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本体感觉与平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50113167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2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学PPT课件本体感觉与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医学PPT课件本体感觉与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医学PPT课件本体感觉与平衡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医学PPT课件本体感觉与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PPT课件本体感觉与平衡(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训练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训练1 为什么?为什么?o 扭伤后的关节为什么很容易再次扭伤?扭伤后的关节为什么很容易再次扭伤?o 偏瘫或截瘫患者在卧位或坐位肌力至偏瘫或截瘫患者在卧位或坐位肌力至少有少有3-4级,但为什么不能站立或不级,但为什么不能站立或不能行走?能行走?o 中风偏瘫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在已有独中风偏瘫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在已有独立行走的能力,为什么极易跌倒?甚立行走的能力,为什么极易跌倒?甚至在洗脸时或突然回一下头时就会跌至在洗脸时或突然回一下头时就会跌倒?倒?o 本体感觉本体感觉2 什么是本体感觉?什么是本体感觉?o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本体觉又称深

2、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例如,人在(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动作等)。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动作等)。o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两点辨别觉等)。精细触觉(如两点辨别觉等)。3 本体感觉的分类本体感觉的分类o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可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路可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o意识性本体感觉意识性本体感觉n此传导通路此传导通路 能将本体觉传至能将本体觉传至大脑皮质大脑皮质而引起而引起意识性感觉意识性感觉(感感知机体

3、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知机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n此传导路还传导精细触觉(包括辨别皮肤两点辨别觉和辨别物此传导路还传导精细触觉(包括辨别皮肤两点辨别觉和辨别物体形状、大小、软硬和纹理粗细等的实体觉)。它由三级神经体形状、大小、软硬和纹理粗细等的实体觉)。它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元组成。o 非意识性本体觉非意识性本体觉n此传导通路是把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冲动传至此传导通路是把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冲动传至小脑小脑,不产生意,不产生意识性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识性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身体的姿势和平衡。由两级神经元组成。以维身体的姿势

4、和平衡。由两级神经元组成。4 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o 人体平衡感觉输入包括人体平衡感觉输入包括3个方面:个方面:n 前庭前庭维持平衡,听觉、视觉刺激定位维持平衡,听觉、视觉刺激定位 n 视觉视觉站立位姿势控制站立位姿势控制 n 本体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感觉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感觉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和运动 o 本体感觉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因素。本体感觉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因素。5 与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与平衡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o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皮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的基底核,前庭迷路系统,深部感觉(本质的基底核,前庭迷路系统,深部感觉(本体感觉)、

5、视觉体感觉)、视觉等共同参与下完成运动的平衡和协调,称为共济运动。o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传导通路o 前庭系统传导通路前庭系统传导通路o 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 6 1、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o 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明了)。者尚不明了)。o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三级神经元三级神经元n第第1:脊神经节细胞:脊神经节细胞(脊髓)(脊髓)n第第2:薄束核、楔束核内薄束核、楔束核内(延髓)(延髓)n第第3: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丘脑)(丘脑)o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通路

6、二级神经元二级神经元n第第1:脊神经节细胞:脊神经节细胞n第第2:o胸核、腰骶节段胸核、腰骶节段VVII层层下肢和躯干下肢和躯干o 颈膨大第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上肢和颈部上肢和颈部 7 感受器感受器躯干四肢肌腱、关节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皮肤感受器周围突周围突脊脊N N第一级第一级N N元元脊脊N N节节中枢突中枢突后根内侧部后根内侧部薄束、楔束薄束、楔束第二级第二级N N元元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交叉交叉丘系交叉丘系交叉第三级第三级N N元元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腹后外侧核投射纤维投射纤维丘脑上辐射丘脑上辐射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

7、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部分中央前回部分中央前回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对对侧侧(内囊后肢内囊后肢)S5S5C8C8T4T4L3L3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S5S5C8C8T4T4L3L3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8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o第第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脊神经节内n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器器n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分别终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分别终止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止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VVII层层o第第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VVII层层n脊髓小脑

8、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n脊髓小脑前束。升至脑桥向上经小脑上脊髓小脑前束。升至脑桥向上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脚进入小脑。n前束以上第前束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o第第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颈膨大部第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延髓的楔束副核n发出的第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小脑皮质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小脑皮质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9 2、前庭平衡觉的传导通路、前庭平衡觉的传导通路o第第1级神经元(内耳的前庭神经节)级神经元(内耳的

9、前庭神经节)n周围突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n中枢突位听神经(前庭+耳蜗)经延髓和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前庭神经核群 o第第2级神经元(延桥交界的前庭神经核)级神经元(延桥交界的前庭神经核)发出四组纤维发出四组纤维n发出纤维(内侧纵束)o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o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n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n发出纤维与部分由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n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

10、疑核相联系 o第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核)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10 11 12 3 3、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感受器感受器视锥、杆细胞视锥、杆细胞周围突周围突第一级第一级N N元元视网膜双极细胞视网膜双极细胞中枢突中枢突第二级第二级N N元元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交叉交叉视交叉视交叉第三级第三级N N元元两侧外侧膝状体两侧外侧膝状体投射纤维投射纤维两侧视辐射两侧视辐射(内囊后肢内囊后肢)两侧距状沟两侧皮质两侧距状沟两侧皮质大脑皮质大脑皮质视视N N两侧视束两侧视束视网膜双极细胞周围突视网膜双极细胞周围突视网膜双极细胞中枢突视网膜双极细胞

11、中枢突睫睫状状N N节节外外侧侧膝膝状状体体13 o我们惊叹舞蹈演员在舞台上飞快地旋转,而身体却不会倾倒;我们佩服体操运动员一连翻几个筋斗,却能稳稳落地。如果我们不注意被石头绊着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立刻纠正身体的姿势,不让自己轻易摔倒。我们中的一些人坐船或乘车时会恶心、呕吐,感到天旋地转,而另一些人却什么事情也没有。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体内有一套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在默默地为我们工作着。为了使身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脑通过一些所谓“本体觉”的感受器及时觉查身体各部位所处的位置,并通过神经自觉地调整相应部位使之不至于倾倒。在调节平衡过程中,有很多器官协调配合,如肌肉、关节、韧带、眼睛等

12、,但是最重要的是藏在内耳的前庭器官(vestibular organs),具体包括内耳半规管以及前庭内的椭圆囊和球囊。当机体进行旋转、直线变速运动时,或头的位置与重力方向关系发生变化时,前庭器官的感觉细胞受到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冲动。大脑再根据传来的信息,作出适宜的反应,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当前庭器官的功能遭到破坏或者过于敏感时,人们常常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等症状。14 平衡的定义平衡的定义o 目前对平衡(目前对平衡(balance,equilibrium)尚无一个)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统一的定义。n力学范畴内的平衡是指当作用于物体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力学范畴内的平衡是指当作用于物体的合

13、力为零时物体所处的一种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所处的一种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n医学范畴内的平衡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医学范畴内的平衡指人体所处的一种姿势(Posture)或稳定状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或稳定状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o 平衡是指人体处在一种姿势或不论处于何种位置时,平衡是指人体处在一种姿势或不论处于何种位置时,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上以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撑面上以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1

14、5 平衡功能分类平衡功能分类 Title in here静态静态平衡平衡Title in here动态动态平衡平衡Title in here自动态自动态平衡平衡Title in here他动态他动态平衡平衡无外力作用下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维持某种固定姿势的能力姿势的能力无外力作用下无外力作用下进行各种自主进行各种自主运动重新获得运动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稳定状态的能力受到外力干扰受到外力干扰时恢复稳定时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状态的能力运动或受到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维持姿势的能力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等张收缩16 平衡的维持机制平衡的维持机制 1.踝

15、调节机制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 1.视觉系统视觉系统 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3.前庭系统前庭系统感觉输入感觉输入中枢整合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运动控制17 平衡的维持机制平衡的维持机制 1.视觉系统视觉系统 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3.前庭系统前庭系统感觉输入感觉输入18 平衡的维持机制平衡的维持机制中枢整合中枢整合 视觉视觉 躯体感觉躯体感觉 前庭觉前庭觉 运动方案运动方案脊髓、前庭核、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内侧纵束、脑干干 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小脑、小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19 平衡的维持机制平衡的维持机制 1.踝调节机制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髋调

16、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跨步调节机制运动控制运动控制20 维持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维持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o 正常的肌张力正常的肌张力:o 能支撑身体并能抗重力运动但又不会阻碍运动;o 适当的感觉输入:适当的感觉输入:o 包括视觉、本体感觉及前庭的信息输入;o 大脑的整合作用大脑的整合作用:o 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o 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o 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o 骨骼肌系统:骨骼肌系统:o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21 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在平衡中的作用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在平衡中的作

17、用o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其次为视觉和本体感受器。只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其次为视觉和本体感受器。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冲动与其它两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协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冲动与其它两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协调一致,便会产生眩晕。所以,眩晕多是由前庭疾病引起调一致,便会产生眩晕。所以,眩晕多是由前庭疾病引起 o前庭系统几乎随时随刻都在执行任务。换言之,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前庭系统几乎随时随刻都在执行任务。换言之,前庭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运作息息相关,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息息相关,例如,儿童能专心地学

18、习,就是前庭、本体觉与视觉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用的结果,即所谓“感觉统合感觉统合”。o人在凝视时,需头颈稳定不动;追视移动的目标时,需头颈稳定地移动,如人在凝视时,需头颈稳定不动;追视移动的目标时,需头颈稳定地移动,如此捕捉的影像才会清晰。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此捕捉的影像才会清晰。前庭系统将地心引力的强弱信息,提供给视觉系统,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形成远近、高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此即“空间视知觉空间视知觉”。这是前庭。这是前庭系统与视觉系统的感觉统合。系统与视觉系统的感觉统合。o o前庭系统与本体运动觉系统相互配合提高肌肉张力,带动肌腱

19、、韧带、骨胳前庭系统与本体运动觉系统相互配合提高肌肉张力,带动肌腱、韧带、骨胳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22 常被忽视的本体感觉障碍常被忽视的本体感觉障碍o本体感觉在疾病早期不象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之类的运本体感觉在疾病早期不象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之类的运动障碍容易被发现及有成熟的训练技术动障碍容易被发现及有成熟的训练技术o在疾病过程中,其他平衡器官如前庭迷路系统、视觉等因其症在疾病过程

20、中,其他平衡器官如前庭迷路系统、视觉等因其症状明显而被重视。本体感觉障碍则常被忽略。状明显而被重视。本体感觉障碍则常被忽略。o本体感觉障碍既使在疾病的恢复期也是非专业人员很难发现的。本体感觉障碍既使在疾病的恢复期也是非专业人员很难发现的。o当关节发生损伤、手术、制动等原因以及本体感觉通路中的神当关节发生损伤、手术、制动等原因以及本体感觉通路中的神经受损均可导致本体感觉的功能障碍。经受损均可导致本体感觉的功能障碍。o本体感觉障碍广泛存在于与它相关的周围、中枢受损的病证中。本体感觉障碍广泛存在于与它相关的周围、中枢受损的病证中。23 本体感觉障碍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本体感觉障碍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21、o关节不稳关节不稳o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o运动中身体姿势的调整和平衡能力下降运动中身体姿势的调整和平衡能力下降o人体的整个运动功能下降。人体的整个运动功能下降。n因本体感觉包括了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的传入和传出和整合调控功因本体感觉包括了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的传入和传出和整合调控功能能,所以,即使只是一条腿受伤造成活动减少,本体感觉的下降也,所以,即使只是一条腿受伤造成活动减少,本体感觉的下降也是全身性的!就是说没受伤的肢体本体感觉也下降了。是全身性的!就是说没受伤的肢体本体感觉也下降了。o所以,在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强调恢复本体感觉和神所以,在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

22、的同时,强调恢复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是恢复运动功能经肌肉的控制能力,是恢复运动功能 的重要内容。的重要内容。24 本体感觉的评定本体感觉的评定o 关节觉关节觉n位置觉位置觉n运动觉运动觉o 震动觉震动觉o 复合感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定位觉、复合感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定位觉、重量识别觉、质量识别觉)重量识别觉、质量识别觉)25 平衡功能的评定平衡功能的评定o观察法观察法n闭目站立试验法(Romberg)n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位或站立时移动身体(坐位平衡及站立平衡)n在不同条件下行走、脚跟碰脚尖行走、走直线、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侧方走、倒退走o量表法量

23、表法nBerg平衡量表n起立 一行走计时测试o平衡测试系统平衡测试系统n静态平衡仪 n动态平衡仪 26 Berg平衡量表平衡量表27 Berg平衡量表平衡量表l 14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04分,总分分,总分56分分l 测试一般可在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分钟内完成内完成l 测试所需设备测试所需设备:秒表秒表,直尺直尺,椅子椅子,台阶台阶/小凳子小凳子28 Berg平衡量表平衡量表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行走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行走有一定平衡能力,可辅助步行有一定平衡能力,可辅助步行平衡功能差,需坐轮椅平衡功能差,需坐轮椅4156分分2140分分020分分总分少于总分少于40分,预示

24、有跌倒的危险性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性29 “站起站起走走”计时测试计时测试o得分为得分为3分,则表示有跌倒的危险性分,则表示有跌倒的危险性30 平衡测试系统平衡测试系统l受力平台和显示器保持受力平台和显示器保持稳定,测定人体在睁、稳定,测定人体在睁、闭眼、外界视动光刺激闭眼、外界视动光刺激时的重心平衡状态时的重心平衡状态 主要参数:重心位置、主要参数:重心位置、重心移动路径总长度、重心移动路径总长度、重心位移平均速度、重重心位移平均速度、重心摆动的功率谱等心摆动的功率谱等31 o 动动态态平平衡衡运运动动控控制制评评定定与与训训练练体体系系32 Pro-kin Line稳定线(稳定线(PK25

25、4)优点)优点o优点之一:有一个十等级的灵敏度调节钮,灵敏度最高的一级优点之一:有一个十等级的灵敏度调节钮,灵敏度最高的一级可以评定和训练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灵敏度最低的第十级可评可以评定和训练运动员的本体感觉,灵敏度最低的第十级可评定和训练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的本体感觉和运动控制能力。定和训练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的本体感觉和运动控制能力。o优点之二:是有一个直观的显示软件,对医生和患者的视觉反优点之二:是有一个直观的显示软件,对医生和患者的视觉反馈同步且客观!馈同步且客观!o优点之三:是有一个开放的评定与训练的软件,医生可以选择优点之三:是有一个开放的评定与训练的软件,医生可以选择计算中已有的评定

26、与训练计划,也可自己评定训练计划。计算中已有的评定与训练计划,也可自己评定训练计划。33 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o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或感觉通路发生障碍,导致肌张力和肌力异常及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或感觉通路发生障碍,导致肌张力和肌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最终产生平衡功能障碍运动控制障碍,最终产生平衡功能障碍.o大脑顶叶、内囊后肢、丘脑或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主干,均可引起病变对大脑顶叶、内囊后肢、丘脑或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主干,均可引起病变对侧肢体本体重度深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速侧肢体本体重度深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速度、力量、方

27、向不能及时感知和调整,造成平衡障碍、姿势异常、动作度、力量、方向不能及时感知和调整,造成平衡障碍、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种动作的准确完成,步行时患者常不得不注视自己不协调,从而影响各种动作的准确完成,步行时患者常不得不注视自己的患脚,以视觉代偿来调整平衡和姿势的患脚,以视觉代偿来调整平衡和姿势.o国外报道国外报道: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发生率为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发生率为47.7。其中。其中69经正规训练经正规训练可于可于816周后基本恢复正常。周后基本恢复正常。o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受损对脑卒中后的综合运动功能恢复有很大的阻碍,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受损对脑卒中后的综合运动功能恢复有很大的阻碍

28、,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瘫痪肢体的肌张力一个月以上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瘫痪肢体的肌张力一个月以上不恢复者多有本体感障碍,提示应及时检查发现,并积极进行本体感觉训恢复者多有本体感障碍,提示应及时检查发现,并积极进行本体感觉训练,以促进练,以促进ADL能力恢复,提高脑卒中后生存质量。能力恢复,提高脑卒中后生存质量。34 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机制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的机制o中枢神经受损中枢神经受损n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其病灶对侧肢体出现肌张力异常和肌力下,导致其病灶对侧肢体出现肌张力异常和肌力下降、运动模式异常降、运动模式异常,不能

29、根据动作的目的及环境的要求组织不同肌肉进行协调性,不能根据动作的目的及环境的要求组织不同肌肉进行协调性的收缩来达到运动调节的目的,导致异常的姿势控制,出现平衡问题。的收缩来达到运动调节的目的,导致异常的姿势控制,出现平衡问题。o躯干肌力肌张力改变躯干肌力肌张力改变n有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躯干偏瘫侧肌力下降,尤其躯体前屈肌力下降明显。躯干肌有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躯干偏瘫侧肌力下降,尤其躯体前屈肌力下降明显。躯干肌 肉的活动顺序发生改变肉的活动顺序发生改变,这可导致脊柱侧弯,这可导致脊柱侧弯、旋转和挛缩等、旋转和挛缩等,使重心偏离支撑面。,使重心偏离支撑面。增加跌倒的危险性。髋外展肌群的肌力也是影响患

30、者平衡的重要因素。增加跌倒的危险性。髋外展肌群的肌力也是影响患者平衡的重要因素。o本体感觉障碍(周围及中枢)本体感觉障碍(周围及中枢)o认知障碍认知障碍 n包括各种类型的感觉统合问题,即知觉障碍包括各种类型的感觉统合问题,即知觉障碍,如,如:身体意识障碍:身体意识障碍、左右失认、左右失认、单侧忽略单侧忽略、空间失认、空间失认、失用症等、失用症等,还有注意力缺乏,还有注意力缺乏、思维运作障碍等均可影响、思维运作障碍等均可影响平衡功能。平衡功能。o心理:尤其是已有跌倒史患者心理:尤其是已有跌倒史患者35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的重要性o 神经损伤后要恢复完成功能性动作

31、的能力,几乎完神经损伤后要恢复完成功能性动作的能力,几乎完全是学习在支撑面上平衡身体各部分的能力。全是学习在支撑面上平衡身体各部分的能力。o 在整个动作的训练过程中平衡身体的练习能够优化在整个动作的训练过程中平衡身体的练习能够优化个体的成绩和使其重获技巧。个体的成绩和使其重获技巧。o 减少康复训练中的损伤、改善运动功能、降低患者减少康复训练中的损伤、改善运动功能、降低患者跌倒的风险。跌倒的风险。o 应进行优先的、强化的、多种的平衡训练。应进行优先的、强化的、多种的平衡训练。36 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o肌力的训练肌力的训练n以训练本体感受器的适

32、应性(负重训练、早期坐、站)以训练本体感受器的适应性(负重训练、早期坐、站)o本体感觉专门训练本体感觉专门训练n运动疗法运动疗法n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n反复刺激,增加感觉输入,促进运动的输出()。反复刺激,增加感觉输入,促进运动的输出()。n反复触摸并分辨不同形状、质地的物体,以改善皮质感觉功能反复触摸并分辨不同形状、质地的物体,以改善皮质感觉功能nFrenkel法:法:o为传统的小脑功能障碍训练方法,通过对肢体与躯干共济失调的反复训练能收到较为传统的小脑功能障碍训练方法,通过对肢体与躯干共济失调的反复训练能收到较好效果好效果n生物反馈(借助仪器设备)生物反馈(借助仪器设备)n神经肌肉促通

33、技术(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o通过牵张肌腱,挤压关节囊恢复本体感觉。通过牵张肌腱,挤压关节囊恢复本体感觉。o伤病之后使用支具和弹力绷带的包扎伤病之后使用支具和弹力绷带的包扎o在康复的过程中在康复的过程中,加强协调性和敏捷性的训练加强协调性和敏捷性的训练37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方法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方法o运动疗法运动疗法n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训练n站立位平衡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o视觉反馈训练(平衡功能测定及训练系统)视觉反馈训练(平衡功能测定及训练系统)o器械辅助训练器械辅助训练n平衡板平衡板n其他:骑马机、其他:骑马机、o软组织牵伸软组织牵伸o肌力训练肌力训练38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坐

34、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训练o 头和躯干的运动头和躯干的运动n要求:坐在一个固定的平面上,手放在膝上,足膝分开要求:坐在一个固定的平面上,手放在膝上,足膝分开15CM,足放于地上。,足放于地上。n转动头和躯干,越过肩向后看,回到中立位,并向另一转动头和躯干,越过肩向后看,回到中立位,并向另一侧重复。侧重复。n向上看天花板和回到起立位。向上看天花板和回到起立位。o 够物动作够物动作n坐位,用患手向前(屈髋)、向侧方(双侧)、向后触坐位,用患手向前(屈髋)、向侧方(双侧)、向后触碰物体,再回到中立位,非常虚弱的患者可以将手臂入碰物体,再回到中立位,非常虚弱的患者可以将手臂入在一个高桌子上向前触碰。在一个

35、高桌子上向前触碰。39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站立平衡的训练站立平衡的训练o要求:在急性期就有机会在这种体位下早期主动动作练习。(可借助支具进要求:在急性期就有机会在这种体位下早期主动动作练习。(可借助支具进行)行)o头和身体的运动头和身体的运动n双足分开几双足分开几CM站立,抬头向上看天花板再回到直立位站立,抬头向上看天花板再回到直立位o够物够物n站立,向前、向前、向侧方(双侧)、向后取物。站立,向前、向前、向侧方(双侧)、向后取物。o单腿支撑单腿支撑n健侧肢体向前迈一步;健健侧肢体向前迈一步;健/患侧肢体向前迈步;练习够物患侧肢体向前迈步;练习够物o侧方步行侧方步行n手扶墙,或扶抬高的床栏杆侧方

36、步行。手扶墙,或扶抬高的床栏杆侧方步行。o拾起物体拾起物体n站立位,降低身体高度,朝前方、后方、侧方拾起物体或触碰物体并回来站立位,降低身体高度,朝前方、后方、侧方拾起物体或触碰物体并回来40 视觉反馈训练视觉反馈训练平衡训练仪器训练平衡训练仪器训练o 有研究表明有研究表明:在缺少视觉反馈的情况下,人在缺少视觉反馈的情况下,人体的摆动幅度增大,平衡能力下降。体的摆动幅度增大,平衡能力下降。o 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系统通过前方的显示屏信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系统通过前方的显示屏信息的反馈,使患者知道息的反馈,使患者知道 自己重自己重 心的分布和心的分布和摆动情况,从而作出指导性的调整,起到非摆动情况,从而

37、作出指导性的调整,起到非常好的视觉反馈作用。常好的视觉反馈作用。41 器械辅助训练器械辅助训练o 平衡板、平衡板、跷跷板、蹦床、悬吊架、等跷跷板、蹦床、悬吊架、等 o 其他:骑马机等其他:骑马机等42 软组织牵伸软组织牵伸o 防止小腿肌肉特别是比目鱼肌挛缩和僵硬,防止小腿肌肉特别是比目鱼肌挛缩和僵硬,因它也是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因它也是老年人跌倒的原因。n 站立位持续被动牵伸小腿肌站立位持续被动牵伸小腿肌-(扶墙站扶墙站.站床时站床时.被动被动)n 坐位持续被动牵伸小腿肌坐位持续被动牵伸小腿肌-(仪器仪器)n 站立位练习时,主动牵伸小腿肌和屈髋肌站立位练习时,主动牵伸小腿肌和屈髋肌-(站台站台阶

38、阶)。43 肌力训练肌力训练o 踏步练习踏步练习腱腿向前、后、上、下迈步腱腿向前、后、上、下迈步o 足跟抬高和放下足跟抬高和放下双足或患足悬空双足或患足悬空o 不负重练习不负重练习motomed、等速训练仪、弹等速训练仪、弹力带力带o 从地上爬起从地上爬起44 小结小结o 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密切相关,且常被忽视。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密切相关,且常被忽视。o 本体感觉是一个较难训练的能力,要综合进行。本体感觉是一个较难训练的能力,要综合进行。o 本体感觉影响平衡常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本体感觉影响平衡常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系统(肌、腱、关节)外伤、手术、制动而下降。系统(肌、腱、关节)外伤、手术、制动而下降。许多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本体感觉紊乱,所许多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本体感觉紊乱,所以,要注意发现并及时训练。以,要注意发现并及时训练。o 本体感觉及平衡训练与功能训练应同时进行,并贯本体感觉及平衡训练与功能训练应同时进行,并贯穿康复整个过程。穿康复整个过程。45 4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