南大中国考古学通论)1时空围:1981年认识,主要由敖汉旗兴隆洼(K85。10、K97.1)、迁西西寨(文物春秋92年特刊)、查海(W95。3)等,分布于长城南北的西辽河、滦河、大凌河流域,地域围较大。年代距今81007300年前,分期三期。来源可能与当地久远的细石器文化传统以与黄河流域农业技术的传入有关。类型有南部的兴隆洼和北部的白音长汗两个类型。2文化特征:聚落比较完整,兴隆洼整体呈圆形,直径180160米,围绕壕沟,面积2.4万平米,房子160多座,同一时期的有100余座,排列整齐。其中少数面积超过100平米,处

33、于聚落中部,一般房子5070平米,最小的10余平米。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无阶梯或出入门道。F171,面积102。8平米,残深0。5米左右。东北部经过砸实有硬面,应是居住围。柱洞18个,圈4个,外圈14个,灶址在中央。居住面上发现罐、石器、鹿角和兽骨,其中近西南壁发现完整猪头骨1个。无门道和台阶。房址的复原?(照片)F176,面积22。1平米,残深0。10.2米。东北部比较平整坚硬,可能为居住围。灶址在中央,柱洞4个,对称分布在灶和房壁之间。三壁发现墓葬和窖穴。出土器和石器。无门道和台阶。(照片)房址的复原:后汉书。东夷列传。挹娄:“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34、。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晋书。四夷传。:“(马)居处作土室,形如冢,其户向上,举家共在其中,无长幼男女之别。”书。勿吉传:“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北史。勿吉传:“地卑湿,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无专用公共墓地,而是在房子里埋葬(居室葬),系在房壁下挖而成,打破居住面和生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随葬品很少(玉玦和石器、蚌器、简单的器等),(照片)有贝壳镶嵌眼球习俗。居室葬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所仅见,西亚(恰塔尔休于,Catal Hyk, 土耳其遗址,距今八九千年前,西亚最早的器遗址之一,考古卷372-373页)有所发

35、现,在解放前的土著中有存在,含义可能表达对死者的关切(仰韶文化为断指埋葬)。贝壳镶嵌眼球葬俗在西亚也有发现。(细石器时期北方与中亚草原的联系,照片)石器打制多于磨制,还有较多细石器。打制的石铲、石锄有特色,磨制的玉玦、匕是中国最早的玉器。器均为夹砂,红褐和灰褐为多,泥圈套接法制成。质酥松,火候较低。绝大多数装饰压印纹,以之字纹、席纹最有特色。器形简单而形体较大,平底筒形罐最有特色。(照片)3经济与社会特征:经济形态为渔猎采集为主、原始农业为辅(石锄、石铲等农具制作粗糙,无加工工具,无农作物发现),属于比较平等的母系氏族社会,和定居社会。(定居和建筑水平与黄河流域相当或高于后者,但农业水平还比较

36、原始)第四节 小结总的看,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展比初期明显进步,其中长江中游的头山文化稻作农业兴起最早,贾湖水稻的发现表明稻作技术已在8500年前传入淮河上游。黄河流域普遍发现粟等谷物,器也比较发达,定居社会已经比较成形,整体水平大大超过新石器初期,显得比较突然。耕作技术可能与南方影响已有关,气候的迅速转暖致使植物资源大增则是根本原因,只有气候变暖才能在南方农业技术基础上驯化出当地作物粟。磁山文化则发现之字纹器,表明粟作农业也北传长城地带,与当地的细石器文化传统结合发展成兴隆洼文化。但东部沿海的后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早期农业社会的起源情况不同,可能与海岸变迁引起的海进人退有关。第二篇 新石器时代

37、中期经过四五千年的发展,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在BC5000年前后开始加速发展,进入繁荣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我们要讲的仰韶时代,时间围大约在BC50003000年间。在这一时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相差比较大,可谓异彩纷呈。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把仰韶时代文化划分为七个大文化区,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区和东北区。以下分章介绍每一文化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的差异,这七个文化区的仰韶时代文化并不都整齐划一地落在BC50003000年这一区间,而且各地文化遗存发现和研究的现状也不一致,所以本篇选取各地最主要或者说学术界研究最深入的文化进行介绍。第四章 黄河中游

38、区的仰韶文化(参考书:半坡、北首岭、临潼寨、大河村;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巩启明仰韶文化)一、 发现与研究历程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Andersson)发掘渑池县仰韶遗址,发现了一种以彩为显著特征的史前文化,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仰韶文化。之后比较重要的是济发掘了夏县西阴村和梁思永发掘后岗遗址,但总体看解放前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还很贫乏。五六十年代,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发掘了很多遗址,仰韶文化的考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发掘的遗址主要由半坡、陕县庙底沟等,出土了丰富遗存,确立了半坡和庙底沟两个文化类型,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仰韶文化的研究状况。研究上最重要的是秉琦1965年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

39、的若干问题(KX65。1),对仰韶文化的分期、类型、分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七八十年代是仰韶文化发掘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大规模发掘了临潼寨、华县元君庙、华阴县横阵、大河村、西水坡等遗址,出土了重要遗存,对研究聚落形态、社会组织和社会性质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对仰韶文化的分期、年代、分区和类型的研究也比较充分展开,取得了基本共识,代表作是严文明的仰韶文化研究(文物1989年)。九十年代以来,仰韶文化的研究相对比较平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积累阶段。发掘主要有西山城址以与灵宝铸鼎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研究上主要是忠培等把仰韶文化各个类型独立成文化,而把仰韶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圈概念。二、

40、文化特征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是由陕晋豫地区、豫中地区和豫北冀南一带的湾文化、裴岗文化、磁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再发展过程中将各小区的原有文化传统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一支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的强盛文化。它的去向一般认为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分期主要有两种方案:考古卷的四期说,严文明的三期说。我们采纳三期说。年代根据大量C14测年数据,可以确定为:早期BC50004000,中期BC40003500,晚期BC35003000。类型有八个,分布在陕晋豫交界地区、洛地区和豫北冀南地区。1 陕晋豫交界地区这是仰韶文化分布的重心所在,也是研究最充分的地区。三个类型: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半坡晚期),分别代表早中晚三期。

41、半坡类型:以半坡遗址命名。(包括了四期说的史家类型)。典型遗址还有北首岭、临潼寨(第一期)、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等。以关中平原为中心,分布到晋南、豫西、陕南和陇东。年代在BC50004000,源头为湾文化,去向为庙底沟类型。器:特征比较鲜明,质以夹砂居多,泥质者较少;色以红色为主,火候不均,器表颜色不均;制法均为手制,多泥条盘筑法制成;纹饰很有特色,即彩和绳纹、锥刺纹等,彩的纹饰母题多为写实性动物图案,如鱼、人面、鹿、蛙、花卉等,底纹是红色,线条多为黑色,对比明显美观;彩纹多绘于器物上腹部。器形中,前身文化湾文化中的三足器基本消失,流行平底和圈足器,并大量出现尖底器,常见器形主要有小平底罐、圜

42、底钵、小口尖底瓶、细颈壶和平地盆等。这五种器物出土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演变序列最清楚,是半坡类型的基本器组合。(通论102页)(器的基本知识详见史前考古学导论第五章120128页)2庙底沟类型:以陕县庙底沟遗址命名(或称庙底沟文化)。典型遗址还有华县泉护村等,分布中心在陕晋豫交界地带,比半坡类型稍偏东,但基本分布区比半坡大,达到黄土高原、晋中和陕南,而辐射区更大,在豫中、蒙河套、长城地带、黄河上游和下游均有影响。它上承半坡类型,下接西王村类型。年代BC40003500。器:质与半坡相似,以夹砂为主,泥质略多,色仍为红色为主,出现灰和黑、白。制法基本还是泥条盘筑法,口部多经慢轮修正,轮制法也出现

43、但数量很少,只在泉护村发现轮制的小碗、小碟等。多有纹饰,夹砂多饰绳纹,和蓝纹。泥质多饰彩,并达到仰韶文化彩的顶峰,为其他文化所不与。彩纹样中写实性大为减少(只有鸟纹和极少的蛙纹),以圆点、弧线三角纹、勾叶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主,纹饰母题主要是花卉(玫瑰)。器形上半坡类型的罐、钵、盆、壶、瓶组合仍存在,加入了釜灶、甑等,还有少量外来的釜形鼎。其中尖底瓶的口沿已由杯口演变成双唇口或折唇口。华县太平庄出土的一件大鹰鼎制作精美,生动逼真,堪称院士艺术精品。(照片)3西王村类型:以芮城西王村遗址命名(又称半坡晚期类型)。典型遗址还有半坡(四期)、安湾等。分布围比庙底沟类型稍小,文化中心仍偏东。上承庙底沟类

44、型,下启庙底沟二期文化。年代BC35003000。色仍以红为主,但灰比庙底沟增加,占1/6左右。质仍以夹砂为主,但泥质显著增加,占1/3左右。纹饰比庙底沟变化很大,彩急剧衰落,以素面为主,饰纹者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蓝纹增加,并出现较多附加堆纹。制法以泥条盘筑法为主,轮制有增加。器形变化也很大,基本组合中钵、瓶、壶已不多见,新出现附加堆纹缸和镂空豆。2 豫中地区(、为中心)这里的仰韶文化也比较发达,序列比较完整。三个类型:王湾一期早段遗存、阎村、王寨,并与陕晋豫交界地区的三个类型分别对应,分属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1王湾一期早段遗存:发现不多,命名还未统一。已发现于渑池仰韶村一期、临汝寨中

45、层和大河村一期、王湾一期等,分布在洛地带。器组合与半坡类型相似,但少见细颈壶,有圜底釜形鼎,彩图案也较简单,未见人面纹、动物纹。这类遗存中来自半坡类型的占多数,当地传统只有鼎,推测是半坡类型东迁到豫中地区时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而产生的新类型。2阎村类型:认识很早(五十年代发掘王湾时),八十年代发掘临汝阎村后正式提出。典型遗址还有大河村(二期)、临汝寨(上层)、渑池仰韶(二期)等。或称大河村二期类型或王湾一期类型。与庙底沟类型年代相当,文化面貌也相近,如器组合均为罐、盆、钵、壶、瓶、釜灶,形制也较相近。纹饰上都有弧线三角纹、勾叶纹、圆点纹等。差别在于阎村中还有釜形鼎和筒形缸(伊川缸),应

46、源于王湾一期早段遗存。伊川缸用作成年人的葬具,也与其他类型很不相同。另外,阎村的彩不如庙底沟发达,器多为素面。王寨类型(或称大河村类型):以广武王寨遗址命名,典型遗址还有大河村(三、四期)、荥阳点军台、XX谷水河等。分布中心在洛地带,基本分布围包括整个豫中地区,在豫南豫东也有影响。上承阎村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与观众地区的西王村类型关系密切,并受到和南方的大汶口、屈家岭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年前后演变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在洛地区的地方类型(大河村五期为代表)。器质地、颜色与西王村类型相似,纹饰也与西王村接近,唯出现方格纹,而且西王村的蓝纹、镂空应来自王寨类型(镂空与镂空豆则来自更的大汶口文化)。彩仅次于庙

47、底沟类型,是洛地区彩最发达时期,而比关中地区发达时间晚了一个阶段(四五百年)。彩图案多样,花纹繁缛,多为白地红彩,与其他类型不同。彩纹样有太阳纹、星座纹、睫毛纹、纹、纹、网格纹、同心圆纹等,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整体构图匀称美观。(照片)器形上基本延续了阎村类型的器组合,但尖底瓶已基本不见,鼎却急剧增加,并新出现了背壶、盉、豆等大汶口文化影响器物,鼓腹鼎则可能来自于南方的屈家岭文化。3 豫北冀南地区这一地区目前只发现两个类型,而且对命名、年代、文化特征以与相互关系也还有争议。后岗一期类型:以后岗遗址命名,又称“南庄类型”或“后岗类型”,今年又主称为后岗一期文化(忠培。)。典型遗址还有西北坡、正定南

48、庄等,分布中心在豫北冀南,北到一带,向东、向南到黄河沿岸。年代,与半坡类型晚段和庙底沟类型大致相当。来源可能与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有关,发展中受到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影响,后被当地的大司空类型所取代,而非继承(详下)。器上,质以细泥最多,占70,夹砂次之,占25,泥质最少,与其他类型都不同。以素面为主,纹饰者较少,有划纹、戳点纹、指甲纹等;彩也很少,多为红彩,图案也很简单,为宽带纹、平行线、三角纹等。制法以泥条盘筑法维多,局部经慢轮修整。器形有鼎、罐、钵、盆、瓶、壶等,其中釜形鼎、小口双耳壶、红顶钵最有特色。2大司空类型:以大司空遗址命名。又称“大司空一期类型”。或主把后岗一期类型和大司空类型合称

49、为“下汪文化”,并把它们视为前后两期遗存。典型遗址还有鲍家堂、磁县下汪、界段营等,分布重心在豫北冀南,向北可达一带,雨后岗一期类型一样都分布在太行麓的山前南北狭长平原上。器上,质以泥质为主,夹砂较少。色以灰为多,红次之,黑和白很少。制法泥条盘筑法为主,局部经慢轮修整。以素面和磨光为多,纹饰较少,彩也不多,一般为红彩或紫红彩,黑彩极少。彩图案由弧线三角纹、S纹、睫毛纹、蝶须纹(或称锚形纹)等,蝶须纹最有特色。器形有罐、钵、盆、盂,其中盂交由地方特点,不见鼎。大司空类型目前还缺少科学测定的C14年代数据,但通过与其他类型的比较,可知其大致年代围。该类型的纹饰中,蓝纹、附加堆纹较多,灰也居多,这与西

50、王村类型比较详尽。彩中弧线三角纹与庙底沟类型近似,睫毛纹和S纹则与王寨类型基本相同。这说明,该类型的主要时间围应落在仰韶文化晚期,即和王寨与希望村类型基本同时,上限或可早到庙底沟类型的晚期。上述比较还能看出,该类型与当地更早的后岗一期类型差别较大,器形上也不见后者的特色器物釜形鼎,说明该类型主要不是有后岗一期类型发展而来的。据近年来的研究,大司空类型应是以庙底沟类型为基础形成于冀南,然后南下豫北地带,取代了这里用鼎的文化传统后岗一期类型。在这一过程中,又接受了来自洛地区王寨和更西的西王村类型的影响。可见,大司空类型与后岗一期类型虽然都分布在豫北冀南,而且十件上一早一晚,但并非文化传承关系,而是

51、取代关系。三、 经济特征仰韶文化的经济特征可以从农业、采集、渔猎、手工业等几个方面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1 农业1农业工具:主要有石斧、锛、凿、圆盘状器、铲、刀和磨盘、磨棒等。其中石铲大致呈扁平长方体,背部或平获凹。在大和村曾发现有带双肩和柄的石铲,而且在灰坑的坑壁上还发现了这种石铲留下的铲印痕,证明这种石铲是用来挖土的,或它是农业生产中翻耕和破土的工具。石斧、锛、凿和圆盘形器则应主要用来砍伐林木的,而主要不是翻土工具。石刀呈长方体,有的在两个短边上有凹槽,或在中间偏上的位置有一个圆孔,是用来穿绳固定手指的,以利于持之收割谷穗。圆盘状器据最近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而石刀主要分布在豫中地

52、区,应是豫中地区收割谷物的工具(K99。12王炜林文)。石磨盘和石磨棒则是加工谷物、即对谷物进行脱粒脱皮和磨碎的工具。2农作物:主要是粟。粟(小米)是一种耐旱作物,特别是易于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生长。迄今已在仰韶文化的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粟的遗存,如半坡遗址的F37、F38都发现了装有粟的器或小窖穴。H115(窖穴)还发现了堆积在坑底的粟壳,体积估算有几斗之多。另外,在北首岭、王湾、大河村等遗址也有类似发现。说明粟应是仰韶人最主要的作物和粮食。仇士华曾经用C13法分析了仰韶人的骨骼,也发现有长期食粟沉淀在人骨上的物质。此外,在临潼寨还发现过黍,在淅川下王岗还发现过稻谷的遗骸,在大河村发现了高粱遗骸,

53、说明仰韶人的粮食不止粟一种。在半坡F38的一个小罐中还发现了炭化的白菜或芥菜的菜籽,说明有了原始的园圃作业技术。以上这些表明,仰韶文化的农业经济已摆脱了原始阶段,达到了一定水平,属于比较典型的锄耕农业。但与后来相比,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根据民俗学资料,当时的耕作方式或程序很可能是刀耕火种、土地轮作类型,即先用石斧砍伐林木,用火烧掉杂草,用石铲翻土除草,用尖木棒点种作物种子,用石刀收割谷物,用磨盘磨棒加工脱粒。一季或几季之后就在附近另开新地耕种,以利原地恢复地力。还应看到的是,仰韶文化前后经历了2000余年的发展过程,器农业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如在属于晚期的大河村一直就发现了双肩带柄的石铲,

54、石刀出现了穿孔,这都是经过改进的工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2 采集、渔猎和饲养业1采集经济:在整个生产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了榛子、栗子、松子和朴树子等炭化植物果实,都应是野外采集所惑。另外,在有的遗址中还发现了野麻的遗骸。野麻即野生大麻,应该也是采集而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麻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毒品,具有食后产生幻觉和上瘾的特点,东汉神农百草经就记载:大麻“多食会见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轻身。”所以光直曾经大胆推测,仰韶人采食大麻可能是借此进入迷魂状态、从而达到与神灵沟通的境界。这就是原始巫术中很有名的萨满教(Shamanism)的重要特征。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还不太有人注意,但至少提出了

55、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仰韶文化巫教的思路。2渔猎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仰韶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年均气温高35),各种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目前所知,已在半坡、寨等许多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骸,经鉴定,其中的野生种类主要有斑鹿、獐、竹鼠、野兔、狸、獾、羚羊和雕等,构成了仰韶人的主要狩猎对象。另外,在半坡类型的彩图案中,除了鹿纹外还有大量的鱼纹,说明仰韶人捕鱼活动也是很普遍的。渔猎工具主要是石镞、骨镞、石网坠和骨叉、骨鱼钩等,这些在遗址中都有大量出土,应是粮食之外的重要季节性补充食物。据统计,仰韶文化渔猎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半坡和北首岭两个遗址的半坡类型堆积中,

56、出土的渔猎工具有1298件,是种植工具(663)的1。94倍,到仰韶文化中期,在庙底沟和岐山县王家咀两个遗址中,出土的农业工具达到167件,是渔猎工具(143件)的1.19倍。这种数据统计尽管不很准确,但毕竟反映出渔猎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少。(捕鱼和射鱼的差别)3家畜饲养业:与农业和渔猎业相比不很发达,从出土的动物遗骸看,经鉴定确为家畜的仅有猪、狗两种,数量不多,个体也不大。羊、马的骨骼也有少量发现,但还不能确定为家养种类。据有的研究认为,鸡可能也是家畜。3 手工业1制业:无论土、制作、装饰和焙烧,都已脱离了原始阶段,达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手制的阶段。曾有学者对仰韶文化的片

57、进行了成分分析,认为土的选择是经过特意选择和处理的,而并非任意使用黄土高原到处可见的细沙土,如半坡遗址的少人就特意选择附近铲河河谷特有的可塑性和操作性都较好的灰黑色沉积土,而不是黄沙图。仰韶文化的炊器(罐、鼎等)都有意掺入沙砾,这是经过长期实践的结果。制技术主要是泥条盘筑法,晚期出现了慢轮修整和快轮技术。大件器物如缸等则用泥圈套接法制成。(照片)彩使用的颜料经鉴定,红彩可能是赭石粉末调成的,黑彩可能是一种含铁较高的红土调成的,白彩则可能是瓷土(高岭土)调成的。这些大都是天然矿物。烧制器的窑一般都分布在聚落附近的河岸边(如寨)。目前已经发现了20多处窑址100多座窑。窑的结构大致有两种,即横穴窑

58、和竖穴窑,横穴窑比较常见,但比竖穴窑原始。横穴窑产生于裴岗时期,流行于仰韶时期,从半坡Y3和泉护村的发现看,横穴窑是由火膛、火道、火眼和窑室、窑箅等组成的,它的特点是火膛因为处于窑室的旁侧而距离较长(半坡Y3长约2米),这样就造成火焰到达窑室的距离较远,使温度较低(片的烧成温度据测定在800950),而且器的着火面不均匀,显得比较原始。(照片)竖穴窑主要见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基本结构与横穴窑相似,但火膛多位于窑室的上方,使得火焰到达窑室的距离缩短,提高了器的烧成温度和质量。据有的研究表明,庙底沟类型的竖穴窑的火膛至窑室距离仅是半坡类型横穴窑的1/4。竖穴窑目前已在岐山王家咀、林山砦、半坡(Y2)

59、等地都有发现。(照片)2石器制作:一脱离了原始阶段,比裴岗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但前后发展的迹象仍较明显。在仰韶早期,打制石器比较多,多不经修正而使用,比较粗糙。中期以后,磨制石器占绝大多数,并出现切锯石材和穿孔技术,石器的制作比较规整精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照片)但需要注意的是,仰韶文化的玉器制作一直不发达,只见到制作简单的玉坠等小件玉器。尤其在仰韶晚期,与其他文化区相比,仰韶文化的玉器制作显得非常逊色。这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特点。3纺织和编织工艺:比较发达,在一些器底部经常发现印有布纹和席纹,表明织布和编织品应是很普遍的。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纺轮、骨针、骨锥等。在华县元君庙遗址发现的一件器底部遗留

60、有清晰的布纹痕迹,经测算,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各有12根,每根线的直径约0。84毫米。这与现代农家的平纹布相似。由于目前尚未从遗物中识别出织机的部件,所以织机的具体结构还不清楚。但具有学者根据民俗学资料的推测,当时可能使用的是蹲坐式的踞织机。(照片)4建筑业:比较发达,表现为对聚落整体布局的统筹规划,和各种建筑物的修建技术。在经过大规模发掘的临潼寨遗址,揭露了一座完整的聚落址,布局很有规则,有壕沟、房屋、畜栏、广场、窑场和墓地等组成部分,各自布局既单独分布,又相互呼应,各自功能得到很好发挥。显示了仰韶人对整体聚落的较高规划水平。(照片)仰韶文化单体建筑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成形。据八十年代初的统计,仰

61、韶文化已发现的房址约400座,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之分,也有方形和圆形之分,比较多样。其中早期多是半地穴式,中晚期多是地面时,尤其到晚期,还出现了地面式多间长排房,见于大河村、淅川下王岗等地。而发现与安湾的殿堂式地面建筑(F901),这是目前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面积最大、建筑技术最高、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建筑。它的面积达420平米,由主室、后室和东西两侧室构成,这种布局已初步具备了前堂后室和东西厢的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风格。它对墙体、屋顶的建筑要求非常高;地面加工也非常平整,硬度相当于现在的100号水泥。这种规格的房屋显然不是一般人的居所,而应是部落议事厅乃至最高首领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4 社会

62、特征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仰韶文化的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葬俗、社会组织和社会性质。1葬俗:绍文华的墓葬到八十年代初已发现了2000余座,为研究社会特征提供了丰富资料。墓葬的一般特点是:形制上一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葬式上以单人或多人仰身直肢葬为多。所反映的葬俗主要有三点比较有特色。A盛行合葬。这在元君庙、横阵和史家等目的都大量发现,可知合葬是仰韶文化早中期很盛行的葬式和葬俗。所谓合葬就是多个死者埋于同一个墓穴,这些死者大多不是同时迈入的,即二次葬。在元君庙墓地,M440一个合葬墓共埋有11个死者,经研究,他们是祖三代人,按不同辈分入葬的。可见,仰韶文化的合葬墓反映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亲属

63、血缘关系。B盛行瓮棺葬。以罐、瓮、缸、盆、钵等为葬具,在已发现的2000余座墓葬中,瓮棺葬占1/3,可见是非常流行的。仰韶文化的瓮棺葬大多是用来埋葬儿童的,只在豫中地区发现承认翁棺葬。儿童的瓮棺葬多分布在房址旁边,不埋入成人专用墓地,反映的是儿童因为未成年不能享受成人待遇的社会意识。C存在割体葬仪。鸡把死者的手指或脚趾割下放在随葬器或填土中的埋葬行为。目前所知,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中比较常见。根据民俗学资料看,这种行为可能是表达对死者关切的一种献祭行为,或者是有意防止死者灵魂对生人的打扰。2社会组织:从目的和聚落布局看,仰韶文化尤其是早中期的社会结构可能主要由家族、氏族和部落三级构成。A墓

64、地情况。仰韶文化盛行合葬墓,一个合葬墓的死者都有亲属和血缘关系,并按辈份入葬,这应是一个家族,如元君庙M440。而在横阵墓地,多个这样的合葬墓有埋在同一个更大的长方形墓穴中(大坑套小坑)。在半坡、寨等其他墓地里,合葬墓也集中分布在几个墓区里。每个大坑和墓区可能就是一个氏族。在横阵墓地,这样的大坑至少有三个,寨墓地也发掘出两个墓区(实际可能有五个),这应是比氏族更高的部落组织。B聚落情况。聚落的布局也能反映出这三级组织的存在。仰韶文化的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特点是房屋可分为几个相对集中的居住区,而所有房屋都面向聚落的中心呈向心形排列。如寨聚落,共有五个居住区,每个居住区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是一个氏族,那么整个寨聚落应是由五个氏族组成的部落实体。(寨东侧已发现了两片墓地,应该还有更多的墓地有待发现。)3社会性质:也是主要通过墓葬和聚落布局获得的。上述墓葬和聚落可见,仰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