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

上传人:hao****021 文档编号:150924475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5课童趣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 “物外之趣”。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句,2、感悟“物外之趣”。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导入学习。小时候,有过哪些趣事?比如:玩过捉蜻蜓喂蚂蚁,玩小鱼小孩子的事,不是只有今天的人才玩过。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作者简介: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著有浮生六记一书。二、朗读。教师范读,注意字音、节奏。一个词语不能划开。附全文节奏,仅供参考。

2、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

3、,鞭/数十,驱之/别院。教师讲述一两个例子,让学生划节奏朗读,教师指导。待学生基本能读准确节奏时,用多种方式朗读。争取课堂成诵。三、通译全文。可采用复述形式,能理解大意即可。如:你最喜欢文中哪件事?先背诵,后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四、赏析课文。1、用现代汉语给课文换一个题目。童年趣事。2、课文写了童年的哪三件事?夏日戏蚊,花台观景,鞭打蛤蟆。3、在鞭打蛤蟆的情节中,小沈复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却没有写出来,怎么办呢?请大家做一个游戏:你是小沈复,你一边打蛤蟆一边在对蛤蟆说些什么呢?设计:、你这丑八怪,这两只小虫与你无怨无仇,你竟敢下如此毒口!看我不揍扁你!、你这鬼东西,吃我的小虫,坏我的心情,看

4、我怎样教训你!、你这小东西,吓我一跳,真是该死,不过我大人不记小人过,放你一条生路,快滚!嘿,你还不走,看我的。、喂,你是哪蹦出来的,一下子就杀了两个,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吧,我不给点颜色你看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4、真是有趣,可是为什么我碰到蚊子、癞蛤蟆总是感受不到有趣呢,如果你是小沈复,你能告诉我获得“物外之趣”的诀窍吗?要善于观察。“明察”、“细察”两个关键词语告诉我们,观察要敏锐、仔细。要观察的本领,视力要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养成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

5、烟,使之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小结: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五、结束语:撕下岁月的日历,每一张都写满童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附送:2019秋鲁教版语文六上第6课论语十则word

6、教案一、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积累文言词汇。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背诵法四、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2.预习课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朗读、背诵课文。3.研读前五段内容。(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

7、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二)请同学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三)朗读课文 1.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3.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 不亦说(yu邑)乎 三省(xng)吾身 传(chun)不习乎 诲女(r)知之乎 不知为(wi)不知 是知(zh)也4.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

8、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a人

9、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识记字词。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后五段内容。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3.理解后五段内容 (二)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

10、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四)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五)合作探究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措施:A小组合作讨论B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C教师点评(六)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成语: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