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 与朱元思书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1418861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74.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 与朱元思书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 与朱元思书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 与朱元思书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 与朱元思书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 与朱元思书背景知识(pdf) 语文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书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章吴乡)人。出身贫寒,好学而有才华。曾任建安王记室,迁国侍郎,后任奉朝请(朝廷之官)。他为人耿直,撰写齐春秋时,如实写出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对其如实记史深感厌恶,下令禁其书稿,免其官职,由此遭受迫害。他的诗文以描绘山水景物为主,风格清新挺拔,文中多用四字对句,显得工整清丽,有时也用六字对句,间用五字、六字散句,骈中有散,使句式稍有变化,颇增韵致。总之,他的语言简洁精练,清新自然,正如清人许梿所评:“扫除浮艳,淡然无尘。”吴

2、均所著多已散失,今存诗一百三十多首。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关于骈文 关于骈文 骈文,因多用四六字又称“四六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行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其次是讲究平仄搭配,上下联要平仄相对。三是讲究使用典故。骈文追求形式的美,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的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特别是律诗影响很大。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用骈文的形式写成的。骈文后来逐渐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唐代的古文运动就是针对骈文而起的。奇山异水 令人神醉与朱元思书浅析 奇山异水 令人神醉与朱元思书浅析 与朱元思书虽名为

3、“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 144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全文三段。首段总说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写天气的明洁、舟行的飘逸,从而点出游兴之浓烈。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 1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书 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风烟”二句,从大处着墨,写大自然之美景。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这是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净”、“共”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明快,点出了作者出游时天气的晴朗。“从流”二句,写泛舟之乐趣。这两句不

4、仅写人,写水,写船,而且写情。作者泛舟,任凭心意,随着江流东飘西荡,交代了作者泛舟时舒畅自如的情调。“从流飘荡”这种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从流”、“任意”四字,极写游兴之浓。“自富阳至桐庐”四句,赞叹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独绝。前两句写明了行踪,后两句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给予概括评价,激情赞美。这是作者行程 100余里后,得出的一个总的印象,而“奇”、“异”、“独绝”四字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第 2 段承上写“异水”富春江江水之美。说它“异”,有两点:一是水色之青;二是水流之急。“水皆缥碧”二句,写水色之美。“缥碧”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二句,

5、写明净之美。这里是白描手法,用游鱼可数、细石可见来衬托江水的清澈,更使“见底”二字具体化、形象化了。“游鱼”、“细石”,一动一静,可谓静中有动,动在静中。以上主要写江水平静时的景色。“急湍”二句,写激流之美。富春江的急流又是另一番风姿: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头像骏马在奔驰。“箭”、“奔”二字,比拟江水流速之快,浪头之大,气势之雄伟,这是江水的动态描写。如果说前四句使人有一种文静妩媚之美感的话,这二句则是粗犷骠猛之美。在这里,水的色、水的深、水的清,以及它奔腾的气势,都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即富春江江水“天下独绝”的地方。第 3 段写奇山。这个“奇”,体现在山之高峻和林木之茂盛两个方面。“夹

6、岸”六句,写山势。作者笔下的高山,很有生气。“夹岸高山”,状其山势之险峻;一个“寒”字,表示山高气冷,使人看了产生寒意,衬托出山势之高,也写出了林木之繁茂。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奇在“争高直指”。“负”、“竞”、“争”“指”,拟人化的四字,更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仿佛要脱离人间,直上天空;然而终归抛弃不了这生长它的土地。结果“千百成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异美景。在这里,作者不仅赋予高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把静止的山峰描绘成了活动的画面,同时,也写出了舟行中远视两岸的感受。以上六句实际上是写作者所见,下面紧接着的六句则是写所“闻”。“泠泠作 2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

7、朱元思书 响”是泉水激石的声音;“嘤嘤成韵”是婉转悦耳的鸟叫;“千转不穷”是形容连续不绝的蝉鸣;“百叫无绝”是状写凄厉苍凉的猿啼。这真是天籁和鸣,空谷清音,把人们带进了大自然的音乐世界!两组对偶句写出的泉响、鸟鸣、蝉转、猿叫,表面上是写大自然的交响乐和谐动听,实则反衬山之幽静。“鸢飞”四句是写作者所感。意思是说:即使有大鸟高翔之志,只要看见这直指蓝天的雄奇山峰也就“息心”了,何必去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呢!即使是有志于经营一番政务的人,也会沉醉于这样的幽谷之中而留连忘返了。作者在描述之中,间以这组抒情短论,一方面自然是在赞叹山之高、林之深、谷之幽,极力突出这山水奇景的美丽;另一方面又抒发了作者的“

8、览物之情”。这正是寒门出身的吴均因为仕途不达,如今又身临这“天下独绝”的胜景之地,发出的一缕哀怨之情,也是他通过所见所闻而又有所感之后,给朱元思写这封信的命意所在。在这里,作者由景喻人,反衬出了奇峰异谷的吸引力。最后四句,表现上好像是在写山林树木,实则是作者别具匠心地写了山中的又一奇景:忽晦忽明,有晖有阴,景象万千。本文首段先总提,后两段紧承“异水”、“奇山”再予分说,并且又全扣在“天下独绝”四字之上,层次井然有序。然而这并不是本文所独到的艺术成就。这篇短文之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世传诵,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一、这是南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突出地表现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9、周振甫先生在古代散文中的山水记中说:“真正的山水记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南北朝。”这一时期山水记创作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刻意描摹”、“意境绝佳”八字予以概括。以本文而论,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景色,不仅写出了山水秀丽的一面,也写出了山水雄奇的一面;不仅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不仅绘色,而且摹声,实可谓穷尽了山水之妙,达到了“瞻前而貌,即字而知时”的地步。尽管本文侧重于景物的客观描写,但作者寄托于文字之中的情,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本文达到了文情并茂的艺术境界。二、虽为骈文,却绝无堆砌之嫌;文笔精美,自然流畅。本文是骈体文中的上乘之作,它基本上使用偶体双行的四六句式,善于铺陈排比,不仅工巧整齐,而且声律

10、和谐,具有一种婉转纡徐的音乐美。(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 年 5 月 作者:杨秀峰)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生:我字写得不好。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生:和朱元思写信。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

11、”;“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生:给朱元思的信。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生:与宋元思书。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师:这是一篇骈体文。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

12、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一分钟后有同学举手。老师示意他背诵)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4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书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

13、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生:是总写。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来概括。注意具体概括。生:是“奇山异水”。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师:写了哪几方面?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

14、写水清,再写水急。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生 1:是!生 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生齐读背)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师:“于”

15、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书 生:夸张和比喻。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师:动静结合,直接间接描写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师:再读奇山。(生读)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 24 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生 1:以动写静。生 2:化静为动。师:

16、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来写的?生:是从视觉上写的。师: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师生一同朗读、背诵)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生:泉水、鸟、蝉、猿,四种。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生:通过响声。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生:是呀。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6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

17、书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说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读到这里,我们就

18、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师:鸢,一种非常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会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作者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官场

19、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生:是写山水之美。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生:反衬。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我们再接着往下背。师、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7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背景知识-22 与朱元思书 8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

20、着写景?接着写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学生中有笑声)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吗?生:我觉得有道理。师:你说说。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在“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象,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了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生:也是“诗中有画”。师:这就是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 年 6 期作者:韩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