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50568707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9.4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资源描述: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1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范 围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料整理,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发生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本规范以专业监测为主,部分内容

2、可供群测本规范以专业监测为主,部分内容可供群测群防监测参见。群防监测参见。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标准

3、。DZ/T0218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3 术语和定义 3.1 3.1 变形监测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supervision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4 总 则 4.1 4.1 监测任务监测任务 a)a)监测滑坡、崩塌与

4、泥石流的变形变形或活动特征及相关要素。b)b)研究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为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和建设计划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c c)研究和掌握滑坡、崩塌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和效益。d d)研究、制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进行预报。预报灾害发生、发展及其时间、空间和强度(量级),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4 总 则 4.2 4.2 专业监

5、测专业监测 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应是不不稳定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按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划分为四级,见表1。4.3 4.3 群测群防监测群测群防监测 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在是潜在不稳定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的和受威胁的人数、潜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失均较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4 总 则表表1 1 监测站(点)分级表监测站(点)分级表监测站(点)监测站(点)分级分级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失稳或活失稳或活动的动的危害危害性性出现滑坡、崩塌变出现滑坡、崩塌变

6、形破坏或泥石形破坏或泥石流活动时受灾流活动时受灾害威胁的人数害威胁的人数(人)(人)出现出现滑坡、崩塌变形滑坡、崩塌变形破坏或泥石流活破坏或泥石流活动时潜在可能造动时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成的经济损失(万元)(万元)级级特别重要特别重要(县级和县级以上城镇(县级和县级以上城镇等)等)特大特大100010001000010000级级重要重要(重要集镇、重要工矿(重要集镇、重要工矿企业和重要交通设企业和重要交通设施等)施等)大大10001000500500100001000050005000级级较重要较重要(集中居民点、一般工(集中居民点、一般工矿企业等)矿企业等)中中50050010010050

7、00500010001000级级较重要较重要(居民点、一般工矿企(居民点、一般工矿企业等)业等)小小100100100010005 基本要求 5.1 5.1 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对确定进行监测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流,必须有相应的地质调(勘)查等资料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做依据。这些资料包括:a)地质勘查报告(或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1)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和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等。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与成因,包括:规模、类型和一般特征,形成条件和发育过程,变形或活动特征等。参考附录A至

8、附录D。5 基本要求 3)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合评土物理力学参数,稳定性计算、试验成果和综合评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价,进一步变形破坏或活动的方式、规模和主要诱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发因素与影响因素等。滑坡、崩塌稳定性野外评价参考附录参考附录C,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发育阶段分析参考附录D。b)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滑坡、崩塌与泥石流所在地区和影响范围内的社会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包括人口、直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规划资料,

9、包括人口、直接经济价值等。接经济价值等。c)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能满足监测点、网布设的地形图、地质图(含平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面图和剖面图)和附近建设现状与规划图。5 基本要求 5.2 5.2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监测站(点)布设之前,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监测站(点)布设之前,应有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书,监测应有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书,监测单位根据任务书编制监测设计书。单位根据任务书编制监测设计书。监测设计书的内容包括:任务来源和监测的重要性,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特征、成因和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成果,监测精度要求,监测内容论

10、证和确定,监测方法选定,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变形破坏或活动判据和预报方案,监测经费预算。监测设计书应通过下达任务的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的审批。5 基本要求 5.3 5.3 监测内容依据下列因素确定:监测内容依据下列因素确定:a)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赋存条件、地质特征和变形、活动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因素。b)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可能方式和泥石流活动的可能方式。c)滑坡、崩塌变形阶段、变形量和泥石流发育阶段、活动频率。d)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稳定性评价的需要和预报模型、预报判据的需要。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级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应尽可能齐全,并随其发展过程和稳定状况增加或减少监测项目,完善

11、监测内容。群测群防监测应重点监测相对位移和变形、活动的主要相关因素。5 基本要求 5.4 5.4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方法,应在监测内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方法,应在监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监测环境容的基础上,根据其重要性和危害性、监测环境优劣情况和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优劣情况和难易程度、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本着先进、直观、方便、快速、连续等原则等,本着先进、直观、方便、快速、连续等原则确定。确定。I级监测站(点)和有条件的II级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监测,形成合理的监测方法的组合。多种方法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互相联系、

12、互相校核、互相验证,并做出综合分析,取得可靠的结论。群测群防监测,一般采用简易方法进行监测。5 基本要求 5.5 5.5 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监测仪器、设备,应能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精确可靠;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能适应环境条件,抗腐蚀能力强,受温度、冻融、风、水、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雷电、振动等作用影响小,支架焊接徐变变形小;能保持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仪器和传输线路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故障少,并便于维护和更换。维护和更换。5.6 5.6 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

13、监测数据在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现监测数据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自采集自动化和实时监测。自动化监测仪器、设备,应有自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检、自校功能,没有自检、自校功能时应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行一次人工检查、校正,确保长期稳定。在自动化监测的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动化仪器、设同时,仍应适当地进行人工监测,保证在自动化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备发生故障时,观测数据不致中断。5 基本要求 5.7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滑坡、崩塌变形监测

14、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51/10。5.8 应及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应及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有条件的专业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有条件的专业监测站(点)应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行监测资料的编录、整理和分析研究。5.9 及时进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和泥石流发及时进行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和泥石流发生、发展、爆发预报。预报分为中长期、短期和生、发展、爆发预报。预报分为中长期、短期和临灾预报。临灾预报。5 基本要求 a)中长期预报,指一一年以上的危险性预报。包括滑坡、崩塌与泥石

15、流地质灾害区划和易发区的圈定。b)短期预报,指在一年到几天内将要发生的预报。c)临灾预报,指在几天到几十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将要发生的预报。长期和中期的预报,在月报、季报、年报中提出;短期和临灾预报,随时出现随时提出,以专报形式提交。5.10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经治理或受自然环境影响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经治理或受自然环境影响已处于平稳状态时,经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可已处于平稳状态时,经上级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可以结束监测。以结束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 6.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 6.1.1 滑坡、崩塌监测的内容,分为变形监测、相滑坡、崩塌监测的内容,分为变形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宏观前

16、兆监测。关因素监测、宏观前兆监测。6.1.2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一般包括位移监测滑坡、崩塌变形监测。一般包括位移监测和倾斜监测,以及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和倾斜监测,以及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a)位移监测。分为地表的和地下(钻孔、平硐内等)的绝对位移监测和相对位移监测,是监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6 滑坡与崩塌监测 1)绝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的三维(X、Y、Z)位移量、位移方向与位移速率。2)相对位移监测。监测滑坡、崩塌重点变形部位裂缝、崩滑面(带)等两侧点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包括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等。b)倾斜监测。分为地面倾斜监测和地下(平洞、竖井、钻孔等)倾斜监测,

17、监测滑坡、崩塌的角变位与倾倒、倾摆变形及切层蠕滑。c)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一般包括地应力、推力监测和地声、地温监测等。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3 滑坡、崩塌形成和变形相关因素监测。一般滑坡、崩塌形成和变形相关因素监测。一般包扩下列内容:包扩下列内容:a)地表水动态。包括与滑坡、崩塌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表水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地表水冲蚀情况和冲蚀作用对滑坡、崩塌的影响,分析地表水动态变化与滑坡、崩塌内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进行地表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b)地下水动态。包括滑坡、崩塌范围内钻孔、井、洞、坑、盲沟等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量、水温

18、、水质等动态变化,泉水的流量、水温、水质等动态变化,土体含水量等的动态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其与地表水、大气降水的关系,进行地下水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6 滑坡与崩塌监测 c)气象变化。包括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等,进行降水等与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相关分析。d)地震活动。监测或收集附近及外围地震活动情况,分析地震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e)人类活动情况。主要是与滑坡、崩塌的形成、活动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洞掘、削坡、加载、爆破、振动,以及高山湖、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等,并据以分析其对滑坡、崩塌形成与稳定性的影响。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4 滑坡

19、、崩塌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含下列内容:含下列内容:a)宏观形变。包括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常常出现的地表裂缝和前缘岩土体局部坍塌、鼓胀、剪出,以及建筑物或地面的破坏等。测量其产出部位、变形量及其变形速率。b)宏观地声。监听在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常常发出的宏观地声,及其发声地段。6 滑坡与崩塌监测 c)动物异常观察。观察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前其上动物(鸡、狗、牛、羊等)常常出现的异常活动现象。d)地表水和地下水宏观异常。监测滑坡、崩塌地段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突变(上升或下降)或水量突变(增大或减小),泉水突然消失、增大、变混或突然出现新泉等。滑坡崩塌监测内

20、容变形监测相关因素监测宏观前兆监测 位移监测(三维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裂缝张开、闭合、错动、抬升、下沉)地表位移地下位移绝对位移相对位移绝对位移相对位移 倾斜监测(角变位、倾倒、倾摆、切层蠕滑)地表监测地下监测 与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地应力、推力、地声、地温)地表水(动态)监测 地下水(动态)监测 气象(降雨等)监测 地震监测 人类活动(洞掘、削坡、挖脚、加载、爆破)监测 宏观变形监测(地表裂缝,局部坍塌、鼓胀、剪出,建筑物开裂、破坏)宏观地声监听 动物异常监测 地表水异常监测 地下水异常(含泉水)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1.5 滑坡、崩塌都应进行绝对位移、相对位移、滑坡、崩塌都

21、应进行绝对位移、相对位移、宏观变形前兆监测和主要相关因素监测。监测的具宏观变形前兆监测和主要相关因素监测。监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体内容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6.1.6 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滑坡、崩塌,其相关因素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滑坡、崩塌,其相关因素监测的重点内容是:监测的重点内容是:a)降雨型土质滑坡,应重点监测地下水、地表水和降水动态变化等内容;降雨型岩质滑坡、崩塌,除监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重点监测裂缝的充水情况、充水高度等。6 滑坡与崩塌监测 b)冲蚀型及明挖型滑坡、崩塌,应重点监测:前缘的冲蚀(或开挖)情况,坡脚被切割的宽度、高度、倾角及其变化情况

22、,坡顶及谷肩处裂缝发育程度与充水情况,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动态变化。c)洞掘型滑坡、崩塌,应进行洞内、井下地压监测。包括:顶板(老顶)下沉量及岩层倾角变化,顶板冒落、侧壁鼓出或剪切,支架变形和位移,底鼓等。有条件时应进行支架上压力值的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2 6.2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方法,分为地表变形监测、滑坡、崩塌变形监测方法,分为地表变形监测、地下变形监测、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地下变形监测、与滑坡、崩塌变形有关的物理量监测和与滑坡、崩塌形成、活动相关因素的监测等,测和与滑坡、崩塌形成、活动相关因素的监测等,方法很多(参考附录方法很多(参考附录E),应根

23、据滑坡、崩塌特点,),应根据滑坡、崩塌特点,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用。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用。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宜用地表变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宜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3 6.3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下每15天一次,比较稳定的可每月一次;监测在汛期,雨季,预报期,防治工程施工期等情况下应加密,宜每天一次或数小时一次直至连续跟踪监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4 6.4 监测点网布设监测点网布设 6.4.1 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网,应根据滑坡、崩塌滑坡、崩塌变形监测网,应根据滑坡

24、、崩塌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的地质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是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简称测点)组成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的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布设应能达到系统监测滑坡、崩塌的变形量、变形方向,掌握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形方向,掌握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测预报精度等要求。测预报精度等要求。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4.2 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

25、穿过滑坡、崩塌的不滑坡、崩塌变形测线,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滑坡、崩塌的群体性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性和次生复活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滑坡、崩塌和次生复活的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次生复活的滑坡、崩塌。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体中。纵向测线与主要滑坡、崩塌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当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线;当滑坡、崩塌呈旋转变形时,纵向测

26、线可呈扇形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以上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剖面,充分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测线确定后,应根据滑坡、崩塌的地质结构、形成机制、变形特征等,分析、建立沿测线在平面上、垂向上所表征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6.4.3 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进行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合特征进行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5m范围内宜

27、范围内宜布设。以绝对位移布设。以绝对位移测点测点为主,在沿测线的裂缝、滑带、为主,在沿测线的裂缝、滑带、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测点测点,并利用钻孔、平洞、竖,并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位移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位移测点测点。每个测点,均应有。每个测点,均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预报功能。自己独立的监测、预报功能。6 滑坡与崩塌监测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项目:a)变形速率较大或不稳定块段与起始变形块段(滑坡源、崩塌源等)。b)初始变形块段(滑坡主滑段、推移滑动段、松脱滑动段等)。c)对滑坡、崩塌稳定性起关键作用或破坏初始块段(滑坡阻滑段、崩塌锁固

28、段等)。d)易产生变形部位(剪出口、裂缝、临空面等)。e)控制变形部位(滑带、软弱带、裂缝等)。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4.4 滑坡变形监测网型,有如下几种:滑坡变形监测网型,有如下几种:a)十字型。纵向、横向测线构成十字型,测点布设在测线上。测线两端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并分别布设为测站点(放测量仪器)和照准点。在测站点上用大地测量法监测各测点的位移情况。这种网型适用于范围不大、平面狭窄、主要活动方向明显的滑坡。当设一条纵向测线和若干条横向测线,或设若干条纵向测线和一条横向测线时,网型变成“丰”字型、“卄”字型或“卅”字型等,均根据需要确定。6 滑坡与崩塌监测 b)方格型。在滑坡范围内,多条纵向

29、、横向测线近直交,组成方格网,测点设在测线的交点上(也可加密布设在交点之间的测线上)。测站点、照准点布设同十字网型。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强,且较均匀,监测精度高,适用于滑坡地质结构复杂,或群体性滑坡。c)三角(或放射)型网。在滑坡外围稳定地段设测站点,自测站点按三角形或放射状布设若干条测线,在各测线终点设照准点,在测线交点或测线上设测点,在测站点用大地测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对测点进行三角交汇法监测时,可不设照准点。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差,不均匀,距测站近的测点的监测精度较高。6 滑坡与崩塌监测 d)任意型。在滑坡范围内布设若干测点,在外围稳定地段布设测站点,用三角交会法、GPS法

30、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适用于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复杂的滑坡的变形监测。e)对标型。在裂缝、滑带(软弱带)等两侧,布设对标或安设专门仪器,监测对标的位移情况,标与标之间可不相联系,后缘缝的对标中的一个尽可能布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在其他网型布设困难时,可用此网型监测滑坡重点部位的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6 滑坡与崩塌监测 f)多层型。除在地表布设测线、测点外,利用钻孔、平洞、竖井等地下工程布设测点,监测不同高程、不同层位滑坡的变形情况。无论采用那种网型,测站点、测线、测点的数量均应根据需要确定或调整。可同时采用二种网型,布成综合型网。测站点、测点(含对标点)、照准点,均应设立混凝土桩。桩的结构和结构和埋

31、深见附录见附录I。必要时设保护桩和负桩,防止测桩遭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6.4.5 崩塌变形监测网形可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形与崩塌变形监测网形可根据崩塌体所处的地形与地质条件参考布设。地质条件参考布设。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5 6.5 变形破坏预报变形破坏预报 6.5.1 分级分主次确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预报分级分主次确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预报对象。对象。监测对象可以是但不一定全是主要预报对象,尤其是对大型滑坡、崩塌或崩滑群。一般情况下,主要预报对象是:1)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2)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5.2 正确确定崩滑灾害范围。正确确定崩滑灾害范围。a)

32、灾害范围应包括:1)滑坡、崩塌自身的范围。2)滑坡、崩塌运动所达到的范围。3)滑坡、崩塌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堵河、堵渠和在暴雨条件下滑坡、崩塌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4)地震、暴雨等其他灾害条件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6 滑坡与崩塌监测 b)确定灾害范围时,应考虑下列条件:1)滑坡、崩塌运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和方向。2)滑坡、崩塌运动场所内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条件。3)滑坡、崩塌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在峡谷区产生气垫浮托效应、折射回弹及多冲程的可能性。4)次生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和波及的范围。对于涌浪、堵江、堵河、堵渠等,应对不同水位、流量条件下不同崩滑规模(土石体积)、运动

33、速度所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5.3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各等级内容见表预测级、预报级、警报级。各等级内容见表2。6.5.4 区域性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主要进行区域性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主要进行预测级和部分预报级预报预测级和部分预报级预报,宜在每年雨季前进行巡宜在每年雨季前进行巡查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预报报告。查并进行稳定性评价,提出预报报告。单体滑坡、单体滑坡、崩塌警报级预报发出的最晚时间,必须充分考虑居崩塌警报级预报发出的最晚时间,必须充分考虑居民安全撤离危险区的最短时间,在此

34、之前发出。民安全撤离危险区的最短时间,在此之前发出。6.5.5 单体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应合理选择单体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应合理选择预报参数。一般情况下:预报参数。一般情况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a)短临前兆参数是首要的预报参数,是准确预报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参数。b)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的最基本参数,其中绝对位移数据是预报模型所必须的参数。c)倾斜监测数据,是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的重要参数之一。6 滑坡与崩塌监测 d)地声监测数据,是岩质滑坡、崩塌变形破坏的重要参数之一,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和较高的有效性。e)地应力、滑坡推力、地温及地下水监测数据,均是滑坡、崩塌

35、变形破坏表征的预报参数。f)应结合实际监测内容和方法选取预报参数,进行多参数综合评判和预报,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6 滑坡与崩塌监测表表2 2 滑坡与崩塌预报等级表滑坡与崩塌预报等级表预报等级预报等级时时 间间空空 间间方法方法指标指标手手 段段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中长期预报中长期预报(预测级)(预测级)1年以上年以上区域,单区域,单体体调查评调查评价价危险危险程度程度危险程度区划和数据库危险程度区划和数据库防治工程或防治工程或搬迁搬迁短期预报短期预报(预报级)(预报级)1年至几年至几天天少量区域,少量区域,主要单体主要单体调查评调查评价与监价与监测测临界临界值值1、区域自然、地貌、区域自然、地貌、

36、地质、社会因素分析;地质、社会因素分析;2、变形位移监测、变形位移监测抢险应急工抢险应急工程或常规紧程或常规紧急避难急避难临灾预报临灾预报(警报级)(警报级)几天几天以内以内单体单体监测监测警戒警戒值值1、变形位移监测和、变形位移监测和地声等物理量监测;地声等物理量监测;2、宏观变形监测;、宏观变形监测;3、气象、水文与地、气象、水文与地质等相关因素监测质等相关因素监测紧急避难紧急避难6 滑坡与崩塌监测 6.5.6 宏观前兆监测资料对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资料对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极为重要,在分析条所列参数时,必须和预报极为重要,在分析条所列参数时,必须和宏观监测资料相结合。宏观监测

37、资料相结合。6.5.7 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模型的建立和预滑坡、崩塌变形破坏预报模型的建立和预报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报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a)在地质模型和实施的监测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建立适宜的、有效的监测预报模型。6 滑坡与崩塌监测 b)在进行滑坡变形破坏预报时,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等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综合评判,提高预报的准确性。c)预报模型建立以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的滑坡、崩塌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报判据。d)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均应由主管部门或单位组织专家评审、鉴定。滑坡、崩塌综合信息预报

38、模型,是通过对滑坡、崩塌变形阶段的判据建立起来的预报模型,参考附录F。实例:滑坡预报模型新滩滑坡宏观预报模型新滩滑坡宏观预报模型 预报阶段宏观迹象1减速(蠕动)变形阶段(1979年8月以前)2等速变形阶段(1979年8月至1982年7月)3加速变形阶段(1982年7月至1985年5月上旬)4急剧变形阶段(1985年5月中旬至6月11日)1裂缝主滑区地表局部出现近南北向的长大裂缝于雨期原地表裂缝复活,有新的扩展变形迹象滑体后缘及两侧出现羽状裂缝,并逐渐扩展,趋于连通,呈现整体滑移的边界条件裂缝形成弧形拉裂圈,并急剧加长、增宽、下沉,新裂缝不断产生2隆起与沉陷无明显隆起与沉陷现象滑体局部有小的隆起

39、与沉陷变形滑体后部拉张下沉,前缘坡脚出现剪切鼓胀异常滑体后部急剧下沉,局部出现鼓包,路面隆起3崩塌滑体后缘、西侧上方的危岩时有小崩塌滑体后缘广家崖逐年崩塌加载,量达160104m3,前缘陡坎有小崩滑发生雨期滑体前缘小崩滑现象时有发生滑体后部大幅度沉陷,前缘崩滑日夜不断,频次渐高,规模渐大实例继4变形量变形微弱,月变形率10mm,坡体呈向下蠕动趋势变形量逐渐增大,10mm月变形率50mm,近似匀速运动变形量显著增大,50mm月变形率100mm,蠕变曲线呈不可逆的增值现象,位移矢量角发生显著变化变形量急剧增大,位移趋于峰值,月变形量100mm或更大,蠕变曲线出现拐点,斜率变化突增、变陡,趋于905

40、变形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变形量与降雨关系不太明显当月降雨量200mm时,变形出现突变,且有滞后现象当月降雨量200mm时,乃出现突变,滞后期缩短变形与降雨近于同步6地下水动态滑体内地下水位无明显异常变化滑体内地下水位较正常值高,泉水流量增大或减小滑体内地下水维持高水位,泉水冒沙变浑,流量大幅度增大或减小,主滑区坡脚泉水干涸滑体剪出口附近水位升降异常,湿地面积突然增大,滑坡日甚一日,率先发生70104m3滑坡7其它滑体后缘广家崖和西侧黄岩逐年崩塌加载堆积,促使斜坡开始蠕动变形1982年3至5月,主滑区姜家坡陡坎坍塌3104m3土石主滑区坡体上树木向南倾斜,前缘率先出现崩滑体,伴有小崩、小滑出现地微动

41、、地声、地热及经纬仪气泡整置不平等异常黄腊石滑坡险情预报判据黄腊石滑坡险情预报判据 判据类型预报判据预警状态预报状态临灾警报状态宏观变形滑体中裂缝有加长、变宽现象,新产生的裂缝较多1.滑坡后缘裂缝明显加长、变宽与错落,并横贯滑体;2.滑体中部出现多条横向长大裂缝;3.滑体两侧边界断续出现羽状裂缝;4.滑坡前缘陡坎有多处崩、滑发生;5.平洞底板或边墙有挤压鼓胀或支撑衬砌破坏现象;6.奔龙溪上段有显著塌岸堵沟迹象1.滑坡后缘裂缝已与两侧裂缝贯通,形成弧形拉裂圈;2.滑坡前缘出现剪出带、鼓胀带,崩滑频率增高,方量增大;3.平洞底板及边墙挤压破坏明显加剧;4.出现地声或动物异常地表主要测点变形10mm

42、月变率50mm,雨后位移变化不大月变率50mm,进入加速状态变形速率大幅度上升,雨后位移继续增大深部主要测点变形连续三日位移量均超过2mm,或月变率5mm在状态的基础上,变形持续增大,进入加速状态变形速率大幅度上升,进入急剧变形阶段实例:滑坡预报判据实例继地下水动态1.滑体内地下水位较长时间(5天以上)维持或超过历年最高水位;2.主要泉水流量显著增大或减小,或出现流量较大的新泉眼1.滑体内地下水位维持或超过历年最高水位达10天以上;2.主要泉水点流量大幅度增大或减小,甚至干涸或出现多处新泉眼1.滑体中地下水位升降反常,水质、水温出现异常;2.泉水和平洞涌水,流量剧增、冒沙、冒气或流量骤减降雨情

43、况1.日降雨量80 mm或月降雨量300 mm;2.降雨量和降雨过程接近1983年汛期的水平1.连续5天以上中到大雨后,又出现日降雨量80 mm的暴雨;2.降雨量和降雨过程超过1983年汛期的水平注:1983年年降雨量1522.2 mm;5-10月降雨量1329.7 mm;七日最大降雨量182.0 mm(6月25日7月1日)说明:一预报对象黄腊石滑坡,重点是其西部大石板滑坡的稳定性,尤应特别重视大石板滑坡上段的稳定性。二预报判据形成原则和方法宏观地质观察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经验判断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三短期预报概略判断 险情如有重大恶化,判断在较短期限内可能发生大规模坍塌滑移,要求提高警惕,加强监

44、测,捕捉临滑前兆信息,做好防灾准备。1.滑体中上部出现大规模弧形开裂并明显下沉,围限的土体超过100104m3;前部出现挤压凸(鼓)起或剪出现象。2.平洞中地压显著增加,侧向裂缝变化加剧,支撑、衬砌有破坏现象。3.滑坡体地面、地下监测点的观测成果出现整体位移,由等速变为加速;主体部分地面位移量每月大于10mm;或由适用的计算机程序提供的相应信息。4.地下水显著异常,钻孔水位、水温变化剧烈,泉水流量、水温明显增减或消失或出现新的泉水,水质变混。5.出现超过1983年汛期的降雨过程;奔龙溪上段严重塌岸,有堵塞自然排水通道的迹象。四临灾警报概略判断 在短期预报第1至第5条项的基础上继续恶化,尤应注意

45、如下诸项:1.滑体上部弧形开裂围限的土体大幅度下沉,两侧剪切裂缝发育并与之贯通,滑体地面开裂破坏严重,前方剪出、冒水和小规模塌滑。2.整体位移速度急剧增大,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拐点或突变,或由适用的计算机软件预报程序提供的相应信息。3.动物或水、热、气、声等异常,或其他前兆现象。上述条项多数具备时,判据成立。实例继共和农场滑坡:共和农场滑坡:中下更新统土体中下更新统土体体积体积10001000万万m m3 3,垂直滑距垂直滑距100m100m。发生在全新世晚期。发生在全新世晚期共和查中滑坡共和查中滑坡中下更新统土体,中下更新统土体,体积体积70007000万万m m3 3,水,水平滑距平

46、滑距500m500m,垂,垂直滑距直滑距200m200m,发,发生在全新世晚期生在全新世晚期共和查纳滑坡共和查纳滑坡体积体积3600360015001500(15152020)1.271.27亿亿m m3 3。水平滑距。水平滑距3000m3000m,垂直滑距,垂直滑距300m300m。发生于。发生于19431943年年2 2月月7 7日日黄河流域:贵德阿什贡滑坡黄河流域:贵德阿什贡滑坡体积体积3 3亿亿m m3 3,形成时代较早。发生在第三系碎屑岩中形成时代较早。发生在第三系碎屑岩中甘肃东乡县洒勒山滑坡(甘肃东乡县洒勒山滑坡(19831983年年3 3月月7 7日)日)体积体积31003100

47、万万m m3 3,堆积面积堆积面积1.3km1.3km2 2。伤亡。伤亡260260人人西安白鹿原滑坡西安白鹿原滑坡(1990(1990年年4 4月月1111日日)滑体滑体10010070m70m,滑距,滑距70m70m,发生在,发生在Q Q2 2、Q Q3 3黄土中黄土中西安白鹿原滑坡剖面示意图西安白鹿原滑坡剖面示意图湖北远安县盐池河崩塌湖北远安县盐池河崩塌(1980(1980年年6 6月月3 3日日)体积体积130130万万m m3 3,9 9个地震台同时测得震级个地震台同时测得震级MsMs1.41.4级。死级。死284284人人湖北秭归新滩滑坡湖北秭归新滩滑坡(1985(1985年年6

48、6月月1212日日)体积体积30003000万万m m3 3,入江,入江260260万万m m3 3湖北秭归新滩滑坡前湖北秭归新滩滑坡前湖北秭归新滩滑坡湖北秭归新滩滑坡地质图地质图新滩滑坡前彩色红外新滩滑坡前彩色红外航空影像航空影像新滩滑坡后彩色红外新滩滑坡后彩色红外航空影像航空影像重庆巫溪县城关崩重庆巫溪县城关崩塌塌(1987(1987年年9 9月月1 1日日)体积体积70007000万万m m3 3,伤亡,伤亡122122人人江西上饶县朝阳乡下源村滑坡江西上饶县朝阳乡下源村滑坡(1988(1988年年6 6月月2121日日)体积体积7.47.4万万m m3 3,堆积面积,堆积面积1.61.

49、6万万m m2 2,最大滑距,最大滑距235m235m。死死3838人,重伤人,重伤4949人人江西上饶县朝阳乡下源村滑坡地质图江西上饶县朝阳乡下源村滑坡地质图云阳五峰山滑坡云阳五峰山滑坡云阳五峰山滑坡堆积泥石流云阳五峰山滑坡堆积泥石流发生在发生在J J3s3s砂岩、泥岩中,体积砂岩、泥岩中,体积8 8万万m m3 3。第一。第一次滑:次滑:20012001年年1 1月月1717日;第二次滑:同年日;第二次滑:同年6 6月月1212日,降雨日,降雨60mm60mm;第三次滑:同年;第三次滑:同年6 6月月1818日降雨日降雨50mm50mm,并形成,并形成5000m5000m3 3泥石流;泥石

50、流;武隆县江北崩塌武隆县江北崩塌武隆县江北崩塌全貌武隆县江北崩塌全貌20012001年年5 5月月1 1日,武隆县城江北西段断高日,武隆县城江北西段断高切坡崩塌,体积约切坡崩塌,体积约1.61.6万万m m3 3,摧毁掩埋,摧毁掩埋建筑面积建筑面积4061m4061m2 2的的9 9层楼房,致死层楼房,致死7979人。人。高切坡由高切坡由T T3s3s砂岩夹泥岩互层组成,岩砂岩夹泥岩互层组成,岩层倾向层倾向NNE13NNE1311 11。7 泥石流监测 7.1 7.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 7.1.1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

51、监测、运动特征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流动动态要素、动力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监测。泥石流监测内容 形成条件监测 运动特征监测 流体特征监测 固体物质来源监测 气象水文条件监测 流动动态监测 动力要素监测 输移冲淤监测 物质组织监测 物理化学性质监测7 泥石流监测 7.1.2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质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类

52、型、规模的基础上(参见参见附录附录A、附录、附录B),),进行稳定状态监测。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进行稳定状态监测。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监测内容按的,其监测内容按6.1的规定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含松散物质(含构造破碎、风化构造破碎、风化松散体和人工弃石、松散体和人工弃石、弃土、弃渣等堆积物)的,应监测其在受暴雨、弃土、弃渣等堆积物)的,应监测其在受暴雨、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定状态。洪流冲蚀等作用下的稳定状态。7 泥石流监测 7.1.3 气象水文条件极为重要,应重点监测降雨气象水文条件极为重要,应重点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水源来自冰雪和冻土消融的,量和降雨

53、历时等;水源来自冰雪和冻土消融的,监测其消融水量和消融历时等。当上游有高山监测其消融水量和消融历时等。当上游有高山湖、水库、渠道时,应了解其有无渗漏等安全湖、水库、渠道时,应了解其有无渗漏等安全性。性。在固体物质集中分布地段,应进行降雨入渗在固体物质集中分布地段,应进行降雨入渗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动态监测。7 泥石流监测 7.1.4 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

54、取样分析,测定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等。体总径流量等。、级监测站(点),应监测泥位。7 泥石流监测 7.1.5 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泥石流流泥石流动力要素监测内容,包括泥石流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石流体动压力、龙头冲击力、石块冲击力和泥石流地声频谱、振幅等。地声频谱、振幅等。7.1.6 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内容,包括固体物质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内容,包括固体物质组成(岩性或矿物成分)、块度、颗粒组成和组成(岩性或矿物成分)、块度、颗粒组成和流体稠度、重度(重力密度)、

55、可溶盐等物理流体稠度、重度(重力密度)、可溶盐等物理化学特性,研究其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性化学特性,研究其结构、构造和物理化学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流变模式等。的内在联系与流变模式等。7 泥石流监测 7.2 7.2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7.2.1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监测方法应按形破坏监测方法应按6.2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宜在不同地质条件地段设立标准片松散物质的,宜在不同地质条件地段设立标准片蚀监测点,监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蚀监测点,监测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刷侵蚀量,分析形成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固体

56、物质供给量。分析形成泥石流临界雨量的固体物质供给量。7.2.2 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7 泥石流监测在有条件时,宜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监测系统等自动化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对冰雪消融型泥石流,还应对冰雪消融量进行监测。降雨入渗和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按6.2的规定。7.2.3 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泥石流动态要素、动力要素监测,应在选定的若干个断面上进行。

57、的若干个断面上进行。7 泥石流监测 a)小型泥石流沟或爆发频率低的泥石流沟,一般采用水文观测方法进行监测。b)较大的或爆发频率较高的泥石流沟,宜利用专门仪器进行监测。常用的有雷达测速仪、各种传感器与冲击力仪、超声波泥位计(带报警器)、无线遥测地声仪(带报警器)、地震式泥石流报警器,以及重复水准测量、动态立体摄影测量等。7 泥石流监测 7.2.4 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应与泥石流运动特征泥石流流体特征监测应与泥石流运动特征监测结合进行。监测结合进行。7.2.5 在有条件时,宜采用遥感技术对泥石流规在有条件时,宜采用遥感技术对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等进行中长期动态监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等进行

58、中长期动态监测,用地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体摄影测测,用地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量技术,进行短周期动态监测。7 泥石流监测 7.3 7.3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 泥石流监测频率与5.3相同。其中以降雨监测为中心的气象监测频率,应与附近气象部门气象站的监测频率保持一致。7.47.4监测点网布设监测点网布设 7.4.1 在泥石流补给区、流动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在泥石流补给区、流动区和堆积区,都应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网。数量的监测点网。7.4.2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滑坡、崩塌的,其变形破坏监测点网的布设按监测点网的

59、布设按6.4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规定。固体物质来源于松散物质的,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分区的基础上进其稳定性监测点网的布设,应在侵蚀程度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测点密度按表行,测点密度按表3确定。确定。7 泥石流监测表表3 3 松散物质稳定性测点布设数量表松散物质稳定性测点布设数量表侵蚀程度侵蚀程度测点密度(个测点密度(个/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严重侵蚀区严重侵蚀区2030中等侵蚀区中等侵蚀区1520轻微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可少布或不布测点可少布或不布测点7 泥石流监测 测点重点布设在严重侵蚀区内,并根据侵蚀强度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来调整。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泥石流气象站,应布设在泥以监

60、测降雨为主的泥石流气象站,应布设在泥石流沟或流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或试验场。降石流沟或流域内有代表性的地段或试验场。降雨按下列原则布设应监测点:雨按下列原则布设应监测点:a)泥石流形成区及其暴雨带内。b)泥石流沟或流域内滑坡、崩塌和松散物质储量最大的范围内及沟的上方。7 泥石流监测 c)测点选在四周空旷、平坦且风力影响小的地段。一般情况下,四周障碍物与仪器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顶高与仪器口高差的2倍。d)测点布设数量视泥石流沟或流域面积和测点代表性好坏而定。测点宜以网格状方式布设,泥石流沟或流域面积小时也可采用三角形方式布设。7.4.4 泥石流运动情况和流体特征监测断面布设数量、距泥石流运动情况和

61、流体特征监测断面布设数量、距离,视沟道地形、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在流通区纵坡、横离,视沟道地形、地质条件而定,一般在流通区纵坡、横断面形态变化处和地质条件变化处,以及弯道处等,都应断面形态变化处和地质条件变化处,以及弯道处等,都应布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下游保护区(居民点、重要设布设。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下游保护区(居民点、重要设施)撤离等防灾救灾所需提前警报的时间和泥石流运动速施)撤离等防灾救灾所需提前警报的时间和泥石流运动速度,可按下式估算:度,可按下式估算:7 泥石流监测 LtV(1)式中:L断面距防护点的距离(m);t需提前报警的时间(h);V泥石流运动速度(m/h),多按下游居民避难的最

62、短时间考虑。泥位监测点布设在防护点上游的基岩跌水或卡口处(距防护点的距离L(m)部位,且在其区间河段内无其它径流补给或补给量可忽略不计。监测并确定警报泥位及雨量。VtL7 泥石流监测 7.5 7.5 活动预报活动预报 7.5.1 泥石流活动预报方法很多,包括宏观前兆泥石流活动预报方法很多,包括宏观前兆法、类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仪法、类比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仪器微观监测法等,可结合不同地区泥石流活动特器微观监测法等,可结合不同地区泥石流活动特点和监测资料选择使用。点和监测资料选择使用。7.5.2 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按时间分为预测级

63、、预报级、警报级三个等级。各级内容见表预报级、警报级三个等级。各级内容见表4。7 泥石流监测表表4 4 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表泥石流活动预报等级表预报等级预报等级时时 间间空空 间间方方 法法指指 标标手手 段段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中、长期预中、长期预报报(预测级)(预测级)1年以上年以上区域,单区域,单沟沟调查评调查评价价危险度危险度危险度区划和数危险度区划和数据库据库防治工程或防治工程或搬迁搬迁短期预报短期预报(预报级)(预报级)1年至年至几小时几小时区域,单区域,单沟沟调查评调查评价价和监测和监测临界值临界值1、流域、沟谷自、流域、沟谷自然、地貌、然、地貌、地质、社会地质、社会因素分析;因素分

64、析;2、暴雨监测、暴雨监测抢险应急工抢险应急工程或常程或常规紧急规紧急避难避难临灾预报临灾预报(警报级)(警报级)几小时几小时以内以内单沟单沟监测监测警戒值警戒值降雨、泥位、地降雨、泥位、地声、流速等声、流速等监测仪器及监测仪器及其报警装置其报警装置紧急避难紧急避难 区域性泥石流预报等级和单沟泥石流警报级预区域性泥石流预报等级和单沟泥石流警报级预报发出的最晚时间,按规定。报发出的最晚时间,按规定。7 泥石流监测 7.5.3 泥石流活动预测泥石流活动预测 泥石流泥石流活动预测,应对已取得的泥石流勘查、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石流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因素,对泥石流的活动规律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性进行危

65、险度进行评判。泥石流活动预测方法参考附录录G。7.5.4 泥石流活动预报泥石流活动预报 a)泥石流活动预报应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应详细分析研究地质、地貌资料和监测数据,掌握泥石流活动的激发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及时接收各种指标,并迅速传递到下游保护区。7 泥石流监测泥石流预报的核心是确定泥石流活动的临界条件,包括:固体物质贮量及其含水量、稳定性和沟谷纵坡等地质地貌临界条件,降雨量、雨强、径流量等降雨径流临界条件等。泥石流活动的地质地貌临界条件,一般在实地调查和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类比分析、稳定性计算等方法确定。降雨径流临界条件,主要根据监测资料确定,而径流量往往决定于降雨量,故降雨量临

66、界值是分析研究的重点。b)泥石流活动预报包括区域性(含局地性)预报和单沟预报。利用短历时暴雨对单沟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报的方法参考附录H。7 泥石流监测 7.5.5 泥石流活动警报泥石流活动警报 在泥石流临近爆发时,原地监测站(或监测中心)应根据泥石流主要影响因素接近临界值的程度及振动、声音、泥位等特征,迅速向下游保护区发出警报信息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成昆线:共和县太平沟泥石流(成昆线:共和县太平沟泥石流(19881988年年7 7月月2020日)日)成昆线:喜德铁西车站泥石流(成昆线:喜德铁西车站泥石流(19881988年年9 9月月2 2日)日)云南小江泥石流云南小江泥石流陕西华山泥石流陕西华山泥石流鱼石鱼石(体积(体积23.723.718.618.69.1=4011.46m9.1=4011.46m3 3)石刻记载泥石流案发时间石刻记载泥石流案发时间河北满城西高士庄泥石流河北满城西高士庄泥石流(19891989年年7 7月月2222日)日)3 3日暴雨日暴雨345mm345mm,泥石流体积泥石流体积1 1万万m m3 3,龙头高,龙头高3 3米,米,死死5 5人,伤人,伤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