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1477218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3.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纲要(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回顾与展望第一节“十一五”取得巨大成就5第二节“十二五”面临战略机遇7第三节“十二五”迈入发展新阶段8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10第二节基本要求10第三节重大战略11第四节发展目标12第三章重点任务第一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4第二节大力推进城镇化21第三节加速推进园区大发展24第四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8第五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31第六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34第七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38第八节全面扩大开放合作41第四章保障措施第一节优化发展环境43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44第三节强化项目保障45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45“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崛

2、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发展转型的攻坚时期。编制好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引领发展,奋力走在皖北崛起前列具有重要意义。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第一章回顾与展望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必须正确判断当前我县发展水平,全面分析经济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为,科学统筹,推进

3、我县跨越崛起。第一节“十一五”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GDP达到78.96亿元,年均增长13.2%,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22亿元,年均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年均增长30%,均比2005年翻了近两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1亿元,年均增长18.6%,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34亿元,年均增长53.3%,五年累计1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4、4.3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5.04亿元,年均增长19.6%,贷款余额22.67亿元,年均增长14.1%,分别是2005年的2.45倍和1.93倍。 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3:41.5:25.2。二产增加值32.73亿元,年均增长33.9%,比2005年翻了两番以上,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比2005年增加16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9亿元,是2005年的1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7亿元,是2005年的9.67倍。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一产增加值26.26亿元,年均增长4.2%。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产

5、增加值19.97亿元,年均增长8.7%。3发展后劲持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50亿元。北京汇源、陕西海升、光大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入驻,累计落地项目300多个,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4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先后开展了“砀城建设推进年”、“砀城建设跨越发展年”活动,新区建设步伐加快,老城改造深入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文明创建成果显著。累计改建县道96.2公里、乡村道路538公里,村村通上水泥(油)路。完成51处安全饮水工程,累计解决30余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示范村创建取得实质性

6、进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5社会更加稳定和谐。高度关注民生,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3.5亿元,社会事业与社会保障全面提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23469元,年均增长1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20元,年均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4520元,年均增长16%;分别是2005年的2.2倍、2.15倍、2.1倍。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计划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明显提高,城镇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以内。教育八大工程成效显著,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安徽省平安县”、“全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

7、信访工作先进县”。“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不足、综合实力不强;二是工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不高;三是财政增收渠道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四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第二节“十二五”面临战略机遇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全县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正在迈向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外部环境比较宽松。从国际看,虽然当前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增多,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国际需求将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也将加快。

8、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升级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消费需求巨大潜力将加快释放。从全省看,安徽经济正步入到厚积薄发的新阶段,呈现出加快崛起的新态势。我省产业加快扩张升级,开拓国内外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从全市看,“十一五”宿州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开放合作进一步推进,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发展步伐越来越快。2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公路将在“十二五”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我县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打造四省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建成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在项目、资金、

9、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利于我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速崛起。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外移,有利于我县承接更多的项目,形成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新高潮。3潜力优势日益凸显。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三区联动”相得益彰,城市功能逐步完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资源优势日益凸显,煤炭、天然气、铝土岩矿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果蔬加工、板材家具、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将会遇到一些挑战: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大量优良要素资源重新配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加大,节能

10、减排约束增强,高耗能、高排放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更大困难。此外,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尚存,我县被边缘化的风险也仍然存在。 第三节“十二五”迈入发展新阶段我县人均GDP已达到1200美元,二产比重超过一产、三产,城镇化率达到34%,标志着我县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互动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1工业园区建设由起步阶段迈入加快扩张新阶段。“十一五”时期,我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载体功能日趋完善,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县加快发展的瓶颈性矛盾。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园区经济将在“十二五”加快规模扩张,并进入到全面收获期。2城市建设由突破阶段迈入

11、大建设快速推进新阶段。“十一五”时期,砀城大建设全面启动,大拆违、大建设快速推进,乱搭乱建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同步实施,砀城建设和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砀城大建设、大发展的带动和示范下,小城镇建设同步加快。3新农村建设由启动阶段迈向试点示范新阶段。“十一五”时期,完善新农村规划,建设一批示范村,适时引导扩大新农村建设规模,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将为“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指导和示范。4社会发展由保障基本需求迈向更加注重和谐发展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

12、居民迫切需要获得更多公共服务,对政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五年的努力奋斗,谱写了砀山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经济全面发展的加速器。二是坚持开放发展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三是坚持项目立县战略不动摇,着力谋划争上一批项目、推进建设一批项目、

13、投产运行一批项目,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四是坚持城市大建设不动摇,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支撑。五是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注重处理好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十二五”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科学引导,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加快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抢抓加快皖北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跨越,建设新家园、争创新业绩”总体要求,以“发展转型、

14、提速提效、加快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突破、产业富民、承接带动、统筹发展”六大战略,着力引入新资金、新技术、新人才,着力建设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着力培育新项目、新产业、新经济,着力营造新体制、新机制、新环境,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实力砀山、法治砀山、勤廉砀山、和谐砀山。第二节基本要求1坚持加快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县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是缩小差距的关键。要抓住机遇,集中优势,主动作为,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2坚持科学转型。适应提速提效的要求,依靠好、高、大项目带动,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

15、崛起,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盲目发展、跨越发展与控制发展、后发崛起与负债崛起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3坚持创新创优。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工作举措,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产业组织管理,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4坚持人才优先。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引进优先安排,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5坚持和睦和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乐有所处、行有所畅。 第三节重大战略在“十一五”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的新机遇、新环境和新起点,坚

16、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生态立县战略。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发展是我县崛起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加快园区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砀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城镇突破战略。围绕建设现代化工贸园林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树立城市建

17、设的理念,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4产业富民战略。充分挖掘优势,依托专业园区和城镇载体,发挥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先进个人等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政府投入和项目建设撬动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的加入,以扶持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建设产业基地和专业化配套市场等为抓手,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投资创业热潮,加快实现就业水平和群众收入双提升。5承接带动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着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着力培育大产业,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6统筹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布局

18、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资源环境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发展目标自我加压,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实现宿州领先、皖北争先。到2015年,力争8项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县外资金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70亿元,力争2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0亿元,力争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达

19、到6亿元,力争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65亿元。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5:25,实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达到80亿元,工业经济贡献度大幅提升。3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4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城镇化率达到45%,中心城区人口达30万人,建成区规模达32平方公里。镇域人口达15万人,城镇建成区

20、规模达20平方公里。5环境建设跨上新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6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引进县外资金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达600亿元。7社会事业得到新进步。高质量、均衡化的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城镇五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8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000元和10000元,

21、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展望202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市以及皖北地区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与全省乃至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领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惠及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砀山县“十二五”总体思路概括为“168”发展规划,即坚持1条主线(发展转型、提速提效、加快崛起、富民强县);实施6大战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突破、产业富民、承接带动、统筹发展战略);8项指标实现倍增,即“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引进县外资金),“四翻番”(地

22、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章重点任务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和要求,紧密结合砀山实际,重点实施产业提升、城镇发展、园区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保护、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对外开放等八项任务,力争取得新跨越和新突破。第一节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把握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县比较优势,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现代产业体系。(一)提升

23、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走专业化分工、集群式发展、产业链延伸之路。到2015年,力争打造果蔬加工、纺织服装、板材家具、畜禽加工四大百亿元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0家,超1亿元以上的企业80家以上。1果蔬加工。积极利用周边地区的果蔬资源,加快形成区域性果蔬加工总部。以绿色食品为方向,提升改造传统果蔬加工业,突出发展果蔬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养生食品饮料等,不断完善采后处理、保鲜储藏、包装、彩印、制罐等配套行业。到2015年,年加工果蔬200万吨,浓缩汁产量20万吨,果蔬饮料产

24、量30万吨,罐头产量50万吨,打造国际知名的果蔬加工基地。2板材家具。强化环保理念,集约开发林木资源。着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大力引进超大型加工项目,加快形成特色品牌。大力发展胶合板、刨花板、拼接板等产品,扩大车船装饰板、建筑模板、家具板生产规模,开发防潮板、防水板、防火板等新产品。大力引进家具制造企业,开发居家、办公、酒店和户外等系列家具。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五金配件等相关产业。到2015年,年加工各种板材300万立方米。3纺织服装。抢抓大项目带动机遇,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战略,引进沿海地区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纺织服装加工水平。大力发展中高档面料、服装,积极拓展鞋帽、床上用品以及户

25、外运动装备等产品。到2015年,年纺纱能力200万锭,年加工服装5000万套。4畜禽加工。把握中央对草原生态保护大投入带来的新机遇,发挥畜禽养殖优势,积极调整养殖业结构,改良品种,提升附加值,大力发展牛羊肉加工。完善繁育-养殖-屠宰-分割-冷冻-包装-储藏-加工产业链,依托雨润集团、强英鸭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肉制食品,支持畜禽皮毛、内脏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到2015年,年加工肉制品30万吨。5机械电子。以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方向,进一步扩大电动车、金属制罐、电线电缆等生产规模,积极开发通用机械、农用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加快承接电脑配件、

26、通讯设备、电工电器、汽车电子。6矿产开发。加快推进朱楼煤矿开采及煤化工基地建设、关帝庙煤矿及天然气开采、刘暗楼铝土岩矿开采等项目。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充分利用矿产副产品,积极发展粉煤灰免烧砖、煤矸石烧结砖、水泥制品等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二)精心培育新兴产业抓住国家、省、市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主攻市场前景广阔、增长速度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争取“十二五”期间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15%以上。1节能环保。培育发展除尘、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污染监测监控设备等环保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仪

27、表、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等。积极发展节能电机、新型电力设备等。2新能源。发展光伏、生物质能等,重点发展新型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电池组件、太阳能薄膜电池、光伏并网发电装备,加快发展光伏公共照明、交通标识、户外景观等应用产品。鼓励发展气体、半导体(LED)、微波等新光源和新型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道路、场馆、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新型照明用具。3生物化工。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农用化工,力争实现突破。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积极发展中药新产品、动植物提取物、中药制剂及新型涂料、PVC等。适时推进生物育种,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4新材料。按照“抗静电、电磁屏蔽、耐高温、高强度”的发展趋势,大

28、力发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高强度复合材料,努力在纳米材料、绿色涂料、墙体保温材料、特种玻璃、橡胶密封件、轻质金属材料、合金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向水果经济强县、水果产业名县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1农业产业化。全面实施水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水果产业“八大体系”建设,提升水果产业化水平。按照调结构、保安全、提品质、增效益的要求,加快建设60万亩标准化果园、10万亩高标准精品园。积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无公害绿色蔬菜、保健蔬菜,

29、建设30万亩蔬菜基地,加快推进瓜果菜苗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围绕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提升林业规模和质量。深入推进“果、草、牧”、“畜-沼-果”立体养殖模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进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县检测中心、镇检测站、村检测点三级网络,健全良种繁育、科技服务、农机服务、质量标准、疫病防控、市场流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2农村社区化。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前

30、提,以保障发展为中心,以国家、省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村庄布点和新村建设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优先建设中心村的道路、给排水、幼儿园、体育文化卫生等设施,提高新村集聚、示范效应。继续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积极推进“五改”(改路、改水、改圈、改厕、改厨)、“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死角)、“三节”(节水、节肥、节能),加快建成一批生态试点村。到2015年,每个镇建设标准化农村社区510个。3农民现代化。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知识化农民。整合培训资源,落实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

31、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种养殖技能,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化农民。加强对农村能人、经纪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专业培训,提升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农技农机服务、信息服务等能力,培育高层次专业化、职业化的农民。(四)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以增加新功能、引入新业态、发展新产业为主线,结合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和城镇大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不断强化对工业的配套支撑能力和对城乡的服务能力。1房地产。结合新城开发、旧城改造、园区建设、小城镇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经济,加快推动一大批房地产项目建设。突出城区商务地产开发,更好地集聚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增强城市综

32、合服务功能。突出城区商业地产开发,积极引入商业地产标杆企业,提升城市质量和品位。突出城区住宅地产开发,实施高端切入、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策略,大力发展商品住宅,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住房消费需求。突出小城镇房地产开发,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小城镇集中。2商贸物流。进一步完善财富广场、香港商城功能,改造提升文化商业街、梨都步行街、金山商城档次,大力推进高铁新区站前广场、时代广场、温州商贸城、沃尔玛、大润发等建设,打造城区核心商业区,形成引领全县、辐射皖苏鲁豫交界区域的商贸中心。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农超对接”

33、,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广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在每个镇、村设立连锁超市或加盟店、农家店,改善农村购物环境。积极培育物流业,完善砀山县惠丰农产品中心功能,推动建设西关建材大市场,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出口物流园区,培育农机农资大市场,打造各具特色的物流集散基地。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3现代旅游。紧密结合百万亩生态果园和百里黄河故道的旅游优势,以建设安徽旅游强县和皖西北著名旅游区为目标,以“黄河故道、中国梨都”为品牌,以航空观光、皖西北风情体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34、为特色产品,打造黄淮海经济圈旅游新亮点和县域旅游经济增长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开发黄河故道旅游观光带,大力建设黄河故道旅游开发区和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区,推动以果乡生态体育休闲园为代表的旅游园建设,力争形成“一带两区十园”旅游文化布局。以梨文化、故黄河文化、汉文化为主题,积极打造“梨都旅游”品牌,提高“梨花旅游节”、“砀山酥梨采摘节”区域知名度,形成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民俗风情、农业体验为特色的砀山现代旅游体系。到2015年,建设五星级酒店一个,争创3个4A级景区,建设30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和8个优秀旅游镇。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 4餐饮娱乐。大力发展

35、特色饮食业,将发展大众化餐饮、快餐连锁餐饮等传统饮食与发展特色餐饮、文化餐饮、生态餐饮等新兴餐饮相结合,扶持餐饮品牌建设,完善配送服务功能,注重营养保健,培育知名品牌,创建绿色饭店,提高餐饮规范化水平。不断丰富和提升娱乐业,积极建设一批酒吧、电影院、演艺广场等中高端消费场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5金融服务。大力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农村信用联合社改制为农村银行、村镇银行,着力吸引各类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信托机构入驻发展,促进金融服务机构集聚。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对我县的金融支持力度。6社区服务。围绕便民利民、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生

36、活品质,大力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的社区服务业,支持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房屋租赁、养老托幼、生活品配送等新型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展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医疗、保健、健康服务。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业,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展等中介服务业,不断完善和提升我县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服务功能。(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企业资源,加快引进知名大企业,壮大中小企业规模,培育企业家队伍,努力营造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形成“顶天立地型”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铺天盖地型”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1培育中小企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37、着力营造安商助商的政务、政策和法制环境,制定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建立和完善部门帮扶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真正使广大创业者把“择企就业”的观念变成“自主创业”行动,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2壮大骨干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县工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实施扩能改造,加快扩张步伐,新增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引进一批企业来我县投资,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第二节大力推进城镇化适应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要求,做大做美中心城区,做精做强农村集镇,进一步增强城镇功能,加快形成“一核、两轴、六星、三板块”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一)强力推进砀城大建设围绕砀城总体

38、规划,按照“扩容提质、繁荣经济、塑造形象”的总体思路,坚持“东进、西扩、南拓、北限”,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工贸园林城市。1优化中心城区布局。按照“一核、两轴、六区”(一核即天圆地方的古城生态绿核;两轴即依托城市主干道形成的两条轴线;六区即城东开发区、城西民营经济园区、老城区、城北政务新区、城南新区和高铁站前新区)城市布局,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政务新区、城南新区和高铁站前新区建设,整合提升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园区。加强新地标、新商圈、新街区、新社区建设力度。2市政道路工程。加快建设椰风路、红山

39、北路、利民路、沿河路、桃花路、故黄路、砀城东环路、西路、宴嬉南路城市高架桥、陇海铁路东西下穿道路等,形成“六纵六横”的中心城区路网框架,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配套设施。3给排水及环卫工程。建设城市自来水厂,积极向城郊延伸,扩大自来水厂覆盖面。实施污水管网修铺、改造工程,实现雨污分流、雨污畅通。推进建设垃圾处理场、标准化公共厕所及垃圾中转站。4小街巷治理及棚户区改造工程。修铺、改造育新街、生产街、治安街等街巷,实现老城区街巷路通灯亮。加快方城内外棚户区改造步伐,建设侯楼、姬庄、西部新区安置小区,推动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 5县城绿化及公园建设。全面完成环城河改造,修复城区水系,保持城水相依、天圆地

40、方的古城特色。加快建设环城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利民河滨河公园、新区小游园等,增强娱乐、休闲功能。综合治理城区利民河、陈庄沟,打造贯穿城区的沿河景观带。县城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6城市管理。围绕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尽快形成指挥有力、运转协调、高效快捷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整合城市管理力量,综合治理交通秩序、环境卫生,争创省级文明县城。(二)协调推进小城镇大开发按照“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方针,坚持组团、板块式开发,解决“骑路逢集”问题,提高小城镇开发品位,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1

41、优化小城镇体系。立足小城镇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结构。壮大提升李庄、葛集、唐寨、周寨和良梨五个中心镇规模和功能,进一步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稳步发展玄庙、赵屯、朱楼、曹庄、程庄、官庄坝、关帝庙七个一般镇,注重集约开发和生态保护。突出功能定位,引导李庄、葛集、周寨、玄庙、关帝庙、朱楼等建成工贸交通型城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引导官庄、良梨、唐寨、玄庙、葛集等建成农贸旅游型城镇,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和特色休闲旅游。2完善小城镇功能。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商铺向市

42、场集中。争取新上一批供排水、教育文化卫生、商业设施项目。突出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引导骑路集市进场。加强小城镇管理,大力开展街道整治,严禁沿路摆摊设点。3提升小城镇品质。结合乡村工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大手笔规划,高品味建设小城镇。突出产业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壮大镇域经济。优先建设国省道沿线小城镇,使其成为全县城镇建设的新标杆。第三节加速推进园区大发展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土地为保障,创新建设理念,实施多元化投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拉开园区框架,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快企业入驻步伐,建设支撑我县跨越式发展的主载体。(一)砀山经济开发区依托济祁高速公路、郑徐高铁、31

43、0国道和陇海铁路等,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突出产业特色,推动集约发展,引导共建共享,调整优化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强道路、给排水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开发区电子政务平台,打造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开发区总产值达150亿元,财政收入达3亿元。1果蔬加工园。加快建设汇源果汁二期、海升二期、同泰食品二期2万吨水果罐头、科技食品三期软包装饮料、申安集团3万吨果蔬汁等项目,积极推动欣诚食品4万吨果蔬罐头、健得丰2.3万吨果脯罐头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引进包装、制罐、检测、机械设备维修等果蔬加工产业配套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协作能力。支持园区果蔬加工骨干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

44、地,建设与周边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2轻纺工业园。加快建设万诚5万纱锭、协昌2万纱锭和恒达服装加工等项目,加快推动润达华孚色纺和华芳集团30万锭色纺纱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面向东部地区,大力引进高档精梳纱线、丝光纱线、色纺纱线及多功能、环保型差别化纤维、天然环保纤维等中高档项目;加快承接服装、鞋帽、箱包等行业,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着力完善纺织服装用辅料、配件等行业。3循环经济园。加快编制完成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加大农作物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引进生物化肥、燃料乙醇等项目;结合煤矿、铝土岩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粉煤灰蒸压砖、粉煤灰

45、超细纤维等项目;超前谋划,在循环经济园大力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就地增值。4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光大砀山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快推动生物质能利用实现突破;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机遇,面向东部地区,大力引进多晶硅薄膜光伏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等电池生产,光伏逆变器、电池板及组件设备等光伏装备制造,及光伏灭虫灯、太阳能广告灯箱、航标灯等光伏终端应用项目;瞄准风电发展潜力,超前谋划一批风电设备制造项目。5高新技术产业园。以海尔斯低碳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格微光电LED、智能水处理设备、新益2.3万件汽车电子配件等项目。重点面向合肥、芜湖、南京等地,大力承接信息家电、电子材料及元器件、汽车电子

46、、新型显示材料、特种线缆、通信及网络产品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引进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保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产业项目;超前谋划一批新型科学仪器、智能仪表、专用分析仪表、新型医疗设备、新型计量检测仪器等光机电一体化项目。 6高铁站前新区。依托郑徐高铁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站前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依托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商贸、会展、金融、咨询、交易等中介机构建设,形成基础设施最佳、配套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新区。(

47、二)城西民营工业集中区完善园区规划,健全管理体制,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明确发展定位,优化园区功能分区,使之成为城西新城、工商新区、就业新所,着力打造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园区总产值60亿元,财政收入1亿元。1食品工业园。加快建设漳州罐头加工项目,着力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重点面向华东地区,引进冷鲜速冻肉制品、米糠油、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果蔬罐头、浓缩果汁、调理果蔬、保鲜蔬菜、腌渍果蔬等加工项目。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2板材工业园。加快建设江西西地亚集团板材加工项目,着力突破刨花板生产。积极引

48、进石膏刨花板、水泥刨花板、玻镁板、OSB等项目;发展壮大硬质纤维板、软质纤维板、中密度纤维板及中高密度纤维板等;加快提升胶合板产品结构,积极向单板层积材、科技木等产品拓展延伸。3家具工业园。加快建设浙江恒邦木业家具制造项目,积极发展家具制造业。不断拓展完善家具产业链,逐步构建起从上游家具研发、设计,到中游家具生产、加工,再到下游展示、营销、策划为一体立体化的家具产业体系。4机械制造工业园。加快推动建设空调支架和电动车等一批项目,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面向徐州、合肥、芜湖、滁州等地,加大承接力度,形成以空调支架制造业为龙头,以中小型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电线电缆和仪器仪表为支撑,以汽车、家电零部件和

49、模具、五金等为补充的机械制造产业链,加快完善机械检测、维修、保养等关联度高、配套性强的行业。5物流配送中心。创新园区建设合作模式,多方吸收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明确物流配送中心内各分区功能,加快规划建设食品、木材、家具主(辅)料及产品展示等专业分区,形成功能完备、专业性强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物流配送集聚区。(三)薛楼板材加工园积极推动园区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加快提升薛楼板材加工园区品牌。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完善园区物流配套,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快建成皖北重要的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基地和木材交易中心。园区总产值60亿元,财政收入1亿元,力争培育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50、家。1木材加工园区。充分发挥杨木资源优势,着力壮大中高档板材,稳定扩大出口。壮大提升复合板材深加工,积极发展车船装饰板、室内外装潢及家具板等,加快承接家具制造业,在全县率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和经济活力的特色经济园。2综合物流园。围绕建设板材加工产业集群,以木材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大力发展工业产品物流配送,大力完善综合物流园的现代仓储、配送加工、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功能,积极发展商贸、娱乐、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住宅、会所、公园等生活服务设施,加快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木材交易市场和板材物流中心。(四)新型乡村工业园1张老家板材加工园。完善园区规划,提升园区档次。依托园

51、内骨干企业,发展壮大芯板、板皮、多层胶合板、模具板、家具板、装饰板等,以及飞机、轮船、餐厅用桌椅、橱柜等家具,园区总产值40亿元,财政收入7500万元。2(李庄)海升工业园。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承接新兴产业。重点引进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饲料、保温节能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项目。园区总产值20亿元,财政收入4000万元。3国、省道沿线乡村工业园。唐寨、曹庄、关帝庙、玄庙等镇,依托沿线优势,立足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板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工业,加快完善商贸、物流等配套服务业。园区总产值40亿元,财政收入7500万元。4其他乡村工业园。引导良梨、葛集、官庄、程庄等镇,集约

52、开发利用土地,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进驻,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板材加工、机械加工及维修等。园区总产值20亿元,财政收入4000万元。第四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支撑能力、安全运行能力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设施布局,着力构筑更加坚实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一)建设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郑徐高铁、济祁高速公路等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和完善连接乡镇、生态旅游景区、经济开发区和相邻市(县)的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公路。完成砀永路、砀高路、砀夏路等县道拓宽工程,加快建设济祁高速公路及连接线、郑徐高铁砀山南

53、站公路连接线、跨陇海铁路东西立交桥,推动310国道、101省道改线和223省道拓宽改造。继续加强“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村村通延伸到大型居民点。抢抓国家、省加大对危桥改造力度的机遇,组织实施危桥改造建设工程。到2015年,主要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乡道标准得到提高,全面消灭断头路。2铁路。做好郑徐高铁在我县路段的相关工作,加强道南油库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争取扩建或改建陇海铁路砀山站和站前广场。高标准建设高铁砀山南站(薛口)及站前新区。3站场。完善建设县城通乡客运换乘中心,推动建设货运物流中心站场、长途新客站,确保各镇及沿路集镇至少设有一个客运站,为城乡居民出行提供便利。4公交。进一步优化公

54、交线路,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加快形成以县城公交网为核心,以县镇村放射性公交线路为支撑的便捷公交网络,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5邮政。加快空白乡镇局所补建工作,实现乡镇邮政局所全覆盖。推动村邮站和农家书屋共建,实现村邮站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在行政村一级有效结合。加强城镇邮政报刊亭建设。6机场。加强通用机场规划研究工作,积极开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二)建设利民、高效的水利保障体系着力打造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1防洪除涝。治理利民河、大沙河、文家河、东洪河、故黄河等贯穿全县的大

55、中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治理陈庄沟、西洪沟、李寨沟、南沙河、多名河等5条大沟,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推进城市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城市防洪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2农田灌溉。加强灌区改建和节水改造,建设张楼、枣园、孙集等电灌站,配套建设相关设施。微喷灌面积16.9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8.28万亩,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0%。3安全饮水。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推行集中式供水,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到2015年,农村新增供水能力1750万立方米,基本解决48.6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三)建设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

56、方针,加大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保障能源稳定、安全供给。1电力供给。继续抓好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建设城西、朱楼2个110千伏变电站;新建政务新区、程庄、唐寨、曹官庄、权集、刘暗楼等6个35千伏变电站;新建和改造10千伏及以下低压配电线路1621公里,努力提高供电可靠性。2新能源供给。积极推动管道天然气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和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积极推进养殖小区、养殖场与联户沼气工程,新增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0处,联户沼气工程500处和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四)建设高速、安全的信息保障体系以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三网融合”为重点,加大高速宽带骨干

57、传输网络建设力度,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1增强基础信息网络能力。支持配合建设基础传输网,消除信号盲点。实现村村通宽带,主城区和主要乡镇实现宽带无线接入。2推进广播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成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数字电视普及率。3提高信息应用水平。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建设县公共信息数据库。借助省、市电子政务平台,推动电子政务发展,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加快融入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步伐。第五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

58、点,把加强相融的自然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立县之本,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一)加强污染防治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项目把关,全面推进污染总量控制,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完成国家、省、市确定的总量削减目标。实现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100%,主要水体水质得到改善。 1加强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推进各类工业污水集中处理,重点建设覆盖城区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加强集镇生活污水防治,完成开发区及6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县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59、。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的规划,推进建设黄河故道备用水源地地表水综合利用,使之成为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源,优化配置饮用水的水量水质。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保障饮用水安全。3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加快建设县垃圾处理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收运及回收利用系统。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管理体制。切实做好各医疗单位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工作。4农村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和面源污染等治理,鼓励和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积极推行水、肥综合管理技术,引导和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

60、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5推进噪声和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企业生产、交通运输、娱乐场所、建筑施工等噪声的防治和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烟尘、油烟和有毒有害物质,实现达标排放,改善大气质量。(二)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建设以环城公园、街头绿地、生态社区为点,以绿色长廊为线,以成片林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促进生态保护。1绿色长廊建设。按照有路皆有林带的原则,坚持多树种和多品种配置方式,以高大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结合,丰富季相、色相,对境内的高速公路、国省县道和铁路,全面实施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国、省、县道绿化率达95%以上,乡村道路绿化率达80%以上,村庄绿化

61、率达40%以上。2城市绿化建设。结合旧城改造,高标准规划,加快建成主题鲜明、风格独特、景观良好的环城公园,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要。积极建设居民小区绿地、广场绿地、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县城每年新增绿地面积不少于2万平方米。3农村绿化建设。结合标准果园建设,坚持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我县农田林网建设水平。实施村庄低产林改造工程,提高村庄绿化水平。结合观光农业发展,建设一批苗木花卉示范基地。4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保土耕作及水保工程,建设规划面积1885公顷的湿地保护区,建设疏通一批河道,综合治理大中小沟,整治农村坑塘,最大程度地恢复天然水系的神韵和活力,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平方

62、公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三)集约利用资源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企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对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低的产业。改变居民生活和消费方式,倡导绿色健康消费。1推进节能减排。建立源头控制机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2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地治理,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用地调控,提高投资产出强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序整治农村土地,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重点推进土地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排灌、土地整

63、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进农田复垦项目建设,整治复垦土地5000亩。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促进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加快果蔬加工企业节水改造,推进建设中水回用项目,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3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光大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引领作用,创新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能源、水资源、土地、废弃材料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领域,构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4培育低碳经济。加快应用低碳技术,推进海尔斯低碳产业园

64、建设。积极争取国际和国家清洁发展机制支持,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体系,推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调整。第六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符合县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机遇,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1学前教育。将幼儿园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加快提升幼儿园办学水平。每镇及中心村拥有一所幼儿园。2义务教育。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合理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建设一批标准化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扩建县特殊教育学校。每镇建设一所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3高中教育。加强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建设,提升砀山中学办学水平,争创省级优秀高中;支持砀山二中扩建、争创省级示范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