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苏皖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52419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1629824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苏皖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52419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苏皖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52419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苏皖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52419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苏皖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5241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苏皖学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052419(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安徽省五河县苏皖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理想王新生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在全球化进展中,它所服从的并不是资本的唯一逻辑,而是历史发展中多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逻辑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是复杂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便是这种复合性后果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

2、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在马克思看来,商业资本推动的经济交往只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性条件,而在资本以野蛮的经济方式为自己开疆拓土的同时,各地方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也随之被打破,世界在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在相互依赖中联为一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从而为新的国际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包容互鉴、互惠共荣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才可能逐渐形成。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民族的文化交往进一步加深。伴随着一些所谓不和谐论调的兴起,文明的交融互鉴遭受到了不同程

3、度的阻碍,以“文明化野蛮”为根基的“文明冲突”就是典型代表。从表面看,当今世界的冲突、战争和分歧似乎印证了亨廷顿的理论,但实质上这些现象并不能代表人类历史的长远走向。国家和地区之间冲突的真正根源是各种利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是资本的逻辑运行所造成的结果。“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优越论基础之上的,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它不仅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包容性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而且在其视野中,西方大国在扩张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便有了“正义”的性质。正是通过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

4、,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在对话中消除分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华文明中“仁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理念,在新的国际共识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崛起的中国开始用中国智慧讲述人类共存之道。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文明关系问题上,它所强调的“和而不同”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而“道”的实现则要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便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理想,它的基本内涵是差异

5、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和”的理想落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的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和”的理想落实于国家间关系,就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达到“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是基于中国智

6、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 (节选自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球化”的初始动力是商业资本,所以“全球化”的进展,需要服从资本的逻辑。B“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的过程。C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替代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各民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D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联为一体,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也联为一体,新的国际

7、精神也就有可能应运而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是当今世界产生冲突战争和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B“文明冲突论”认为 ,只有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则是野蛮的,从而遭受排斥。C“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D在“文明冲突论”看来,西方大国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也具有了“正义”的性质。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

8、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几乎成为不可能。B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理念,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共通性、包容性,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C中华文明孕育了“和”的理想,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独立性,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其民族文化不会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D秉持包容精神,摒弃“零和思维”,就能消除分歧和冲突,实现文明和谐。这种基于中国智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小题(17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

9、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体?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

10、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认为非,即埋怨。)B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C天子适诸侯曰巡狩(适:刚刚。)D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作:创作。)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C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D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景公悦,大戎于国6下列选项

11、全属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一项是(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A B C D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后借题发挥,提出了为民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B文章第3段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目的是塑造齐相燕子机制灵活和善于雄辩的形象。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D孟子主要

12、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8.翻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5分)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答题。梦寻梅(宋)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金貂:汉代的官饰。 玉华:唐代的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9本诗所写之“梅”的特点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5分)_10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

13、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_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子曰:“_,_-。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子曰“君子义以为上。_,_”(3).孟子曰:“善政民畏之,_。善政得民财,_。”(4).孟子曰:“_,人恒爱之。_,人恒敬之。(5)“东风”与“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6)在论语中,孔子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两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0分)李小多的幸福生活龚宝珠李小多的幸福生活是从那顿年夜饭开始的。那个年底,李小多没有拿到或多或少的工钱。

14、工程结束后,黑心的工头拍拍屁股,一个响屁也没放,溜了。工地呆不住了,身无分文的李小多流浪在除夕夜的街头。城市的街灯把李小多的身影扯得很单薄。饥寒交迫的李小多产生了一个不简单的念头:打劫。打劫的目的比较简单:抢点吃的填饱肚皮,抢点钱做路费回家过年。李小多选择了女人的小店作为目标。可是,李小多失败了。女人察觉到李小多凶狠的眼神中夹杂着惶急和无奈。善良的女人收留了他。女人给了他丰盛的酒菜。女人带着六岁的女儿住了旅馆,把唯一的小店留给了落魄的李小多。李小多犯罪的冲动被女人的善良及时地扼杀了。李小多感谢女人,他要报答女人。李小多娶了这个大他三岁的女人,有了自己的家。李小多的想法很简单,“老婆孩子热炕头”

15、就可以了。女人的想法也很简单。女人对李小多说,只要咱们在一起好好过就行。李小多捧着女人的脸,眼里闪动着幸福和满足。李小多知道女人受过伤害女人的前夫移情别恋,抛弃了她们母女。李小多对女人说,你救了我,我要让你和女儿过得幸福。李小多对幸福的理解也很简单:让女人过上好日子。条件成熟的话,再和女人要一个孩子。以前,在这个城市,李小多没有亲人。而现在,李小多有了一个善良的女人,有了一个管他叫“叔叔”的女儿。对于女儿的称呼,李小多不介意,丝毫都不介意。这个家让李小多很温暖。李小多的父母去得早,他唯一的亲人就是老家的叔。叔待他刻薄。没成家的时候,李小多每逢春节都回老家过年。叔总是把李小多的行李和口袋搜刮得净

16、光。钱整理好后,叔拿一个塑料袋装好,用皮筋扎好口,锁在一个小铁匣子里。叔的脸色取决于钱的数目:钱多的时候眯着眼慢慢点,钱少的时候两手简单一搓挣这点钱还好意思回家。叔还见不得李小多吃闲饭,过了初五,叔就催李小多出去打工。李小多收拾好破烂的行李和简单的路费,踏着晨曦就上路了。李小多的脚步总是及时地唤醒这座沉睡的城市。李小多像在城市行走的游击队员,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李小多的生活比较简单:早上馍菜汤,中午菜馍汤,晚上汤馍菜。李小多想法也很简单:干活挣钱,过年回家交给叔。三个年头过去了,李小多没有再回老家。叔的形象已模糊不清,逐步淡化在李小多的记忆深处。有时,李小多抱着一岁的儿子逗乐,偶尔也会

17、想起这个小老头。李小多屈指一算,前前后后交给叔的钱也有三万多块。李小多不想再要了,毕竟叔养了自己十几年,不容易。有时李小多和女人谈起此事,女人的态度也很明确。女人说,钱坚决不能要。过几年日子好了,回老家看叔。自从儿子出生后,李小多感觉压力挺大。女儿上学,儿子每月的奶粉,一家的生活开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需要的都是钱。小店的生意也不景气,李小多又去了工地。李小多甩开膀子,撅着屁股在工地的钢筋水泥中爬行,影子一般贴在高楼的角手架上。尽管如此,李小多还是只能维持一家人简单的生活。李小多经常对着高楼大厦里冒出来的万家灯火,痴痴地想攥紧未来的踪迹。李小多感觉自己就像影子一样,永远融入不进城市的躯体。这种

18、感觉让李小多很沮丧。沮丧的李小多还常常被电视里的新闻所困扰,在城市里越来越没方向的李小多被搅得乱了分寸。电视里经常报道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农民种地补贴了,路修通了,公交车到村了,农村合作医疗了前段时间,李小多害了一场病,光挂吊针带拾药地折腾了几天,三百多块没有了。李小多的心扎得生疼。在经过一番对比再对比,考证再考证的思想斗争后,李小多跟女人商量着回老家的事。女人就说了三个字:听你的。女人卖了小店。腊月二十九,李小多带着女人和两个孩子回了老家。家乡的变化让李小多不停地叹气:这几年在外算白混了。一排排崭新的平房刺得李小多的眼睛发酸,有的甚至盖起了二层小楼。李小多眯着眼,蜷缩在夕阳的余辉中。叔家的

19、门楼很气派,叔的精神也好得出奇。叔说,小多,你终于回家了。李小多能敏锐地感觉到叔的情绪很激动,叔的眼角随时会弹出几滴眼泪。李小多不声不响地吃着饭,叔全家的热情让他有点惶恐和莫名的自卑。吃完饭,叔拉着李小多进了里屋。叔拿出钥匙小心地打开了一个铁匣子,取出一个塑料袋,把扎口的皮筋去掉。叔说,这是四万块钱,是你前些年打工的钱和银行的利息,不够的我给你补上了。李小多愣住了。这钱本来我打算一直存着,等你回来娶媳妇时盖房子用。前些年我怕你在外面胡来,一直没和你说。叔说,你成家我就放心了,拿上这钱先安定下来,村里的宅基地也一直给你留着的。李小多的喉结蠕动了一下,鼻子一酸,久违的温暖涌了上来。门外,噼里啪啦的

20、鞭炮声响了起来过年了。李小多知道,他的幸福终于着陆了。(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小说的开头写到黑心的工头在年底工程结束之后开溜,这直接导致李小多除夕夜流浪街头,小说借此揭示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饱受歧视、欺凌的残酷现实。B李小多打劫女人小店时,女人给他留下丰盛的酒菜,然后带着女儿住旅馆。这些细节说明女人的善良,但也说明她遇事胆小、没有主见。C小说开头结尾互相呼应,构思精巧。李小多与女人、李小多与叔父,两个故事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共同反映了李小多走向幸福生活过程的一波三折。D小说中多次提到李小多在城市中艰难打拼却难以养家糊口,尽力想要扎根城市却感觉

21、自己只能像“影子”,是“游击队员”,这些细节只是为了反映民工在城市生存艰难。E. 李小多和女人、叔父的故事朴实感人,体现了人性美。这个故事放在城乡差距日趋缩小的时代背景下,蕴含了作者对当下农民工前途的思索。(2)小说题目是“李小多的幸福生活”,请结合本文梳理李小多收获了哪些幸福?(5分)_(3)小说的结尾李小多和叔父之间误会消除,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并简要分析。(5分)_ (4)李小多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与他的性格命运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_ 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1分)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浸渍(z)

22、殒身不恤 (x) 确凿(zu) 蛊(g)惑B.口讷(ni) 同仇敌忾(ki) 赧(ho)然 酒肆(s)C.镌(jun)刻惩一儆(jng)百 偌(ru)大 呆(di)板D.菜畦(x)蓄意炮(po)制 脑髓(su) 自诩(x)14.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毕竟 脍炙人口 冥玩不灵卓尔不群B.摧毁慰藉 共商国是珊珊可爱C.渲泄拾掇源远流长诒笑大方D.渡假村 标新立异 闻过饰非原气大伤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中央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中明确提出,乡村绿化千万不要 ,没学到城市绿化的好处,反而丢掉了农村的特点和优势。没有自己的品牌魅力和

23、特性,在功能上又跟在百度的后面 ,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这让360搜索很难改变国内用户固有的搜索习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是在服务国家中形成中国特色,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中做出一流的贡献、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 ,建不成好大学。 A东施效颦 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 B邯郸学步 亦步亦趋 东施效颦C亦步亦趋 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D邯郸学步 东施效颦 亦步亦趋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如何破解当前朝鲜半岛核问题困局?王毅外长表示,中方愿与各方探讨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思路。B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中国很多家庭却选择不生二胎。据说并不是他们不想生,而是生不起,

24、因为在中国养育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C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中国经济已出现稳定增长的势头。 D银行降准,契税、营业税减免等新政发力,使得春节后的一线城市房价异常火爆。裹被子彻夜排号,开发商及房主坐地涨价,日光盘、地王等现象屡见不鲜。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当下,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时时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不与老人斤斤计较。只要条件允许,就多花些时间陪陪老人,哪怕只是跟他们说些再琐碎不过的家常,不要只顾自己玩乐,而把老人晾在一边

25、。 , ; , ,营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A. 对老人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B. 对老人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些亲切,少一点冷漠C. 对老人少一点苛责,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冷漠,多一些亲切D. 对老人少一点冷漠,多一些亲切;少一点苛责,多一份理解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时光最好。但是,实际上, 。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作家都习惯于夜间挥笔。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报纸,到了晚

26、上就开始写作,常常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更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而在午夜起床开始创作。 ,有的作家甚至将书的名字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大脑在清晨和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比如诗人艾青就喜欢在清晨写诗,作家姚雪垠和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起床投入工作。总之,不同的人,大脑活动的特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 。五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男子8年捐资20万助学,致电媒体:求求你,表扬我!2月16日,新文化报热线电话接到了一位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

27、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能够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男子名叫张金彪,从2007年开始,张金彪已经资助了4名学生。“令我欣慰的是,这4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最晚的后年就要毕业了。”张金彪说,资助贫困学生是他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儿。对张金彪求表扬之事,人们褒贬不一。对此事是该褒扬,还是该贬斥,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题卷选择题123456712-113141516178.翻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5分)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9本诗所写之“梅”的

28、特点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有何不同?(5分)_10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独特的志趣追求?请结合全诗简析。(6分)_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子曰:“_,_-。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子曰“君子义以为上。_,_”(3).孟子曰:“善政民畏之,_。善政得民财,_。”(4).孟子曰:“_,人恒爱之。_,人恒敬之。(5)“东风”与“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6)在论语中,孔子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两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0

29、分)(2)小说题目是“李小多的幸福生活”,请结合本文梳理李小多收获了哪些幸福?(5分)_(3)小说的结尾李小多和叔父之间误会消除,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并简要分析。(5分)_ (4)李小多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与他的性格命运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_ 第卷 表达题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时光最好。但是,实际上, _ 。 _, _ 。参考答案1C(“物质产品”不是公共财产。)2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原因”是作者的观点,

30、并非“文明冲突论”的观点。)3C(“不会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错。)4C(适,到去。)5D(A连词,就/连词,才;B代词,这样的事/助词,的;C介词,以,把/介词,凭借;D介词,在。)6A(不符合题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要求。)7B(目的是以范例来劝诫齐宣王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8.9(1)方诗所写之梅,主动远离世俗,藏于深山,难以寻觅,寄寓了诗人远离仕宦的决心和高雅脱俗的志趣。(2)陆诗所咏之梅,勇敢面对风雨,寂寞绽放,无人过问,备受冷落,即使零落成泥,也依然芳香如故。寄寓了诗人尽管遭受排斥打击,也绝不屈从权贵,与之同流合污的坚贞的志趣。(特点及寓意各1分,两者作答完整得5分)10(1)

31、托物言志。借幽僻高洁之梅寄寓自己高雅脱俗的志趣,借不辞寻梅之艰辛凸显寻梅有获的欣喜之情。(2)对比。尾联“不梦金貂侍玉华”与前面“梦寻梅”形成对比,“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表明诗人不慕功名富贵、远离仕宦的决心,以及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3)衬托。以虚衬实,虚实结合。前两联虚写“梦寻梅”之梦境,突出了诗人对高雅脱俗的梅的喜爱之情,与后面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的着意刻画(实写)相互映衬,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作了铺垫。(三点任意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每点3分。)11(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学而不思则

32、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A项“揭示了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饱受歧视、欺凌的残酷现实”属于过度解读。黑心工头与女人的善良形成对比,引出李小多与女人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B项关于女人的形象表述有误,正是女人的善良挽救了李小多,女人带着小孩住旅馆也说明她善解人意。D项李小多在城市难以扎根这些细节不仅反映农民工在城市生存艰难,也为后文农村发展,李小多决定回到家乡做铺垫。(2)组建家庭的幸福,女人的善良挽救了落魄的李小多,李小多和女人组成家庭,生儿育女,生活简单而幸福。收获亲情的幸福,李小多误以为叔叔待他刻薄,后来才发现叔

33、叔的良苦用心,误解消除,收获亲情的幸福。找到归属的幸福,小说结尾叔叔帮李小多存钱并保留宅基地,李小多终于结束在城市的漂泊,回到家乡。(每点2分)(3)叔父见不得李小多吃闲饭,过了初五就催促李小多打工,其实是希望李小多趁年轻时多干事,多挣钱,早成家。叔父把李小多的钱用皮筋扎好,装在一个小铁匣里面,其实是怕李小多乱来,精心帮他把钱存起来。李小多回乡时叔父精神好得出奇,情绪激动,眼角弹出几滴眼泪,说明叔父对他慈爱,一直盼望李小多早日成家立业。(每点2分)(4)李小多是农村的孤儿,由叔父养大,所以造成他性格的敏感、自卑、朴实、知足。李小多是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因新时期的发展变化,最终弃城回乡

34、。当李小多遭遇黑心工头时,他没有想到合法讨薪,无奈惶急之时甚至起了打劫更弱者的歹念。李小多的朴实、知足、感恩促成与女人组成家庭,让他在漂泊的城市生活中有了温暖的港湾,这是他幸福生活的开始。孤儿的身份让李小多敏感多疑,对叔父的良苦用心产生误解。(注意联系李小多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去回答,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13、C(A.凿zo B.讷n C.赧no D.畦q)14、B(A项正确字形 “冥顽不灵”C项“宣泄”“贻笑大方”D项“度假村”“文过饰非”“元气大伤”)15 B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

35、行事。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16A (B. 关联词位置不当,改成“据说他们并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民生”与“医疗”“教育”概念交叉; C.中途易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下文,后面却又另起一个主语;D.搭配不当,“火爆”不能搭配“房价”,可以说“楼市火爆”或“房价上涨”;字典上对“火爆”的解释为:旺盛、热闹;暴躁、急躁。)17B18“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许多美妙的作品都是夜间的产物。他在一天里的思维效果也是不同的。19评分标准参阅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评分标准。参考立意角度:(1)赞同张金彪做好事求表扬,高调行善又何妨。(2)反对求表扬,行善应低调。(3)辩证看待此事,是否表扬可尊重行善者个人意愿,因人而异。(4)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应该大力弘扬慈善行为,营造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慈善事业的氛围,强调媒体应主动宣传,把握舆论导向。(5)从受助者的角度来看,接受别人的资助,应该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表达自己感恩之心,让行善者美名远播。- 15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