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51355229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21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2016-2017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高一普通班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20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表列出了A、B、C、D四种鸟的产卵、孵出和繁殖后代数,哪种鸟将会得到更多的进化优势?( )3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AA种

2、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4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B C D5生物进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物种的产生,一个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B种群内出现新的基因型个体C种群间发生生殖隔离 D种群间出现地理隔离6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

3、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7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8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

4、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和的F3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B、曲线的F3中纯合体的比例为5/9C、曲线的Fn中Aa基因型频率为2/(n+2)D、曲线的Fn中Aa的基因型频率在逐渐减小,但种群并未进化9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 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A BC D10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A该种群

5、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1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12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

6、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会因环境的变化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B会因定向变异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D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13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需要通过三个环节的综合作用。三个环节不包括下列哪个环节()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14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

7、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16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 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A B C D17下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A图中是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

8、率,是生殖隔离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的根本原因D某个生物个体体细胞产生基因突变,也必然会影响的改变18新物种形成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改变了基因频率C产生了地理隔离 D产生了生殖隔离19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20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

9、(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 ,B地S基因的频率为6%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

10、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22.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23.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

11、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24.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D.生活

12、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25.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实验事实说明()A.DDT具有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B.由于长期使用DDT,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26、某校共有学生16

13、00人,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A、120 B、119C、64 D、5627、我国首只“虎狮兽”2002年在南京红山动物园诞生,“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C、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28、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生物个体会死亡,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

14、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方向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种群中生物个体的变异是定向的B、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生物的进化是定向的30、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是A、自养型,需氧型 B、自养型,厌氧型 C、异养型,需氧型 D、异养型,厌氧型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4分)在一个可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如AA个体占18 %,Aa个体占82 %,假定隐性纯合子全部淘汰:(1)请计算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A =_,a =_。(2)试计算该种群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AA =

15、_,Aa =_。(3)试计算下下代AA和Aa个体的比例。AA =_,Aa =_。(4)证明下下代隐性类型的频率将从0.17降到大约0.084。_。32.(18分)果蝇3号常染色体上有裂翅基因(设相关基因为A、a)。为培育果蝇新品系,研究人员进行如下杂交实验(以下均不考虑交叉互换)。(1)将某裂翅果蝇与非裂翅果蝇杂交,F1表现型比例为裂翅:非裂翅=1:1,F1非裂翅果蝇自交,F2均为非裂翅,由此可推测出裂翅性状由_性基因控制。F1裂翅果蝇自交后代中,裂翅与非裂翅比例接近2:1的原因最可能是_。(2)将裂翅品系的果蝇自交,后代均为裂翅而无非裂翅,这是因为3号染色体上还存在另一基因(b),且隐性纯合

16、致死,所以此裂翅品系的果蝇虽然均为_,但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因此裂翅基因能一直保留下来。(3)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卷翅基因D和另一基因E(纯合致死)。卷翅品系的果蝇自交后代均为卷翅,与上述裂翅品系果蝇遗传特点相似。利用裂翅品系和卷翅品系杂交培育裂卷翅果蝇品系,F1基因型及表现型如下图甲所示。欲培育出图乙所示的裂卷翅果蝇,可从图甲所示F1中选择合适的果蝇进行杂交。若从F1中选表现性为_与裂卷翅果蝇杂交,理论上应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子代,但实际上没有裂卷翅果蝇。推测可能是F1裂卷翅果蝇产生的含有_基因的配子死亡,无法产生相应的后代。若从F1中选表现型为_与_的果蝇杂交,子代裂卷翅果蝇有_种基因型,

17、其中包含图乙所示裂卷翅果蝇,进而培养出新品系。(4)分析可知,欲保留果蝇某致死基因且自交后代该基因频率一直不变,还需保留与该基因在_上的另一致死基因。33.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其大小形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来自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这些地雀迁来后,分布于不同岛屿,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 ,使得不同的种群 朝着不同方向发展。(2)由于岛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使得这些种群 就会形成明显

18、的差异,并逐步产生了 。(3)这一事实说明: 隔离会导致 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DBACC 6-10CBBBA 11-15 CBBCD 16-20 DDDAB 21-25.CBBDC 26-30 CDCAD二、非选择题31. (1)A = 18% +82% = 59% a =82%= 41%(2) 42% 58% (3) 55% 45% (4)下下代中隐性aa型个体有(29%)2 = 0.084。32.(1)显性 裂翅基因纯合致死(2)杂合子(3)野生型 A和D 裂翅 卷翅 4(4)同源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33.(1)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3)地理 生殖 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