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053002133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0532184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05300213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05300213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05300213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05300213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053002133(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五月月考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现代文阅读(35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不喜欢“怪力乱神”。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 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和顺积中”,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2、。”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李渔闲情偶寄)。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再比如像桃花扇,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在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

3、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德国美学家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如大家所熟知的西厢记,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喜剧情节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满了生

4、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 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望。 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 摘选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

5、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B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 C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崇实践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 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阐释,具有

6、深刻的美学内涵,周易同样如此。 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 D“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 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 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判定在我

7、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D“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寂 寞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

8、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

9、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

10、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

11、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B作者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心像洗淘了一番似的,感到自己很渺小,而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感都不会有的。C作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

12、的境地里,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D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即强迫自己入于随缘偶得的寂寞的心境,忘掉一切怅惘。5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5分)6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

13、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材料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14、也是道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

15、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迷。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

16、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

17、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摘编自佘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8.下列对材

18、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角度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功能。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描述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这与我国界定有所不同。 D.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富有综合性、包容性。 E.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9.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

19、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

20、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学|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

21、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

22、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23、。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月圆【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

24、,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指众星。14.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分)15.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2) 荀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 , 。”(3) 柳永雨霖铃“ ”中的“阔

25、”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杜甫旅夜抒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阔”字极为相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我的同桌学习非常认真,每堂课都仔细听讲,课间的几分钟也在安之若素地写作业,神情十分专注,因此学习效率极高。我们既要对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又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警觉,审时度势,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稳中求进,行稳致远。防范并化解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先从坏处着想,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把握主动权。一部反映西南联合大学的电影无问东西日前在各大影院上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到电影院观看的人座无虚席。尽管某

26、歌手因负面新闻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多次批评,但不少的粉丝仍然对他穷追不舍,为其行为百般辩护。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如履薄冰,越要居安思危,绝不能犯战略性、原则错误。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石济高铁正式开通,两地旅行时间从原来最快约四个小时缩短到约两个小时左右,标志着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中的“四横”完美收官。B.如果我们有了过硬本领,就能够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把伟大的事业推向新境界。C.通知还要求,所有被广电总局警告、整改、停播处理的节目,一律不得以成片

27、、花絮、片断等形式播出,包括不得转移到互联网上播出。D.韩国统一部确认,朝鲜同意在板门店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高级别会谈,讨论韩国平昌冬奥会参赛事宜以及韩朝关系改善等问题。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华同学千万不要丧气,困难只是暂时的,如你需要指点的话,我一定不吝赐教。B.重阳佳节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C.火车晚点了,不敢劳动大驾到车站迎接,各位只须在家恭候即可,我们马上就到。D.我家昨晚在本小区丢失小花狗一只, 如有收留或发现线索者, 请马上送还主人。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28、,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虽然大多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对我们的生活却很有指导意义,比如“”就是如此。这里说的“百步走”是指散步,因为,它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需要注意,“饭后”,而是指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一场大病痊愈之后,我反省了自己,对生活方式与健康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如果平时多多锻炼,一个人就不会生病,只要多吃蔬菜,就能保证身体营养的均衡,体重降下来了,身体也就健康了。并不是多多锻炼就不会生病。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

29、根据要求写作文。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司马光时间是审查一切罪犯的最老练的法官。 莎士比亚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爱迪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 毕淑敏世界上有很多名人,说过很多经典的话语,无数的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5月月考答案4.D解析“强迫自己入于随缘偶得的寂寞的心境,忘掉一

30、切怅惘”不合文意。5.答:_示例:寂寞是一瞬间的存在,一霎间的妙悟;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心猿意马。_解析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6.答:_示例: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霎间的妙悟

31、。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_解析6分,观点1分,理由4分,语言表达1分。如有其它理由,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7.D(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8.BC(A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D应为材料四在论述素养在内层最本质特点时,“具有”而不是“富有”综合性、包容性”。E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阻研究

32、,以及素养本质特点。)(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9.(1)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2)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而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

33、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每点2分,共4分。分类正确,合理解析可酌情给分)10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

34、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等,表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及代词等。比如本题中就可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11 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名称谓等。然后应结合文本的

35、内容做出正确的辨析。12C【试题解析】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试方向】此题主要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一个选项针对一个事件,前面是人物的性格,后面是事件反映这种性格,和原文对照看选项转述是否正确。13.(1)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被歪曲,你改变(原有的想法)说其他你想要的吧,赵王就没有再次说话(请求)了。 (2)后来青州闹蝗虫闹得很厉害,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

36、平原境内丰收了很多年,百姓歌颂赵憙。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说说;“它”,其他;“欲”,要求;“复”,再。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就;“岁屡”,连年;“歌”,歌颂。【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南阳宛郡人。年轻时就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更始笑道:“还是个小孩,怎么能挑着重担走很远呢?”于是

37、把赵憙任命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更始失败,赵憙被赤眉兵围困,形势急迫,于是爬上房子逃走了,赵憙和好友韩伯仲等数十人带着小孩和体弱者,直出武关,伯仲因为老婆长的漂亮,担心有人强暴她,而使自己受害,想把老婆扔在路边。赵憙怒责,伯仲不听,于是赵憙将泥炭涂在伯仲老婆的脸上,自己用手推车推着她。每次路上遇见盗贼,或者有人逼迫(把女人留下),赵憙就说她有重病,使她免于受难。到了丹水县,遇到了更始的亲属,他们都赤身光脚,满身污泥,饥饿困苦无法前进了,赵憙见了悲感交集,把所装衣物钱粮都给了他们,把他们护送回乡里。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先做过琅琊相,好强不守

38、法度,掠夺兼并,大家都很怕他。赵憙下车,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问其奸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有很多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快病死了,(皇帝)车驾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想要什么。赵王说,我和李子春关系不错,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白费,你说个别的吧。赵王再也没有话说了。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大帅,余党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的身体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边上的郡里。皇帝听从了

39、他的意见,把他们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蛋。后来青州闹蝗虫闹得很厉害,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赵憙。三十年,赵憙上书说现在应该封禅,适合三雍之礼。中元元年,跟着光武帝去泰山封禅。等到皇帝死掉以后,赵憙接受遗诏,主持葬礼。当时,藩王都在京城,自从王莽篡位作乱以来,旧的典章制度不复存在,太子和东海王等人随便坐在一起,宪章没有秩序,赵憙表情凝重,横剑来到殿阶上,把其他藩王都扶下去,以显示尊卑有别。当时藩属国的官员进出宫殿与中央的办公机构,与其他的官员没有区别,赵憙上表把这些人被护送到京城周边各县,让其他藩王都回到他们自己的公馆,只有早晚才能进见

40、,赵憙整顿礼仪,加强守卫,朝廷内外整肃有序。建初五年,他患病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等到去世后,皇帝亲自前往吊唁。享年八十四岁,谥号为正侯。【古诗2015安徽卷答案】14、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写满五幅画面即给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意境的营造。第一、二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当;对着,当楼即为对着楼。满;特指圆月。寒江: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动:闪动。夜扉:夜间的屋门。这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

41、之上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第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委:委蛇,曲折绵延,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不定:不住,不止。席绮:绮席,漂亮的席具。逾:越,更加。依,仍旧。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句“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未缺:即满月的代称。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高悬:高挂,这里指圆月高挂夜空。列宿:众星,列宿稀:星星稀少。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

42、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15、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2分)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2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和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的把握,题目中已经指出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相对来说就降低了难度,写明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故园:故乡。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开花。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共:与亲人一起。清辉:月亮的光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

43、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16.(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都是指出通过向他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老师(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暮霭沉沉楚天阔”17.B(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使用错误。审时度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正确。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穷追不舍:意思是使劲地追逐着,不放弃。也比喻做事执着

44、。用于追负面影星,不当。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正确。)18.D(A“约”“左右”语义重复,B“不为风险所惧”的意思是“不被风险惧怕”,应该是“不惧怕风险”,搭配不当,C“被”与“处理”搭配不当。)19.B(A.“指点”“不吝赐教”不妥,C“恭候”不当,D“马上送还”有强迫命令的口吻。)20.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只答“饭后百步走”不得分) 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如和“消化”不沾边则不得分) 不是指刚吃完饭(如与原文不连贯,应酌情扣分)21.参考答案:并不是多吃蔬菜就能保证身体营养均衡。并不是体重降下来了身体就健康了。22.参考解析: 诚信;时间;坚持;勤奋;读书;生命。具体写作时可参考以下立意角度:(1)勤奋与坚持;(2)时间与坚持;(3)读书与勤奋;(4)诚信与生命等。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六则名句中选取两三个语句来确定立意,写作空间更大,更易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12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