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文档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1840568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PPT 页数:143 大小:6.3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原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马原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马原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资源描述:

《马原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文档资料(1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第三节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线了里来的?是从天上掉线了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践中来。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概念并不是马恩第一并不是马恩第一次使用的。次使用的。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为都称为实践为都称为实践然而后来然而后来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在这里在这里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

3、的道德关怀(一一)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培根(培根(Francis Bacon,1561Francis Bacon,1561年年1 1月月2222日日-1626-1626年年4 4月月9 9日)英国唯日)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生于贵族家庭,是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王国最。生于贵族家庭,是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王国最高法律官职)古拉斯高法律官职)古拉斯培根爵士的幼子。后于培根爵士的幼子。后于16181618也成为了大法官。晚年也成为了

4、大法官。晚年脱离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究脱离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究。他也把实践活动分为两类他也把实践活动分为两类一是在物理学之下的机械学一是在物理学之下的机械学也即自然科学和技术也即自然科学和技术一是在形而上学之下的所谓幻术一是在形而上学之下的所谓幻术偏向伦理学和道德学偏向伦理学和道德学培根重视自然科学的实践培根重视自然科学的实践他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实践价值他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实践价值大于伦理学和道德学的价值大于伦理学和道德学的价值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实践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就是人的生活只不过费尔巴哈把生活只不过费尔巴哈把生活更多地理解为吃喝和享用更多地理解为

5、吃喝和享用使得他的实践观点脱离了具使得他的实践观点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的社会关系过度强调单纯的生物活动过度强调单纯的生物活动 1804-1872 1804-187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经常把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经常把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性活动和自由的道德活动对立起来尤其是生产性活动和自由的道德活动对立起来这种对立和割裂的结果这种对立和割裂的结果就是造成实践的庸俗化就是造成实践的庸俗化一方面使得实践像是一种一方面使得实践像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超验性的玄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超验性的玄思一种难以验证、玄乎其玄的东西一种难

6、以验证、玄乎其玄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使得实践另一方面又使得实践成为一种脱离超验价值的技术化功利活动成为一种脱离超验价值的技术化功利活动而马克思克服了这种实践的二元论而马克思克服了这种实践的二元论建立了一种总体的实践观建立了一种总体的实践观全面地阐述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地阐述了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识活动的人;客体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

7、所指向的对象。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1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8、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含义田间劳动田间劳动工人做工工人做工科学研究科学研究 (1)(1)实践是改造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改造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2 2、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特点:(1 1)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2 2)自觉能动性;

9、)自觉能动性;(3 3)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实践主体 (人人 )实践对象实践对象(客体)(客体)实践手段实践手段(工具)(工具)客观现实性客观现实性生产劳动生产劳动(2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 谓 自 觉 能 动所 谓 自 觉 能 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有意识的活动。自自觉觉能能动动性性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徐悲鸿画马徐悲鸿画马(3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1 1)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

10、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行,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提,并受其限制。(2 2)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因此,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因此,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发展而发展。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猿猿牛拉犁牛拉犁拖拉机拖拉机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插秧插秧流水线流水线(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

11、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是不可能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一个人亲自参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指实际知识;是一个人亲自参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指实际知识;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是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不

12、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也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

13、制、实践条件的限制,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

14、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你要有知识,你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毛泽东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研究生考试真题研究生考试真题20172017年年 (多选题)(多选题)17生物学史,可说

15、是显微镜的发展史。生物学史,可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界中叶,英国科学家世界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内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代生物学的内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们的重要科研成

16、果:剪接体的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们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别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高分辨别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子显微镜。显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A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D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有机统一构成的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

17、者有机统一构成的实践的基本结构 答案答案 BCD研究生考试真题研究生考试真题20152015年年 (单选题)(单选题)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稻来。这表明:这表明: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

18、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飞跃更重要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答案答案 A第二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活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恩格斯

19、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月球探测器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智慧一号高能加速器高能加速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三第三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的实现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20、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第四 真理只有一个,而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尺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两重性,正确正确的认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错误的认识对实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海王星海王星太阳太阳太阳系太阳系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摄动了天王星

21、轨道的摄动(有一颗海王星)(有一颗海王星)没有革命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的运动。列宁列宁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1.唯物主义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

22、映。唯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物主义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他认为,没有什么他认为,没有什么“生生而知之而知之”,而是,而是“求之而后求之而后得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2.2.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回忆。行认知或回忆。孟子主张有孟子主张有“不

23、虑不虑而知而知”、“不学而能不学而能”的的“良知良知”、“良能良能”。柏拉图认为柏拉图认为“认识即回忆认识即回忆”。勒内勒内笛卡儿,笛卡儿,1596年年3月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日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的图赖讷拉海,1650年年2月月11日日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法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理学家。他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奠基人之一。级哲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人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才是知就具有的这些

24、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识的源泉。“天赋观念论天赋观念论”3.3.不可知论不可知论 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系,夸大了认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得出人们不能认识或者识的局限性,从而得出人们不能认识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的错误结论。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的错误结论。休谟休谟康德康德(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是把认识视为一个从客体到和可知论,但是把认识视为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的直观被动的过程,是直观被主体的单向的直观被动的

25、过程,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其根本缺陷:动的反映论。其根本缺陷:脱离实践;脱离实践;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u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u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特点:p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p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

26、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

27、识论:能动革命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主 体体客客 体体主主 体体实实 践践客客 体体 约翰约翰洛克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主思想的人,在哲阐述宪政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响。“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白板(tahularasa)不是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白颜

28、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出生时心灵犹如何观念。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物都没有印象。”“白板说白板说”主体主体客体客体模写模写选择选择建构建构创造创造认识认识研究生考试真题研究生考试真题20162016年年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过程?5分分(2)“四个全面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5分分

29、研究生考试真题研究生考试真题20062006年年 (单选题)(单选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 义义”。这表明。这表明A.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答案答案 A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一)从实践

30、到认识从实践到认识1.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及其形式(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感觉觉硬硬!红红!甜甜!圆圆!(2)(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又硬又圆又红又硬又圆又红又

31、甜的果实又甜的果实吃掉苹果之后,头吃掉苹果之后,头脑中还留下对于又脑中还留下对于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的映象。果实的映象。(2)(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知觉、表象表象是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3)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直接性: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具体性: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

32、现象。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及其形式(1 1)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段。F=GM1M2/R2(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概念鱼鱼鸟鸟推理推理判断判断鱼是用腮呼吸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鸟是长羽毛的动物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

33、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鸭子长羽毛鸭子是鸟类动物鸭子是鸟类动物(3)(3)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一是间接性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二是抽象性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

34、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间接性水果水果鸟鸟鱼鱼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的特点男人男人女人女人友人友人众人众人劳动劳动语言语言思维思维意识意识男人男人女人女人张三张三李四李四社会关社会关系总和系总和多种具多种具体的人体的人人人抽象性抽象性抽象抽象舍象舍象人人3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v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v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F=GM1M2/R2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于源来理性认识理性认识v最后,感

35、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这花是这花是红红的的感觉感觉判断判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础是实践实践。如果割裂二。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会走向唯理论唯理论和和经验论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教条主义条主义和和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错的错误。误。4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第一次飞跃)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

36、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第谷第谷开普勒开普勒5 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u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u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人的

37、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的结果。u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注意:注意: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二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1 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也就是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过程。也就是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

38、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同。2 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39、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u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

40、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度。毛泽东毛泽东u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类认识的反复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的运动过程。牛顿:光是牛顿:光是“粒子粒子”。惠更斯:惠更斯:光是波。光

41、是波。爱因斯坦:光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光的本性之争 2 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认识的具体过程看,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从认识的具体过程看,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就算完成了,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就算完成了,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有完成,并且永远也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

42、展是无限的。“永恒真理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终极真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乔尔丹诺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

43、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意,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勇敢地捍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殉道者。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1592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裁判所判为异端异端烧死在罗马

44、鲜花广场。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先有人还是先有真理?先有人还是先有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大卫大卫 大卫大卫休谟休谟休谟(休谟(David HumeDavid Hume,1711171117761776年),苏年),苏格兰格兰哲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被称为近代最有影响的怀疑论者。休谟认、历史学家,被称为近代最有影响的怀疑论者。休谟认为知识的范围仅限于感官所获得的经验范围。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事为知识的范围仅限于感官所获得的经验范围。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事物的绝对知识,而是只能掌握对事物的印象。休谟认为由于不存在物的绝对知识,而是只能掌握对事物的印象。休谟

45、认为由于不存在空间、时间、灵魂等的感官经验,所以我们的这些观念都必须归因空间、时间、灵魂等的感官经验,所以我们的这些观念都必须归因于某种习惯或心灵的想象。于某种习惯或心灵的想象。“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乔治乔治贝克莱,贝克莱,1685年年3月月12日在日在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出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出生,他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生,他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十八世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真

46、理存在于观念之中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伊曼努尔伊曼努尔康德(康德(17241804),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部大作称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部大作称“三大批判三大批判”,即,即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践

47、理性批判和和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本哲学著作对心理学影响很大。这三本哲学著作对心理学影响很大。“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主体主体客体客体真理真理谬误谬误正确反映正确反映歪曲反映歪曲反映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客观性p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p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p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注意:注意:有用有用 真

48、理真理真理真理 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个过程。真理是个过程。承认真理是客观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唯物论,就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辩证法。1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体的确定,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体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性

49、和发展的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

50、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限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一,二者相互依存。3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所谓相互依存,就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所谓相互依存,就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

51、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相互包含的。其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

52、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毛泽东比喻的毛泽东比喻的“长河长河”与与“河段河段”、“水滴水滴”的关系。的关系。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真理理确定性、确定性、无条件性无条件性绝对性绝对性近似性、近似性、有条件性有条件性相对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从广度和深度

53、上看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u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u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以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及生

54、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反对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三)真理与谬误 1 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真理和谬误的含义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真理: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55、正确反映。谬误谬误: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反映。2 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

56、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

57、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化成谬误。其三,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

58、成真理。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 1、“权威权威”标准;标准;2 2、自己标准、自己标准 3 3、众人标准;、众人标准;4 4、概念清楚标准、概念清楚标准 5 5、“实用实用”标准;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哲

59、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孔子孔子权威标准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宋朝宰相赵普自诩:“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己标准自己标准自己的观念、意见为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如王阳明的标准,如王阳明的“良知良知”作为作为“自家自家标准标准”。众人标准众人标准贝克莱的贝克莱的“集体的知觉集体的知觉”。概念清楚标概念清楚标准准 笛卡尔认为应笛卡尔认为应以概念是否清楚明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白为标准。实用标准实用标准美国实用主义思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詹姆士宣称:想家詹姆士宣称:“有用即真理有用即真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

60、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马克思(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2.2.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这是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 1)普遍性:相同条件必然产生相同结果)普遍性:相同条件必然产生相同结果 (2 2)直接现实性:直接把理

61、论变为现实)直接现实性:直接把理论变为现实主观主观认识认识客观客观效果效果实践实践真理真理谬误谬误相符相符不符不符真理的本性: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认识。3.3.逻

62、辑证明可以作为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可以作为实践标准的补充。(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只有实践能够作为能够作为检验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标准,此外再无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别的标准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矛无坚不摧!?!?如果用你的矛去刺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你的盾,如何?我的盾没有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利器能穿过它!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能证实或驳倒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一切认识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

63、兽是胎生的鸭嘴兽是胎生的哺乳哺乳卵生卵生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梨含有维生素(一)价值及其特性(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尺度的制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1 1价值的含义价值的含义 哲学上的哲学上的“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客体客

64、体 主体主体 意义意义是否满足需是否满足需要的关系要的关系2 2价值的特性价值的特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第一、客观性第一、客观性第二,主体性第二,主体性第三,社会历史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第四,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 1价值评价的含义:价值评价的含义: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

65、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评判,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 依主体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 性的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66、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2 2价值评价的特点价值评价的特点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呢?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的价值评价。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呢?(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u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动力量。u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的规范因素。u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的导向因素。1 1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