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50479294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许多人都非常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我整理的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1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化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说明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分,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育,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2、。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准确的学问(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准确学问外的教条。罗素在“准确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假如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当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

3、。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肯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或许有肯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方说明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爱好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念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爱好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4、?”“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试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犹如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可能有人要问,那进化论又是什么?个人认为进化是白鱼黑眼上的一点,我在上面提到,科学的一个特点是重复性,到目前为止,碳水化合物还不能合成出灵性,简洁地说是细胞,也就是说进化的源头还没找到。我们为什么要把时间奢侈在这么无聊的问题上,罗素认为一是历史责任,二是面临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几亿个恒星,而我们人类只是一颗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们是无助的,还是宿命的?面对浩瀚的星空,孤寂啊。罗素说:“在显明的希望与恐惊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苦痛的

5、;可是假如在没有令人安慰的神话故事的陪伴下,我们仍旧希望活下去的话,我们必需忍受这种不确定性。”罗素认为忘却问题以及声称已经找到了确凿答案都是无益的,假如我们遗忘了我们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们会对很多重要的东西麻木不仁;而神学的武断,说我们对无知而具有学问,则会产生对宇宙的狂傲感。个人觉得无神论的狂傲是无知,神学家的狂傲则是误知。我们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探讨,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

6、,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的确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实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2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如同整个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顺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楚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根据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7、),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射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比照中国历史年表,发觉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如同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中国传统汉文化

8、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学问分子都很难找到了。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探讨对象的哲学体系,从今,哲学将人本身作为探讨对象,并由此起先了

9、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探讨。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3罗素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老师举荐过,由于听到许多评论说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说明并不很忠实于原意,而且我记得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所以始终没敢看,怕被他的先入为主影响太深。后来由于专业课要讲这本书,老师做了要求,我就看了这本被称为经典的著作。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这本书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满足。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很幽默,说的夸张点,简直可以当一本略微深邃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也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性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缘由了。首先,论述清楚,这一点可能和罗素搞逻辑的事实有关。这或许是许多人认为罗素不懂形

10、而上学的缘由,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邃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许多细腻精微的意思。但是假如这是一种错误,我喜爱这种错误。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一本很平安健康的书,或许我浅薄了一点,但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急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楚明白,即使不清楚明白的东西也会清楚明白的承认这一点。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些都是令我喜爱这本书的缘由。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接受罗素自己而不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行避开的问题。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

11、帮助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才智的现代人。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动身,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分。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有很多,各有其优点。相比之下,我认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优势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亲密联系中讲解并描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索的结果。社会环境

12、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当然了这本书应当说还是有偏颇的,比如,尼采这一章(尼采是我唯一看过原着的人),他没有提到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之类美学见解。而这一点是尼采的思想中也很有影响的部分。最明显的是,由于哲学立场不同,罗素对思辨哲学抱有偏见和轻视看法,他也就不行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德国的思辨哲学,尤其在对黑格尔的哲学上更是如此。我推想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论述也是可能有偏颇的。但是罗素终归是人,所以也不用苛求他写出一本肯定完备肯定忠实的书。就我而言,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

13、就像来到了一个新大陆:原来话可以说的这么清晰!很幸运在启蒙时能看到这本书。总体说来,罗素的这本书使得我信任哲学是很实在的一门学问,而不是我以前出于无知所认为的纯粹是书呆子的梦呓。或许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4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急的威逼: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敬重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行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

14、旨在教育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见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逼。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开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依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供应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假如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

15、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见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行知论,主见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探讨,而这一探讨始终持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定是科学所无法说明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起先

16、,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行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才智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明显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当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同理,如今很多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终归是错误,不因是谁而变更,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索,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念,但

17、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假如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可以在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对很少能是最终不易的。即无论经验几次相互反对,都不过是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恒久不要放弃自我思索,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改变

18、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辩,这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好玩的探讨:“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既然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诸如此类的批驳数不胜数。罗素还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在和宇宙对比之下,过分地强调了人。自怀疑主义者们起,就始终在探讨人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获得新学问,而他们的先驱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乃至于苏格拉底那过分地强调伦理的论述、柏拉图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创建的纯粹思维世界、亚里士多德将“目的”作为科学的基本

19、观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错误。尽管他们有着绝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那么他们的天才便成了这些错误观点为害无穷的帮凶了。哲学若不能指导人前进,就失去了其主动意义。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5但凡想到哲学,总是出现宁静沉稳的哲学家,通篇长论的哲学文献,还有千转百弯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哲学是高深莫测难以触及的,可是正因为它的深,我们更须要去领会在不同于我们常读的校内小说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一种哲人的俯瞰这个世界的视野。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说明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分,实在无助于我们

20、哲学气质的培育,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阅读,更有利于我们哲学思维的形成。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准确的学问(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准确学问外的教条。罗素在“准确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我因此也想到,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

21、,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肯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或许有肯定成分的“科学”, 这个比方说明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爱好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念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使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爱好的

22、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试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犹如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 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探讨,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的确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

23、你的心灵才真实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总而言之,读罗素,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是对自我的升华,哲学,是才智的代名,读过西方哲学史,让我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6略去金木水火土,西方哲学史浩浩汤汤从爱琴海文明摇篮希腊说起。城邦政治高度发达,公共探讨是有识之士参加政治议题的首选方案。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了以诡辩为名的智者学派他们声称人是万物之灵,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即任何观点都是正确的,民风一度败坏。让学生找“最大的一株麦子”的苏格拉底出现了。据说他身材矮小,鼻头扁平,出身贫寒,但擅长与各类人交谈。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众人无不为他精妙的才学和

24、个人魅力所倾倒,忘了他的长相。苏格拉底虽然温柔谦逊,却擅长用一个个批判性的追问使一个一般的观点和概念得到更正或证伪,从而使概念更加清楚。这种方法叫做“助产士”的方法。他主见要“相识自己”,宣扬美德、节俭等美德,并亲身实践。即使国王给他赐死,有挚友帮他越狱,他也说:我已经享受了一辈子的法律给我带来的爱护,现在我不能自己破坏法律。在苏格拉底之后,出身贵族的柏拉图接过了苏格拉底的衣钵。由于苏格拉底缺乏著作,两人的观点通常难以辨别,有一种观点认为柏拉图即苏格拉底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他的志向国构筑了一副奇异的学科图景。亚里士多德是故事的下一个主子公。他被称为“全才”,涉猎各种学科。虽然他许多关于物理学科的

25、观点在后来被证明是落后过时的,但仍不影响他成犯难得地构建了一整套学问系统的哲学奇才。越过这一时期,便是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前者宣扬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后者则与苏格拉底等大家的观点类似,整体更为形而上。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芝诺,也就是阿喀琉斯悖论(阿喀琉斯跑不过乌龟)的提出者。时间来到中世纪,哲学起先向宗教依附,成为教会的洗脚婢。各类经院哲学不断将世界从多神论塑造为一神论。这里不再做赘述。直到数学方法“光荣复兴”和自然科学“闪亮登场”,经院哲学最终有了强有力的反对者。作为数学家的笛卡尔持唯理主义(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学问应当由理性的学问、公认原则推导出。反之,从个人阅历

26、推导出的学问是不行靠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个人阅历可以完全等同于世界真相,从其推导出的学问必定具有偏误。举个简洁的例子,在高考的欧几里得数学里,平面图形画得非常标准,但是用尺量是不得分的,必需用逻辑推导证明。这个观念的局限性自不待言好像仅适用于数学方面的学问。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承认学问是局限的,但日常生活中运用有限的学问是有裨益的。欧陆相对的大不列颠岛兴起了阅历主义,它好像是实证的前身。在这之间的一、两百年,阅历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关于上帝存在形式的探讨不断对立、折中(折中主义)、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叱咤风云的实证主义。对于上帝,各派纷争来来回回,在多神论、一神论、泛神论、自然神论甚至

27、无神论之间争夺探讨。在多神论时代,宙斯的力气是“有限的”,神也是不止一个的;一神论则稳固了上帝不行撼动的地位有一种学派认为,上帝按他想要的样子塑造了人和世界。Father,Sonandthe HolyGhost(天父、天子、天灵)是上帝显现的三个阶段;或也有说上帝派耶稣基督为自己的化身来到人间替人类受苦难;世界万物本不存在善,是上帝定义了善。在一神论里,上帝通常是与自然分别的,独立地主宰世界。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机械论取得了一席之地。泛神论、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取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尚不用赘述。自然神论倾向于认为上帝即自然、世界、宇宙的一切,他没有人的形态、意识和情感,但他创建

28、了世间万物的规律,他便是世间万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朴实的,充溢着关于自然界各种元素的揣测和想象,“原子”等概念在这一时期提出;经过了之一阶段的哲学,起先向形而上发展。形而上便是探讨存在之存在为什么g的值是9。8?为什么风从高压到低压?形而上探究的问题是宇宙间一切改变的统一规律、根本缘由。然而经过这一阶段,越来越少人再情愿花时间去探究“悬而未决”的形而上问题,而转向更具好用意义的实证主义。相对于形而上,实证主义更关切“怎么做”的问题,而不关切“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在后真相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索形而上的探讨对传播学的参考意义。当我们指代一个物体“杯子”的时候,我们指代的不是杯子本身,而只是它的“象”。因为我们无法对这个东西全面了解。我们无法知道杯子全部拐角的弧度、全部的缺口和灰尘,我们知道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而我们只指代表象、现象,而其本质是难以完全触达的。这个悖论使得“真相”根本难以被我们所接触到。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