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论文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50330979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铁路工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铁路工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铁路工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铁路工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工程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创新意识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摘 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铁路运输是综合交通运 输体系的骨干。我国的铁路建设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发展曲折、 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铁路运输行业更是成了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重 点和难点。由此弓I发出问题:如何在未来时期内明确自己的发展战 略,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路情的发展道路,成为一个理论意 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的严肃课题。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飞 速发展的时代。而创新意识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铁路建 设中,建设者们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依靠技术创新科学 地促进了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迅速提升。尤其是我国高速铁 路建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立足自主

2、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路网分布从人民铁道报等权威报刊的统计中显示,我国的铁路路 网分布不均衡,路网密度小,而与之配套的铁路机构庞大、人员冗 余多、管理效率低、运输主业负担沉重。我国铁路网主要分布在东 北、华中和华北地区,而我国的西北、西南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铁路总量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地 区经济发展的“瓶颈”。1七年前我国铁路状况及技术装备水平回顾2003年初,全国铁路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也只有62公 里;中国的高速铁路仍在规划论证中,虽然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但还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载铁路的牵引重量最高才达到5000 吨;青藏铁路建设中“三大难题”公关正在推

3、进;铁路客车的基本 车型,是上世纪80年代引入的25型车,新型快速客车也不适应要 求,且数量偏少;C60货车供应不足,重载货车还无法形成规模。2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竞争。“不 创新就灭亡”创新是现代企业充满经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获得持 久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力。3成功案例例如:中国一汽为了创新,以惊人的速度实行了 “单轨制垂 直转产”的换型技改工程,丢掉了沿用几十年的设备,甩掉了“从 1956年生产中国第一辆解放汽车到1986年,30年一贯制生产解放 汽车拖了中国汽车业后腿”的帽子,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奇 迹。2002年,一汽中

4、重型卡车超越了世界卡车两大巨头“奔驰”和 “沃尔沃”,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一汽大胆的技术创新实践说明,敢于创新者虽然在搞毁 灭,但他们毁灭的是落后的旧东西,然而他们毁灭落后的前提却是 勇于创新,创新出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新技术,它能为企业的生存和 发展带来生机,勇于创新者是在搞大创造。因为没有毁灭就没有新 生,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中国一汽如果不改革、 不创新,就不会获取2002年的辉煌。20世纪以来,中国铁路领军者在认真研究国际上先进国家同 行业发展经历的同时,借鉴了国内成功企业的创新经验,为促进我 国铁路建设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果断决策并成功实施了 “六次” 大面积提速工程。20

5、03年6月,铁道部提出,要不断提高铁路技术 装备水平,实现客货分线,建设新线和客运专线,开行自主研发有 独立知识产权的“动车组”等一系列符合我国铁路现状的科学措施, 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能力的要求。2007年,青藏铁路在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 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成功 经验再次证明,依靠技术创新可加快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4货车重裁运输技术能力创世界新高大秦铁路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大秦铁路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高的重载 铁路,为加快发展我国及世界铁路重载运输提供了成功范例。5铁路客运专线建

6、设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的实践证明,依靠技术创新,引领铁 路客运专线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依靠技术创新,确保了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客运专线建设。通过京津城际铁路建设和运营实 践,在高速铁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初步形成了 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并已成功运用到其他客 运专线建设。5.1津沪线再度提速9分钟,让旅客出行快捷方便2009年,津沪“Z字头”正式升级为动卧,开行的D341/2 次动车组比原来的Z41/2次用时再度缩短了 1小时20分钟,天津到 上海只需9小时21分钟。2010年8月11日起,天津开往上海的D341/2次改经沪宁 线运行,并改

7、为上海虹桥站终到、始发:上海虹桥站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投用)。改走沪宁线后,沿途增加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昆山南停靠站,天津至上海全程再次提速9分钟,全程只需9小时 12分钟。乘客抵达上海虹桥站后,换乘地铁2号线最为便捷经济, 途经虹桥2号航站楼、中山公园、江苏路、静安寺、南京西路、人 民广场、陆家嘴、世纪大道、张江高科、浦东国际机场等地。此举 措,为津沪间出行旅客提供了方便,进一步缓解了津沪间旅客出行 难的问题。5.2京沪高铁2011年有望实现全线贯通京沪高铁全长1318 km,80%的桥梁,设计时速将达到 350km以上,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其技术含量、

8、自主创新亮点、建设难度,目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京沪高速铁路以及天津西站建设工期的提前2011年有 望实现全线开通。届时,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天津至上海只需4个多 小时,可比目前津沪间动车组运行时间缩短一半多。6铁路客站设计施工技术实现重大创新在铁道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借鉴世界铁路客站 的文明成果,实现了设计施工的一系列创新。随着一大批设计先进、 设施完备、功能完善、体现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铁路客站 陆续建成,人民群众的出行环境将得到全面改善。据了解,“十一 五”期间,我国铁路新建和改扩建的现代化客站将达548座。7通信信号和信息化技术迈上新台阶京津城际铁路集成创新了我国高速

9、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自主研发了站车数字化旅客服务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和部分重要干 线广泛采用了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新一代调度集中 系统(CTC)。全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覆盖率达到95.7%, 客票发售与预定系统和货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升级,铁路信息化在 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通信信号和 信息化技术迈上新台阶。8安全技术装备及科研成果水平大幅提升8.1我国强风区高铁900吨箱梁生产技术实现突破8月16日,我国首例强风区高速铁路900吨箱梁在吐鲁番制 梁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强风区高铁900吨箱梁生产技术实现突 破,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8.

10、2建立线路三维精确定位系统在提速干线方面,建立线路三维精确定位系统,实现了提速 线路质量的全方位检测监控;建成信号微机检测系统,实现了电务 设备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监控。机车车辆方面,主要干线建成5丁系 统,实现了客货列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主要编组站建成货运安 全视频监控系统,强化了货运安全的检测监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 的提升,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基本稳定提供了技术保障。9近年来铁路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9.1依靠技术创新引领铁路现代化建设概况近年来,中国铁路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尤其是 技术创新的速度,令世界同行赞叹不已。9.1.1 2008年建成京津城际铁路实现奥运前开通运营200

11、8年奥运前,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在确保旅客出行绝 对安全的前提下,以其强大的运输能力和极小的列车运行间隔时间, 几乎接近公交化能够应对急剧增加的高峰客流,使旅客不再“一票 难求”。两年来,往返穿梭京津两城之间的“和谐号”高速动车组 让人们在旅途中尽享舒适、快捷、惬意。仅用半小时就可到达的京 津城际铁路的建成,“和谐号”高速动车组的成功运营,是中国铁 路技术创新的又一项成果。9.1.2 2009年武广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及重点竣工项目借鉴“京津城际铁路示范线”的成功经验,2009年12月26 日,又建成了时速350km的武广高速铁路并正式开通运营。它是我 国也是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速

12、度最高的高速铁路,它 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创新战略举措的正确并取得了阶段性重 大成果。2009年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宁波台州-温州、温州-福州、 福州-厦门等客运专线相继建成通车。年内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km、 复线铺轨4063km,投产新线5557km ,其中客运专线2319 km是 新建铁路最多的一年。截至2009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8.6万 km,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9.1.3 2010年铁路建设工程在建项目9.1.3.1汉宜铁路沉湖汉江特大桥合龙8月16日,(武)汉宜(昌)铁路沉湖汉江特大桥胜利合龙。 该桥主跨168米,是目前全国最大跨度的连续钢构铁路特大桥9.1.3.

13、2昌九城际高铁即将建成投产九月初,昌九城际高铁联调联试接近尾声,标志着江西省第 一条新建高速铁路昌九城际高铁即将建成投产。昌九城际高铁与京 九铁路并行,自九江站引出,经庐山、德安、共青城、永修、乐化 至南昌北站,新建正线114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昌九城际高 铁的开通运营,将加快形成昌九工业走廊,优化中部地区铁路网结 构,实现客货分线运输,缓解铁路“瓶颈”制约,为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提供可靠运力保障,也是江西步入高铁时代的重要标志。9.1.3.3京沪高速铁路等在建重点工程项目目前,京沪高速铁路等在建重点工程项目有300项,其中客 运专线和城际铁路项目超过40项,建成规模超过1万km。到201

14、2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km以上,电气化和复现率将达 到50%以上,以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将达到1.3 万km,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10依靠技术创新推进我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2009年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确定:我国铁路将继续推 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扩大创新成果的应用,实现对众多技术创新 成果的集成,建立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部领导提出:一是继续推进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京津城际铁路技 术创新成果,依托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在工务工程、牵引供 电等方面实施重点技术攻关。解决客运专线基础沉降、结构耐久、 节能

15、环保等技术难题,尽快形成技术创新成果。围绕高速铁路系统 试验、列车控制新领域,加快国家级研究实验平台建设,为高速铁 路和客运专线建设运营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深化机车车辆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平台,加 快研制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开发动车组卧铺车、餐车等系列产品。 抓紧9600干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上线试验等工作,尽早形成 批量生产能力。加快大型养路机械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高 国产大型养路机械的设计制造水平。三是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力量对近年来的铁路技术 创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建立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设计、制造和运 营维护标准体系,推动部分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为我国机车车辆 产业走

16、向世界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 管理成套技术体系。继续深入开展重载列车技术研究,完善我国重 载运输技术标准体系。四是提高铁路信息化水平。加快客运专线运营调度、客运服 务系统和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客运 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客运站车信息无线交互系统,推广车站外补票 系统,开发应用货物运单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货票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客货营销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资源整合和共享,强化铁路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信息综合利用和安全保障能力。为了尽快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铁道部针对运能紧张状 况决定:“争取利用几年时间,解决广大旅客出行难的问题,尤其 要满足

17、人民群众在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出行的乘车需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9年,国家主管 部门批准22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将建成79条轨道交通线路, 总长2260KM,总投资8820亿元。到2015年前后,我国建成和在 建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总里程将超过4189KM。可以看出 2010年-2020年,仍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高峰期。我国主要城市 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成后,并在全国重点大中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与“国铁”实现“零换乘”,此举,将会为拉动经济,惠及旅客、 社会和民生带来诸多方便。尤其是2003年6月以来,铁路建设的实践和成果充分证明, 铁道部践行的依靠技术创新引领

18、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战 略举措,符合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依据我国国情提 出的求真务实”和科学发展观”。10结语综上所述,我国铁路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果,达到了 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发展水平,在借鉴国际、国内先进企业成功经验 的同时,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正确决策,坚定不移地领导全路广 大参建者奋力拼搏,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铁路建设的成果证明, 依靠技术创新实现铁路“跨越式”快速发展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 观”的成功实践。笔者感悟到:“我国铁路建设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并不断加大 技术创新力度,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在确保安全的前 提下,减小旅客列车运行间隔,最大限度挖掘运输潜力,尽快实施客 货分线,增加重载货车数量,迅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对铁路建 设的要求,以技术创新引领铁路建设。参考文献2009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初以来,人民铁道、经济日报等相关信息。作者简介:谢学璞北京铁路局天津办事处工程师2013年4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佟立夫 1208102116中南大学道路工程论文论创新意识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学院:土木工程班级:1015姓名:佟立夫学号:12081021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